第一章:归来与迷失3
作品名称:脱下戎装再冲锋 作者:渭北儒生 发布时间:2025-10-04 19:32:00 字数:4338
雨水顺着临时搭建的棚顶边缘倾泻而下,在水泥地上溅起一片水花。张春云抬头望着招聘会门口巨大却已被雨水打湿的横幅——“新世纪人才招聘大会”,感觉那鲜红的底色正随着雨水一点点晕开,模糊了他的视线。这是他们退伍后的第三个月,也是第七次参加大型招聘会。与前六次一样,希望如同这秋日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只留下一身湿冷。李小江一拳砸在湿漉漉的墙上,关节处顿时泛红:“班长,我们到底能干什么?!”这一拳仿佛砸在了张春云的心口上。他望着眼前人潮汹涌的招聘会场,雨水混合着汗水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
就在刚才,他们三人——曾经的营长、连长和指导员,如今却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这个号称提供上万个岗位的招聘会中四处碰壁。“营长?我们不需要管理岗位。”一家制造业的人事主管甚至没看完张春云的简历就推了回来。那人顶多三十岁,却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目光打量着这位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军官。“只有当兵经历?”另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皱着眉头,“你有什么专业技能吗?比如编程、会计、市场营销?”而李晓梅,他们集团军曾经最出色的电子对抗专家,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打字速度怎么样?会做PPT吗?我们这个行政岗位主要是服务好领导。”雨越下越大,李小江的怒火与挫折感在雨中蒸腾。张春云转头看向身旁的两位战友,看到了他们眼中同样的迷茫。十年前,他们是集团军中最年轻的营级指挥班子,被誉为“铁三角”;如今,他们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我们先找个地方避雨吧。”张春云平静地说,声音中有一种让李小江瞬间冷静下来的力量。那是曾经在演习场上,在危急情况下都能保持镇定指挥的声音。
三人挤进招聘会场对面的一家小面馆,热汤面的蒸汽暂时驱散了他们心头的寒意,却驱不散那份深深的失落感。“我记得,”李晓梅突然开口,眼神望向窗外雨幕中依然不断涌向招聘会的人群,“记得我们第一次联手完成的那次跨区域对抗演习吗?”李小江嘴角终于有了一丝笑意:“怎么不记得?整个蓝军指挥系统都被你带的电子对抗分队瘫痪了。”“然后你带着突击队直插对方心脏。”张春云接话,眼中也有了光彩。面馆老板——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伯,正巧过来添水,听到他们的对话,好奇地问:“几位是军人?”“曾经是。”张春云简单回答。老伯打量了他们一眼:“在找工作?”三人苦笑点头。“现在找工作不容易啊,”老伯感叹道,“我儿子也是当兵回来的,现在在开发区一家安保公司做主管,干得挺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伯的话像一束光,突然照进了张春云迷雾重重的思绪。“安保...”张春云喃喃道。李小江却不以为然:“保安?我们苦练这么多年本领,就为去看大门?”“不,”张春云眼中重新燃起许久未见的光芒,“不是普通保安。老伯说他儿子在安保公司做主管,说明这行业也有专业领域。”李晓梅若有所悟:“你的意思是……”“我们刚才在招聘会上,只看到了自己不适合的岗位,却没有思考哪些岗位适合我们。”张春云坐直了身体,那个在指挥所里制定作战计划的营长似乎又回来了,“现代企业需要什么?安全管理、应急处理、团队协作——这不正是我们的专业吗?”李小江仍然皱着眉头:“但那些招聘人员根本不给我们机会解释。”“因为他们不懂,”李晓梅突然明白了张春云的意思,“我们需要的是把自己会的‘翻译’成他们能理解的语言。”
雨渐渐小了,三人面前的面汤也已见底,但他们的讨论却越来越热烈。张春云从包里拿出笔记本——那是他退伍后为找工作准备的,现在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想法。“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不仅是大门站岗,”张春云边写边说,“包括应急预案制定、风险排查、危机处理、人员培训...这些哪一样不是我们在部队天天在做的事情?”李小江眼睛亮了起来:“对啊,我带过的野外生存训练,不就是应急应变能力培训吗?”“我的电子对抗经验,可以应用于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李晓梅越说越兴奋,“还有保密工作管理,这不正是很多大公司需要的吗?”
面馆老伯看着这三个刚刚还垂头丧气的人此刻热烈讨论的样子,不禁笑了:“看来你们找到方向了。”方向是找到了,但道路依然崎岖。接下来的几周,三人开始有针对性地面试各类安全管理岗位,却依然屡屡碰壁。“你们的经验很宝贵,但缺乏行业背景。”一位面试官直言不讳。又一次面试失败后,三人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气氛凝重。“我们需要一个突破口。”张春云沉思道。李晓梅突然抬头:“记得赵副参谋长吗?他转业后好像在一家大型企业做安全总监。”
经过联系,曾经的赵副参谋长,现在的赵总热情接待了他们。听完他们的困境,赵总点点头:“我明白你们的处境。我刚转业时也一样。军队的经验很宝贵,但需要包装和验证。”他建议道:“你们可以考虑考取一些行业认证,同时,接一些具体项目来积累经验和证明自己。”“项目?哪来的项目?”李小江问。赵总笑了笑:“我们公司正好有一个子公司的安全体系重建需求,规模不大,可以作为试点。如果你们有兴趣,我可以推荐你们试试。”这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三人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项目位于郊区的一家小型制药厂,安全管理制度陈旧,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接到任务后,张春云立即发挥他的指挥才能,组织团队进行全方位评估。李小江带着他在野战部队练就的敏锐观察力,一天内就找出了厂区十七处安全隐患;李晓梅则利用她的信息专长,分析了厂区的监控系统和数据安全管理漏洞;张春云则着手制定全面的整改方案。然而,就在他们开始实施的第二周,一场真正的考验不期而至。那天晚上十点,张春云接到厂区保安队长的紧急电话:“仓库区发生化学品泄漏!现场有人员受伤!”
当三人赶到现场时,混乱的局面让他们倒吸一口冷气。几名员工正慌乱地奔跑,一股刺鼻的气味从仓库飘出,警报器刺耳地响着,但似乎没人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张春云的声音瞬间压过了混乱,“晓梅,建立现场指挥点,协调救援;小江,带人封锁泄漏区域,组织人员撤离!”
多年的军事训练在这一刻显现出价值。李小江迅速组织厂区保安设立警戒线,疏散无关人员;李晓梅则立即联系消防和医疗救援,并开始收集泄漏化学品的信息;张春云则亲自穿上防护服,进入泄漏区域评估情况。“泄漏源是丙醛储罐,两名员工吸入气体昏迷!”张春云从现场传出信息。李晓梅迅速查询化学品数据库:“丙醛,易燃易爆,有毒!需要专业防化处理!”
消防队和化救队很快赶到,在专业队伍接手处置的同时,三人凭借对现场情况的迅速掌控和有序组织,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两小时后,泄漏被完全控制,受伤员工得到及时救治。事后调查显示,这次事故是由于设备老化和操作不当共同导致的。而张春云团队在事故中的专业表现,不仅避免了可能的大规模伤亡,还为他们赢得了声誉。制药公司总部特意发来感谢信,赵总更是亲自打来电话:“干得漂亮!董事会已经注意到你们的工作了。”
这次突发事件成为了转折点。凭借在制药厂项目的成功,尤其是危机处理中的出色表现,三人开始在小范围内建立起声誉。一家大型物流公司随后聘请他们设计安全运输流程,一家数据中心请他们评估信息安全体系。
六个月后,在赵总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们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安全咨询公司——“铁三角安全管理咨询”。公司定位很明确: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安全管理解决方案,将军队的严谨、系统和实战经验带入企业管理。
公司成立接到的第一个大单,是为一家跨国企业制定中国区综合安全方案。演示会上,张春云站在大屏幕前,从容不迫地讲解他们的方案设计。台下坐着企业高管和外籍安全专家。“我们的方案基于‘预防-预警-处置-恢复’四层架构,”张春云展示着清晰的逻辑图,“这与军事上的‘侦察-预警-反击-巩固’原理相通。”李小江接着演示实体安全部分,他带来的实战案例让客户频频点头;李晓梅的信息安全方案更是获得了外籍专家的赞赏。演示结束,客户方CEO起身鼓掌:“这是我见过最专业、最系统的安全方案。你们团队有军旅背景吧?那种严谨和实战结合的风格很独特。”
那一刻,站在明亮的会议室里,接受着来自业界精英的认可,张春云想起了那个大雨中的下午,想起了李小江那充满挫败感的一拳。他看了看身旁的两位战友,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感慨。
公司逐渐走上正轨后,一天晚上,张春云在整理资料时,无意中翻出了一年前在招聘会上收到的那些名片。那些曾经拒绝过他们的公司,如今有的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客户。他特别记得有家科技公司的人事经理,当时看都没看他的简历就说“不需要管理岗位”。而就在上周,这家公司主动联系他们,希望为他们新园区设计安全体系。
会面时,那位人事经理并没有认出张春云,只是热情地称赞他们公司在业内的声誉。张春云也没有点破,专业地完成了洽谈。回家的路上,他独自走在华灯初上的街道上。这座城市曾经让他感到陌生和疏离,如今却已成为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明白了,不是这个世界不需要他们的才能,而是当初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如何展示和运用这些才能。
一年后的“铁三角”公司周年庆上,赵总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看着办公区内忙碌的年轻员工和墙上挂着的各类项目证书,他欣慰地对张春云说:“知道你们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吗?”张春云想了想:“是我们在部队积累的经验?”
“不完全是,”赵总摇摇头,“是你们找到了把这种经验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价值的能力。很多转业军人都卡在这一步。”李小江走了过来,如今他已不再是那个容易冲动的连长,而是公司实战培训部门的负责人。他听到了对话,笑道:“最重要的是,我们三个人又在一起战斗了。”李晓梅也加入进来,她领导的信息安全部门已是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对了,有家大型招聘网站想请我们去做一场‘退役军人职场转型’的分享会。”张春云若有所思:“这是个回馈的好机会。我们可以系统整理一下经验,帮助更多战友度过转型期。”分享会那天,张春云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那些穿着不合身西装、眼中带着迷茫和期待的退伍战友们,仿佛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同志们,”他开口,用上了久违的称呼,“一年前,我和我的两位战友站在一场招聘会的大雨中,满心迷茫。我们被拒绝、被质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台下静悄悄的,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他。“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能力的战场。部队教给我们的纪律、勇气、责任心和应变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财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翻译’和‘应用’这些财富。”李小江和李晓梅分别分享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实战经验。演讲结束后,许多退伍军人围上来咨询,三人耐心地一一解答。
活动结束,三人最后离开会场。站在大楼门口,天空中飘着细雨,恍若一年前的场景重现。李小江看着雨幕,突然笑了:“班长,还记得一年前我问你的那句话吗?”张春云点点头,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灯火通明的城市:“现在我们有了答案——我们能干的,多着呢。”雨滴落在肩头,但已不再寒冷。这座城市,这个时代,终究有他们的位置。而他们,已经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