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大明历险记>夺门之变 第三十一章 皇太子朱见深被废

夺门之变 第三十一章 皇太子朱见深被废

作品名称:大明历险记      作者:寒鸿      发布时间:2025-09-26 07:48:56      字数:3113

  俗话说“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万户三号”在银河系外环被黑洞羁绊住的当儿,地球上的大明朝已经过去了很久,景帝和他的大臣都以为未来人李愿、方意已经带着勇贵妃万扉和那一家明人朋友飞到月亮之类的地方去了,再也不回来了!就暂且把他们抛在脑后,转而一心一意治理起国家来。
  转眼已是景泰三年,时值盛夏,一日,景帝在乾清宫闲坐,司礼监太监金英在边上陪着。景帝若有所思地问他:“皇太子的生日快到了吧?”
  金英答道:“还早呢!”
  景帝道:“七月初二日,不就是皇太子的生日么?怎么还早?”
  金英忙跪下磕头,说:“回皇上,皇太子的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当时的皇太子立的是上皇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他的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而景帝说的七月初二日却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朱见济的生日。
  景帝想立朱见济为太子,自己百年之后可继帝统;可朱见深已立为东宫,不好更换,所以他把见济的生辰充做太子生日,试探金英的口风。偏金英装聋作哑、实话实说,他就不太高兴了,板起脸拂袖而去。
  景帝易储之心已定,又踌躇了几日,到底忍耐不住,就与另外一个心腹太监兴安相商。那兴安不似金英这般死板,早已体察上意,暗中找到陈循、王直、胡濴等大臣密商,叫他们想办法。这几个人觉得事情不好办,就模棱两可、推三阻四,一直拿不出一个具体方案。
  事有凑巧,广西土目黄弘,因平匪有功,封都指挥使;他有庶兄黄冈,当过地方上的土知府。黄冈老迈,儿子世袭,黄弘谋夺庶兄家的世职,率领自己的儿子,及勇猛强悍的兵丁数千人,夜袭黄冈家,杀死黄冈父子,夺得世职。
  不料黄冈家的仆人报官,广西巡抚与总兵联名上奏,景帝下旨缉捕黄弘父子。黄弘急得没法,忙派遣心腹到京城行贿,意图保全性命。他行贿的人就有景帝跟前的太监兴安。兴安教他只须如此如此,这般这般。黄弘如醍醐灌顶,当即照办。
  不久,朝廷就收到了一道来自广西边疆的奏章,署名的正是都指挥使黄弘。
  景帝打开瞧着,那奏章写道:“太祖百战以取天下,期传之万世。往年上皇亲身御寇,驾陷北廷,几丧社稷。不有皇上,臣民谁归?今且逾二年,皇储未健,臣恐人心易摇,多言难定,争夺一萌,祸乱不息。皇上即循逊让之美,复全天叙之伦,恐事机叵测,反复靡常,万一羽翼长养,权势转移,委爱子于他人,寄空名于大宝,阶徐之下,变为仇寇,肘腋之间,自相残蹙,此时悔之晚矣!乞与亲信大臣,密定大计,以一中外之心,绝觊觎之望,天下幸甚,臣民幸甚!”
  景帝看完,不禁心花怒放,以手加额道:“不料万里之外,有此忠臣!”当即下旨赦免了黄弘的杀兄之罪,把他的奏章发给礼部,令群臣遍阅,集体商议,必须给当今皇上一个满意的答复。
  次日,景帝命金英和兴安携海量的金银给大臣们送礼,赐与内阁大学士每人黄金五十两,白银一百两,公开贿赂诸大臣。
  景帝再派金英和兴安夜晚偷偷跑到每个内阁大学士府上征求他们关于易储的意见。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既然已经收了皇上赏赐的金银,以陈循、胡濴为主的内阁大学士哪个还有意见呢?都纷纷表示同意。
  半个月后,景帝上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易储之事。礼部尚书胡濴提出动议:“今东宫皇太子见深非皇上亲生,乃是皇上的侄子,于礼不合,易生祸乱!应予以废黜,改立皇子朱见济!众位大臣有没有意见啊?”
  于谦和王直相顾错愕,石亨、石彪等武将明哲保身,都低头不语;陈循等一帮得了皇帝好处的内阁大学士都拍手叫好!
  于谦出列奏道:“皇上,东宫皇太子朱见深原是孙太后所立,并且受到了文武百官的拥护。如今贸然易储,恐惶惑人心,动摇国本!”
  “是呀,皇上,此事万万不可!皇太子朱见深废不得呀!”于谦身后的一干给事中、御史都嚷嚷起来,出言抗议。从人数上看,反对易储的官员还多一些。
  众大臣乱轰轰地议了半天,也没商量出个结果。太监兴安一看急了,疾言厉色地说:“如今易储如箭在弦上,弓如满月,不得不发!尔等反对之人,别在决议书上署名就是了,何必在庙堂之上瞻前顾后、首鼠两端!”
  众官员被他一吓,都管住嘴巴,不作声了。反对的声音消失了,赞成的声浪随即高涨起来,陈循等大臣高声大嗓地说:“署名,署名,署名!我等都赞成易储,皆愿意在决议书上署名!”
  当下里由礼部尚书胡濴代表众大臣奏道:“皇上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绪统相传,宜归圣子。黄弘所奏甚是!”
  这道奏折呈上去,景帝略略一看,龙颜大悦。即刻下旨曰:“可,着礼部拟具决议书,众卿家在上面署名,再择吉易储!”
  数日后,易储决议书拟成,陈循、胡濴等内阁大学士先署名,石亨、石彪等武将也跟着署名。圣命难违,于谦和王直等官员也只好署上自己的大名。
  决议书就算通过了。景帝对东宫的官员也进行了重置,一律换成了他信任的人。万事俱备,遂下旨立皇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改封故太子朱见深为沂王,诏令特赦;宫庭大宴三日,以示庆贺。
  消息传到南内,上皇朱祁镇和钱皇后夫妇面面相觑,色如死灰;朱祁镇身遭软禁,手无寸柄,眼看儿子见深被废,朱祁钰立自己儿子见济为皇储,他除了长嘘短叹,也只有咄咄书空,徒唤奈何了!
  偏偏有个女人对此坚决抵制,恕不从命,便是景帝的正妻汪皇后。汪皇后性格刚强,为人正直,从不谄谀取容。可惜她生的都是女儿,没生儿子,朱见济乃是杭贵妃所生。
  汪皇后找到景帝,苦口婆心地谏道:“皇上由监国登基,已算幸运!千秋万岁后,应把帝统交还皇侄。况储位已定,早已诏告天下,如何可以轻易更换呢?”
  景帝勃然大怒,厉声呵斥道:“皇子非你亲生,你就嫉妒得很,不想让他正位东宫。宣德年间,胡皇后无子,甘愿让位;前车具在,你不知效法,还在这里饶舌,难道朕还要你一个妇人来管么?”说完拂袖而起,竟往杭贵妃宫中去了。
  汪皇后遭到皇帝老公这番诃责,自知失宠,委屈得了不得,呜呜咽咽的哭了一夜,次日令女官代拟一疏,愿效法胡后让贤,将后位让与杭贵妃。
  景帝见到这道奏疏,便顺水推舟,下旨批准,并援引宣德废后的故事,颁告群臣。不等诸大臣提出反对意见,便将汪皇后迁入别宫,改册杭贵妃为皇后。
  御用太监兴安,因易储有功,倍受景帝宠信。兴安素来虔诚礼佛,竟怂恿景帝在京郊建了一座大隆福寺,耗费了数十万钱;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建成。端的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再供上一些仙佛罗汉,好一派大乘气象。
  兴安便跪请景帝临幸大隆福寺,偏生御用太监曹吉祥出面阻拦,说皇上临幸佛寺,就会给天下老百姓一个错觉,那就是皇上佞佛。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此风一开,则佛教大兴,国中处处佛寺,遍地信徒矣!
  景帝一听有理,他本身也并不喜欢礼佛,更不乐意看见那些尼姑和尚,便从善如流,决定不去大隆福寺了!
  这兴安讨好皇帝的好事被曹吉祥破坏了,便对他恨得牙痒痒的;找个机会在景帝面前嘀咕了几句,景帝就把曹吉祥派到南宫服侍上皇夫妇去了。
  那曹吉祥却无怨言,还特别勤快,在南宫小心翼翼、细致入微地伺候上皇夫妇。朱祁镇爱曹吉祥机敏勤快,就把伯颜帖木儿送给自己的镀金绣袋和镀金宝刀转赠与他,曹吉祥接到这两样礼物,也欢喜得了不得,欣然佩带在腰间。
  一日,曹吉祥回到大内,兴安瞅见了他腰间的金刀绣袋,认得是上皇的宝物。兴安便在景帝面前进馋言,说曹吉祥受上皇密令,以金刀绣袋结盟,意图复辟!
  还好景帝朱祁钰头脑清醒,不信此言。就算兴安说的是真的,他曹吉祥一个太监,又能有何作为?一条泥鳅还能翻得起大浪不成?遂姑妄听之,一笑而罢。
  冬去春来,倏忽一年又过去了。景泰四年深秋的一天,太子少保于谦正在自家厅堂里习练书法,门外突然传来太监金英的一声叫喊:“皇上驾到,于少保快点出来接驾!”
  于谦慌忙扔掉手中的毛笔,与董夫人一起整衣接驾。两口子刚到门口,景帝朱祁钰就已大步流星地走进了厅堂,金英手执拂尘跟在后面。
  于谦与董夫人慌忙跪倒,口称:“接驾来迟,惶恐惶恐,死罪死罪!”
  景帝将两口子扶起来,呵呵笑道:“于爱卿、夫人快快请起,不必拘礼!”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