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第三十三章 锦绣文章 四、帮人作弊

第三十三章 锦绣文章 四、帮人作弊

作品名称: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5-09-09 19:16:03      字数:3187

  宋朝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分解试(乡试)、省试(礼部试)和殿试三级。设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等科。
  科目虽多,但朝廷最重视的是进士科,士子对于考取进士趋之若鹜,经国治世的人才亦多出于此科。前面已讲过,进士省试共分四场:第一场试诗赋,二场试论,三场试策,四场试贴经。直到十几年后的庆历年间,考试内容才有所改变。
  解试一般在秋季,由各州府或国子监举行,解试通过的考生称“贡生”或“举子”,于次年初春集中到京师,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贡生”到京后,要向礼部报到,写明家状、年龄、籍贯及参加科举的次数,审查合格后取得考试资格。
  欧阳修先经过国子监试,取得入学资格,又在解试中取得第一。
  解试第一名称为“解元”,“解”的发音为“介”,意思中含有不太好的“押解、解送”的含意,这是因为唐宋两代的初期实行过“举进士”制度,由地方政府推荐士人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由于有些士人隐居不愿为仕,朝廷便下令监司派人“解送”到京,这便是解试制度的由来。
  经过在广文馆的苦读,欧阳修的信心更足了。当他拿到题目一看,赋题是“司空掌舆地图赋”。他发现这一题目暗含深意,试题的内容涉及《礼记》关于职官的设置及其职能,汉代的司空其权限仅仅在于掌管地图,而周代的司空只存在很短时间,其掌管地图的职能是属于司徒职能的一部分。
  欧阳修便去请示考官,本届主考官是晏殊。按照考场规定,考生与主考官不能见面,需隔帘答话,二人隔帘有了一段简短有趣的对话。晏殊对于前面考生上请的问题都不满意,认为他们都没问到点子上。最后上来的是一位眼神迷糊、瘦弱的少年举子,晏殊透过幕帘见到这个举子的身影,心中一动似曾相识。
  举子来到帘前请示说:“据此赋题出自周礼司空,汉代郑康成注云:‘如今之司空掌舆地图也,但周司空不止掌舆地之图而已。’如果按照郑康成之说,司空掌舆地之图应是指汉司空,不知今日之题是做周司空或是汉司空啊?”
  欧阳修问的是,赋题出自周礼一书,自然应该按照周朝的官制职能进行答题。但是西汉的郑玄是大学问家,他在注解周礼一书时在这条下有个注,他说:汉代有司空一职,专门执掌舆地之图,而西周的司空一职不仅掌舆地之图这一件事,它的职能范围要广得多。那么我是按周司空还是汉司空来答题呢?
  主考官晏殊听了极为惊喜,因为晏殊也是头天晚上才拿到这个题目,他思索一晚才觉得这个题目不是那么简单,要想作好这篇赋,首先要立意阐明赋题,之后再展开。这篇赋题正可以考查士子学识积累是否深厚,审题是否精细。
  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这个考生的学识非常扎实,对历代职官的设立、演变及其职能掌握得全面细致,问到了考题的要害,因为周代、汉代都设有司空一职,它们的职能在大的方面基本相同,但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答题的重点就不容易把握,这样的细节,一般考生仑促间是无法分辨的,答题时也就只能是泛泛地去写。
  眼前这个考生明白地问是周司空还是汉司空,这不能不令晏殊对这个考生高看一眼,因此他小声地对帘外的举子说:“今日考场之上,只有贤俊你一个人看懂了题目,正所谓是汉司空啊。”
  欧阳修省试夺魁后,以门生身份前往晏府答谢主考官,晏殊才知面前这个耳白过面,眼睛瞇缝,长相也不起眼的青年人,就是帘前提问者,也才想起原来在矾楼仓促见过一面。
  一年之间,欧阳修由监元、解元而至省元,三登榜首,对殿试状元也充满信心,志在必得。
  这一篇赋被他写得洋洋洒洒,纵横恣睢,四百余字,一蹴而就。有兴趣的且看他的这篇赋:
  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平土之职,图掌舆地。)
  率土虽广,披图可明,命乃司空之职,掌夫舆地之名。奉水土以勤修,慎司无旷;览山川而尽载,按牒惟精。所以专一官而克谨,辨九区而底平者也。伊昔令王,尊临下土。以谓绵宇非一,不可以周览;众职异守,俾从于各主。故我因地理之察,宜建冬官而法古。将使如指诸掌,括乎地以无遗;皆聚此书,著之图而可睹。险固咸在,方隅异宜,分形胜以昭若,庶指陈而辨之。度地居民,既修官而有旧;辨方正位,俾披文而可知。其或作屏建亲,命侯封国,小大有民社之制,远迩异封圻之式。非图无以辨乎数,非官无以奉其职。主于空土,既险阻之尽明;别尔分疆,志广轮而可识。诚由据函夏之至要,赞大君之永图。上以体国而经野,下以建邦而设都。参古号于周官,各司其局;辨群方于禹迹,无得而逾。是何标区域以并分,限华夷而靡爽。域中所以张乎大,天下无以逾其广。亦犹五土异物,必辨于司徒之官;九州有宜,乃命乎职方之掌。用能三壤咸则,四民奠居,穷人迹于遐域,包坤载于方舆。具异夫充国论兵,但模方略之状;力侯创业,惟收图籍之余。彼《夏贡》纪乎州名,《汉史》标乎地志。虽前策之并载,在设官而未备,曷若我谨三公于汉仪,专掌图于舆地。
  欧阳修的这篇赋立意准确、论述周详、文采斐然,如果不是对浩繁的史料驾轻就熟,四书五经须得烂熟于胸,便无从下笔。仅从这一篇赋便可看出,他日后成为一代文坛领袖、文坛霸主绝非偶然。
  这对于千年以后的考生也有启发,想一想欧阳修所处的环境、时代,那才是万里拔一,成功者真如凤毛麟角。
  后世考生面对的平白浅易的作文题目,从多个角度阐述都不会跑题,加之数不清的院校和专业在等待,只要自身稍加努力,上个院校又有何难。倘若考得不好,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回过头来再说欧阳修头场考试,考试的第一天竟也发生了和柳三变相似之事。诗、赋早早作完后,欧阳修有些洋洋得意,认为考试对自己不过如此,剩下的时间有些百无聊赖。
  忽然觉得隔壁有些异样声音,右边隔壁考生先是发岀鼾声之后,又是呻吟声,欧阳修敲敲壁板,又探头向走廊张望,趁巡官不在,小声问隔壁那人:“喂,年兄你怎么了?”
  那边没动静,欧阳修竟取出一支新笔,伸过去捅那人腋下。那人惊觉,探头侧望,正见到邻座之人也探头相望,两人各见到对方半张脸。
  欧阳修关心地问:“看样子你还没有作完,为什么不赶紧下笔作文?是身体不适吗?还是对考题不入其门?科场难得,纵使有什么困难也要咬牙挺住,切要勉力完成,万万不可丢掉这个机会。”
  他听到脚步声渐近,赶紧闭上嘴巴,假意低头看卷。见巡官走远,又再劝说。
  那人说:“深感年兄厚谊,在下姓李,临近省试,忽患疫气。昨晚折腾了大半夜,今日勉强扶病而来,刚才病又发作,不知不觉趴在案上困睡,有段时间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现在什么时辰了?”
  欧阳修说:“天已过午,抓紧答题吧。”李某试着下笔,还能思考,只是急切里不得要领。
  欧阳修见李某还可以继续作文,很高兴,又为他着急,便小声地解说赋中所当用事,后来见对方听不清楚,索性将自己的卷子从脚底捅过去,说:“吾乃国学解元欧阳修,请公速尽用之,不妨事。”
  李某见此人如此仗义,顿觉心思灵动,很快成篇,至于诗亦然。这一天的李某试卷中,半是欧赋,半是欧诗。李某非常感激,这一场下来遂觉病好了许多。之后几场亦复如此。
  榜出,欧阳修夺得第一,李某也上榜。也许托了欧阳修之福,也许学了欧阳修的文章诗赋后有了灵感,之后,李某又顺利通过殿试,最终进士及第。
  以后几十年,李某在家庙的墙上挂上欧阳修画像,焚香礼敬,事之等同父母。李某对子孙言及此事,每每慨叹所以能取得今天之禄位,皆托欧公之力啊!
  柳三变就没有欧阳修那样的好福气了,善有善报,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没有见到。
  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难熬的几天终于过去了。不管这几天考得如何,考生们终于松了一口气,纷纷伸伸胳膊蹬蹬腿,拔脚向场外走去,有的连笔砚都扔下不要了。还有的发泄胸中郁气,将墨汁泼撒得墙壁、地上到处斑斑点点。
  柳三变的感受却有别于他人,他甚至有些依恋地重新打量这间“陋室”,狭窄、简陋、四面透风,除了粗陋的桌凳,空无一物。他既感慨又迷茫,历届贡举得有多少考生在这里折戟沉沙呀,又有多少人的人生就是从这里起步。
  怀揣梦想的考生们向往着能走进这里,在这儿挥毫弄墨,可是又有哪一个人愿意第二次走进这间陋室呢?这里交织着希望与失望、梦想与现实的命运的变奏曲。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