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第三十三章 锦绣文章 一、考场制度

第三十三章 锦绣文章 一、考场制度

作品名称: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5-09-06 17:29:01      字数:3181

  天圣八年正月,贡举如期举行,这是继天圣二年、天圣五年,赵祯皇帝主持的第三次贡举。他在老师及朝廷重臣的教诲和影响下,认识到本朝广开科举之门,实在是选贤任能的极好措施。
  宋初,贡举虽然每年举行,但取士很少,每届仅十人左右。太宗即位,立即下诏扩大贡举,定下了“十取其一”的原则。四帝赵祯秉承太宗遗风,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但改为三年一试。
  宋代非常重视科举,由于太祖制定的“重文抑武”国策,科举几乎成为士子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更由于几届皇帝对科举的重视和提倡,有志者无不以读书为上,不登黄榜死不休。
  确实,科举制度实实在在地给予了人们,改变自身命运的巨大希望,有的读书人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到头来皓首穷经一事无成。
  家中幼童尚不识字时,便学会背诵真宗皇帝的《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朝皇帝劝勉读书人刻苦读书的良苦用心,就在这富贵和美女的赤裸裸的引诱下昭然若揭。
  宋初,贡举制度延袭唐制,考试内容也大致如唐代,进士榜的考试科目包括: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考试地点在礼部贡院,分为四场考试,每天一场。
  几日来,每日三更天刚过,黑沉沉的街道上,便络绎不绝地挤满了赴考的举子和随从,路边的早点铺和茶室也便忙了起来,早早的开门迎客。
  贡院在朱雀门外,周围的食店、茶室都挤满了举子和随从,吃完早饭等着贡院放人。
  考试第一天,一位老人赶着一只猪,挤进人最多的一家食店,有好奇的举子便问:“天还没亮,你到这儿凑什么热闹?”
  老者看看周围小声耳语说:“我来卖猪。”
  那个举子笑着说:“这儿哪是卖猪的地方,你这只猪打算卖几个钱?”
  老者伸出四指悄声说:“要这个数,要银四百两外加一两。”几个举子听了有笑的有生气的,上前对老者推推搡搡,都说:“你上这儿起什么哄,你穷疯啦,这人是个疯魔,赶了出去。”
  老者边躲边说:“别急别急,且听我解释,猪身重五十多斤,时价一两。”说完看着大伙儿。
  有性急的上去给他一掌,“快说,那四百两呢?”
  这一下打得挺重,老者忍着疼低声说:“那四个蹄儿(四题)要卖四百两。”话音一落,围观众人均是心里咯噔一下,猜不透老者是来戏耍大家还是别有用心。
  恰在此时,考场开始放人进场,众人一哄而散。居然有两个富家子弟模样的考生,仍恋恋不舍地纠缠着老者攀谈。
  天刚黎明,数不清的举子已经围聚在贡院大门外,等待查验进场。贡院四周围着高墙,四角有了望楼,中间是一排排的号舍。
  进考场实行“浮票制”,票是举子在礼部报名时所发的凭证,上面祥细列明举子的身高、年龄、相貌、身体特征。
  考试期间凭此票进考场,这是为了防止雇“枪手”替考,采取的严厉措施。
  为避免考试时发生舞弊行为,试场内外严设兵卫,围以棘篱。举人入场时,须搜索衣箧,严禁携带违禁书策。
  说好听点,这叫检查,说不好听的,就是搜身。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以后会否荣登二府,今日的搜身屈辱你必须受着。就是要磨折你的锐气,促使你静下心来苦读,让你明白无论将来是飞黄腾达或者沉沦下潦,遭遇何种际遇皆是皇家雨露。
  科举制度到了大宋天圣年间已施行了几百年,几百年来无论哪朝哪代,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最有意义的变化发生在宋代。
  宋代科举考试的措施非常完善和严格,贯穿了报名、考试、录取的各个环节。施行结保报考制度;锁院制度;实施糊名制,即设立收掌官对试卷弥封,以使阅卷官无从知晓考生名姓;后来又增加誊录制度,用红笔誊写考生试卷,谓之“朱卷”,再由另外的人复核并用黄笔改错,然后才送去阅卷,这样就基本杜绝了,考官从笔迹上辨认考生的弊端。
  上述锁院、糊名、誊录这些隔绝考官与举子,只凭程文而不见本人的措施都是在宋代确立的,确实起到了保证考试相对公平的作用,这就让“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在宋代得以真正实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历史进步。
  同时,考试的侧重点也由重视诗赋,逐渐转向经义。
  科举考试发展到宋代,各项制度已经这样完善了,是不是说就没有可能作弊了?
  任何事都没有绝对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嘛,比如显而易见的,开场后允许考生上请的规定就有明显漏洞,倘若考官被收买,便可以趁考生上请之机将考题重点泄漏给考生,甚至将赋题的梗概事先写好塞给考生,神不知鬼不觉,一切就妥了。
  礼部考试通过后,要将上榜人的名字报上朝廷,称为“奏名进士”,礼部考试相当于初试。
  奏名进士还要再参加殿试,最后再经皇帝临轩唱第,所有这些都通过了,这才真正是进士及第,金榜题名。
  殿试的制度始自开宝六年,这一年贡举,因为考生徐士廉认为主考不公,愤而伐鼓诉讼,太祖皇帝亲自在讲武殿复试考生,复试或称殿试由此始。
  在这种严格或说残酷的考试制度下,任你是谁,进入考场也会忐忑不安、气馁三分。别看这些考生平时何等张狂,眼空四海,真到了考场上,优劣立判。
  水平不行的,无论如何你也是不行。而胸中确有才学的,也不是肯定能行。因为,考试的过程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或干扰,也许因为怯场发挥不好,或者看题不准,无法准确下笔也是有的。故此,真要几场试考下来,都能答得不错,那一定是真才实学,装不来的,也不是蒙下来
  待到柳三变进场时,绝大多数的考生已经进场找到自己的号舍。柳三变来到自己的号舍前,看到檐前横木上写着一个“优”字,他虽然不信这些,但见了吉祥之字,也不禁面露微笑。心想这倒不错,还未曾考试,先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优字,安得不中。
  旁边一人看见自己的号舍写着一个“登”字,不禁“呸”的说一声:“晦气!”
  两人一对眼,认识,正是那日在矾楼一起吃酒,又一起被带到开封府的姓毕的那位,只是吃酒时没有太多交集,故此不熟。
  柳三变诧异地说:“学优登仕,我们这一排舍,这几个字都很吉祥,属你这登字最吉利,你此届必登金榜也。”
  那个举子苦笑说:“登字确实不错,这个字放你们谁身上都是大吉大利,就是我不行,在下姓毕名南,读起来成了‘必难登’也,你说我还有个好?”
  柳三变听他这一说,也笑着说:“照你这一说,也是这个理。兄台既然信这个,不如考完以后去礼部申请改个名,就叫毕易、毕定、毕准,什么都行啊。”
  那人还真地当真,“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也只能如此了。”
  原来考场的号舍是按照“千字文”的排列顺序的,“千字文”产生于五代的梁朝,宋时已是启蒙教材,故此上自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很熟悉,许多儿童更能倒背如流。
  朝廷在使用千字文排列号舍时,特意挑出其中几十个不吉祥的字删除不用,即便如此,仍然有考生见到号舍门楣上的字后,产生沮丧的情绪。
  一排排的号舍黑压压地伏卧在黎明的晦暗中,像一张张怪兽巨口,将这数千个考生转瞬吞噬。转眼之间,走道上只剩下往来巡察的官员。
  按照规定,要考四场,第一场考诗、赋。
  柳三变打开试卷,一看题目便有些发愣,似乎在哪里见过,赋题是《司空掌舆地图赋》,揉揉眼睛再看,顿时想了起来。正是那天到自己家里的不速之客刘公子问到的这句话,怎么竟和今天的考题一样?
  难道考题在几天前就泄露了,这可是天大的事!怎么办?莫非那位公子今天也来应考,他事先知道了考题,便找自己来问,是为了早作准备?
  他忽然想到刚才在外面见到的,老者卖猪的事莫非是真的?当时他也在人群当中,可是当笑话看的,以为是优人故意到举子面前来打趣。
  他心中暗暗吃惊,我交往的刘公子是个什么人哪?不是个正派人,真正有骨气的人不会干这种事的。我柳三变瞎了眼。
  可凭他与公子的几次交往中,他知道这位公子的才学深不可测,根本没必要使用这种下三滥的行径。又一想,人心难测,即便他没那个心,也许他家里有钱,买个双保险也说不定?嗯,很有可能。
  脑筋一转,他又想到更奇妙之处,看公子这才学,拿到这个题目,即使马上答不出,以他的学问翻翻书籍就能解决,用得着登门求我吗?莫不是他有意让我知道考题,让我先做准备,是为我着想,是听说我几考不中为我着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