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人勤地不懒之起跑线>60、抓时机

60、抓时机

作品名称:人勤地不懒之起跑线      作者:粮万五      发布时间:2025-09-05 13:13:58      字数:5297

  受冶庄煤矿影响,冶庄村的人对土地的感情并不深厚,除了少数人去冶庄矿以及东安矿、县造纸厂当工人吃国库粮,更多的人在厂矿周边干些零活做点小买卖,似乎冶庄村人做生意的嗅觉比周边其他村更灵敏。
  许老二此前只是在冶庄矿南生活区卖豆腐脑炸油条,但摆摊的位置离家太远,小本经营又舍不得租赁门头,每天天不亮就推着家什往南生活区赶,实在太辛苦。
  春节前的冶庄大集许老二发现不少学生走出校门到集上买油条,中午时间许老二悄悄来到六中食堂查看伙食,食堂的菜可谓是清汤寡水,价格还不低。
  回到家许老二与老婆商量去六中卖豆腐脑卖菜,老婆虽然心里没底,但六中就在家门口,勉强同意。没想到去六中几天之后,生意出乎预料,非常高兴。
  许老二的弟弟许老三原先在县造纸厂食堂帮厨,因为比较懒,在一次偷拿食堂的排骨时被发现,便被撵回家。许老三发现二哥找到一个发财的门路,立即抓住时机,和媳妇商量也去六中卖菜。
  许老三的媳妇嫌做菜太辛苦,以“二哥二嫂已经在六中摆摊不方便竞争”为由不想去六中,但许老三主意已定,夫妻俩只好做起卖菜的生意。
  学生的生意果然好做,许老三喜出望外,但是好景不长,没干几天学校看大门的老邢头突然不让进校门,说是学校有规定,外人一律入内。
  许氏兄弟俩无奈,只好将菜摆在大门口,许老二在东侧,许老三在西侧。虽是兄弟俩,隔路相望却是相对无言,颇有同行是仇家的气氛。
  不允许许氏兄弟进门,学生可以拿着饭盒走出大门来买菜,如此一来老邢头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倘若像冶庄大集有外地人在学校大门口或者他的小铁皮屋附近摆摊,老邢头很有威严地将其驱走,别人不敢吱声,现在是冶庄街上的兄弟俩,老邢头自然不敢造次。
  不敢惹许氏兄弟,老邢头只好将行人出入的小门上锁,想买菜的学生只好将饭盒从栅栏中伸出,点名东边的还是西边的。
  许老二许老三卖出的菜骤然减少,往往一盆菜都卖不完。学生也感到了极大的不方便,颇有怨言。
  有些时候很奇怪,当初许老二没有来学校卖菜,学生们没有感觉不方便,现在突然不让许老二进校园,学生仿佛失去了什么。
  午饭的时候,雷振羽没有再去买许老二的菜:“真他娘的,太不方便了,买份菜就像探监似的,隔着栅栏伸着胳膊,就差流眼泪了,谁出的主意?”
  刘庆军感觉无所谓,他手里没有多少钱,一星期买过一两次,现在大家都不去买菜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啃咸菜,能省下几毛钱买复习资料。
  “学校是怕外人进来不安全。”刘庆军一边吃着煎饼一边说,“就说我那辆破洋车子,铃铛皮丢了我直接不按,气门芯让拔了两回。”
  陈一鸣说:“谁说不是呢,前两星期我的车座子让人偷走了,这是啥事。军子,你能想到办法把车轱辘上锁,这铃铛皮车座子没有办法了吧?”
  说起车座子李云就来气:“刚开学的时候我的车座子也被偷了,结果在街上修洋车子的摊子上发现了我的车座子,当时幸亏座子底有记号。我说雷子,你只锁车轮子没有用,你得反映反映。”
  雷振羽没有自行车,懒得搭理李云。
  宋六金说:“我听说一个小道消息,说是高三毕业班的一些同学准备去教育局游行,嫌咱学校不让许老二老三进门,其实这些同学是对预选有意见,他们想借不让卖菜这事去闹腾闹腾。”
  李云问:“宋六金,真的假的?最好他们闹闹能把预选取消,到明年咱也沾沾光。”
  宋六金肯定通不过预选,非常赞同李云的话:“我再打听打听,咱们一定要抓住时机,一理高三真的去县城,咱也跟着凑凑热闹吧。”
  郭庆楼端着饭盒,眼睛四处打量,耳朵却在支棱着,是得抓住时机为明年高考着想。
  刘庆军没有说话,这种事与他无关,但是卢公平却相劝:“六斤,少掺和这些事!”
  宋六金说:“你有门路,肯定不在乎预选,可我们不行啊。”
  吃过午饭,有人去教室学习,有人在宿舍睡觉,想走出校门逛街的同学只好打消念头,要想出学校大门需要登记,太麻烦。
  郭庆楼悄悄敲开团委书记朱元宝家的大门,往四周观察一眼,立马闪进院子。
  正当大家逐渐适应许老二许老三在校门外卖菜之时,兄弟俩重新回到校园,分列东西两路,继续摆摊卖菜。
  多数学生对学校放许氏兄弟进校园卖菜非常支持,声称这是自李有地校长离开六中之后,学校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但是高二(3)班女生宿舍却弥漫着一股抵制气氛。
  前段时间孟惠芬坚决抵制去买许老二许老三的菜,理由只有一个,不卫生,用的肉都是死猪肉。好多同学知道何诚是孟惠芬的父亲,专门给食堂供应肉菜,许氏兄弟抢了孟家的买卖,孟惠芬当然不乐意,与孟惠芬关系好的几个同学只好偷偷去买许家菜,其他同学还是按着物美价廉的原则,谁的好吃还便宜就买谁的。
  学校禁止许氏兄弟进校园卖菜,孟惠芬神采奕奕,说是卫生部门已经处罚了这两家卖菜的,他们的猪肉没有经过检疫,用的是米猪肉和死猪肉,工商局应该直接把这俩人抓起来去老君炉。
  听着孟惠芬说的什么“卫生、工商”、什么“米猪肉”,好多同学都听不明白,也不太相信,但是两家卖菜的的确不让进校门了。
  现在许氏兄弟又将菜推进校园,何秋兰问孟惠芬:“芬姐,怎么回事,你不是说你爹打点好了吗,怎么又放进来了?”
  孟惠芬神情失落:“星期天回家的时候听我爹说,教育局胡庆斌局长找到校长,不得禁止社会人员进校卖菜,同时将学校食堂价格降下来,并且提高菜的质量,说是引入竞争。”
  何秋兰轻吹一口气:“原来如此,教育局都出面,这事是不大好办。”
  孟惠芬大度地说:“其实叫进不叫进的,和咱没啥关系。”
  “就是,我一星期买不了一次两次的菜,我还是啃我的咸菜吧。”何秋兰看一眼孟惠芬从食堂打来的土豆炖排骨,看着就好吃。
  许老二许老三允许在校园正常卖菜,没过半个月,正如宋六金所提醒的那样,许老三做的菜味道变差,菜量缩减,好多同学重新照顾许老二的生意。许老三无奈,实在舍不得六中这个好地方,只好降低菜价,吸引一些贪图便宜的学生前来光顾。
  很快就要预选,想借学校禁止外来人员卖菜一事去育局闹腾的同学很是失落,学校团委和班主任不断开会承诺,一定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对于同学们要求取消预选的建议正在积极汇报,“这政策是全国性的,一省一市不可能做出改变,我们已经把同学们的意见反映上去了,现在大家的任务还是要积极准备预选考试。”朱元宝苦口婆心地向高三的学生解释。
  高三学生的情绪基本稳定,朱元宝及时向黄副校长汇报情况。
  “元宝,这次幸亏你得到的消息及时,否则学生闹腾起来要出大乱子。”黄仁义想想就后怕,“这些学生真去了教育局,吴校长肯定受处分。等会你和曹主任组织一下各班主任、任课老师,咱们开个会强调一下,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太吓人了!”
  朱元宝也暗自庆幸:“是啊黄校长,幸亏高二(3)班班长郭庆楼向我汇报得及时,这个班干部非常负责,我建议今年的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可以考虑这名班干部。”
  黄仁义打个沉,转身要倒茶水,朱元宝赶紧站起来,拿过暖瓶给副校长倒水。
  “肯负责有担当的学生干部,咱们一定会让他们得到回报。”黄仁义说,“这事咱们过后再研究,先开会吧。”
  朱元宝组织老师进行开会,就预选有可能带来的负责影响作了提前预判。
  很显然,学生关于取消预选的答复没有下文,至于教育局是否真的向市省反映,无人得知,一九八五年高考前的预选却是如期举行。
  预选归来很快便是高考,暑假的炎热更增加了高考学子等待成绩发榜的烦燥。
  尽管暑假后即是高三毕业班,刘庆军还是有充足的时间去困马河洗澡,遇上西营大集便约上罗万有刘可道去赶集。
  夏天的集市格外诱人,瓜果梨桃纷纷上市,刘庆军和刘可道来到老罗咸菜店,罗万有正帮着父亲忙活。
  刘庆军与刘可道走进店内,老罗打过招呼之后对罗万有说:“你们去集上逛逛吧,中午过来吃饭。”
  罗万有拉开小抽屉拿上几张钞票和刘庆军刘可道走出咸菜店。
  望着儿子的背影老罗对正在店里忙活的罗大兰说:“大兰,春雁来信了吗?”
  大女儿罗大兰已经二十五岁,四年前与红旗镇唐王泉村的魏春雁定亲。唐王泉村紧靠仪河市最大的唐王泉水库,水库盛产一种鲢鱼,味道特别鲜美,当地人称之为“大纛鱼”。政策放开之后,魏春雁觉得捕捞大纛鱼是个好生意,抓住时机,将大纛鱼扩撒到周边市场饭店,也时常到营坊镇的饭店送鱼。后经人介绍与罗大兰相识,老罗夫妇非常中意。
  前几年看过电影《长排山之战》之后,魏春雁放下红红火火的大纛鱼生意毅然报名,誓言去自卫反击战场打那伙忘恩负义的东西。老罗虽说心里不太情愿,但是罗大兰却大力支持。毕竟,对于农村青年来说,当兵和考学是两条最好的捷径。现在魏春雁正在老山前线参战。
  “一个多月前来过一封,他现在挺好的。”罗大兰眉宇之间有少许担忧,“春雁说立了一个三等功,现在已经入党了。”
  尽管老罗很是担心,仍然为女婿的进步高兴:“好啊,咱家终于有党员了,晚上回家好好喝一盅。我就盼着春雁早点退伍回家,赶紧把你的婚事办喽,你娘急着抱外孙子呢。”
  罗大兰脸一红,转移话题:“爹,你得管管小有,隔三差五就从店里拿钱,养成这个习惯可不好,这可不是拿几块咸菜,我怕他手里有钱不学好。”
  老罗满不在乎:“咱不差那块儿八毛的,挣了钱就是花的。”
  老罗干着卖咸菜的买卖,家里不缺零花钱,罗万有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二哥,升子,咱买个西瓜尝尝吧。”兜里有钱,罗万有提议。
  刘可道非常赞同,但刘庆军说:“西瓜吃掉就没了,看看合适买本书吧。”
  “小有,咱俩光知道吃,还是军子有想法,走,逛书店去。”刘可道说。
  正行走之间,发现罗万社在摆摊卖凉鞋,天气火热,鞋摊却很冷清。
  罗万社赶紧招呼三个人坐在鞋摊内侧。
  “白搭,真是行行出状元,行行有门道。”罗万社擦一把汗,“看看我晒得跟蚰子似的,摆上摊子才卖出一双,我哪是做买卖的料,俺爹非说我腿不利索,干不了重活,只能干这个。”
  刘可道挺同情罗万社:“是啊,干啥也不容易,但人没有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咱这么大年龄的,除了去厂子上班就是跑买卖,没有几个种地的。”
  罗万社很羡慕刘可道,哪怕考不上大学也不用发愁,他有当村支部书记的爹。
  “还是上学好啊,可惜我也不是学习的料。”罗万社说。
  刘庆军突然想起一件事,说:“社子,我说个事你别见外,在冶庄矿跟前有一个家电钟表维修店,那个维修的人腿就不好,我看这个行业很有前途。现在咱农村没有电视机,但是已经开始有收音机了,买钟表的人也不少,戴手表不再稀罕。社子,趁着镇上还没有这方面的维修店,你抓住时机学学这门手艺吧。”
  罗万社还没说话,罗万有说:“社哥,二哥说的这事完全可以,凡事趁早,时机不是每天都有的,这个手艺以后肯定吃香,别再赶集卖鞋卖炮仗,以后像俺家似的,在西营开个家电钟表维修门市部。”
  刘可道佩服刘庆军的见识,老话说得不错,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姑子会下神,在冶庄上学跟阁老就是不一样。
  罗万社顿时眼前一亮,但是随即黯然:“学这玩艺得不少钱吧,再说,我学习都白搭,能修得了收音机钟表吗,这可都是金贵玩意。”
  刘庆军说:“刚才升子说得对,人没有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只要肯学没有学不会。开学后我先去找那个修表的打听打听,他从哪里学的,得花多少钱。”
  罗万社点点头:“还是军哥有心,麻烦你啦。”
  三个人正与罗万社说闲话,一辆冰棍小推车走过来,不用吆喝,雪白的冰棍箱写上鲜红的“冰棍”字样,很是招眼。
  卖冰棍的小伙子年纪与四个人相仿,小伙子看到罗万社立马停住:“社哥,又卖上凉鞋了。来,吃根冰棍凉快凉快。”
  说着从箱子里拿出一块冰棍递给罗万社。
  罗万社递过去一毛钱:“再来三根,还有仨同学呢。这是猴哥的二弟,这是三弟。”
  小伙子又拿出三根冰棍,刘庆军四人一人一根。
  小伙子没收钱:“社哥,都是侯哥的兄弟,哪能要钱,我在西营全靠俺表叔照顾。你们玩,我到处转转。”
  小伙子推着冰棍箱走了,罗万社说:“这人叫郭联升,是郭庆楼的本家侄子,按辈份叫侯真准表叔,很灵活。”
  郭庆楼是侯真准的表弟,家在偏远的桃园村,郭联升自然喊侯真准表叔。
  刘可道咬一口冰棍,感觉味道一般:“不是冶庄冰棍,这是哪里造的?”
  罗万有巴唧巴唧嘴:“升子,这是柱角镇造的,就是凉开水加糖精。这冰棍虽不怎么样,我觉得你和卖冰棍的有缘分。”
  “什么,吃根冰棍还有缘分?”刘庆军问。
  罗万有拿着冰棍指向郭联升走远的地方:“你看,你是高升,他是联升,你俩都‘升’,可不有缘分吧。”
  罗万有的解释虽说牵强,却也说得过去。
  刘庆军罗万有刘可道离开罗万社的凉鞋摊子,继续在集上闲逛,刘可道又念叨起没有念高中同学的去向,除了罗万社,史传粮在建筑公司开拖拉机混得风生水起,史春草再次中专落榜,不知是继续复习还是回家务农。明年面临高考,一伙同学中唯一有指望的便是刘庆军。
  “明年暑假我们怎么办?”刘可道叹口气,“别看我和华子段利在八中,肯定预选都不过关,这应该是我们的最后一个暑假了。”
  刘庆军没有说话,罗万有说:“反正年龄都不大,考不上继续复习呗。要是不愿意复习,找点事干就是,天无绝人之路,社子都能赶集摆摊,咱还能啥事也干不成?”
  刘庆军笑道:“老三,难不成俺这几个都来赶集摆摊,这西营集不成咱王架桥的了?”
  刘可道说:“军子,你肯定能考上,万一,我是说万一,万一考不上,你得继续复习考,我们这一伙就指望你了。”
  罗万有说:“升子,不是还有你表哥马加佑吗,他早就是吃国库粮的人了。”
  刘可道淡然一笑:“多考上一个,以后咱就多一个靠山啊。”
  罗万有问:“我说升子,你表哥真不孬,自从马加佑考上中专,怎么基本不见人了呢?”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