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第二十八章 谈词论道 四、菡萏香消

第二十八章 谈词论道 四、菡萏香消

作品名称: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5-08-17 15:33:47      字数:3125

  公子说:“词在我朝之所以能够繁荣兴旺,并成为大宋国朝文学代表性体裁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唐诗发展到今天,已到达盛极难继的高度,我朝虽然在作诗上也有不少知名人物,据我所知,晏殊、钱惟演、梅圣俞、刘筠等人都有诗名,但这些人若放到唐朝,也只能算作二流诗人,许多诗作未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你爱填词,以你观之,这词与唐诗可有一比吗?词在我朝的地位并不太高,能够发展到像唐诗一样的高度吗?”
  柳三变暗暗吃惊,这样年轻的一个公子哥,竟然能这样高屋建瓴地看问题,放在其他富家子弟身上,除了整日泡在歌楼酒肆里追蜂逐蝶、挥霍钱财和浪费青春外,有几个能埋头苦读研究学问?
  有此一问,柳三变不禁精神大振,知道今天遇到有见识、有头脑的明白人了。
  今天难得遇到一个这么热情又懂行的听众,而且还是自己找上门来的。对方也在观察他,也在想,这位真的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夸夸其谈?且耐下心来听了再说。
  柳三变之所以对这场谈话感兴趣,就是因为感觉知音难觅。不是说人们不爱听他讲话,喜欢聚在他身边的人多了去了,往往就像苍蝇踪在身上一样,轰都轰不走,嗡嗡嘤嘤的,闹得人心烦意乱。
  他讲深了怕人听不懂,讲太俗了,又怕跌了身份。有时他甚至一边说一边想到自己这是对牛弹琴。
  柳三变沉吟片刻说:“公子此问,足见见识深远。唐诗自李杜之后转衰,其巅峰已过,即便如此,逮至我朝仍无人能望其项背。我朝则文人多,诗人少,这也不能怪我朝诗人不行,后代之诗永无追上唐诗的可能,这是历史的必然。再者,唐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相较今天还比较简单,人们关注的社会各方面的内容远不如今天社会的复杂。今天人们关注的东西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广泛,毕生只致力于诗的创作和欣赏的人就大为减少,不是今人作诗的水平不如古人,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后世再也不可能达到唐诗的巅峰时期,也不会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大诗人了。”
  柳三变呷了口茶又说:“词体正是在唐诗衰败之时,应时而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李白独具慧眼,便有了《菩萨蛮》、《忆秦娥》词调的发韧之作。及至我朝,南唐后主被掳到汴京,先不要说他是亡国之主、亡国之音,只以填词来说,后主李煜之词确实开启我朝填词之滥觞。发展到当下这个时期,国家安定,市井繁荣,百姓不识兵戈,词始小有大成。我朝自太祖立国,迄今建国六十余载,此时正是文学创作的有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继唐诗之后有必要兴起一种新型的诗歌体裁,‘词’由此而兴。而‘词’的体裁,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兼具杂言诗与格律诗二者形式上的优长,而又‘别是一家’。但是以现在的情况而论,词的创作还不够普及,它只囿于士大夫和文人的小圈子之中,词不单要走出这个小圈子,走上更广阔的天地,还须发扬光大和出现领军人物,不如此,不可能与唐诗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公子却憧憬在自己的想像之中,收回心神,眼睛发亮,对柳三变说:“你的眼界独到,高出常人。唐有诗宋有词,唐诗宋词,妙哉!若要成就此等国家盛事,那要多多仰仗柳兄了!”
  柳三变听了也深受感染,“承蒙抬爱,我定当尽一己之力呀!”
  他见对方还是饶有兴致地在听,便继续说下去:“词在大宋能够发展迅速,以在下愚见,依赖于江南经济的发展。首先是我们的都城开封,承五代之后建都于此。开封这个地方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那么为什么选择开封?朝中有位大臣提出一个大宋建都依赖运河的重要论断,他说运河是联系东京汴梁与江南的纽带,他分析道:‘今日之势,国依兵而重,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他说得没错,但他只说出朝廷驻屯几十万禁军于开封周边,必须依赖运河输送江南粮米。他还有另一点没说,也许在他那个位置、身份,不便多说。我认为还有一点:朝廷还供养着一个空前庞大臃肿,待遇优厚,特别能挥霍奢侈的官僚集团。这些也犯不着我多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刘公子频频点头,他对这个谈话内容仿佛比讨论填词还有兴趣,而且更熟悉。柳三变刚才说的这些,只是为了阐明南方经济文化对都城东京的巨大影响,他见刘公子兴致很高,便继续说:“正因为‘国家根本,仰给江南’,随着经济打上了南方的烙印,填词也带上了典型的南方文化色彩,词的普及发展在开封也有了肥沃的土壤。我因为上次考场失利,反省自己对国家经济、民生关注不够,为此,我在前几年特意沿汴水、淮水一路考察,切身体会到这一路上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发展,这趟线真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纽带,联通了开封和江南。今届科考的赋题若事关经济,我下笔时一定会得心应手,这样的去观察、体会生活,对人生太有意义了。”
  柳三变并不是个善谈之人,何以刚一接触到这一题目便能侃侃而谈出口成章?这与他善于思索,勤于读书的深厚的学问功底分不开,更与他在填词度曲上的心雄万丈的志向有关。还有就是他能反省自己,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填词是他一生的挚爱,因此有关填词的一切,诸如词的产生、词牌的发展变化、词句与音乐的结合、词的历史定位、词的流派和代表作等等,无一不在他的研究探索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对填词的思考深度远远超过前人和与他同时代的所有人。
  他的这一番言论,听得公子不住点头称善,看来这个柳三变不单只是填词出众而已,而且也有经纶济世的才干,他能够剖析自己,补充知识,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素质,难能可贵。
  公子说:“你刚说的要想光大词之文体,必须要让多数人喜欢,只在少数文人士大夫圈内,影响甚微,这话是说到点子上了。”
  柳三变想了想说:“文学终究不是少数人之文学,如果只囿于皇城圈内士大夫互相唱合,又焉能发展之、流传之?必须得到百姓的认可喜爱,众口流传,方能长盛不衰。准此,要想使词体这一形式发扬光大,传承不息,必须要使之为广大市民所接受,不再是只为少数文人、官家服务的工具。再者,也莫道市井新声竞起,便是俗人百姓为之,事实上市井新声多是文人所作。我朝开科取士每届数十百人不等,但是词填得好,官又能做到高位的如晏殊等人,这等人可称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更多的文人沉沦于下层,这些混迹于社会底层的文人既有坚实的文学基础,又与广大民众息息相通,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出社会的真实的一面,更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中坚力量。故此市井传唱的,也多是文人所作,这层意思不知我表述清楚没有?当然你可能要问你属不属于这类人,我可以毫不隐晦地说,我就是这类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即使以后作了官,我也不会脱离这个阶层,我的作品植根于此。”
  二人正自谈得热闹,一老一少登梯上来,二人衣衫褴褛,女孩子只有十来岁,清秀伶俐。进了门,径直到了角落,老者找了个小凳子坐下,从肩上取下一张琴,轻拨琴弦,女孩用她稚嫩的嗓音唱道: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
  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站立的阎总管刚要去制止,公子与柳三变几乎同时伸手阻拦,听她唱了下去,唱罢,女孩低眉垂首。柳三变刚要说话,刘公子一摆手说:“我若说的不错,唱的这首词牌应该是《摊破浣溪沙》,不知对也不对?只是不知何人所作。”
  柳三变听了暗暗吃惊,想不到这位刘公子还真是博学多才,自己在他这个年龄时还是腹内空空呢,赶忙说:“你说得不错,确实是《摊破浣溪沙》,此词乃南唐中主李璟所作。”
  说罢自身边掏出一些散碎银子,起身交到女孩手里。刘公子一个眼色,阎总管也赶忙掏出银子,老人千恩万谢领着女孩下楼去了。
  见柳三变回到座位,公子赶忙说:“对、对,是李璟。”语气里似乎在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懊恼。
  “这首词还有个趣闻,是他和冯延巳之间的。”柳三变已经看到对方有些的尴尬,便又制造出这样一个话题。
  “我记得,冯延巳有一首很得意词《谒金门》,李璟拿其中的名句‘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开玩笑。冯延巳就用李璟这首《摊破浣溪沙》词作了回答,未若……,”公子的话又停顿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