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下放农村,亲友欢聚
作品名称:战友情深 作者:盛世华年 发布时间:2025-07-28 17:38:06 字数:3243
由于长期运动,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物资匮乏,供应紧张,许多日用商品都要凭证购买,排队购物的情况司空见惯。更严重的是,大批城镇高初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又找到工作,一旦从大革命的热潮中退下来,整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聊无兴趣;瞻望前程,更是一片迷茫,不知何往。由于经济困难,就连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与这些城镇知青有近似感觉的还有一些城镇居民,他们或者全家没有正式工作,因此就没有固定收入。国家经济好的时候,他们还可以做点小生意,或者打些零工,赚些钱维持家庭生计;如今国家经济困难,做小生意,打零工都没有了门路,因此家庭生活也没有了门路。或者全家一人工作,多数人没有工作,生活也很艰难。针对这些社会实际问题,国家出台了大下放政策,即把城镇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把城镇闲散居民也下放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政策一出,立即行动。九州大地,无数大大小小的城市相继掀起下放热潮,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城镇居民,高唱着“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的歌曲下放到各地农村,成为新时代的新式农民。
在这种形势下,宋子英及其子女也被下放了。于是她带着一对儿女青松和红梅来到李虎的家乡青龙乡李家庄村安家落户。
李虎得知消息,连忙赶到县城宋子英及儿女居住处,看望妻子和孩子,帮助他们整理衣物家具,装运搬家。庆幸的是,生产队接到安置下放户的通知,已经为他们建好三间土墙草顶的茅草房,两间作住房,一间作厨房。东西运到李家庄,李虎和宋子英加上李虎父母亲和两个弟弟帮助,住房和厨房很快都布置好。李虎和宋子英要留他们吃饭,他们都说:“你们好好歇歇吧,这些天,搬家,安家,把你们都忙坏、累坏了。今后,我们住在同一个村同一个队里,一起吃饭的日子多着呢。”说完都走了。
宋子英看着土樯茅舍的房间,不觉流出眼泪来。李虎安慰她说:“目前国家经济困难,城市多余人口下放农村,这是当前的大形势,并不是这些人犯了错误,或工作做的不好。你放心,这里是我的家乡,有父母亲和两个弟弟帮助,你们母子生活不会有大的问题。”他又抱起两个孩子,在他们脸上亲了亲,说:“这里是爸爸的家乡,也是你们的家乡,今后,你们就跟着妈妈在这里生活。在县城,有外公外婆照顾你们,在这里,有爷爷奶奶和两个叔叔照顾你们,都一样,他们都是你们最亲近的人。村里有李庄小学,你们可以去上学。离村不远,有远近闻名的南山岭和水草湖,风景很美,还有著名的张龙烈士陵园,有时间,爸爸带你们去看一看玩一玩,好不好?。”由于这些年,父子分居两地,很少接触,两个孩子对他很陌生,听了他的话,只是看着妈妈,并不回答。宋子英对孩子说:“告诉爸爸,等我们把家安排好,就跟他去玩。”李虎又问起红梅外婆家的情况,宋子英说:“他们一家下放到县东北的刘寨乡去了,具体情况还不知道,等这边安排好再过去看看。”
又过了一些日子,青龙乡的知青和闲散居民也开始下放到农村去。杨小梅带着丫丫和延喜一对高初中毕业生知青,被下放到张龙的家乡张家庄村金梁所在的生产队。不管赵军一家是否高兴,金梁倒是很高兴,因为这样他就可以经常看到妈妈和好朋友丫丫和延喜了。李虎得知消息,和宋子英一起去看望他们,帮助他们。李虎对小梅和赵军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说,我叫我的两个弟弟来帮你们干?”正好金梁也在,他听了说:“李叔,看你这话说的,叫两位小叔叔来帮忙,你把我放哪里去了?他们一家,有我的妈妈和赵叔叔,另外两位是我自幼最要好的朋友。他们家跟我的家一样,有什么困难,都有我来解决,不需要两位小叔叔来帮忙。另外,我还听说,知青表现好的,可以推荐上大学。将来有机会,我会尽力推荐他们上大学。”李虎说:“你也可以被推荐上大学,反正现在推荐上大学,只看表现,并不需要考试。”金梁说:“我不行,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我照顾。如果有上大学的指标,我就推荐丫丫和延喜。”
第二年暑假,县文教局真的分配给青龙乡一个推荐上大学的指标。乡文教委研究决定,每村推荐一名表现优秀的知青参加全乡竞标。张庄村,金梁推荐了赵丫丫。笔试,丫丫考了第一名,面试却没有通过。原因是:文教委主任见丫丫身材高挑,面皮白皙,手指手掌纤细白嫩,连一块茧子也没有,便说:“缺乏劳动锻炼,不合格。”金梁立即帮丫丫解释说:“她每天都参加队里的劳动,吃苦耐劳,积极肯干,受到群众普遍好评。我是生产队长,可以做证明。至于手上没有茧子,是因为她劳动的时候喜欢戴着手套,劳动工具磨不到手,所以就没有茧子。”文教委主任说:“你不要为她辩护。从她戴着手套参加生产劳动,就证明她还是缺乏劳动锻炼:你看见哪个贫下中农是戴着手套参加劳动的?你是生产队长,回去教她好好向贫下中农学习,认真改造思想,脚踏实地参加劳动锻炼。明年有了推荐指标,再来参加竞标吧。”金梁分辩说:“带着手套参加劳动不行吗?我看工厂的工人劳动时都戴着手套,他们却造出了质量优良的机器来。工人老大哥可是领导阶级,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啊!所以,看知青表现好不好,主要看他的劳动效果和思想认识,不能光看他手上有没有茧子。”文教委主任连连摆手,表示并不赞同金梁的意见,也不愿意和他争辩,就急忙高声呼叫下一名推荐知青进行面试。丫丫见文教委主任已明显表示出不耐烦来,料想再争辩也不起作用,便上前拉住金梁说:“我确实还缺乏劳动锻炼。你就不要再争了。”金梁只得作罢。后来金梁打听到,文教委主任那天的面试没有一个知青劳动表现合格的,最后,他竟把自己初中生的儿子推荐上大学了,因此金梁心中一直愤愤不平。
不久,张庄小学缺少一名教师,乡文教委没有教师派来,就叫村里在本地推荐一名民办教师。金梁同样推荐了赵丫丫。他想:如果文教主任再不同意,我就把他推荐自己儿子上大学的事揭露出来,抖露出去,叫他难看。可是,这一次文教委主任竟然当即就答应了,并没有反对,让金梁喜出望外。事后金梁推究其中的原因:一是,文教主任害怕他推荐自己儿子上大学的事被揭露出来,宣扬出去,影响他的声誉。二是,民办教师的报酬是由生产大队记工分,上面并不发工资,算是谁受益谁负担。既然他推荐的人领导已经答应了,金梁也不好再说什么。
他把丫丫拉到一边说:“先到学校教书,凭你的学问,教小学还不过是小菜一碟。今后有机会,再想办法推荐你上大学。”丫丫说:“能到学校教书,与其他知青相比,我已经觉得不错了,不敢再有非分之想了。”金梁说:“能否推荐上大学,我也不敢保证。今后,我们一起努力,积极争取吧,也许还有机会。”丫丫说:“我会努力的,还需要请你多帮助。”
上次推荐上大学,赵丫丫未能如愿,这些日子心里很是郁闷。今天竟意外当上了民办教师,心情豁然开朗,顿时舒服了很多。她舒了一口气,高高兴兴回到家里,对继母杨小梅说:“妈,我当上民办教师了!全靠金梁哥帮忙。”绘形绘色地把当时的情况说了一遍。小梅说:“你是我闺女,他是我儿子,他帮助你还不是理所应当?”丫丫说:“虽然我们情同兄妹,但他姓张,我姓赵,我们并没有丝毫血缘关系。他帮助我,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我没有任何理由要求他帮助。从这次推荐我当民办教师,还有上次推荐我上大学,虽然没有成功,但都见证了他的真情实意,我都应该好好感谢人家。”小梅说:“你打算怎么感谢他?”丫丫顿时脸红了,说:“我一分钱没有,拿什么感谢他?现在只能记在心里,等以后有可能有机会了,再表达谢意。”小梅说:“感不感谢,是你们之间的事,我就不参与了。”
从此,赵丫丫就在张庄小学做了一名民办教师,生产大队给她记一个劳动力的工分,可以维持一个人生活。
补充说一下,在此之前,宋子英已经由乡文教委分派到李庄小学任教,女儿红梅和儿子青松也已经到李庄小学读书。农村小学校,地处偏僻,师生人数也少,受运动影响不大;而且,李家庄又是李虎的家乡,李姓人家居多,没有人拿他们当外人。宋子英的心情倒安静下来,不再担心自己会受李虎是当权派的影响;生活上又有李虎父母亲和两个弟弟照顾,李虎也不断从乡里回来看望他们,帮助他们沟通关系,排忧解难,日子倒过得舒适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