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筑梦路上>第五节 夜幕下的巡检

第五节 夜幕下的巡检

作品名称:筑梦路上      作者:奇扬      发布时间:2025-06-26 10:57:34      字数:6556

  白天,市民乘客轻松地坐地铁,临到子夜,隧道巡检开始,这是每天的必修课,轨道无数条,安全第一条。
  黄波,地铁运营公司行车设备部部长,也是电力方面的行家。他介绍,地铁在供电保障上,从城市电网引进110千伏高压电,在主变电站进行降压至35千伏,再引到正线变电站。一条线设两个主变电站,四个供电分区,双回路供电。地铁在检修上分成日常巡检、变电站检修、季节性检修、突发性检修,检修的关键时段是夜里12点至凌晨4点,就是所谓的“天窗期”,4点半之后就要做出车准备,5点开轧道车,6点就是头班车。黄波打了个比方:“地铁检修就像医生做麻醉手术,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手术,不然麻醉期过了,病人就会痛苦。所以,每天晚上开班前会,布置任务,安全交底,模拟推演,各项准备工作到位,一旦轨行区12点拉电,马上投入检修,如同战士冲锋。”
  人需要定期体检,轨道也要定期巡检。
  不同的是,人是经过一个阶段进行一次体检,而地铁轨道每天都在巡检。检查时间不是在白天,而是安排在深夜子时至寅时,即在列车停运后到启运前这段天窗期进行。
  所谓巡检,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巡。就是在正线线路上查看轨道设备的外观,判断有无异常;二是检。即通过人工检查,比如轨矩尺测量,轨检仪检测,还有人工添乘;三是修。即改道、起道、打磨,还有工电联诊、工电联检。巡检工作人员像猫头鹰一样,昼伏夜出,在昏暗的地铁隧道里,用一双双锐利的眼睛辨别蛛丝马迹,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巡检工班的一夜是如何度过的?
  夏季里的一天,行车设备部检修二车间轨道巡检二工班。2号线梅园停车场的一间小会议室内,墙上的6S管理看板上写着,作业次日:0:30—4:00。作业地点:小桃园到大王基上下行轨行区。施工负责人:文俊。
  晚上8点整,工班长周琪翔开班前会,10个人围成一圈,清一色的90后小伙子。这是地铁夜间班前惯例,尽管夜里12点半断电后才能进隧道,但一系列准备工作需提前4个多小时进行,为的是有序、充分进入状态。
  周琪翔根据当日的工作内容,进行分工,提出注意事项,传达安全生产通报,再由安全员做补充。最后大家一起重温口号:“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企业安全我尽责。”作为一班之长,在这个黑夜,他要起到引航的作用。1992年出生的周琪翔是徐州人,毕业于湖南高速铁道学院,2013年就入职无锡地铁,见证和参与了1号线的调试开通,后来又筹备2号线运营,在巡检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对于作息时间的颠倒,他早已习惯了,白与昼,对他而言只是时间的切换,他的舞台只在夜幕里才会熠熠生辉。
  班前会结束时,周琪翔随即对班组成员进行理论测试,每人一张试卷,上面有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这张考卷的内容都与巡检工作有关,要答满80分以上才算及格。静静的会议室内,班组人员认真答题,最快的20分钟就交卷,这也是他们的学习惯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9点半,各人根据自己的工作要求,到仓库领工具,登记、核验,做好检查。
  10点半,第一批人员开往现场。
  11点,第二批人员开往现场。在河埒口站汇合,做好最后的准备工作。
  12点,众人从端门进入轨行区,巡检工作正式开始。
  幽暗的轨行区寂静无声,放眼望去,两条平行的钢轨向前延伸,消失在远处。巡道工带着专用仪器沿着轨道慢慢向前,钢轨每天与车轮摩擦,在轨面上会形成一道白亮的痕迹,正常情况下,这道痕又平又直又齐,从而产生一条非常滑亮的光带。但坚硬的钢轨在与车轮的日久摩擦下,也会产生裂纹和破损,那种裂纹非常细微,呈不规则状,所以巡道工要时不时蹲下来俯瞰,察看光带中有无“暗光”或黑线。
  钢轨如果有内伤,光带会向外扩展,扩大的长度与内部裂纹长度基本相同。之所产生暗光,是因为内部材质出现裂纹后,轨面受车轮压力不均匀,导致亮光消失。裂纹越宽时,暗光越粗越明显,当接近表面时,暗光就变成了黑线。因此,巡道工每天要从这些光带中精准地分辩出暗光与黑线,从而为检修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也要观察轨头(即轨面)是否有“肥大症”。因为轨头内部发生裂纹了,就会比正常钢轨肥大,换言之,肥大几毫米,内部裂纹就宽几毫米,发生这种情况就定为伤轨。此外,还要巡视头部侧面有无锈线,车轮的频繁碾压,会引起局部金属变形,出现表皮剥落现象,不长的时间后,剥落处就会产生一层淡褐色的铁锈,逐渐连成一道锈线。
  所以,巡道工在作业时总是聚精会神,一步不空走,一眼不白看,一处不漏检,“三个一”就是他们的巡检目标。
  既要看轨面,也要看轨腰轨底。轧腰如有竖裂纹的内伤,则轨腰内会出现鼓包。此时,除了用眼,还要用手,当手摸感觉有鼓,巡道工就用随身带的小铁锤轻轻敲击,如果锤子向外弹,说明腹部确有竖裂伤。如果一面鼓出一面凹进的,就是腰部扭曲伤损,若不及时纠正,会导致钢轨横向折断。因此,任何一点小小的误差,都会产生恶性事故,巡检重要可见一斑。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道岔。所谓道岔,就是让地铁列车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连接设备,由于其构造复杂、限制车速、维修投入大等特征,它与接头、曲线并称为轨道的三大薄弱环节。2号线从梅园站至五爱广场站共有18组道岔,每组道岔都是一个风险点,需要巡道工格外注意,也是每夜巡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道岔有连接、交叉、连接与交叉的组合三种基本形式,细而分之,线路的连接有单式道岔和复式道岔,交叉有垂直交叉和菱形交叉,连接与交叉的组合有交分道岔与交叉渡线等。河埒口至小桃园站之间的道岔就是菱形交叉,巡道工到此就特别细心。道岔一般由转辙器、连接部分、辙叉及护轨三部分构成,转辙器又包括基本轨、尖轨、转辙机械,当地铁列车从右轨转入左轨时,自动转辙机接到信号使尖轨移动,直尖轨密贴直基本轨,密贴就是紧密与贴合的意思,即尖轨紧贴基本轨,到了最前端两轨之间的距离是零,完全合二为一。曲尖轨脱离曲基本轨,这样就开通了左轨道,自动关闭了右轨道,车轮顺着轨道完成了转轨。
  所以,道岔是列车安全运行的要害部位,巡道工要关注尖轨非作用面是否有裂纹或伤损。连接杆两端容易产生裂纹,若信号涂油,从上面很难看到裂纹,巡道工就从下面细察。而在护轨部分,重点查验是否有锈水和裂纹。道岔的安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列车运行的安全,丝毫马虎不得,巡道工在一丝不苟中兑现对安全的承诺。
  从大处着眼,巡道工要查看隧道有无明显变形,是否大量渗漏水影响其他专业设备作用,路基是否沉陷、塌方,疏散平台有无断裂,区间防火门是否关闭,各种设施、材料是否侵入限界,等等,现场能消除的,立即处理,现场消除不了的,及时上报处理,所以,圆圆的洞体内,从上到下,从近到远,都是他们的作业区间。
  热心、细心、耐心,这些巡道工在看似简单的劳作中不放过轨道设备中的任何风险点,早发现早诊断,在狭长的隧道内,他们或行或立,或蹲或趴,不断变化着动作,为的是让每一个疵点暴露无遗。从子夜到寅时的3个多少时内,边看边查边验,要巡走5公里以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铸刻着生命的足迹。
  先是巡,后是检,这个检,着重于轨道的几何尺寸,具体体现在轨距和水平方向。按国际标准,两道平行的钢轨之间是相隔1435毫米,再按地铁行业标准,两者之间的误差可以在-2至+3毫米范围内,上下的水平误差可以在-4至+4毫米内,但无锡地铁制定的标准更高更严格,把品质地铁凸显在这些毫米级的细节上,将轨距控制在-1至+2毫米内,水平控制在-1至+2毫米内。别看这只是1至2毫米的区别,但在轨道上要实施1微米的提升都是极不容易的,自我加压、自我提升这是无锡地铁沿袭多年的做法。
  那么,怎么测出钢轨的几何尺寸或发现问题,这就要用一套严密的组合了,一是用轨距尺测量,一把长长的专用尺卡在两轨之间,量出轨距,这是纯手工的。二是用轨距仪测试,半机器化的。三是人工添乘,所谓人工添乘,就是一名检修人员在驾驶室,陪着司机一路开一路看一路听,当在某个地段感受到列车有明显的晃动,就可以基本判断该处钢轨的几何尺寸出现轻微异常了,甚至从车辆与钢轨之间摩擦发出的声音中,听出正常与否,这种听功可不是一朝一夕练得出的,这种听轨需要有扎实的底子,无锡地铁就有一批这样的听轨人。
  诊断出问题,必然要修护,这就是巡检工作的任务,工班组的人就是要把有问题的轨道部位恢复到最佳状态。一名工友先确定好段位,然后弯腰脸朝下,打出点撬手势,即用食指和中指并拢指向轨面,确定改道具体位置。这个点撬手势有讲究,手臂伸直,掌心朝前就是让人往前走,掌心朝内则相反,掌心朝道心同时挥动手臂就是往里改,反之往外改。
  改道主要是通过轨矩块对钢轨挤压,迫使钢轨发生位移。一般情况下,改道需要三人同时进行,先用扳手松扣件,扣件由螺帽、弹条、铁垫板、轨距块组成,轨距块是一种特制塑料制成的,呈米黄色。这四小件把钢轨牢牢地固定住,要移动轨道就必须先松扣件,三人动作麻利,相互协作,很快就把扣件松了,然后根据轨矩尺寸进行微调。换轨距块时,也是熟能生巧,每个轨距块上都有数字,标着8、10、12、14、16毫米的厚度,做熟了根本不要看,凭手感就拎得出最合适的,提高效率,这也是千日之功。随后,铁锤敲击轨矩块的声音不停地在隧道内回响,让原本宁静的洞体内充满了富有节奏感的声波。
  等改道初步完成后,用另一道程序进行验证,那就是“看道”,在20—30米之外,用一盏灯照在钢轨上,灯光是直线的,照在钢轨上,如果钢轨稍有不直,就会在光带上显示出来,但一般人看不出来,刚从事看道的员工也看不出来,那是看了成千上万段钢轨之后练成的,哪怕几个毫米的偏差都能鉴别出来。这时,只见周琪翔在黑暗中蹲下身子,顺着灯光,向前平视,3秒钟后,他用手一指,大声告知,在15米之处有1毫米的偏差,改道工用尺子一量,果然是差1毫米,马上纠正。依次逐段验查,在周琪翔的“火眼金睛”下,纤毫之误都毕露无疑,一一正位,这种看道的真功夫,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当周琪翔看出一个部位的问题后,将信息传递给点撬的人,确定撬头撬尾,再改道,包括长度、方向。而周琪翔时刻关注改道调整的效果,如果不达标,还要重来,如此反复,直到彻底到位。待一段钢轨矫正完成后,作业人员就在改道之处,用石笔在轨床上写下施工者的名字或姓,“文纪周缪张”,文就是施工负责人文俊,“纪周缪张”,是同班组另外四个人的姓,长期保留。这种特殊的轨道落款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后期养护溯源,谁干的一目了然;二是对施工人员自己有个约束,心中有个惦念,如果质量不好,别人会来追究的。古代工匠在烧制青砖时,也都会在砖头上留下大名,这是一种自信,现在我们在参观一些城墙时,城砖上都刻着当年烧砖人的大名,轨检留名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是农耕时代匠人的信守承诺,一个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地铁人敢于担当、精益求精的品质体现,虽然形式不同,但内在的文化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对质量的重视。
  凌晨3时,已经做完了巡道、改道、起道。在随后的巡检中,周琪翔班组还使用另一种特殊的检测法,叫拉弦线。弦,就是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主要用在转弯或有弯度的轨道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无锡曾经水乡密布,河道弯弯,往往路也随着河道的走势而修,因此,无锡的路大多数是弯弯的,横平竖直的少。地铁也是顺着现有的地面道路而建,上下基本契合,这就注定了无锡的地下轨道有较多的弯道,所以曲线之处也是高风险之处,是巡检的重要一环。
  曲线段的巡检主要以拉弦线进行检查,即用20米的尼龙线在两端沿着钢轨拉直,端头与钢轨之间是固定的11毫米,取中间测量,因弧度的变化,加2毫米,应该是13毫米,如果不是,就不达标,需进行调整。操作时要注意两个细节,一是端头线要拉紧,不能松,量出来准,二是在中间10米测处,用手轻轻弹拉弦线,保持均匀,消除误差,便于结果准确。
  一边是改道起道,另一边是打磨车在钢轨上打磨,让钢轨平滑如初,打磨车缓缓前行,所经之处,迸出的火星闪亮了隧道里的空间,像一条发光的小溪蜿蜒前行。做完这些,已进入窗口期的倒计时,这一夜,他们充实而又辛苦。其实,周琪翔的班组只是负责了2号线的三分之一段,在五爱广场站至东亭站,在东亭站至无锡东站,还有两组人马进行着同样的劳动,所有的线路都同时上演着地下巡检的剧目,夜黑开场,天亮收场。
  早晨5点钟,周琪翔带着他的小伙伴们回到了梅园停车场二楼会议室,开班后总结会。9个小时前,他们在一起开班前会,商讨当日工作,一场隧道里的战斗,伴随着黎明的到来而结束。现在他们带着一身疲惫又回到了会议室,小结一夜的成效,剖析碰到的难点疑点,并着重对改道作业进行解析,特别针对改曲线头的位置做了说明,如果碎弯较多,要尽量沿着列车前进方向从直线地段往曲线方向进行调整。开班后会,是为了次日更好地开展巡检工作。
  工班作为一个小团体,不仅要靠周琪翔这个领头雁的作用,更要班里每个人的同频共振,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合力。邹竣吉,是这个工班里最年轻的,1999年出生,也是毕业于湖南高速铁路学院,尽管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一进工班就向同事请教专业知识,尤其是实际操作的技能。服从安排,钻研工作,工作数量和质量在较短时期内达标,获得大家好评,转正不到半年就获得优秀员工荣誉。他性格随和,也很乐观,周末休息的日子常去踢足球,矫健的身影活跃在绿茵场上,与夜里工作时的严谨仔细判若两人。小邹还用业余时间训练,在2020年获得江苏足球协会颁发的足球教练证书。平时在家里,或者在工班休息时,也喜欢看一些文学书籍,动静结合,积极向上,成为这名小伙身上的亮点。
  不管是邹竣吉还是工班长周琪翔,工班的11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组在近三年获得党员示范岗和专业技能比武一等奖等团体奖项,班组成员先后获得过技能比武名次和优秀员工等多个奖项。班组还参与了3号线、4号线前期工程工作,援助南禅寺至谈渡桥钢轨调边工作,梅园开原寺站岔心调边、尖轨更换,及其他站点更换钢轨作业等重要项目,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作为一班之长,周琪翔更是一马当先,连续获得优秀员工、“雏鹰计划”优秀学员等荣誉。在一次技术比武中,他参赛的内容是锯轨钻孔,先按要求把钢轨锯成两段,再进行钻孔作业,最后上夹板。当时1号线、2号线有8个轨道工班及1个综合工班同台竞技,每个工班有3人参加,结果他获得了比武一等奖。此外,周琪翔还担任南通地铁和金华地铁学员的跟岗培训讲师。这就是师带徒,除了在白天开展理论知识培训,夜里也带着学员到轨行区现场操作,手把手地教。这几年南通和金华等地开通地铁,纷纷把学员送到无锡培训,周琪翔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交给新学员。他觉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周边城市的地铁都能建起来,造福于老百姓,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做点有益之事,是一种微幸福。
  交流中,周琪翔坦承相告,从事轨道夜间作业虽然辛苦,黑白颠倒,但苦中也有乐,是人生之缘,家庭之缘,他的爱人也是铁路上的,在无锡东站国铁上班。他们的认识是地铁所牵,当时周琪翔从1号线调到2号线工作,工作场所在梅园附近,他就从西漳车辆段集体宿舍内搬了出来,在梅园旁边的小区租了间房子,他爱人就住在附近,有缘相互认识了,一个国铁一个地铁,有着铁路系统的共同语言,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成了家,也有了爱的结晶。他爱人的班次是每天下午1点半到第二天下午1点半,然后休息两天,三天一轮转,他又是常夜班,所以每个星期都会出现两人夜里都不在家的情况,女儿就随外公外婆,每当早晨7点多,周琪翔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到家时,活泼的女儿就扑到他的怀中,那一刻,是一种甜甜的幸福。
  有意思的是,周琪翔的爱人每天上班下班都是乘地铁2号线,从梅园站起点上车,到无锡东终点站下车,完整的2号线伴着她上班的全程,似乎专为她打造的。每当上了车,整洁的车厢环境,优良的舒适度,让她生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她知道,列车的平稳运行,有自己丈夫的一份辛劳,每当夜幕降临,丈夫就离开温馨的家庭,步入黑夜,步入隧道,为了每一只螺丝、每一块轨枕、每一段铁轨,默默奉献,为第二天列车的安全运行辛勤劳作,自己,还有众多的市民,一起享受着爱人双手托起的平稳,是一种满满的幸福。
  幸福地铁,从地铁人本身来看,又多了一个注脚。这种幸福,这种深爱,在地铁线上漫延,犹如两条平行的钢轨,永远相伴相随,并列向前,哪怕出现1毫米的偏差,也有人巡检养护,周琪翔,不就是做这个的吗!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