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满载温馨是运营 第一节 情系故园
作品名称:筑梦路上 作者:奇扬 发布时间:2025-06-24 10:36:10 字数:7219
“建一流地铁,创运营典范”,这是无锡地铁的定位。
地铁工程是民生工程,建设安全地铁、品质地铁、幸福地铁都是围绕一个“民”字,民有所愿,我有所应,这是地铁人的“导航仪”,尤其是在运营上,老百姓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对于一种新式公共交通,市民的认可度、信任度、满意度是从自身的乘车体验中产生。
弹指一挥间,无锡地铁运营公司已成立十年,3600多个日子里,从当初运营筹备部的30人发展到近5000人,开通5条运营线路,列车正点率等12项指标位于行业前列,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江苏用户满意服务企业等荣誉称号,一路走来,看似寻常却艰辛。
在无锡地铁集团,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少小离家,外出求学,他们走过千山万水,但从不忘记回首眺望遥远的家乡,相隔千里,总是魂牵梦绕。一旦家乡需要,他(她)们会义无反顾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把在外学到的知识,把在外锻炼的才干,毫不犹豫地奉献给桑梓。乡愁,如一根茂盛的藤蔓,总在时光的润泽中葳蕤生长。故土,似无数片青翠的叶片,不经意间晃动着缕缕阳光。
无锡地铁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周茂庆,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他曾在地铁运营公司担任总经理多年。
周茂庆的老家在无锡惠山区,在洛社上了小学中学。他的外婆住在洛社火车站北侧的铁路村,那时他去外婆家,每次都要跨过铁路,有时遇到货车让快车,车就停在一边的铁轨上,有时一停就要半小时,挡住了去外婆家的路;有时等不及,他就从火车两节车厢的连接空隙处下面钻过去,钻火车就成为周茂庆小时候难忘的记忆。对于铁路和火车,他从小在心里就有了深深的印记。
1993年周茂庆考上西南交通大学,专业是机车运用,进入大学后的他更加刻苦学习,大四入党。实习时到四川资阳机车厂,该厂以造火车头闻名。一个夏天,走了10个分厂,理解工艺流程,工作要点,消化理论,加强实践。1997年毕业后,在铁路系统内双向选择,去了上海铁路局南京分局南京机务段。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一开始就在火车头上跟着师傅学检修,那是体力活,又是高温环境,在50多度的室内操作,他与伙伴们在狭窄的空间内一干就是大半天。按规定,列车跑完1万公里就要检修一次,按每天跑400公里计算,那就每一个半月就要进行检查修理,很快他就掌握了修车技巧。
干了大半年,周茂庆再到运用车间学开车,就是做火车司机。开火车有严格的上岗要求,先做学徒,跟着老司机开一年,然后参加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合格后取得副司机的资格。然后跟着师傅再开三年,参加正司机的考试,当然这个考试难度就大多了,考到退休也通不过的大有人在。仅理论考试就包括规章,厚厚的铁道部技术规程,以及行车规程、站系段系等规程。在实操考试中,先检查故障,再排除故障。路考中,在驾驶台上平放几根类似铅笔样的小木棍,测试驾驶的平稳度。停车精度控制在正负10米之内。他一路过关,取得正司机证。当他第一次以一名正式列车司机的身份操纵时,那份自豪感油然而生。
之后,周茂庆又去做机车调度,排列车班次。他坦言,这种排班的历练,对日后从事地铁运营工作很有帮助。同时,铁路系统国有企业有严格的要求、规范的管理,他学到了很多,得到了成长,为他的人生抹上了厚重的底色。
2003年,南京地铁筹备运营,周茂庆从大铁转到了地铁,但地铁与大铁有很多的不同,架构怎么搭,标准怎么建,人员哪里来,一切从头学起。当时,国内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有地铁,他就虚心向同行学习,上门请教,结合自身在铁路系统的工作经验,在南京地铁运营的这张白纸上,他画出了第一幅图。2004年,他担任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客运部副部长,那年他才30岁。
2005年,南京地铁1号线顺利开通观光运营,9月3日正式通车运行。作为南京地铁的第一代,望着呼啸而过的列车,他为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到欣慰。但没多长时间,一场考验随之而来。正式开通后的第39天,第十届全运会在南京举行,全国46个代表团共9986名运动员参加这次运动会。此次运动会是2008年奥运会之前最大的一次大规模高水平赛事,8月12日在南京举行火炬点火起跑仪式,接着在省内13个省辖市举行火炬传递活动,9月20日在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场举行第十届全运会火炬迎接仪式,南京人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次盛会。而进出赛场有一半人是乘地铁来去的,特别是散场后的1.5小时内,是观众人流最集中最密集的时段,也是风险压力最大的区段,周茂庆和同事们在一线指挥,精心调度,确保观众有序乘车、安全离去,用他的话说,“这是对南京地铁的一次严峻挑战”,所幸,安然无恙。
2007年,因工作需要,他又去了成都地铁,担任事业部副总经理,开展运营筹备工作。与南京不同的是,成都地铁的运营和建设联系得很紧密,考虑建设运营一体化,这样,周茂庆就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行统筹谋划,围绕目标,要干什么,什么时候干,怎么干,有条不紊,把南京成熟的管理经验应用到成都地铁中,收到了较好成效。这期间,个人终身大事也摆上议程,认识了女朋友,相识、相知、相爱,此时他已35岁,迟来的爱,终于开花并结果,2008年10月,周茂庆在成都结婚,随后很快添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这对于一个把全部身心投入事业的地铁人来讲,是一种幸福。天府之国,似乎成了他的扎根之地。
此时,千里之外的家乡无锡,已经获批建设地铁,得到这个信息时,已在成都安家的周茂庆心里似乎被一根无形的弦线弹拨了一下。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印刻在他的记忆里。夜里躺在床上,他辗转难眠,一幕幕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在脑海中闪过。他还记得,那一年考上西南交大,告别双亲背起行囊,登上西行的列车,回头眺望家乡恋恋不舍的瞬间,想到了洛社的老火车站,自己去外婆家的情景,想到了洛社大桥,也想到中山路人民路。外出17年,他对故土的情结一如家乡的运河水,绵绵源长。因为无锡地铁的启动,一下子让他牵出缕缕浓浓的乡愁。
那段时间周茂庆一回到家,脑海中就浮现了无锡的点点滴滴,那些人,那些事,让他魂牵梦绕,就像心田中陡然冒出的一棵苗,恣意生长。回无锡工作?那这里怎么办,来成都几年,刚刚熟悉了同事、朋友,地铁运营筹备正紧密鼓,走得开吗?再说家庭,可爱的女儿才几个月,还没断奶,一旦离开,家庭重担都落到妻子身上,真不忍心。周茂庆的心里极其矛盾,思想上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一边是身边熟悉的工作环境,一边是千里之外的家乡建设,两头都重要,两头都不想放弃。他在想,无锡地铁刚起步,多么需要懂行的人呀,建设之后就是运行,自己在铁路行业搞了这么多年运营,结果老家需要用了,自己却在外地工作无法效力,那不是一种人生的遗憾吗?“成功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身为地铁人,无锡地铁的第一代,不能缺席。几番斟酌,终于,家乡的念头占了上风,周茂庆把想法告诉了妻子,爱人理解他,干事创业,总有得失,理应支持。她表示,如果要回无锡,可以先去,自己先带孩子,等大一些再想办法调回无锡。妻子的开明与支持,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2010年3月,正是江南初春时,草长莺飞,柳绿花开。周茂庆的心情和窗外的早春一样,天清气朗,在外多年游子归来,终于看到了熟悉的街景,格外舒畅,来到无锡地铁公司正式报到,如愿以偿成为无锡地铁的“铁一代”。
对于无锡地铁的运营筹备,周茂庆用四个字来表述:“波澜不惊。”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运营准备工作都有条不紊、有序进行,因为他有足够的经验。从南京铁路分局到南京地铁,再从南京地铁到成都地铁,他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更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周茂庆制定的每一个方案、每一个计划都非常周密,少有波折,自然就“波澜不惊”了。一切都按预定计划进行,即使在2014年开通两条线,都没有安排过大规模的加班,建设和运营的节点衔接得十分紧凑。
当然,也有偶尔“一惊”的时候,2015年6月17日,时值江南梅雨季,大雨如注,连日倾盆,那天凌晨两时半,睡梦中的周茂庆被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地铁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紧急报告:三阳广场站至东林广场站区间,一侧轨行区出现溢水。他的脑子里迅速反映:如果水漫铁轨,势必早上就要停运,还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周茂庆来不及多想,一骨碌翻身下床,拿起车钥匙直奔车库,发动车子就往现场赶。
到了现场发现,由于夜里连下暴雨,排水不畅,大量积水流进三阳广场东面工地的电缆线沟槽内,沿着沟槽流入地下车站。周茂庆看到,积水已经漫过钢轨的轨面,一眼望过去,原本的两根轨道早已消失,浑浊的泥水继续蔓延,向第三轨逼近。这种情况下,如果早上列车再从轨道上开过,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怎么办?
周茂庆脑子里迅速闪出两个问题:一是轨行区怎么排险,二是早上的列车运营还能正常吗?
按以往行驶计划,早晨的第一趟车在6点10分到达,加上轧道车6点前就会开来。如果险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波及对面轨行区,两个轨道被淹,将会被迫停运。早上是上班高峰段,如果2号线停运,势必给整个城市的交通出行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不停运,列车就必须避开这段溢水区,怎么避?此时,离早晨通车不到3个小时,必须马上做出抉择,并有可行的操作方案,情形万分危急。
一张无形的考卷,摆到了周茂庆的面前。这是他从事运营管理以来第一次遇到的棘手事。
先排水抢险,迅速通知市政部门、公司建设部门赶来,还有设备、通讯、信号相关人员接到电话后火速赶来。周茂庆指挥现场人员把上面沟槽里的水堵住,从源头把控,然后将轨行区的积水往外排。随着泵声响起,积水面缓缓下落,渐渐露出了轨道的轨面。
列车早上还能从此通行吗?
受淹区不能通行,必须等修复完成才能恢复运营,安全第一,毫无疑问。
地铁是左右两条隧道,一来一去。一侧被淹不能通行,另一侧未淹可以通行。问题是,被淹的这段区域停了,从梅园方向和无锡东站方向开来的列车,到了三阳广场站和东林广场站被迫停下,因为前面的一段在抢修,被截断了,如果要过去,就需要借对面没被淹的轨道通行。
周茂庆的脑子像开足了马力的机器,飞速运转,凭着以往的运营经验、调度经验和现场情况的判断,转眼间滤出两个方案:一是中间“拉风箱”,二是“8字大交路”。只能二选一。
什么叫“拉风箱”?就是从梅园方向开来的列车,到达三阳广场站就停下,所有乘客下车,走到对面站台上等,原来的车通过道岔折返开回去了。而受淹区对面的正常轨道上,安排一列车来回开,从梅园方向过来下车的乘客,登上这列车,往东乘到东林广场站,再下车,走到对面的站台上等车,再上车,相当于回到了原来的线路上。而从无锡东站驶来的列车也是一样,到了东林广场站停下,采取同样的方式,让乘客先下车,再候车,再上车往西开一段,再下车,再候车。中间那段接客的车,类似摆渡,把西面的乘客运到东林广场站,把东面的乘客接到三阳广场站,不停地来回开,像农村烧灶头拉风箱一样,形象地比喻为“拉风箱”。
何谓“8字大交路”?就是从梅园方向开来的车,在到达三阳广场站之前,就通过道岔连接到对面正常的轨道上继续行驶,开到东林广场站后,再通过道岔开回到原来的轨线上,这样就灵活避开了受淹区,只是临时借道,对面计划列车仍然行驶,保持畅通。这样在线路的外形上就构成了一个大大的8字,只是这个8是横着的。
这两个方案的优劣如何?“拉风箱”是车要停,人要下车、上车、再下车、再上车,几个折腾,给乘客添了不少麻烦,费时费力,而对调度来说,是较为轻松的。“8字大交路”是车绕人不绕,列车稍微绕一下借道,乘客没有上下车之扰,与正常情况下乘车基本一样,最大程度考虑了乘客的舒适便捷度。但对调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原来对面的轨道只行驶一列车,每隔7分钟一趟,有规律。现在采用“8字大交路”,一股轨要承担两列车通行,换言之,这个借道的列车只能在两趟车的空隙间通行,即使稍稍拉长间隔时间,仍然是紧张的,调度要精确算准时间,让借道车顺利通过,自身又正常运营。
选“8字大交路”,周茂庆果断做出判断。但这个方案在国内没有先例。
显然,乘客至上的理念在他身上根深蒂固,即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首先考虑的也是乘客,把便捷留给市民,把麻烦留给地铁,品质地铁,紧要处要显示其真正的内涵。
他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现场的其他同志,现场推演,迅速论证,众人一起分析利弊,认为可行。周茂庆立即拿起手机向上请示:
“不停运,用‘8字大交路’,利用另一侧轨道实施双向通行。”
“有把握吗?”
“有,在时间把控上可行,我现场指挥。”周茂庆语气坚定。
“好,谨慎操作,其他配套措施相应跟上。”
紧接着,周茂庆拨通了徐政的手机,汇报了情况,提出了方案。
“目前看来,这套方案是最优的,我们论证了,只要组织有序,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
“行,实施好供电分区,做好乘客提醒,安排好接驳车,每个节点都要考虑到,细节决定成败。”徐政在电话里叮嘱。
得到两位领导的首肯,周茂庆马上组织实施,先是进行供电分区,就是把两个轨道的电路分开,让受淹区的线路断电,让行驶区的线路通电。接着调节车辆,在早晨的出车计划中退出两列,腾出空间。同步准备在广播里预告消息,并组织数辆大巴车,早上停在东林广场站,组织所有的员工到现场服务,为想回三阳广场站的乘客提供接驳服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各项准备措施相继到位。
早晨6时,从梅园开来的首班车,按照“8字大交路”方案,稳稳地从三阳广场站到东林广场站,这时候周茂庆和同事们才在现场松了一口气。
随后,他迅速赶往地铁大厦智慧中心,察看1号线、2号线调度情况,一切井然有序。市民们并不知道,凌晨地下的惊心动魄。
一场突发事件,由于处置得当,安然化解。这是周茂庆十年运营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次。
从2010年3月入职无锡地铁,周茂庆在运营管理岗位上工作了10年,十年磨一剑,艰辛不寻常。2021年10月3日,无锡地铁实现了安全运营3000天。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在地铁工作的日子里,他有太多的体会,有着太多的感受。
“运营三大块,安全、服务、成本,安全第一位,服务是根本,成本要节俭。以服务为例,就有31项指标,关键是正点率和兑现率,这是运营质量的基础。”周茂庆说。
正点率是列车对照预先排好的时间,是否准点到达。兑现率是列车按计划是否正常发出。“1号线每天运行305列次,2号线是290列次,3号线是265列次,三条线共每天860列次,从始点到终点算1个列次,全年31万列次,正点率达99.99%,即便有台风等外界因素影响,兑现率也超过99.99%。”对于地铁的运行状况,周茂庆如数家珍。
这一连串实笃笃的数据,加上运营多年没有发生一起一般及以下事故,这个成绩单摆在国内地铁行业中,无疑是名列前茅。
“如果说服务,就是开好车,把该开的车开足,就是最大的服务,把兑现率和正点率持续提升,就是最好的服务。”
成本,是运营管理的一大要点。众所周知,除香港外,地铁是亏损的,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核算,而是社会事业、增加百姓褔祉的民生工程。从2015年起,财政给地铁是2个亿的亏损补贴,各种成本上升,无锡地铁自行消化,没有增加任何补贴。就运营而言,也是做好成本文章,力求减轻政府负担,在挖潜增效上狠下功夫。
周茂庆介绍,在运营成本上走好三步棋:第一,提高劳动用工效率,控制人工成本。他特意强调了不是降成本而是控成本,简单地降,会影响竞争力,科学地控,员工的收入不能降,而是让不该发生的不发生。
第二,优化修程修制,严格库存管理。列车设备需要维修保养,但要避免过度修,就像人看病一样,不必过度治疗,因为感冒而去做CT就无必要。目前以计划修为主,根据设备的分类和重要性,从实际出发,调整优化维修周期,例如冷水机组的润滑油,原来一年更换一次,那一年换一次的理由是什么?到了时间就换,是不是一定要换?经过理化分析,改在两年换一次,在保证使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换油时间,这是做“减法”。
第三,加强能源管理,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从细处着手,如照明,原来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设计开关时间,相对机械,其实每一个节气天空的亮度都会变化,就把照明从四季设置调整为按24个节气安排,夏天早天亮了,灯就不必开,尤其在高架段。根据实际情况最大程度节能。又比如环控系统中的风机,车间区间的排风机和送风机是按照最高负荷设计配置的,在客流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光开排风系统就足够使用,而送风机功率特大,进行优化。在节能技术上,实施节能改造、分区开关,精准控制。
制度管人,一着不让。周茂庆说,制度建设伴随着地铁的成长而成熟,渗透着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从严管理。他举了个例子,2019年雪浪坪停车场发生过一件事,当时轨道上方施工时,有一个物体处置不当,落到轨道上,引起跳闸,影响了车辆进站,属于异物入侵,工作人员把物体移走,让轨道恢复正常运行。一般来讲,这个事也就过去了,施工单位防护不到位,对列车进场也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但周茂庆认为不是这么简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异物为什么会掉下来?施工方案怎么来的,谁审核同意的?为什么在信息化系统内没有痕迹?自己开个会就算了,在没有得到审核同意的情况下,为什么擅自施工?刨根问底,原来是施工方案超出范围,不符合信息化系统的要求,相关人员图省事,几个人私下里商量一下就干起来了,不按规程,操作不当,导致物体下落,影响列车进场。问题查实后,对相关部门、十多个当事人毫不留情,从严处罚,扣掉了数万元。这次处理在运营公司引起不小的震动,对不守规章的动真格,管理从严,按章办事,引以为戒,对后续运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不能把故障当原因”,他注重对事故事件的跟踪挖掘,凡事都是从小到大,总是有个萌芽,大病不是一天生出来的,事故不是一夜形成的。发现苗头就要深挖,把根子挖出来,把事故扼在萌芽状态。要查清责任人,落实到人,及时处理,像上面讲到的雪浪坪异物坠落之事,如果只说安全防护不到位,是远远不够的,要弄清责任。四不放过,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不被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职工群众没得到深刻教育不放过。
运营公司3000多人,安全运营3000多天,数年下来,一起轻伤都没有发生,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