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历史没有如果>第二十一章 从破碗乞儿到洪武双星的逆袭之路

第二十一章 从破碗乞儿到洪武双星的逆袭之路

作品名称:历史没有如果      作者:江湖小白      发布时间:2025-07-07 19:33:12      字数:7852

  都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个厉害女人,这话放在朱元璋身上,简直就是老天爷盖章认证的真理!你敢信吗?这位开局只有一个破碗,从乞丐逆袭成大明开国皇帝的狠人,要是没遇上马秀英,他的人生剧本怕不是得从《洪武大帝传奇》直接变成《丐帮流浪奇遇记》了!​
  元末那世道,乱得跟打翻的八卦炉似的。朱元璋不过是郭子兴手底下一个灰头土脸的小兵,每天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跟蝼蚁似的随时可能丢了小命。可偏偏马秀英,这位郭子兴的掌上明珠,一眼就相中了这个穷小子。我严重怀疑秀英姐是不是开了上帝视角,不然咋就能在茫茫人海里,精准锁定这位潜力股?​
  后来朱元璋遭人算计,被郭子兴关进小黑屋,断粮断水,就等着被饿死。关键时刻,马秀英揣着刚出炉的热饼,跟做贼似的偷偷去送饭。那饼烫得跟烙铁似的,把她胸口都烫红了,可她愣是咬着牙,就为了让丈夫吃上一口热乎的。这哪里是送饭,分明是给老朱送救命符啊!再后来朱元璋外出征战,马秀英直接开启“全能后勤部长”模式,带着将士家属缝补衣服、四处筹粮。太平城被围时,她更是背着金银财宝冲到前线,给士兵们发福利,硬是把军心给稳住了。史书上轻飘飘一句“后勤保障”,哪能概括得了她熬的那些个通宵,受的那些累啊!​
  鄱阳湖大战前,陈友谅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杀来,朱元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愁得睡不着觉。马秀英连夜化身“军事女诸葛”,分析局势头头是道:“打水战得用火攻,更得让大家一条心!”得,就她这几句话,直接敲定了后来火烧连营的神操作。就冲这功劳,那些调侃她“大脚”的人,真该好好反省反省,人家这“大脚”走出来的路,那可是实打实的开国之路!要是没有马秀英,朱元璋就算有天大的本事,怕也难打下这绵延280载的大明江山!​
  
  草根逆袭:从讨饭娃到红巾军新星
  
  那年头的冬天可真不是人过的!1328年10月21日,濠州钟离县东乡那间泥巴茅草搭的破屋里,寒风卷着沙子噼里啪啦往茅檐上砸。朱五四媳妇陈氏咬着块粗布,疼得死去活来,突然“哇”地一声,屋里钻出个小娃娃,哭声直接把屋檐下缩着的老鸹都惊飞了。​
  朱五四哆哆嗦嗦从墙角摸出半截烧糊的木炭,借着漏风窗缝透进来的光,在登记簿上歪歪扭扭画下“朱重八”三个字。他那长冻疮的手抖得跟筛子似的,墨水全晕在破宣纸上。没办法啊,元朝那时候,穷得叮当响的老百姓连正儿八经取名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用爹妈岁数相加或者兄弟排行凑合——他和媳妇加起来五十六岁,前头六个儿子叫重四、重六、重七……轮到老幺,可不就成“重八”了嘛。​
  灶台边野菜糊糊冻得梆硬,破棉絮根本堵不住墙缝钻进来的冷风。陈氏有气无力地把孩子搂在怀里,瞅着皱巴巴的小脸,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她哪能想到,这个在穷窝里出生的娃,将来能搅得天翻地覆?更想不到,这双现在还攥着她衣服的小手,日后能推开改写天下的大门!​
  那会儿的淮西,简直像被阎王爷盯上了。灰蒙蒙的天压得人喘不过气,蝗虫密密麻麻飞过,跟乌云似的,所到之处庄稼全遭殃。瘟疫紧接着就来了,看不见摸不着,却把整个村子折腾得鸡飞狗跳。街上全是病人的哼哼声和孩子的哭声,连野狗都蔫巴巴缩在墙角等死。​
  树皮被扒得光溜溜的,风一吹“呜呜”响,听着瘆人。村民们饿得不行,连观音土都抢着吃,那玩意儿粗糙得很,咽下去能把喉咙划破,但好歹能糊弄糊弄肚子。有人吃完疼得满地打滚,活活胀死,可其他人还是抢着吃——对他们来说,饿死可比胀死还难受。​
  1344年春天,本该是暖和起来的时候,却成了朱重八的噩梦。瘟疫跟发疯的野兽似的扑进他家,老爹朱五四咳血咳了三天,没了;老妈陈氏抱着发高烧的小儿子,身体慢慢变凉;家里顶梁柱大哥朱兴隆,也在一个暴雨夜没了呼吸。​
  小重八跪在泥地里,手上全是亲人的血。用破草席裹着尸体,每走一步,泥就把脚往下拽。乱葬岗上全是新坟旧坟,乌鸦在头顶哇哇叫。他浑身哆嗦着埋人,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淌。坟头连块碑都没有,就几株枯黄的狗尾巴草在风里晃悠,看着要多惨有多惨。​
  后来为了活命,重八去给地主刘德放牛。结果饿得实在扛不住,偷偷把小牛犊吃了。这下可闯大祸了!刘德把他打得半死,直接一脚踹出门。没办法,他只好跑到皇觉寺当小和尚,每天劈柴挑水,还是吃不饱。最后只能出去要饭,一走就是三年。他沿着淮西、河南一路讨饭,见过人饿得拿孩子换粮食,也瞅见红巾军起义的火越烧越旺。就靠着破碗里那点剩饭剩菜,他愣是活下来了,还把性子磨得比石头还硬,说不定老天爷就是想让他以后干大事呢!​
  1352年闰三月初一,濠州城的雾还没散干净。25岁的朱元璋攥着发小汤和写的举荐信,光着脚踩在青石板路上。身上粗布衣服被风沙磨得薄得能透光,锁骨都突出来了,头发乱糟糟的还沾着破庙里的稻草。守城门的红巾军小兵笑话他:“哟,讨饭的也想当兵?”​
  朱元璋低头拍拍衣服上的泥,咽了咽口水。等人问他为啥来投军,他突然一抬头,眼睛里烧着两团火:“就想让天下老百姓都能吃饱饭!”这话刚说完,城楼上的郭子兴“啪”地一拍桌子——这眼神,让他想起三年前濠州大旱时,那些啃观音土都挺直腰板的饥民。​
  三天后,朱元璋换上崭新的赭色战袍,腰间牛皮刀鞘随着步子晃悠。他摸着胸前绣着“义”字的红巾,恍惚间又看见城门口那个哆哆嗦嗦讨米汤喝的小叫花子。谁能想到,这个连双草鞋都穿不起的穷光蛋,日后能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咱再来唠唠马秀英。这姑娘可是宿州大户家的千金,打小就水灵灵的,眼睛一转就透着股机灵劲儿。可惜老天爷不疼人,她还没记事呢,亲娘就走了。没了娘疼,全靠她爹马公把她捧在手心里养。
  结果刚满12岁,家里就出了大事!她爹一时冲动杀了人,连家都不敢回,只能连夜逃命。临走前,马公拽着女儿的手,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硬是把宝贝闺女托付给了过命的兄弟郭子兴,那模样,别提多舍不得了!​
  元末那时候,规矩可多了,大户人家的小姐基本都裹着小脚,天天憋在家里不出门。但马秀英不一样,她性子倔得很,说啥都不裹脚,就留着一双天足。而且她特别爱读书,一拿起书就放不下。《女诫》《列女传》翻来覆去地看,诗词歌赋也能张口就来。书读得多了,她不仅有文化,性子也特别要强。跟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比起来,她就像寒冬里的红梅,看着就亮眼,妥妥的“古代奇女子”!​
  郭子兴两口子看马秀英又聪明又善良,直接把她当亲闺女养。教她怎么管家里的事儿,还教她怎么跟人打交道。到了1352年,在郭子兴两口子的撮合下,28岁的马秀英嫁给了25岁的朱元璋。那会儿朱元璋不过是郭子兴手底下一个有点本事的年轻将领,马秀英也只是个盼着好日子的待嫁姑娘。谁能想到,这场普通的婚事,居然彻底改变了历史!后来的日子里,夫妻俩相互扶持,在乱世里闯出了一片天,那故事精彩得很!
  
  烧饼定情:从铁链囚身到携手征尘
  
  元至正十三年,濠州城被铅灰色的云层裹得严严实实,北风卷着碎雪在青石板路上打转。朱元璋因为接连打败元军、抢了不少粮草,风头太盛,被郭子兴猜忌,这都被铁链锁在柴房里三天了。这会儿他靠着满是霉斑的土墙,肚子饿得火烧火燎,嘴唇干裂得直渗血,耳朵里还能听见远处断断续续的打更声。​
  马秀英缩在自己破破烂烂的营帐里,听着外头风刮得呼呼响,心里跟刀绞似的。她攥着粗布裙子,指甲都快把布料抠出个窟窿了。突然她一拍脑门,想起伙房新烤的烧饼,眼睛“唰”地就亮了。趁着天黑,她猫着腰溜进伙房,刚出锅的烧饼还直冒热气,熏得她眼睛都睁不开。她也顾不上拿布包,伸手就抓了个烧饼往怀里塞。粗布衣裳哪能隔热啊,烫得她龇牙咧嘴,可还是咬着牙,顶着大风就往外跑。​
  那风刮在脸上跟刀割似的,碎雪灌进衣领,胸口却烫得火烧火燎,冰火两重天的滋味别提多难受了。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狂奔,路上撞倒了菜筐、踢翻了酒坛子,头也不回就往前冲。好不容易跑到柴房,她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手抖着解开头发,长发在风雪里乱飘。等她敞开衣襟,掏出那个还热乎乎的烧饼时,朱元璋眼睛都瞪圆了——烧饼边上沾着血,再一看马秀英胸口,烫起了一大片水泡,红通通的皮肉和白皮肤一对比,看着就让人心疼。​
  朱元璋喉咙发紧,铁镣哗啦哗啦响,他哆嗦着伸手,又在半空停住了,生怕碰着她伤口。马秀英强忍着疼,把烧饼塞进他手里,哑着嗓子说:“快吃,吃饱了才有劲儿想辙!”朱元璋鼻子一酸,咬下带着媳妇体温和血的烧饼,这味道,比啥山珍海味都让人忘不了。当时他就在心里发誓,不管以后日子多难,都得护着这女人,跟她一起打出一片天!​
  鄱阳湖那场仗打得多凶啊!水面红得跟染了染料一样,全是血。陈友谅的火船烧得噼里啪啦,就跟张牙舞爪的恶龙似的直往跟前扑。朱元璋坐的主战船都快被烧塌了,敌军的箭跟不要钱一般“嗖嗖”往下射。冷不丁一支狼牙箭“咻”地扎进他胳膊,疼得他两眼一黑,“噗通”就栽进水里。灌了好几口冰水,迷迷糊糊还能听见有人扯着嗓子喊他。​
  马秀英踩着浸满血的甲板,绣鞋早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裹着绷带的脚在木板上踩出一串血印子。她腰上缠着浸了桐油的棉被,三步并作两步就跳到着火的船舷上,裙子都被火苗燎焦了。等看见朱元璋在水里扑腾,她一下子爆发出全身的劲儿,撕开被箭划破的披风,把昏过去的丈夫牢牢绑在背上。​
  她单膝跪地,一咬牙咬断缆绳,船桨在手里磨得直冒血。敌人的弩箭擦着耳朵飞过去,一支还射中了她左肩,可她跟感觉不到疼一样,拼了命地划船。湖水混着血水漫进小船,湿透的裙子沉得像灌了铅,可她眼睛死死盯着远处明军的旗号。​
  岸上的将士们都看傻了。火光照着马秀英煞白的脸,头发乱糟糟的,眼神却特别坚定,破破烂烂的裙子被风吹得哗哗响,跟神话里救人的仙女似的。就这么一场救援,不光救了朱元璋的命,还把军心都给提起来了。从那以后,军营里都流传着一句话:“淮西有个奇女子,顶得上十万大军!”​
  往后这十五年到处打仗,马秀英把后方营寨管得严严实实。天还没亮透,她就带着绣娘点着油灯缝缝补补,把新收的棉花絮进粗布,给前线将士赶制棉衣。营寨里的小娃娃们总爱围着她转,她就腾出屋子办起学堂,手把手教孩子们认字读书。最绝的是她想出来的“夹墙藏文”法——一有紧急军情,她就把帛书卷成小细条,偷偷缝进衣领袖口,再拿盘扣遮住。有一回元军骑兵突然闯进来搜查,她跟没事人似的拿起针线筐,手指飞快地把情报藏进衣襟,还笑着说:“几位军爷,这是给大伙儿补的冬衣,您瞧瞧这针脚密不密?”那机灵劲儿,跟普通人家的巧媳妇没啥两样。​
  每次遇上难事儿,她都能想出办法化解:元军围城断了粮草,她带头捐出所有首饰换粮食;将士们士气低落,她就挨个去安慰;就连朱元璋定军规,都得先问问她的意见。要说这秀英姐的脑子,比诸葛亮还灵光!要不是她这么聪明能干,朱元璋哪能一门心思打仗,最后还能坐上龙椅,建立大明朝啊!
  
  贤后筹谋:从后宫德治到朝野安澜
  
  明朝刚开国那会儿,马秀英当上皇后,直接把后宫打造成了“模范职场”。她每天雷打不动召见女官,算盘打得比户部尚书还溜,连胭脂水粉的开销都要亲自过目。最绝的是她编写的《内训》,简直是古代版“职场行为规范”:嫔妃们不准搞小团体,每天要读《女诫》打卡,谁要是敢嚼舌根,立马罚抄《朱子家训》一百遍。有次宁妃偷偷在御花园开“茶话会”吐槽皇后,马秀英知道后没发火,只是让她们去浣衣局体验了三天“宫女生活”,累得个个腰酸背痛,从此后宫再也没人敢乱说话。
  朱元璋瞅着后宫被收拾得妥妥当当,忍不住打趣:“皇后这是把后宫办成女子精英班了?”马秀英正低头摆弄《内训》竹简,斜他一眼:“陛下可还记得,当年在濠州是谁手把手教你识字的?”这话一出口,朱元璋的眼前瞬间浮现出马秀英在油灯下教他写字的画面,心里头突然泛起一阵暖意。
  朱元璋当皇帝后疑心重,动不动就大开杀戒,洪武年间搞了不少大案。胡惟庸案闹得最凶的时候,朱元璋杀红了眼,满朝文武人人自危。马秀英知道再这么杀下去,明朝非得变成“杀人公司”不可。这天晚上,她特意让御膳房做了一桌子糙米饭、野菜汤,还摆上几个硬邦邦的窝窝头。朱元璋一进坤宁宫就皱眉头:“皇后这是要忆苦思甜?”
  马秀英不说话,只是拿起一个窝窝头掰开放在他面前:“陛下还记得这味道吗?当年在皇觉寺,您不就是靠着这个活命的?”朱元璋看着窝窝头,想起当年讨饭的日子,喉咙突然发紧。马秀英接着说:“如今天下初定,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要是把有才能的人都杀了,谁来帮陛下治理天下?”​
  这番话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朱元璋心中的怒火。后来果然有不少人因为马皇后的“窝窝头劝谏”保住了性命。
  还有一次,朱元璋收到弹劾李文忠的奏章,当场气得摔了茶盏。马秀英赶到时,看见宫女们吓得直哆嗦,朱元璋正把带血的奏章往地上扔。她冲过去抓住丈夫袖子,急得眼泪打转:“重八!文忠六岁就跟着咱们,滁州城外背着你杀出重围,应天保卫战浑身是血还死守城门!现在他镇守浙江,打退多少倭寇?”​
  朱元璋一下子愣住了,当年的事儿全涌了上来。那个从死人堆里把他拽出来的少年,那个替他挡箭的外甥,怎么就成了反贼?马秀英解开衣襟,露出心口的伤疤:“这伤你忘了?文忠背着你逃命时,是我用身子替你们挡的箭!”​
  这时外面突然打雷下雨,朱元璋抱着妻子,恍惚又看见李文忠年轻的样子。第二天上朝,他当着所有人的面烧了奏章,还给李文忠加官进爵。​
  洪武十三年,宋濂也被卷进了胡惟庸案。这位给太子朱标当了十几年老师、主持编纂《元史》的大儒,因为孙子宋慎被牵连,要被定成“知情不报”。朱元璋刚批完字,翰林院就炸了锅,国子监学生联名上书,老儒们甚至在午门外跪着请愿。​
  马皇后听说后,拿着宋濂当年给太子讲课的批注去找朱元璋:“陛下还记得标儿大婚那天吗?宋先生冒雨来上课,鞋都湿透了还坚持讲完。”
  朱元璋却把奏章一摔:“他要是清白,怎么不早举报?”​
  软的不行,马皇后回坤宁宫就开始绝食。三天后,她脸色惨白,连起身都要人扶。朱元璋来看她,只见桌上摆着宋濂编的《大明日历》,还有朱标小时候练字的笔迹。马皇后有气无力地说:“普通人家请老师都知道敬重,宋先生退休后连县城都没出过,怎么可能知道这些事儿?”​
  朱元璋看着虚弱的妻子,又想起太子总念叨宋濂教的“民为贵”,想起宋濂写的治国箴言。最后,他把“斩立决”改成了“流放茂州”,圣旨上晕开的墨迹,也不知道是墨汁还是眼泪。这三天绝食,不光救了宋濂,更让天下读书人知道,这朝堂上还有个讲道理的地方。​
  有一回,朱元璋坐在奉天殿,突然想起还没给马皇后娘家人封官,就吩咐礼部拟旨。消息很快传到坤宁宫。​
  马秀英正靠着窗户绣《百子千孙图》,一听这话,手都抖了。她支开宫女,在屋里来回踱步,影子被烛火映得忽长忽短。第二天一早,她换了身素净衣服,直接去了朱元璋批奏折的乾清宫。
  “陛下,您要给我娘家人封官的事儿,朝廷里都传开了。”马秀英把茶盏推过去,“我昨晚看《汉书》,吕氏专权、霍氏骄横,最后都没好下场。靠裙带关系当官的,大多没真本事。陛下您从草根起家打下江山,靠的是任人唯贤。要是因为私情坏了规矩,以后还怎么服众?”​
  朱元璋拿着毛笔,墨迹滴在奏章上。他想起当年在义军大营,那个偷偷给他送热饼的姑娘,现在凤冠霞帔下,还是那个敢说真话的马秀英。后来《明史》写这件事,只简单记了句“后辞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却没说那天,朱元璋默默收起圣旨时,看妻子的眼神里,满是敬佩和心疼。
  
  朱马同心:从乱世相依到江山定鼎
  
  朱元璋这创业路简直是地狱难度!元至正四年濠州大旱,地里啥都不长,连树皮草根都被啃光了。那会儿朱元璋就是个要饭的,揣着个豁口破碗,从钟离县一路要饭到合肥,衣服上全是补丁,都数不清补了多少层。但他运气真的绝了,遇上马秀英这个“最强辅助”!​
  濠州闹饥荒那年,郭子兴听了小人的话,把朱元璋关进大牢还不给饭吃。马秀英二话不说,把刚出锅的炊饼往胸口一塞就往牢里冲,岗哨查得再严都拦不住她。等见到朱元璋,她胸口都烫得又红又肿,可炊饼还热乎乎的,这不纯纯古代外卖侠嘛!​
  到了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带着六十万水军杀过来,战船连起来跟座城似的,旌旗遮天蔽日。朱元璋这边人连人家零头都不到,士兵们吓得腿都软了。马秀英直接放大招,把凤冠一摘,首饰全拿去换钱,亲手给士兵发军饷。还在城里挨家挨户敲门,带着几百个妇女连夜赶工,三天三夜做出三千副铠甲。大晚上她举着蜡烛,手把手教老太太们缝衣服,眼神坚定得不行,硬生生把一场必输的仗,变成了全民守城大作战!​
  龙湾之战前更绝!朱元璋差点被降将康茂才的密信忽悠,打算直接设伏。马秀英拿着信看了半天,突然拽住朱元璋说:“不对劲!康茂才和陈友谅以前是老相识,这信写得工工整整,哪像着急时候写的?别是陷阱!”她连夜派人盯着康茂才,果然发现他和陈友谅的使者偷偷见面。朱元璋吓得后背直冒冷汗,赶紧改作战计划,这才在龙湾打了个漂亮仗。说真的,娶了马秀英,朱元璋就像开了无敌外挂,救命、救场,还能当军事参谋,游戏里开挂都没这么离谱!​
  马秀英哪里只是朱元璋背后的小娇妻,妥妥的创业铁搭档啊!至正十二年在濠州,22岁的朱元璋刚接了郭子兴的offer,转头就和15岁被养父托付终身的马秀英领证结婚。后来老朱被郭子兴猜忌关小黑屋断粮,马秀英直接把刚出锅的炊饼揣怀里送过去,胸口烫得全是血泡也咬牙坚持;濠州闹兵乱,她二话不说把家底全掏出来给将士发福利,一下就稳住了军心;应天保卫战最惊险的时候,这位姐更是带着城里的妇女连夜缝铠甲,把大后方守得死死的!​
  这两口子真是从底层一路杀上来的,互相兜底互相成就。拿下集庆路那年,马秀英直接当起了“首席秘书”,把老朱的战略计划、来往信件整理得明明白白,领导问起哪份军报内容,她张口就来。老朱为粮草发愁的时候,她靠着早年攒下的人脉,硬是说动江南富商偷偷赞助。就连洪武元年称帝前夜,她还在仔仔细细检查老朱的皇冠,念叨着:“打江山容易,守江山可难咯!”​
  这哪是什么普通爱情故事,分明是顶配版创业纪录片!要不是马秀英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老朱哪能安心北伐?她劝老朱“打天下别乱杀人”,救下宋濂这些文化人;开粮仓救济灾民,在后宫带头搞纺织。说真的,要没这么靠谱的贤内助,大明能不能撑两百多年都得打个问号!只能说老朱上辈子怕不是拯救了全宇宙,这辈子才捡到马秀英这么牛的合伙人,一起搞出大明王朝这么大的事业!
  洪武十五年,马秀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朱元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亲自为她祈祷,还下令赦免天下罪犯,希望能为马秀英积德。但马秀英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对朱元璋说:“陛下,您不用为我祈祷,也不用赦免罪犯,祈祷没用,赦免罪犯是国家大事,不能因为我而坏了规矩。”​
  临终前,马秀英拉着朱元璋的手,说:“陛下,您以后要少杀人,多听听大臣的意见,好好治理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朱元璋看着马秀英的遗体,哭得像个孩子。他下令厚葬马秀英,还亲自为她写了祭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悲伤和思念。从此,朱元璋变得更加孤僻和暴躁,也许是因为失去了马秀英这个“温柔补丁”,他的“硬核”政策也变得更加严厉。
  朱元璋和马秀英的故事,简直是“草根逆袭”和“神仙爱情”的完美结合。一个是要饭出身的穷小子,一个是大户人家的闺女,两人从患难夫妻到帝国帝后,携手走过了三十多年。​
  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花前月下,更多的是同甘共苦和相互扶持。马秀英用她的智慧和温柔,弥补了朱元璋的暴躁和多疑,帮助他从一个起义军领袖变成了开国皇帝。而朱元璋也用他的努力和奋斗,给了马秀英一个安稳的家,让她从一个流亡的孤女变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如今,当我们走进南京的明孝陵,看着那高大的石碑和肃穆的神道,仿佛还能感受到这对帝后之间深厚的感情和他们为明朝所做的贡献。朱元璋和马秀英,这对洪武双星,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