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历史没有如果>第二十章 从郾城铁马到风波冤魂的北伐遗恨

第二十章 从郾城铁马到风波冤魂的北伐遗恨

作品名称:历史没有如果      作者:江湖小白      发布时间:2025-07-06 09:44:31      字数:5852

  你看岳飞写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气势简直绝了!读着就像亲眼看见一位大将军,穿着战甲在战场上横冲直撞,扯着嗓子喊着要把失去的地盘全收回来。如今我们隔着八百多年读这些词,都还能感受到那种热血沸腾的劲儿。​
  可惜历史太残酷了。秦桧那伙人搞阴谋,用十二道金牌硬是把正在打胜仗的岳飞从前线拽了回来。“莫须有”这么离谱的罪名,直接要了岳飞的命,南宋收复中原的希望也跟着破灭了。​
  绍兴十年的郾城,秋风裹着焦土味往人嘴里灌。岳飞一把拉住枣红马缰绳,浑身银甲被夕阳照得通红,跟刚从血池子里爬出来似的。他皱着眉头,盯着远处横七竖八的金兵尸体直犯愁——八百背嵬军愣是扛住了金兀术一万五千拐子马的冲锋!折断的长矛密密麻麻插在地上,像被踩扁的刺猬;暗红的血顺着田垄往下淌,枯黄的野草全泡成了红毛,看着瘆人。
  残阳把天染得通红,战场上安静得吓人,刚才打仗的动静还在耳边响:步兵挥着长刀砍马腿的闷声,钩镰枪扎破盔甲的脆响,还有金兵摔下马时绝望的惨叫。地上乱糟糟的,折断的长矛、残破的兵器插在土里,暗红的血顺着土沟往下淌,渗进发黑的地里。岳飞心里门儿清,这场胜仗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平静——金人的主力还没伤筋动骨,可自己这边兵力折损不少,粮草补给更是没个影儿。更糟心的是,朝廷催着撤兵的金牌,正快马加鞭往这儿送呢。​
  “大帅!探马来报!”亲卫连滚带爬冲进大帐,身上锁子甲结的血痂直往下掉,铁枪杆还滴着血,“金军在临颍集结了五万骑兵,明天天一亮就到!”​
  大帐里油灯烧得正旺,把岳飞的影子投在帐子上,看着跟个不动的战神似的。他下意识握紧腰间刻着“精忠报国”的剑柄,上面的鎏金花纹硌得手生疼。突然,他大声笑起来,笑声冲破帐顶,惊得辕门外枯树上的乌鸦扑棱棱乱飞,把傍晚的安静都搅碎了:“来得正好!正愁没机会痛痛快快打一场呢!”​
  可这笑声很快就没了。岳飞一扭头,瞧见亲兵蹲在角落里,啃着硬得跟石头似的粟米饼——这都吃了三天了。往远处一看,灶火稀稀拉拉,连冒的烟都没什么热气。军粮库梆子敲得格外清楚,每一下都砸在他心上:粮草最多撑到明天早上,可江南运粮的船还被困在发洪水的淮河,十万石粮食卡在三百里外根本动不了。​
  北风裹着雪碴子往帐篷里猛灌,桌上那本《平戎策》被吹得哗哗乱翻,“直捣黄龙”四个大字在烛火里明明灭灭,晃得人眼晕。岳飞下意识攥紧腰间佩剑,剑柄上“精忠报国”四个鎏金字硌得掌心发麻。恍惚间,他又瞧见出征那天,母亲举着银针往他背上扎的模样,后背突然就跟着发烫起来。
  
  临安朝阙:从金銮宏图到权相蔽日
  
  临安宫里阴森森的,琉璃瓦被乌云压得直泛冷光,屋里龙涎香混着霉味,闻着直让人犯恶心。赵构把青瓷茶盏往桌上一放,手指在杯子裂纹上搓来搓去,有一搭没一搭听秦桧汇报。外头雨下得噼里啪啦,屋檐下铜铃被风吹得叮当作响,再加上太监们连大气都不敢出的喘气声,听得人心里直发毛。​
  “皇上,岳飞再能打也没用。”秦桧推了推金丝眼镜,瞄了眼桌上堆成小山的战报,“我早让人拖着粮草不发,船队也绕了远路。鄂州大营那点存粮,撑不了十天半个月的。”​
  这话刚说完,外头“轰隆”一声炸雷,震得窗户纸沙沙响。赵构猛地攥紧茶盏,手都白了,茶水在杯里晃得厉害,把他眼里的慌张都映了出来。雨珠子噼里啪啦砸在青砖地上,密密麻麻的,看着就像北边战场上溅起来的血点子。​
  秦桧低着头,偷瞄赵构黑下来的脸色,袖子里那封密信早被冷汗浸透了——那是金兀术用朱砂写的“必杀飞,始可和”。雨越下越大,远处钱塘江的潮声混在雨声里,一会儿像十万金兵举着刀冲过来,一会儿又像冤魂在鬼哭狼嚎。​
  要说岳家军,粮草一直是大难题。绍兴六年那次北伐,岳飞带着五万骑兵从鄂州出发,一路攻城拔寨,眼瞅着就要打到洛阳了。老百姓夹道欢迎,可运粮队在唐州赶上暴雨,三十万石粮草全沉进淮河。士兵们饿得啃树皮,只能眼睁睁看着洛阳城头金兀术的大旗,灰溜溜往回撤。​
  现在朝廷搞的“屯田法”更是糊弄人。鄂州城外本该种粮食的地,全荒得长草了。新兵连锄头都拿不稳,老兵饿得连枪都举不动,营地里时不时传出有人吃观音土被撑死的消息。金兵也没闲着,三天两头跑过来烧粮仓、杀百姓,连运粮的河道都用沉船堵上了。寿春粮仓被烧的消息传来时,军用地图上那些代表粮草补给的红线,全被画得稀巴烂。​
  朝廷里头更是乱成一锅粥。秦桧跟张俊在政事堂嘀嘀咕咕,桌上摊着刘光世军队的布防图,还商量着怎么瓜分人家的精锐。韩世忠带人急吼吼来见皇上,结果被十二道金牌堵在宫门外。岳飞最憋屈,他从郾城发的调兵令,在半道上不是被雨泡烂,就是被人故意拖着。等命令好不容易送到顺昌,金兵的拐子马早把颍昌的麦田踏平了,催他退兵的十二道金牌,正顺着汴水逆流而上。
  临安的梅雨来得特别早,岳家军驻地石板路上冷得像结了霜。王贵攥着袖中密信,手心里全是汗,信纸边角硌得虎口生疼。信上秦桧手下那潦草的字在他脑子里直打转:“要是能把岳飞按住,保你前程无忧”。​
  他盯着校场上正在训话的岳飞,那人黑披风被风吹得猎猎响,护腕上的青铜片晃得人睁不开眼。三天前岳飞当众撕了十二道金牌的样子还历历在目,那支蘸满朱批的狼毫笔,这会儿正别在自己腰间——是岳飞亲手赏的。​
  “王贵!”岳飞突然一转身,佩剑撞在铠甲上的声响吓得王贵一哆嗦,“明天天一亮,你带五千骑兵突袭朱仙镇,从左边包抄!”话还没说完,副将张宪就抱着作战图过来了,羊皮纸上弯弯曲曲的红线,红得像血一样刺眼。​
  王贵下意识按住藏信的袖子,又看了眼岳飞腰间挂着的湛卢剑——那可是皇上御赐的,现在倒成了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刀。昨晚驿站送来消息,说张俊早把岳家军粮草断了,手里这封密信,说不定就是改变局面的关键。校场上传来的号角声震得人耳朵发麻,他望着岳飞走远的背影,又把信往袖子里塞了塞。​
  
  郾城铁马:从背嵬破阵到金牌催魂
  
  要是岳飞没遭秦桧那伙人暗算,接着北伐,那难度可不比登天容易!郾城打赢之后,十万岳家军跟打了鸡血似的,个个嗷嗷叫着往北冲。可先锋部队刚到黄河南岸,准备一鼓作气渡河时,坏事儿全来了!加急军报跟雪花似的飞过来——朝廷说好的粮草,全在应天府卡壳了!​
  说白了,打从宋高宗松口同意北伐那刻起,秦桧那伙人就开始在漕运上玩阴招。今天跟你说河道堵了,明天又说船工全跑光了,变着法儿卡着粮草不发。应天府那位知府更离谱,公然抗命,非说要清点物资,直接把十万石军粮全锁仓库里。再看看押运粮草的厢军,一大半都是秦桧安插的眼线,要么装病躺床上不动弹,要么故意绕远路。本来三天就能送到的粮草,结果连个影子都见不着!
  岳家军眼瞅着黄河就在跟前,可没粮草根本没法过河。大冬天的,士兵们啃着长了霉斑的干粮,再看看对岸金兵营地里亮着的火堆,心里直发虚——这仗还咋打下去啊?
  北风卷着雪粒子,往士兵们冻得开裂的脸上猛砸。官道冻得溜光,二十辆粮车东倒西歪瘫在道边。运粮队被截成两段,地上全是金兵马蹄子踩烂的粟米。押运官的佩刀还插在车辕上,刀身凝着黑血——不用想,准是金兀术的拐子马干的好事。岳飞摘下头盔,也顾不上头发上挂着的冰疙瘩,攥着地图的手一个劲儿发抖。地图上从朱仙镇到开封的十二道红杠杠,都被手心的汗浸得模糊了。​
  再看东边,张俊翘着二郎腿,靠在临安送来的檀木榻上,听手下说“修军械还得等一个多月”,手里转着镶玉扳指,悠哉得很。他五万多精锐的铠甲在冬天泛着冷光,可士兵连兵器都懒得擦——将令上“原地待命”四个大字,红得扎眼。三百里外楚州城头上,韩世忠第三次把朝廷金牌撕了,青铜酒爵“哐当”砸在画着黄河防线的沙盘上,溅出来的酒,正好浇灭了标着“直捣黄龙”的蜡烛。​
  要说猛,岳家军的背嵬军那绝对够猛!郾城一战把金兵拐子马打得屁滚尿流,朱仙镇又把十万金兵杀得抱头鼠窜。可现在倒好,岳家军彻底被困住了——黄河北边,金兀术亲自带着三万铁浮屠在滑州摆开阵势,那连环马的铠甲在太阳底下反光,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黄河南边,皇帝连下十二道金牌催着撤军,说好支援的张俊、韩世忠部队纹丝不动,河面上连艘运粮船影都瞧不见。
  等侦察兵第七次跑来报告说粮草只够撑三天时,士兵们都开始杀马煮肉了。营地上飘着的炊烟东倒西歪,要多惨有多惨。就算岳飞能用麻扎刀、大斧带着兄弟们组成铁盾阵,硬扛住铁浮屠的冲锋,可金兵轮番上阵耗着,再瞅临安城方向乌云压得人喘不过气。这位背上刻着“尽忠报国”的岳将军,还能怎么逆天改命?
  
  中兴困途:从缺马少粮到主和误国
  
  就算岳飞没被害死,想一口气打到黄龙府,这事儿也悬得很。为啥这么说?归根到底,南宋从根子上就有硬伤:
  先说经济。那会儿江南看着挺繁华,实际上到处是窟窿。靖康之变后,虽说江南成了大宋的“钱袋子”,可架不住军费像个无底洞啊!朝廷七成都砸军费里了,剩下三成还得养着一大家子人!没办法,只能狂印“绍兴通宝”救急,结果钱越印越毛,物价“噌噌”往上涨,老百姓都快吃不上饭了。就光守长江防线这一项,一年就得烧掉六百万贯!岳飞每次找户部要粮饷,那些当官的就哭穷,一分钱都抠搜着不给,跟铁公鸡似的,气得岳将军直跺脚!就这经济状况,哪还有余力供十万大军一路北伐?​
  再看军事,缺马简直是致命伤。南宋地盘主要在长江流域,西北那些养马的好地方全丢了,战马要么从西南高价买,要么靠缴获。绍兴四年岳飞打下襄阳,才缴获了一千多匹马,可金国骑兵动不动就几万。就说郾城大捷那场仗,岳家军靠着步兵拿麻扎刀、大斧硬刚金军的“铁浮屠”“拐子马”,虽然打赢了,但自己也伤亡惨重。北方全是大平原,骑兵跑起来那叫一个快,南宋军队要是往中原深入,没马的劣势在长途行军和运粮草的时候,只会越来越要命。​
  最后说政治,宋高宗赵构心里那点小九九才是关键。当年苗刘兵变把赵构赶下过台,这事儿给他吓得不轻,所以他特别怕武将权力太大。秦桧那句“士兵们只听将军的,不听皇上的”,一下就戳中了赵构的心病。就算岳飞后来把口号从“迎二圣”改成“奉迎天眷”,还主动交过兵权,绍兴七年朝廷照样找借口收回他的指挥权。在这种“宁可防着自己人,也不管外人”的思路下,就算岳飞一路打胜仗,也架不住朝廷断粮草、友军不出兵,想痛痛快快北伐根本没戏。​
  其实从古到今,有个很现实的情况:往南打容易,往北打太难了。从先秦到两宋,很少有从江南出发北伐还能统一全国的例子。为啥呢?北方一马平川,特别适合骑兵大规模冲锋,金国主力就是女真骑兵,他们的“铁浮屠”加“拐子马”战术,宋军在野外打仗的时候经常吃亏。南方水多河多,防守确实有优势,但骑兵根本施展不开,数量和速度都跟不上。要是战线拉到华北平原,粮草运输线分分钟就被金国骑兵切断。像符离之战、隆兴北伐,宋军在北方平原一打败仗,后面连个缓冲的地方都没有,想重新集结队伍都难。再看北方,就算打输了,靠着黄河、燕山这些天然防线,还有河东、河北的资源,很快就能补充兵力和物资,卷土重来。​
  就算岳飞真的带着岳家军超常发挥,直接打到金国老巢黄龙府,后面的麻烦事才更多。那会儿北方百姓被金国统治很久了,说话、生活习惯跟南宋差别很大,而且金国“猛安谋克”的制度把军事和政治绑在一起,想打破这个体系、让老百姓真心支持南宋,哪有那么容易?更别说北方草原上还有契丹的残余势力,西北方向西夏也一直盯着中原这块肥肉。当年北宋联合金国灭了辽国,结果没处理好各方关系,反而被金国打了。要是岳飞孤军深入,西夏和金国剩下的势力说不定就抱团反击了,南宋朝廷远在江南,根本来不及支援。所以说,光靠打胜仗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收复失地得把政治、经济、民族这些事儿都考虑进去,是个特别复杂的大工程,急不来的。​
  
  遗恨黄龙:从铁血孤征到丹心永照
  
  就算岳飞真的一路开挂打到了黄龙府,好日子也轮不到他过。自打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都十多年了。金国搞的“猛安谋克”制度,简直把老百姓拿捏得死死的——年轻力壮的被拉去当军户守边疆,小娃娃从小就得学女真话、写女真字,婚丧嫁娶全按人家的规矩来。这制度就像个大铁链子,把人一辈子拴在土地和军籍上,时间一长,大家连回南宋的心气儿都没了。​
  再看经济,北方早就乱套了。以前好好的农田,现在全变成大大小小的军屯,种地的农民也成了给军队当牛做马的农奴。要是南宋这时候强行收税,那不就等于掀了金国的老底?当地那些有权有势的豪强和贵族,不得跟你拼命?而且周边也不太平,西夏一直盯着宋金打仗,就等着捡漏;草原上契丹人虽然表面服了金国,但西辽在西边虎视眈眈,就盼着中原内乱好打回来。​
  岳飞要是孤军深入,后勤补给线得拉两千多里,全是金国经营多年的军事重镇。人家随便切断粮道,再派骑兵绕后包抄,岳家军马上就成了进退两难的困兽。更要命的是,南宋朝廷里主和派天天扯后腿,说不准啥时候就断了粮草,到时候岳家军可不就成了没娘的孩子?​
  不过只要岳飞还在,南宋边境稳得很。他完全可以学学宗泽当年“联河朔”的办法,在黄河边上借着大山、河道这些天然屏障,建一堆军事据点。这些据点既能屯兵,又能当情报站,时不时派小队出去打游击,专挑金国的粮道、要道下手,保准把他们折腾得焦头烂额。岳家军里更是人才济济,张宪打仗鬼点子多,带着轻骑兵一口气端了金营十五个寨子;岳云年纪轻轻就成了战场杀神,八十斤的双锤抡起来,在郾城之战里杀得金兵人仰马翻。这些将领个个能独当一面,假以时日,北伐大业就靠他们撑起来了。​
  岳飞带兵那是出了名的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规矩,士兵们早就刻进骨子里了。岳家军走到哪儿,老百姓都举着吃的喝的欢迎。沦陷区的老百姓早就受够了金国的压迫,像梁兴的“太行忠义保社”,只要岳飞一声令下,肯定立马响应。到时候里应外合,南宋军队想咋打就咋打,收复中原真不是做梦!
  可惜,历史没给咱们这个机会。绍兴十年,岳家军在朱仙镇,五百人就把金兵十万人打得屁滚尿流。金兀术看着败逃的军队,直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眼瞅着就要打到黄龙府了,十二道金字牌跟催命符似的,硬是把岳飞拽回了临安。从朱仙镇到临安的路上,马蹄声踏碎的不只是将士们的热血,更是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
  绍兴十一年腊月的风波亭,风波亭的梅花正开得血红。岳飞盯着秦桧递来的毒酒,突然笑了:“我背上有‘精忠报国’,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三尺白绫落下的那一刻,南宋的天空彻底蒙上了血色。秦桧的奸计、赵构的猜忌、主和派的算计,共同绞杀了这位铁血将军,也绞杀了南宋收复中原的最后希望。
  但历史终究会还以公道。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字,早就超越了生死,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到戚继光打跑倭寇;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无数人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这四个字一直激励着中国人,在困境里咬牙坚持,守护好咱们的大好河山。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