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历史没有如果>第四章 从“嫡长储君”到“血色遗恨”的权力悲歌

第四章 从“嫡长储君”到“血色遗恨”的权力悲歌

作品名称:历史没有如果      作者:江湖小白      发布时间:2025-06-22 23:01:10      字数:5666

  公元前210年的冬天,那北风卷着雪粒子,打在脸上跟刀割似的。长城根儿结着冰棱子,扶苏攥着诏书的手直哆嗦,羊皮纸都被捏皱了,封蜡上的黑龙纹硌得手心生疼。蒙恬递来的酒囊还冒着热气,可他灌了两口黍米酒,铠甲里还是拔凉拔凉的。昨儿夜里匈奴突然杀过来,鸣镝箭贴着肩膀飞过去,这会儿血珠子顺着锁子甲缝往下渗,把鹿皮护腕都染成红的了。​
  远远瞧着秦直道跟条黑蛇似的,一直蜿蜒到天边。刚从关中运来的黍米,卸完粮车还没歇热乎。营地里飘来青铜锅熬粥的香味,混着战场上没散干净的硝烟,闻着直勾人馋虫。冷不丁“当啷”一声梆子响,把烽燧上的老鸹惊得扑棱棱乱飞,扶苏这才回过神,又盯着手里诏书发起愣。上头拿朱砂写的“赐死”俩字,看得他牙根直发麻,比这塞北的寒风还刺骨。
  “公子!诏书说皇上让咱们自尽……”副将王离说话都打颤,连带着腰间佩剑跟着晃,在帐篷布上投出一片片细碎的影子。扶苏死死攥着桌子,指甲都快抠进木头里,指缝还沾着墨水——那是三年前父皇下诏书时留下的印子。他盯着诏书末尾的玉玺印,越看越觉得蹊跷:这金印边角缺了个月牙,可父皇盖章向来方方正正,棱角锋利得能划开竹片。
  突然一阵大风裹着沙子“呼”地灌进帐篷,桌上的羊皮地图被掀得哗啦作响。地图上拿朱砂标出来的咸阳宫,在暮色里红得瘆人,像结了痂的血口子。恍惚间,他又想起十二岁那年,自己踮着脚摸宫里蟠龙柱子的光景。可现在,那片红圈圈住的皇宫里,赵高正佝偻着腰在宫灯底下晃悠,枯瘦的手摸着传国玉玺,那笑比匈奴人的弯刀还让人后背发凉。
  
  上郡风云:从嫡长储君到蒙冤自刎
  
  要说扶苏的身世,简直就是秦国宫斗剧里最大的隐藏剧情!这出持续好几代人的权力大戏,早在秦昭襄王那时候就开始铺垫了。当年宣太后芈月,一个从楚国来的狠角色,靠着过人的政治手腕,把秦国大权拿捏得死死的,一掌控就是好些年。她还在朝廷里疯狂发展自己人,硬生生搞出了一个超庞大的楚系势力集团。她弟弟魏冉更是离谱,当了四十多年丞相,军政两头抓,妥妥的秦国“二把手”,帮秦昭襄王稳稳守住了王位。秦昭襄王的王后叶阳后也是楚国人,这下可好,楚系势力在前朝后宫都吃得开,简直是横着走。到了秦孝文王时期,华阳夫人成了楚系新扛把子,仗着皇帝的宠爱,连太子人选都能插手,直接把楚系血脉和秦国皇族绑得严严实实。
  本来按照老传统,秦始皇嬴政娶老婆得听太后安排,走秦赵联姻的路子,娶个赵国姑娘当正室。这哪是单纯结婚啊,分明是为了稳住赵国势力、巩固统治的政治操作。结果公元前238年出了个大乌龙——“嫪毐之乱”直接把计划搅得稀碎。赵姬和嫪毐搞到一起不说,居然还密谋造反,好在秦始皇反应快,一顿操作猛如虎,直接把这场闹剧给镇压了。​
  说起来也是戏剧性拉满——当时负责平嫪毐之乱的秦国丞相昌平君,真实身份居然是楚国公子!这么一闹,楚国势力反而死灰复燃。赵姬因为纵容嫪毐被软禁后,给嬴政挑媳妇的大权就落到了华阳太后手里。老太太直接给孙子塞了个楚国贵族姑娘,这才有了后来的公子扶苏。
  到了公元前213年,咸阳太学里吵得那叫一个热闹。儒生们围着淳于越,为郡县制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正吵得不可开交呢,突然“哐当”一声巨响,三百多个士兵踹开大门冲了进来。领头的校尉挥着鞭子扯着嗓门喊:“把这些妖言惑众的书全给我烧了!”扶苏一听急得不行,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去,一把抱住一摞《春秋》。结果还没站稳,就被士兵一脚踹翻,结结实实摔在书堆上。只听见耳边竹简“咔嚓咔嚓”全断了,跟断骨头似的。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袍角扫过李斯《谏逐客书》的残片,上头“泰山不让土壤”那几个字墨迹都没干呢,转眼就被火苗给吞了。
  扶苏“扑通”一声跪得膝盖发麻,脑门儿重重磕在青砖地上:“爹!您再这么干,全天下的书生都得跟咱们拼命啊!”秦始皇把玩着玉柄匕首,刀尖在他眼前晃得人直发怵。“商鞅变法那会儿,反对声少过?最后成事儿没?”话音未落,匕首“哐当”插进桌板,惊得梁上燕子扑棱棱乱飞。这话可捅了马蜂窝——秦始皇正一门心思找长生药、打地盘,在他听来,扶苏这话就是在打法家治国的脸。皇帝当场就火了,大手一挥,把扶苏打发到上郡,说是跟着蒙恬历练,说白了就是一脚把这个能救秦朝的主心骨,踢出了权力核心。​
  秦始皇在沙丘突然驾崩,赵高眼睛一亮,心想这波机会来了!麻溜儿地跑到丞相李斯那儿疯狂画大饼。他连哄带吓:“您瞅瞅扶苏,那性格刚得很,还特别护着自己人。等他一登基,指定得让蒙恬当丞相,到时候您这丞相位子可就保不住咯!”李斯一听,直接被戳中命门,没办法,只能跟着赵高一起偷偷改遗诏。
  这边赵高又和胡亥凑一块儿,琢磨出一套“篡位套餐”。俩人伪造诏书,硬给扶苏安了个“不孝”的罪名,逼他自尽。扶苏也是个老实人,也不仔细核实诏书真假,抱着诏书哭哭啼啼就抹了脖子。他这一走,秦朝想走仁政路线的希望全泡汤了,大秦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断了,彻底没救了。
  ​
  沙丘诡谋:从铁腕传承到权力崩析
  
  要说狠人,秦始皇绝对是历史上的“头号大BOSS”!在位的时候,全国上下都被他安排得明明白白:北边修万里长城挡匈奴,南边挖灵渠连通珠江和长江,还搞出了古代版“高速公路”秦直道,妥妥的古代“基建狂魔”。他对“大一统”的执着劲儿,那叫一个绝!不仅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连马车车轮间距都得全国统一,这强迫症简直没谁了!
  要说秦始皇治国,那可真是把“硬核”玩到了极致!六国刚打完,老百姓还没从打仗的惊吓里缓过神呢,就被拉去当免费劳动力。这边阿房宫、骊山墓的工地还没撤,前脚刚回家屁股还没坐热,后脚就又得去边疆守国门。这哪是带着大伙奔好日子啊,分明是把人往死里薅羊毛!这么折腾下来,秦朝刚开张就进入地狱难度,老百姓被压得直不起腰,能不揭竿而起吗?妥妥给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了个超级大雷。
  再看看秦始皇搞的那些大项目,哪个不是往死里折腾人?统一六国后,这位千古一帝直接开启“基建狂魔”模式:为了挡住北边的匈奴,几十万老百姓和囚徒被拉去当人肉机器,硬生生用双手堆出了万里长城,从西边的临洮一直连到东边的辽东;怕调兵不方便,又让蒙恬带着30万人,在山里凿出一条736公里长的秦直道。南边打百越更离谱,50万大军折腾五年才把灵渠挖通,结果人折损了一大半。北边跟匈奴在河套干仗,老百姓不仅要掏空家底交粮食,还得没完没了地服徭役,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要说离谱还得是阿房宫,妥妥古代“烂尾楼界的天花板”!单是前殿的夯土台基就有8万平方米,前前后后征调了一百多万人去修。有历史学家算过,短短九年,秦朝抓壮丁干活的人数加起来超200万,差不多每家都得派个劳动力,这谁顶得住啊!
  秦朝法律严得没边儿,老百姓被折腾得苦不堪言。《秦律杂抄》里写着,走路步子迈太大都要挨罚,倒个垃圾直接在脸上刺字。最要命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按当时规定,服劳役迟到直接判死刑。就因为一场暴雨耽误行程,几百号人被逼得没活路,只能抄家伙造反了。
  再看秦末起义军这操作,简直绝了!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下子把反秦的火给点着了。但谁能想到,他们转头就把秦始皇大儿子扶苏拉出来当“招牌”,打起“公子扶苏、项燕”的旗号。扶苏是秦始皇长子,身上流着楚国血脉,项燕又是楚国名将,这俩人凑一起打旗号,既借着扶苏的正统名分,又勾起楚国人的故国情怀,反秦的火苗“腾”地一下就窜起来了,越烧越旺。
  起义军就是看准了这空子,硬生生把本该护着秦朝江山的太子,包装成“反秦领袖”。这操作就像给仇人写悼词,却签上自己偶像的名字,离谱到家了!但仔细一琢磨,这招太精明了。那时候消息全靠人传,打着扶苏旗号,既能打击秦军士气,又能把受够秦朝压迫的六国后人都召集起来。这波古代舆论战玩得太溜,直接把秦朝外强中干的老底给掀了。
  起义军就是瞅准了这一点,硬是把本该守护秦朝江山的太子,包装成了“反秦领袖”。这就好比给仇人写悼念词,却签上自己偶像的名字,离谱得不行!但仔细一琢磨,这招可太精明了。那时候信息全靠人传,打着扶苏的旗号,既能打击秦军士气,又能把受够秦朝压迫的六国后人都召集起来。这波政治营销,堪称古代舆论战的经典案例,直接把秦朝表面风光、内里空虚的老底给掀了。
  
  秦祚悬丝:从仁政幻想到制度死结
  
  说实话,就算扶苏真坐上皇位,秦朝多半还是得凉凉。为啥这么笃定?您看看秦始皇给后代留的这“烂摊子”,简直是个烫手山芋!
  当年秦始皇打了整整十五年仗,把六国全灭了,结果老百姓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上。关中平原那么肥沃的地,粮食还得从四川盆地大老远运过来,想想都离谱!好不容易统一了,三十万大军得去北边守着匈奴,七十万人被拉去修秦始皇的大墓,还有一百多万人没日没夜盖阿房宫。《汉书》算过一笔账,秦朝收的税能占到老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全国一半人都跟“劳改犯”似的,天天白干活!就算扶苏一上台就减税减负,可那时候关中粮仓早空了,东边到处都是逃荒的难民。这就好比给重病的人吃补药,药还没见效呢,秦朝这辆千疮百孔的“破车”,搞不好就因为没钱直接散架了。
  军事上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秦始皇当年为了防止六国旧部造反,把民间兵器全收走,铸成十二个大铜人,结果地方上根本没什么防御能力。他还把六国贵族都迁到咸阳看着,这下可好,人家复国的心思更重了!秦始皇刚死一年,陈胜吴广就带头造反,短短几个月,楚国老地盘上到处都是几千人聚在一起闹事的队伍,数都数不清。就算扶苏能马上把蒙恬带着的长城军团调回来,可那会儿秦军主力都在北边守长城、南边打百越,离中原十万八千里。面对越闹越凶的起义,再加上项梁、刘邦这些早就等着机会的狠人,秦国这地理上的劣势,一时半会儿根本解决不了!​
  军事这块,别看扶苏手里攥着蒙恬的长城军团,可六国那帮老贵族压根没歇着。想当年秦始皇一口气灭了六国,统一天下,东方六国的王室后裔和老牌贵族,表面上老老实实,心里头天天盘算着怎么夺回江山。就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把反秦的火“轰”地一下就烧起来了。
  才过了几个月,武臣自己给自己封了赵王,韩广也自称燕王,田儋直接把齐国旗号重新竖了起来。还有楚国的项梁、项羽叔侄,喊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转眼就拉起一支庞大的反秦队伍。这些六国旧势力,靠着祖宗传下来的名声和家底,没几天就把地方武装整合得明明白白。他们根基深、势力大,比起那些临时起义的农民军,那难对付多了!​
  就算扶苏带着长城军团的精锐暂时把农民起义压下去了,可六国旧贵族靠着家族关系,还有地方上的势力支持,早就织起了一张反抗大网,想彻底铲除这些麻烦事儿,难着呢!这些隐藏的势力就像地下的暗河,表面上看着风平浪静,其实一直在偷偷攒劲儿,指不定哪天就闹成一场大水,把大秦的根基都给冲垮了。而且长城军团一直在北边守着匈奴,对中原的地形和地方势力两眼一抹黑。但六国旧贵族不一样,他们对自己老家门儿清,还特别会利用老百姓的心思。等反抗势力闹大了,就算蒙恬带着秦军再厉害,也得被折腾得四处救火,根本顾不过来,大秦的江山还是不稳当。​
  就算扶苏带着长城军团把起义军暂时打趴下了,也没啥用!六国那些老贵族靠着家族关系,在地方上盘根错节,早就把反抗势力搞得像地下党似的,表面上看着风平浪静,实际上天天在暗处憋大招。指不定哪天就来个大爆发,直接把秦朝的根基给掀翻!
  再说了,长城军团一直在北边防着匈奴,对中原的情况两眼一抹黑。但六国旧贵族可不一样,他们对自己的地盘熟得跟自家后院似的,还特别会煽动老百姓。等造反的人多起来,就算蒙恬再能打,也得像个救火队员似的到处跑,根本顾不过来,秦朝的江山迟早得玩完。
  说到底,秦朝这套制度根本就不合时宜。商鞅变法搞出来的那套东西,说白了就是为打仗准备的——用军功爵位鼓励大家拼命,靠连坐和严刑峻法吓唬老百姓。在战国那个天天打仗的年代,这套办法确实让秦国战斗力拉满。可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太平了,这套老办法还照着用,那不就是刻舟求剑嘛!
  那会儿的律法有多离谱?一人犯法,连带着邻居、亲戚全遭殃;摘别人几片桑叶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被罚去干一个月苦力,老百姓稍不注意就踩坑。再说行政管理,中央把地方管得严严实实,郡县官员谁来当、地方上的事儿咋处理,全是朝廷一句话,地方官员想灵活处理都没机会。
  秦国这套管理模式,和六国老地盘的习俗根本合不来。东边关东地区从周朝开始就讲究“礼不下庶人”,老百姓靠宗族规矩管事儿,秦国倒好,芝麻大点事都要拿法律管;楚国向来迷信,祭祀活动遍地开花,可秦国只允许官方祭祀;山东的儒家学者天天念叨“克己复礼”,看到秦国烧书禁学、让官吏当老师,能气得当场暴走。就算扶苏当上皇帝玩命推行仁政,这些制度矛盾也很难彻底解决。毕竟秦国这套打仗时建立的官僚体系,早就习惯了高压管理。想改法律,得重新界定啥算犯罪;调整中央和地方权力,弄不好地方直接乱成一锅粥;文化融合更是大工程,没个几十年、几代人根本搞不定。这么多事儿千头万绪,短时间根本搞不定,光靠扶苏一个人,根本推不动。
  但说真的,要是扶苏在,秦朝还真能多撑几年。为啥这么说?他一直反对秦始皇搞焚书坑儒,主张用儒家的仁政中和法家的严刑峻法。要是他当上皇帝,肯定先叫停骊山陵墓、阿房宫这些劳民伤财的大项目,把几十万修宫殿的老百姓都放回家种地,让农业生产缓过劲儿来。再看朝堂这边,他和蒙恬手握三十万长城军,还怕镇不住赵高、李斯这帮搞阴谋的?沙丘之变后的权力乱局根本不会发生。最重要的是,老百姓都觉得扶苏是个贤明的公子,连原来六国的遗民都盼着他上位。有了这人心基础,秦朝统治说不定真能稳当不少。​
  可惜历史不能开“后悔药”外挂。当年扶苏接到那封假诏书,心里门儿清肯定有诈,但最后还是抹了脖子。为啥这么憋屈?说白了,全让秦朝那套“皇帝金口玉言,臣子必须跪着听”的规矩给坑了。哪怕他手里攥着大军,一眼看穿阴谋,在“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铁律面前,照样胳膊拧不过大腿。这事儿看着是扶苏自己倒霉,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简直是秦朝制度的死亡预警。法律捆得老百姓动弹不得,皇帝权力又没人敢制衡,再加上秦始皇搞改革太心急,制度还死脑筋不变通,秦朝的灭亡,打这儿起就已经写好剧本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