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筑梦路上>《筑梦路上》序 ——范小青

《筑梦路上》序 ——范小青

作品名称:筑梦路上      作者:奇扬      发布时间:2025-05-10 09:23:25      字数:4694

  今年五一假期中的一天,包松林特意从无锡来苏州,带来了厚厚的两沓书稿,这是他刚刚完成的长篇纪实文学《筑梦路上》(上下册)。我接过来的时候,只感觉到手中一沉,心里涌起一股感叹,赶紧问他有多少字,答70多万字。
  其实在他来苏州之前,我们有过交流,我觉得不一定非要面谈,何况假期路途可能会拥堵,让他发个电子版给我即可。可是包松林比较坚持,他怕我看电子版眼睛费力,特意打印出一份,所以他就来了。
  沉甸甸的书稿就这么搁在我的面前了。
  我们围绕着这部书稿,或者有时话题也会游走开去,但始终都没有远离文学和写作,不知不觉就聊了一个多小时,感觉意犹未尽,更是让我的这个70多万字的阅读,有了一个有准备有温度的开始。
  包松林的人生,一开始就有文学的加持,即便还没有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内心已经有了文学的种子,一直在酝酿,一直在萌芽,终于有一天,或许是忙碌一天后的夜晚,或者在某一次出差的途中,也可能是某个节假日的清晨,他写下了第一个字、第一篇文章,从此以后,便未曾中断。对文字的挚爱,与文学的缠绵,始终紧紧伴随着他的春夏秋冬。
  文以载道,路有纵横,包松林写作所涉及的文学体裁,是比较广泛的,诗词、小小说、报告文学等,对散文尤为偏好,他曾出版过近40万字的散文集,着实令人感叹。通常的散文集,多半小巧玲珑,一二十万字差不多就顶格了,而包松林的《半岭松风》,竟将散文也写成了鸿篇巨制,7个篇章,100多篇文章,洋洋洒洒。因为他有说不完的话、表达不尽的心思,要在散文中呈现出来,“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有一种酣畅式的幸福感”,这样的体会和感悟,是一种从写作来,又到写作中去的美好的循环。
  多而精的作品,包松林却将其称为“生活浅墨”,对于文字和文学的欢喜和敬畏,预示着他的文学的未来。
  未来已来。
  包松林突然就捧出了这样一部浓墨重彩、黄钟大吕的厚重巨著,让人惊讶惊叹,敬佩敬重。
  这是一部紧贴时代、直面当下的纪实作品,又是一部投入自我、物我合一的深情之作。
  地铁工程,对于无锡而言,是前所未有、脱胎换骨的交通巨变,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酝酿,进入21世纪,梦想开始启航,决策开始落地,肩负着历史的延续、时代的重托、城市的呼唤、群众的期盼,开创出新的时期的新的重大的项目,无锡轨道交通,从零开始,正式上路了。
  走着走着,有一个人也加入了这支队伍,他就是包松林。他要用笔用文字,建造出纸上的书中的无锡轨道交通。
  与散文写作相比,“充分表达的自由”“酣畅式的幸福感”,在纪实作品中可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但是即便有再大的难度,即便是自己以前的写作中未曾有过的经历,包松林也没有犹豫,怀着必胜的信心,出发。
  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无锡轨道交通的成长历程,这是一个特别珍贵特别有价值有意义的题材,“有幸,我遇到了”。
  这是一位写作者的敏锐,更是责任。
  于是有了这一次的“跨界写作”。
  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是迎难而上、自加压力的挑战;是一次把握大体量纪实作品的尝试,是只可成功不能失败的努力。
  地铁,于人民群众而言,于乘客而言,它是有温度的,是舒适、便捷、而又宁静,能够生发出通向未来的遐想,是软实力;而于建设者来说,它则是钢铁、是盾构,是技术,是最强最硬,是硬碰硬,一切与柔软无关。
  题材是刚性的,文学是柔性的,如何调和刚与柔,如何将“硬”软化,如何将“铁军”的侠骨柔情真实生动艺术地表现出来,唤起更多对地铁建设不甚了解的读者的共鸣共情,这就是作者面临的难题。
  但是包松林早就准备好了,他努力创造了克服难题的种种条件。
  在整个作品的字里行间,作者对家乡无锡,对无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对无锡轨道交通建设的这个题材,亲密和爱,渗透了纸背,溢出了纸面,浓郁得抹不开来,凝固成了写作的力量。
  因为爱,就有了力量,前方有光,心里有底,前行的路,再怎么艰难,也阻挡不了这一项重大的意义非凡的纸上的工程。
  光是引子,就用了上万字,写了无锡及其交通的历史和现状,帮助读者站在一个扎扎实实的起点上,以尽可能全面的视角去了解。一个个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地名、交织成了无锡的一张交通大图,有河有街,水街纵横。
  由于岁月的处处留痕,曾经的四通八达,后来却成了处处淤塞、处处瓶颈。于是,时间来到了今天。
  进入了21世纪,无锡拉开了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开启了新的篇章。
  轨道交通和无锡相遇了。
  包松林有幸,走进了这场旷世之遇,开启了他自己的五年的“地铁之旅”。
  从决定写作《筑梦路上》,到落下全书的第一个字,再到70多万字的全部完成、画上句号,包松林对建设者的爱,源于建设者们感人的精神和辛勤的汗水,这种精神,这样的爱,贯穿了整个作品,作品让这些与冰冷坚硬的钢铁打交道的建设者,充分展现出他们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感的人生。
  工程师丁謇,难得与女朋友看电影,中途离开,到工地处理完工作再返回电影院,进进出出,一场电影竟然跑了四次。为了便于随时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每次和女朋友约会,选择的都是离工地最近的地方;值班站长姚瑞雪忽然在拥挤的人流中看到自己的父母和自己两岁多的儿子,他们来工作现场看她,却又不敢影响她的工作,远远地望着她忙碌的身影,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家有病女的地铁测量队长,接力打拼的“铁二代”“铁三代”……一个又一个的无名英雄,一位又一位的平凡而又不平凡、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建设者,多维度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全书的温情温度,亦来自作者的创作中的严谨的态度,他的一丝不苟,他的尽心竭力——前前后后,包松林一共采访接触了180多人,每一次的谈话聊天,每一场的靠近与接触,既有了厚重的积累,又有了新鲜的启迪。
  每次采访后回到家,利用晚上时间和节假日,自己整理录音,与记录本进行核对,听一段,修正一段,如此大的工作量,如此严肃认真的态度,以“铁军”的精神写“铁军”,他也成了“铁军”的一员。
  我在阅读《筑梦路上》的过程中,感觉像是随着包松林又走了一遍“铁军之旅”,感慨万端,心潮起伏。
  180多人的采访,有在被采访者家里,也有在会议室,但绝大多数是在生产的第一线,与建设者面对面,零距离,用包松林自己的话说,就是“脚底有泥”,就是“在场”。
  40度高温的工地上探访钢筋笼的制作;
  20多米深的隧道里随盾构机前行;
  列车上观察司机的标准化作业;
  站台上感受站务员的贴心服务;
  半夜进行的换轨现场……
  几乎所有的工种,他都深入到了,高空作业,隧道挖掘,几乎所有能了解的,他都了解到了,拥抱大地,拥抱地铁,使得《筑梦路上》有了成功的保证。
  写作《筑梦路上》之前,包松林除了自己有乘坐地铁的经历外,对于地铁的了解几乎为零,关于地铁的一切的一切,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而我们可以看到,《筑梦路上》整部书中,关于轨道交通的专业术语很多,而且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这都是包松林认真做功课,虚心求教、用心学习的收获。所以,对他来说,这一次的写作过程,也是一次学习过程,是一次提升自己的过程。
  学历史文化,学专业术语,学文学作品,一切从“学”开始,“找到一大堆资料,规划、图纸、台账、制度,所有与地铁有关的资料,都视为宝贝”,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达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理想效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是包松林开始游刃有余地行走在文字之间。
  正因为功课做得扎实,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可读性,又有知识性,几乎是一部关于地铁建设的知识全书,是关于无锡当代交通史的全记录。
  因为功课做得扎实,手里干货很多,《筑梦路上》既有完整的建设工程之完整程序,一步一步,细细写来,一环一环,环环相扣;又有通车后的乘客,尤其是普通乘客的切身感受;还有地铁带来的商业重构、城市更新、周边环境改变等内容,关于无锡地铁建设所涉及的,几乎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甚至笔触还甩开去,又放射出当代无锡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党建,读书,龙舟,园林,生态,人文,等等等等,许多场景和内容都是信手拈来。
  这不仅是一部当下的无锡轨道交通的实景纪录,同时也是一部生动而全面的当代社会风情画。
  现实内容的丰富繁杂,更需要写作过程中的合理把握,用艺术的手法,让理想照进现实。
  《筑梦路上》在写作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手法上灵活运用,不守成规,得之于作者的写作功力和文学品味,以及开阔的视角、丰厚的积累等等。
  ——大开大合,立意深远。
  全书以2024年1月31日无锡市首条市域轨道交通线——锡澄轨道交通S1线正式开通的宏大场景开篇,结尾也仍然结在这条线上,但是结尾的时候,增加了一组数据:甲辰年春节期间,地铁出行成为无锡市民的首选,年初五单日客流量为132.43万人次,创新纪录。
  年初七无锡地铁单日客流量达141.12万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
  从除夕至年初八,列车运行车间隔压缩到2分钟,列车正点率100%,运行图兑现率100%,无锡地铁总客运量为1013.65万人次。
  不仅仅有大场面,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数据背后,是地铁的价值和意义,是老百姓的今天,是城市发展的未来。
  ——脉络清晰,结构合理。
  内容庞杂,时间跨度长,事件众多,这样的题材,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就是一片混乱,让人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而《筑梦路上》在整个作品布局上,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通过明确的时间节点,一一梳理,整部作品如同一张完整的大图,让人一目了然。
  ——细节饱满,刚柔相济。
  在满纸“盾构”“黏土”,满眼“天窗期”“冷滑热滑”的同时,又写出了满是乡情的梁溪、梅里、惠山、运河,满是记忆的老井、牌楼、古桥、古窑,满是情怀的梅花、银杏、游园、溶洞、等等等等,坚硬的“建设”和绵长的“文化”合为一体,让今天和昨天融汇在一起,让历史在现实中穿梭。
  ——“我”之投入,用情用心。
  作品重在一个“情”字,“笔下有情”,是包松林对自己的写作要求,也是他的写作实践。
  如火如荼的生活、艰苦卓绝的工程、忍苦耐劳的建设者,无数的事迹,无数个感人的瞬间,让包松林心生感动,难以忘怀,将这样的感动,转化成文字,于是,在“我”和“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有的只是感动,有的只是精神上的沟通和富足。
  字里行间,每个章节,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渗透着作者的真情浓情深情,一个“情”字布满了全书,一个“情”字跃然纸上,走入读者的心坎。
  ——嵌入诗词,新的尝试。
  在一部纪实性的长篇报告文学中,作者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全书用诗词赋作为一些章节的小结或开端,也或者穿插其中,让枯燥的数字有了诗意,又好比是我们在乘坐地铁,到了一个站,停下来,欣赏到一些既有关联、又不尽相同的风景。几乎难以想象,在大量的纪实文字、叙事内容中,能够以诗词赋的形式来协调它,来缓和它,创造出更多更奇异的美。大胆的尝试,令人赞叹。
  比如开头有这样几句:
  一片丹心,千番求索,接轨通衢万业隆。
  宏猷绘,正担当开拓,时代先锋。
  结尾处:
  盛世兮,时维新纪之始,道衢为先。于是管线改,征户迁。盾构掘,线路连。春夏秋冬,潜行于地下;阴晴雨雪,挥汗于站前。
  包松林的“在场”,和他的文字功力以及古典文学修养,成就了这一次成功的试验。
  《筑梦路上》,从无锡轨道交通的题材出发,又和无锡的悠久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背景紧密联系,相互交融,有全面反映的维度,有立意深远的高度,有感人肺腑的温度,成功创作出这样的一部巨著,充分展示出包松林文学创作的水平。一名挚爱文学艺术的人,以真诚的姿态,辛勤的付出,将一座城市的百年梦想与现代文明融汇于笔端,全景式展现了一幅轨道交通的立体画卷,聚焦发展,讴歌时代,终成精品力作,这也更预示着,包松林今后的写作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2024年5月
  
  
  (范小青,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文学创作一级。文学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东吴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川观文学奖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