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第六章 杀机四伏 六、火烧和尚

第六章 杀机四伏 六、火烧和尚

作品名称: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5-05-01 20:55:02      字数:3058

  国清寺的住持建华和尚这几天正想着借宝刹落成之机,弘宣佛法,广召信众,扩充庙产。听了绍钦的话,和尚有些疑惑地问道:“怎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法?老僧感谢当今圣上重修国清寺,正要此后日日礼佛、天天讲法。再说了,讲法当在大雄宝殿、藏书阁,怎能在这简陋的柴堆之上,岂不亵渎?”
  绍钦微微一笑,提醒他:“你忘记啦?当初你是怎样说的?我那时也在场,亲耳听你所言,你忘了我可没忘。和尚曾当面向皇上承诺,寺若成,即焚身为报。现在宝刹修得高大雄伟、金碧辉煌,你总该满意了吧,也该是你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和尚听绍钦这样一说,大惊失色,急忙辩解说:“那只是一种说辞罢了,当不得真。”
  绍钦大怒:“皇上金口玉言,答应帮你修寺,就帮你把寺修成。皇上垂范天下,言出必果,这就是昭示天下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必须自己负责,岂能信口开河,不把信用当回事?言必行信必果,这是皇上成全你的一番好意,让你留名不朽,岂能容你如此不识抬举!”
  绍钦说罢,派兵士驱赶建华和尚上柴堆,和尚吓得心惊胆战、骨软筋麻,一边绕着圈地逃跑一边惨叫着求饶,气喘吁吁地请求宽限几天,待他到汴京当面谢过皇上再自焚。
  绍钦不为所动,只是催促兵士赶紧将和尚扔上柴垛。
  和尚见难逃一死,又哭着求道:“反正都是死,就请允许老僧自缢吧,给我留个全尸。”
  绍钦大怒,说:“这又不是做买卖,没有讨价的余地,皇上让你怎么死你就得怎么死。”说罢亲自点火,狞笑着对和尚说:“你是高僧,这点疼还忍不住?也就一瞬间的事儿。”
  他命令侍卫用钢叉将和尚叉住,十几个侍卫就像和和尚玩游戏一样,这边堵那边截,也不管是大腿、腰、肚子,几把钢叉下去,像扎蛤蟆一样,将和尚挑到柴堆之上。
  火苗腾腾爨起,建华和尚连疼带吓,在烈焰中苦苦挣扎,众目睽睽之下,哀鸣惨嚎着被烧成灰。
  参加典礼的一众官员士绅、僧人及围观的百姓,一个个吓得抖衣而战,面如死灰,胆小些的尿了裤子。
  绍钦回京复命:“臣已了事。”赵光义微笑着点头嘉许。
  多么简单明了,皇上说四个字,臣下复命回四个字,管它天大的事,就这么解决了。这件事向天下人传达了一个明确信息,谁想糊弄皇上,就是这样下场,皇上眼里不揉沙子。
  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操作后,开宝九年的这一场惊天大案,留给后人的只有“烛影斧声”这四个字了。
  既然是烛影,就说明除当事人一人外,谁都没看清楚,无论说什么也只能算猜测。
  斧声,若留下的是刀光剑影四个字,谁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杀意,这里的斧,却不是兵器,虽然叫斧,却只是小小的仪仗,而且是尽人皆知。再怎么拿来演绎,也很难与谋杀扯到一起。
  当然,还留下了一句话,“你好做,好做。”往坏了猜,意思是你干的好事。往好了猜,那是赵匡胤在突发急病时的临终托付。总之就是事先毫无思想准备的垂死之人的无奈之语,反正就看你怎么想了。
  在新皇帝咄咄逼人的态势下,领教了皇帝的为人、手段,普天下再无人敢公开议及,无人敢说三道四,无人敢流露不满,朝堂之上更是鸦雀无声。而且,赵光义在位期间,还不断地指令毁书,修改皇家文档,乃至重构史料,故此,宋史很少记载这件见不得人的事,对之讳莫如深。
  文字上的东西基本上都抹去了,这段历史好歹遮掩过去了,赵光义算是得偿所愿。
  但是越描越黑,正应了俗话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人们心中的疑团却始终无法真正抹去。语焉不详的零星记载和互相矛盾的市井流言交织在一起,从中总能嗅到心虚、掩饰的浓浓气味。于是口口相传,历史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蛛丝马迹,赵光义留下的不光彩的一面总是大于他的功绩。
  开封臣民和大宋子民,他们嘴上不敢乱说,脑子里却不能不想。正因为重压、封口,反倒让传闻在民间愈演愈烈,越发扑朔迷离,当时在开封坊间传得很广,传得沸沸扬扬。
  哪怕仅仅是斧声烛影四个字,便调动了民间艺人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也给深耕历史的文人士子留下了没完没了的话题。
  赵光义知道文人身上的弱点,文人为了脸面,显示崇尚气节、风骨,有时会忘乎所以地说些不三不四的话。那好,朕就是要时时处处羞辱你,告诉你们,你们的脸面在朕面前不值几个钱。
  你们不是总喜欢花前月下、纵享人生吗?那好,你们可以吃喝玩乐,可以不择手段地追求享乐,只要听话,朕让你们升官发财,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唯一不行的,就是不能触碰我的底线。
  还不行?难免还会有人口是心非、心存芥蒂,借着舞文弄墨做文章?那就给点儿颜色看看,事关生死,看清楚喽:白的是纸,黑的是墨,红的可不是硃砂。
  腾出手来,就该整整这些文人了。拿谁开刀?
  赵光义权衡利弊,首先,这个人不能是朝廷中的大臣,伤了他们,会让文人认为他们和武人一样不值钱,那会对重文抑武的国策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其次,还要找到给朕杀他的口实。
  又要考虑名气、影响,又不能动摇执政根基,符合条件的人还真不多。
  赵光义脑子里闪过一个人的名字,不错,这倒是个绝佳人选!他心里锁定的这个人,早就在他手心里攥着,要杀他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不论干什么事,总得师出有名吧,哪怕是个囚徒,也要有杀他的罪名。而且,又要影响大,又不能引起恐慌,必须起到杀鸡儆猴、杀一儆万的效果。
  于是,一个更加阴险恶毒的念头涌上心头,他要让那个人斯文扫地,又能给自己带来欢乐,来个一举两得。
  终于,一首词的问世和填词人的死亡,彻底封住了天下文人的嘴。
  时间过得真快呀,自从发生斧声烛影那可怕的一晚后,转眼已过去一年半有余,社会上各种流言已经渐渐淡化了,不再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老百姓照常安居乐业,社会秩序有了明显改善,腰间的钱带子也鼓起来了,文人的官也做得更容易了。
  可着东京城里,只有那个被皇上盯上的人,日子很不好过。自从隔墙听到外面的议论后,他的心里就再没有了只愿长醉不醒的唯一愿望,他的神经始终紧绷着,原以为噩运很快会来。
  但是悬在头顶的那把利刃,却迟迟没有落下,使得他在惶恐不安中一天又一天地煎熬着,感觉生不如死。自此以后,他再没有一天睡过安稳觉,半夜常常被恶梦吓醒,醒来后各种地狱惨景历历在目,冷汗浸湿了被褥。
  也许是他多虑了?事实上,新皇帝并没有为难他们,甚至连待遇都有所提高,膳食有了明显改善,酒一天没断过,还加封他为陇西公,女人为郑国夫人。
  女人劝着他,说:“是不是你想得太多了?你看,什么都没变,待遇还提高了,这不是挺好的嘛。”
  “嗯嗯,挺好的,挺好的。”他连连点头敷衍着女人。
  但是,女人的宽慰可缓解不了他心中的恐惧,越是这样的波澜不惊,越让他不踏实,这不是什么好事,灾难不可能轻易地就放过他们的。他深知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两兄弟的个性和为人,也听说过新皇帝与他的兄长在性格上有很大不同,兄长宽厚豪放,弟弟阴毒刻薄,他的心里对新皇帝充满了恐惧。
  他感觉自己就像只待宰的羔羊,他知道民间逢年过节宰猪前,都要猛喂猪饲料,喂得肥点儿再宰。可是他想不明白,自己一无所有,身上一点油水都没有,只会越养越瘦,新皇上打的什么主意呢?
  赵匡胤在世时,还时不时地召见他,并关心地问他缺什么少什么,甚至偶尔还会问到有什么新的词作。
  新皇帝登基后,从未召见过他。
  但是半年以前,却让他的女人频繁地到宫中向皇后问安,因为封为郑国夫人了,命妇进宫问安是朝廷规定。什么都没变,就这一点变了。如果说,肉袒降宋那场巨变,让他失去了国家和自由;那么,这次的这点变化,就让他一无所有了,连点尊严都没给他留下。
  女人每次从宫里回来,不是痛哭流涕就是骂他窝囊、废物,渐渐的,男女二人之间也不再和谐了,吵架拌嘴成了家常便饭,宅院里不时地发出哭闹吵架叹息声。
  男人可能有些麻木了,对女人的事不闻不问,甚至有时连女人挨近时都躲,气得女人又是一顿哭闹,“你躲我干嘛?你是什么意思,嫌我脏?这怨我吗?你要是不窝囊,何至有今天?”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