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十里坪煤矿:岁月长歌,奋斗华章05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15 09:50:48 字数:3483
石振宇把其它报纸放回报架,取下那张《四川工人报》,对工会主席范新群说:“范主席,这张报纸我拿走了。”
范主席抬起头来笑着对石振宇说:“拿去吧,又上报纸了?”
石振宇兴奋地说;“是啊,今天的《四川工人报》上了我一首小诗。”
“范主席,我不耽误你的工作了,我回去了。”
“好的,小石,常来呀!”
石振宇答应着,便离开了工会主席的办公室。
当他经过采区技术组办公室到时候,发现办公室里面只有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趴在办公桌写着什么在。
采区技术组办公室的几个技术人员石振宇都熟悉,唯独办公室里这个年轻人他不认识,他想,这一定就是刚刚分类的那位大学生吧,于是他走金办公室。
“你好!你是新分来得大学生洪工吧?!”
那个年轻人抬起头来看了一下石振宇连忙答道:“嗯,是的。我叫洪达平。你是……”
“我也是咱们四采区的。我是四采区机整队的石振宇,你肯定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你。我听别人说过矿里分来了一个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你是我矿第一个中国矿业大学分来的大学生,名声很大哟。”
洪达平不好意思地说道:“哪里哪里。还请多多关照。”
石振宇说道:“别看我的文化不高,只是一个高中生,但我就喜欢和你们这些有文化的人交朋友。我是咱们矿《星光》杂志的编辑,欢迎你给我们《星光》也多写些稿子。”
听石振宇说《星光》这个名字,洪达平感到很亲切。因为他刚分到十里坪煤矿的时候,就听人们说过在十里坪煤矿有一些热心文学爱好的年轻人自己创办了一本文学刊物,名叫《星光》。没想到站在眼前的这人,就是《星光》的编辑,怎么不让他喜出望外呢。
洪达平虽然学的是理工,但对文学从学生时候他就非常喜爱。听说十里坪有这么一个文学刊物,他感到十分非常的高兴,于是便对石振宇说:“看看我,竟顾着说话了,都忘了让你坐了。石师傅,你快坐。”
石振宇在洪达平的办公桌的对面坐了下来。忙说:“我在这里不会影响你的工作吧?”
洪达平忙说:“不会不会。我也想休息一会儿了。”
洪达平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位煤矿工人不仅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并且还是一名刊物的编辑,使他由衷的从心底里佩服。
这个时候,石振宇把手中的报纸递给洪达平说:“这是我的一首小诗,今天发表在《四川工人报》上,还请你指点一下。”
洪达平接过石振宇递过来的报纸,翻到四版看到那首《子夜,我追赶太阳》,细细地读了起来。一边读一点着头,看完后说道:“石师傅,你这首诗写的真好。太佩服你了!你真是太客气了,不是我给你指点,是今后我还需要你的指点。”
石振宇告诉洪达平《星光》主编是十里坪煤矿计划科的工程师向文,并告诉洪达平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到矿计划科找向文,写的稿件也可以直接交给向文。洪达平毕竟自己是一名采煤工,联系起来不方面。
谈了一会儿,石振宇觉得时间不早了也该回家休息了,必定自己刚刚上完一个夜班。
送走了石振宇,洪达平继续趴在办公桌写着他的采煤报告和方案。
半年之后,洪达平结束了在四采区实习期,被调到十里坪煤矿矿生产计划科担任助理工程师,负责十里坪煤矿采煤设计等技术等工作。
在分到四采区的时候,洪达平就听石振宇说,矿计划科的向文正在编写一本名叫《星光》的文学刊物。所以,每到矿里报生产计划领取资料的时候他都会到向文的办公室坐一坐,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很投机,谈的也多。矿生产技术科和计划科是挨在一起的,都在十里坪煤矿矿机关办公楼二楼。
自从洪达平回到生产技术科之后,和向文的交往就更多了,一忙完工作不是向文到他办公室来,就是他到向文的办公室去。他们一起探讨文学创作,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与困惑,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会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感悟,也会一起探讨如何将煤矿生活的素材融入到文学作品中,让更多的人了解煤矿工人的艰辛与伟大;他们还会一起参加文学讲座和研讨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工作闲暇之余,洪达平也会写几篇散文稿交给向文。一天,他将自己写好的几篇散文交给向文,让向文帮助修改一下,看看《星光》能不能刊用。
向文拿着洪达平交给他的散文回到办公室,认真地读了起来。他越读越觉得洪达平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是这方面的人才,便决定邀请他加入《星光》编辑部。
第二天,向文找到洪达平,诚恳地说:“洪工,你还让我修改你的文章,你才是这方面的高手。你也加入我们《星光》编辑部吧,今后你就负责散文的编辑工作。”
洪达平起初有些谦让,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向文的请求,成为了《星光》编辑部的一名编辑,一年后担任《星光》编辑部的副主编。
从此,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他开始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挖掘煤矿工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用文字将这些故事展现出来。他的散文作品常常以煤矿工人的生活为主题,描绘他们的辛勤劳作、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在文学园地,洪达平是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而在生产技术上更是一头猛虎。1992年1月,洪达平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因工作调动,他从生产技术科奔赴十里坪煤矿四采区一队,担任副队长。
初到新岗位,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以及日新月异的矿井技术,他敏锐地意识到,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在这片新领域站稳脚跟。工作时,他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下班后,他沉浸在专业书籍的知识海洋中,认真总结反思一天的工作。每当遇到生产技术难题,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深入井下,向一线实践取经。
一次井下作业时,突发状况打破了平静。瓦斯浓度急剧上升,危险一触即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洪达平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沉稳冷静的判断力,迅速做出反应,大声喊道:“大家别慌,按照应急预案,有序撤离!”他有条不紊地组织队员撤离,正是他的果断决策,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
这次经历让矿工们对他钦佩不已,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持续提升自我的信念。那段时间,他精神高度紧绷,甚至在睡梦中都在呼喊让跟班副队长撤人。醒来后,他仍放心不下,直到打电话确认安全,才稍稍安心,重新睡下。
仅仅一年时间,洪达平凭借卓越的能力和突出的表现,年仅25岁的洪达平脱颖而出,再次获得晋升机会,被提拔为开拓区一队队长,成为全矿最年轻的队长。
新官上任,他雷厉风行,立刻着手制定全面细致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们齐心协力,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他也因此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在新岗位上,他对煤矿技术的热爱愈发炽热。在施工21121工作面时,煤炭赋存、顶板压力、矿井生产条件等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导致支护情况远不达标,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大相径庭。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他连续三天,每班在井下坚守十个小时,仔细记录各项数据。升井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进行汇总分析,遇到难题还虚心向副总工程师请教。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修改完善施工方案,并亲自坐镇现场指挥整改,成功化解了危机,赢得了领导的高度赞誉。
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煤矿技术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学习的关键作用。此后,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一头扎进《采矿工程学》等技术书籍中,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五本笔记。为了拓宽知识面,他还购买了更多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通过系统学习,他的业务技术更加精湛,处理问题时也更加游刃有余。他积极参与编制安全改造项目报告及方案,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他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学术论文,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成为了业内公认的技术大拿。
在四采区21123工作面工程施工设计中,已经被提拔为十里坪煤矿技术科副科长的洪达平与技术骨干深入井下观测,仔细总结规律,提出了“二采一准”作业方式,并组织专项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解决了一系列难题。经过半年的施工,该工作法的优势逐渐显现,为矿井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身为十里坪煤矿技术科科长的他,毫无架子,耐心指导新人学习业务,帮助他们提升技术水平。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带领技术人员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在他的悉心帮助下,新人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为矿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洪达平不仅业务能力出众,还是一位热心助人的好榜样。随着矿井的发展,新毕业的学生陆续进入技术部门。
1996年7月,在+900采煤方案优化设计中,作为生产技术科科长洪达平,身先士卒。那些天,洪达平几乎天天泡在井下工作面,坚持深入井下观察地层变化,上井后认真分析研究,成功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开拓巷道260余米。这一举措不仅为后续通风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提升了通风安全,还节约工程费用近100万元。在南五运输上山过联络巷设计中,他带领团队提出优化方案,减少岩巷施工,提前见煤,有效减少了煤柱损失和工作量,获得矿领导的一致好评。
2000年12月,洪达平凭借卓越的能力和突出的表现,被金鼎公司提拔到大青山煤矿担任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