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矿山子弟学校的岁月13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21 09:42:07 字数:4351
周末的时候,谷泓喜会来到扈丽静的学校宿舍,两人一起动手做一顿简单却温馨的晚餐。宿舍的小厨房虽空间有限,但厨具一应俱全。厨房的窗户敞开着,微风轻轻拂过,带来窗外远处传来的市井喧闹声,为这小小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活的烟火气。谷泓喜从袋子里拿出精心挑选的新鲜青菜,放在水池边,仔仔细细地清洗着每一片菜叶,嘴里还念叨着:“今天在市场挑了好久,就属这菜最新鲜,一会儿肯定好吃。”扈丽静则在一旁熟练地切着土豆,她手法娴熟,将土豆切成粗细均匀的丝,放入清水中浸泡,防止氧化变色。
切完土豆,她又拿起一旁的瘦肉,准备切丝用来炒土豆丝。谷泓喜洗完青菜,又开始打鸡蛋,金黄的蛋液在碗里随着筷子的搅拌快速旋转,仿佛是他们幸福生活的预演。他笑着对扈丽静说:“一会儿我做个你最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扈丽静转头看向他,眼中满是爱意,温柔地说:“好呀,我都等不及尝你的手艺了。”
接着,扈丽静点燃炉灶,锅里倒油,等油微微冒烟,她先把肉丝倒入锅中,快速翻炒,不一会儿,肉丝就变成了诱人的金黄色。随后,她将泡好的土豆丝捞出,沥干水分,放入锅中,与肉丝一起翻炒,加入适量的调料,厨房里顿时弥漫着诱人的香味。谷泓喜这边,也把西红柿炒鸡蛋做好了,色泽鲜艳,香气扑鼻,让人看了就垂涎欲滴。两人把做好的菜端到宿舍的小餐桌上,小小的宿舍里充满了温馨的烟火气。
吃饭时,他们相对而坐,谷泓喜一边吃一边说:“以后咱们要是有个自己的小房子,就把厨房布置得温馨点,再装上你喜欢的吊灯。”谷泓喜脑海里已经勾勒出未来生活的美好画面,希望能和她早日拥有属于他们的家,说着,他伸出手轻轻握住了扈丽静放在桌上的手,仿佛握住了他们的未来。扈丽静点头,眼中满是憧憬:“好呀,再种些花,每天回家都能看到美美的花,闻着花香,心情肯定特别好。”
扈丽静想象着未来的家,有花有他,心里满是幸福,她轻轻回握谷泓喜的手,仿佛在回应他对未来的期许。吃饭过程中,谷泓喜会细心地为扈丽静挑去她不喜欢吃的葱姜,扈丽静则会在谷泓喜碗里堆满他爱吃的菜,两人的互动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有时,谷泓喜还会带着扈丽静去看一场便宜的露天电影,露天场地周围是老旧的居民楼,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尽管条件简陋,但他们紧紧依偎在一起,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彼此。电影放映间隙,谷泓喜轻轻问:“你觉得今天的电影好看吗?”他有点担心她觉得电影不好看,破坏了这美好的夜晚,说话间,微微偏过头看向扈丽静,眼神里满是关切。扈丽静靠在他肩头,轻声说:“只要是和你一起看,都好看。”
扈丽静心里想着,只要能和他在一起,做什么都开心,看什么电影都变得有意义。说着,她往谷泓喜的怀里又靠了靠,仿佛想把自己融入他的世界。而每次去看电影,扈丽静也会穿上那件酒红色西装,在昏黄的电影灯光下,西装的酒红色更显深沉,有机玻璃纽扣也闪烁着别样的光泽。
经过一年甜蜜的恋爱,他们携手走进了婚礼的殿堂。结婚的那天,阳光明媚,街边的树枝上鸟儿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他们的爱情祝福。扈丽静依然穿着那件酒红色有机玻璃纽扣西装,在西装领口别上了一朵小小的白色绢花,为这身朴素的装扮增添了一丝喜庆与浪漫。婚礼现场的灯光洒在她身上,酒红色有机玻璃纽扣璀璨夺目,如同她此刻幸福满溢的心情,闪闪发光。就在她和谷泓喜结婚的第二个月,她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被提拔为金鼎矿务局三中副校长。
升职后的一个周末,阳光透过宿舍的窗户洒在客厅的沙发上,扈丽静和谷泓喜相对而坐。扈丽静深吸一口气,认真地看着谷泓喜的眼睛说:“泓喜,我当上副校长了,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我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我考虑了很久,决定五年后再要孩子,这样我能把工作稳定下来,也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谷泓喜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便理解地笑了笑,伸手轻轻握住扈丽静的手说:“我懂你的想法,工作很重要,我支持你,我们就按你说的来。”扈丽静看着谷泓喜,眼中满是感激,她知道,谷泓喜一直都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她,未来的路,他们也会携手一起走下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共同面对。
实际上,扈丽静能够当上副校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面的一项政策。当时,上面下发文件,要求各单位在配备副手时,有条件的单位要选拔一名民主党派人士或者无党派人士。在整个教育处,有三个学校响应了这一政策。金鼎矿务局二中选配了一名九三学社成员,八中选配了一名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而三中则选中了无党派的扈丽静。在三中众多教职工中,扈丽静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符合要求,就这样,她迎来了人生的新起点。
如今,时光匆匆,雷红蕊的女儿已经5岁多了,而她三年的停薪留职合同也已到期。她从北京回到了这个曾经熟悉的地方,心中满是感慨。她知道,自己第一个要办的事情,就是去金鼎矿务局三中办理辞职手续。
这三年来,雷红蕊和景志军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他们夫妻之间的来往次数越来越少,每次雷红蕊劝说景志军辞职,和她一起出来打拼,都遭到了景志军的坚决回绝。他们两个人,都是事业心极强的人,各自坚守着自己的选择,谁也无法改变谁。自从雷红蕊办理停薪留职后,回金江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在成都的时候,她一年还能回来两次,可去了北京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金江市。有一次,还是景志军去北京出差时,顺便到雷红蕊那里住了两天,可两人还是不欢而散。
如今,雷红蕊和景志军的关系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次回来,她也是下定决心要和景志军解除婚姻关系。经过两人的商议,女儿归雷红蕊抚养。
办理完所有手续后,雷红蕊独自一人来到了金鼎矿务局三中。她静静地站在摩梭河边上,呆呆地望着学校教学楼前那棵高大而古老的攀枝花树。八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虽然不算漫长,但她的青春、汗水和爱情,都深深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如今,她即将离开这里,也许从此之后,再也不会回到这个曾经充满回忆的地方。想到这里,她的心中满是伤感,不禁发出一声长长的感叹。
带着这份伤感和对过去的怀念,雷红蕊缓缓地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她的未来,又将在何处展开新的篇章呢……
在雷洪蕊离开十里坪煤矿子弟学校整整五年后,一场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如汹涌澎湃的波涛,猛烈地冲击着金鼎山这片被群山环绕的土地。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之下,各项新的规定与政策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台。按照全新的要求,在金江市内,那些原本隶属于各个企业管理的企业学校,统一划归市里进行管理。曾经在企业教育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金鼎煤业集团公司教育处,也在这场改革中被撤销。随着国家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及对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迫切追求,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大幕。金江市作为积极响应改革号召的重要城市,首当其冲地对教育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金鼎山地区深受影响,尤其是那些长期依赖企业扶持的企业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深入调研和多轮研讨后,金江市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文件,明确规定市内所有原属企业管理的学校,统一收归市教育局管辖。这一政策旨在打破企业办学的局限性,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了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市教育局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与各企业对接,处理交接过程中的各项事务。
消息一经传出,在金鼎煤业集团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教育处作为企业教育的核心管理部门,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原教育处处长王光明,在得知教育处即将撤销的消息后,内心五味杂陈。他在这个岗位上辛勤耕耘多年,对企业教育满怀热忱,如今却要面临岗位变动。在与上级领导多次沟通后,他被调任至金鼎集团公司水电公司担任党委书记。上任第一天,他坐在新办公室里,望着窗外陌生的街景,回忆起在教育处的点点滴滴,那些为企业学校发展奔波忙碌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他深知,新的岗位意味着新的挑战,但心中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眷恋却始终难以割舍。
副处长刘志刚则被调往西区教育局担任局长。走马上任那天,他站在西区教育局大楼前,深吸一口气,暗暗下定决心要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他明白,这不仅是个人职业的晋升,更是肩负着推动西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教育管理事务,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熟悉业务流程,了解学校情况,为后续的改革举措做准备。
教育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迎来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具备教师资格的员工,纷纷响应号召,充实到各个学校的教学一线。有的成为了语文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着古诗词,带领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有的担任数学老师,耐心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的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成为了学校的校长,致力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他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到了退休年龄的员工,办理退休手续时,心中满是感慨。他们在教育处度过了大半辈子,见证了企业学校的兴衰变迁。如今,即将告别工作岗位,他们对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充满不舍,但也期待着开启悠闲的退休生活,享受天伦之乐。而那些不便安排的人员,在经过多次协调后,被妥善地安置到金鼎煤业集团公司的二级单位。尽管新岗位与教育工作截然不同,但他们依然努力适应,学习新的技能,积极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金鼎煤业集团公司三中也未能幸免。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规划,学校的名字进行了变更,正式更名为金江市第十三中小学校。新校牌制作得十分精致,金色的字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学校领导班子借此契机,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目标和管理制度,希望能够借助改革的东风,让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原教育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命运也各自不同。那些具备教师资格的,都充实到各个学校,有的成为了一线教师,在讲台上继续传播知识;有的则担任了校长,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到了退休年龄的,便顺理成章地办理了退休手续,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开启了悠闲的退休生活。而那些不便安排的人员,也被妥善地分到金鼎煤业集团公司的二级单位,在新的岗位上努力适应着新的工作节奏。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一晃又过了十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名牌学校的毕业生,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被分配到这个曾经名为十里坪煤矿子弟学校的学校了。过去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超的好老师,有的因为更好的发展机会调走了,有的则到了退休年龄,离开了心爱的讲台。而教学质量稍微好一些的老师,也都不愿意继续留在矿山学校。毕竟,这里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他们渴望能有更广阔的舞台。
与此同时,原来居住在矿区的许多职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纷纷到区里、市里购买了房子。对于学生家长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自然都不愿意把孩子留在矿区内的学校,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送到市里的学校去读书。如此一来,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如今变得有些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