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第二十一章 矿校时光:记忆深处的摩梭河畔03

第二十一章 矿校时光:记忆深处的摩梭河畔03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16 10:28:20      字数:3039

  屋内,几张破旧的桌椅拼凑在一起,便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依靠。即便如此,学校的早期创建者们怀着对教育的满腔热忱,毅然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教育之路。他们在简陋的环境中,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为孩子们点亮了希望的灯塔,也为矿山教育事业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后来,这些开拓者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矿山乃至全市教育领域的中流砥柱。曲帮全,这位对教育事业满怀激情的先驱,凭借着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出色的领导才能,后来担任了矿务局一中的校长。在他的引领下,矿务局一中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出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学子,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
  马培中,这位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本应在繁华的大上海开启辉煌人生。然而,命运却在他大学毕业那年无情地捉弄了他,他被无端怀疑为“五・一六反革命分子”,无奈之下,只能远离家乡,从繁华都市来到遥远的大西南。幸运的是,来到大西南后,管理人员并未将他视为反革命分子。但办公室的工作已与他无缘,他被分配到后勤部门参加劳动。与马培中一同被分配到后勤组的,还有几位同样命运多舛的大学生。相似的遭遇让他们惺惺相惜,共同的话题和对知识的渴望,使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居住在距离摩挲河畔不远的山坡上,周围是静谧的田野和茂密的树林。
  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大地上,他们便会来到摩挲河畔那棵大金江树下,围坐一圈,谈天说地。他们讲述着家乡的风土人情,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后来,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马培中的前行之路。他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顽强的毅力,成功考上了上海母校的研究生。
  在矿山子弟学校教英语的马培中,也调回了上海。回到家乡后,他凭借才华和努力,后来担任了宁波市副市长。多年后,马培中老师怀着对过去的深深眷恋,再次回到曾经工作过的矿山子弟学校。当他踏入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眼前的景象让他感慨万千。曾经的教学楼、宿舍、操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旷的场地。
  然而,那棵高大的攀枝花树依然挺拔地耸立在原地,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学校的兴衰变迁。马培中老师看到这棵树,心中的情感瞬间被点燃,他快步跑向攀枝花树,紧紧抱住它,放声痛哭。是啊,这所学校承载着他太多的回忆,那些与学生们共度的美好时光,那些为教育事业拼搏的日日夜夜,都仿佛就在昨天。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了他的青春汗水,怎能不让他为之动容?
  谷泓喜上初中时,学校迎来了重大变革——一座四层楼高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这座教学楼在当时的矿山格外醒目,它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学生们的学习环境,更象征着矿山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学楼里,每间教室都宽敞明亮,崭新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墙壁上张贴着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标语。谷泓喜坐在教室里,心中满是喜悦和憧憬,仿佛看到了自己光明的未来。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矿山,这片土地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些老师受时代潮流的影响,选择回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追寻新的发展机会;有的老师因工作调动去了其他地方;还有一部分老师凭借自身努力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他们虽满心不舍,但为了更好的发展,还是陆续离开了这片曾经挥洒青春汗水的矿山。
  1978年,金江市为提升教育水平,决定创建一所重点中学。十里坪煤矿矿山子弟学校的王文仁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被调到金江市第三中学担任首任校长。在他的带领下,金江市第三中学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后来,王文仁老师凭借在教育工作中的卓越贡献,担任政协金江市第二届到第六届副主席,为金江市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五十多个春秋转瞬即逝,十里坪煤矿子弟学校宛如一座人才的摇篮,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三线建设者。他们带着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奔赴祖国各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学校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怀揣教育梦想的辛勤园丁。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但都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此播撒知识的种子,培育祖国的未来。
  十里坪煤矿子弟学校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校。1977年,金鼎矿区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就出自这里,这个消息在矿区引起了轰动,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1978年、1979年,又有几个学生从十里坪煤矿学校考上全国大专院校,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然而,从1980年开始,整个金鼎矿区在全市高考中遭遇滑铁卢,连续5年无人被大学录取。这一残酷现实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金鼎矿务局领导和师生们。
  面对困境,金鼎矿务局领导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抓好矿山子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过深思熟虑,1985年6月,为整合全局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矿务局决定成立金鼎矿务局教育处。全局原来由各基层单位管理的学校,统一划归新成立的教育处管理,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为打造一所高水平学校,成立了金鼎矿务局第一中学,作为全局重点中学。此外,对所有学校进行统一命名,十里坪煤矿子弟中学改称金鼎矿务局第三中学校。
  教育处成立大会那天,矿务局三楼大会议室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与兴奋。参会人员不仅有各学校的书记、校长、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还有全局二级单位的党政工领导。他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历史时刻。金鼎矿务局局长王立波亲临大会,充分体现了矿务局领导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大会由教育处第一任党委书记彭文英主持。她仪态端庄、声音洪亮,有条不紊地引导着会议进程。第一任教育处处长余亮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的发展目标:教育处成立第一年,要摘掉考不上大学的帽子,重拾学生信心;三年后,要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为矿山教育事业争光。余亮处长的报告言辞恳切、目标明确,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他对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金鼎矿务局局长王立波在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们煤矿的孩子绝不是外界所说的只会成为傻大黑粗的煤黑子,我们也要培养出各行各业的领军精英。我们要让煤矿的孩子走进北大、清华的校门!”
  局长的话语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让大家对矿山教育事业充满希望。会议上,大家热情高涨,为矿山下一代、为自己孩子的未来感到由衷高兴。纷纷表示要积极支持教育处工作,为提高矿山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借着教育处成立的东风,1986年金鼎矿务局三中迎来新发展机遇——一幢漂亮的教学楼建成。这幢教学楼在当时的宝鼎矿区堪称一绝,设计独特、造型新颖,主体呈六角形,在周围建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教学楼内部设施先进,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当时,许多同学都来这里拍照留念,以这栋教学楼为背景,定格自己的青春记忆。此时,学校已由十里坪煤矿子弟学校更名为金鼎矿务局第三中小学校。学校最辉煌时,在校学生达两千多人,师资力量也十分雄厚。老师们声名远扬,其中有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有毕业于北京外国学院、北京矿院的专业人才,为学校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还有毕业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的优秀教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
  雷红蕊便是十里坪煤矿子弟学校新一代教师的代表。1985年7月,她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刚走出校园的她,满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情。巧的是,她刚来金鼎矿务局就赶上教育改革,原来归属各矿的学校统一划归矿务局教育处管理。这一变革为她的教育生涯带来新机遇与挑战。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