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三线岁月里的十里坪劳模传奇03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10 16:14:37 字数:3723
1964年的春节,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世界都被银装素裹。蔡林峰带着妻子鲍海燕,抱着一岁多一点的儿子,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途。一路上,儿子好奇地张望着窗外的雪景,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这让蔡林峰和鲍海燕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回到老家,父母看到他们,眼中满是欣慰与欢喜,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
然而,时代的浪潮总是在不经意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轨迹。转眼之间到了1965年,一场轰轰烈烈地大搞三线建设的建设热潮在全国掀起。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蔡林峰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深知,这是国家的需要,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于是,他喜出望外,第一个到单位报了名,坚决要求到祖国的大西南,支援三线建设。
回到家里,蔡林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妻子鲍海燕。鲍海燕听后,心中虽然有些不舍,但她还是很为丈夫的决定感到高兴。这几年,虽然有她的精心照顾,蔡林峰逐渐适应了东北的寒冷气候,但也落下了一些疾病,一到冬天气管就有毛病。到南方去工作自然是有好处的,一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二是对丈夫的身体也有好处。只是现在自己已有身孕,不便于和丈夫一起到三线建设的战场上,不免有一点遗憾。鲍海燕将丈夫蔡林峰准备去支援三线建设的消息告诉她的父母时,父母的脸上露出了担忧与不舍的神情。鲍海燕是他们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前面有三个哥哥,所以父母对她百般疼爱。让鲍海燕父母想不通的是,在女儿已有身孕的时候,她的丈夫却要到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但鲍海燕却不这样认为,她耐心地和父母说:“三线建设是毛主席关心的地方。好人好马上三线。”她为丈夫能够去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感到骄傲,还跟父母说,等她生完孩子,她也要和丈夫一起到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
果然,1967年下半年,鲍海燕办理了调转申请,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她眼中满是不舍,但心中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她把刚两周岁的女儿托付给自己的父母,带着五岁的儿子,踏上了前往大西南的路途。经过漫长的旅程,她终于来到了丈夫蔡林峰工作的金鼎矿务局十里坪煤矿。
鲍海燕来到十里坪煤矿后,被分到十里坪煤矿医院工作,在矿山继续干她的护士工作。她的到来,对于蔡林峰来说无疑是心理上莫大的安慰和工作上的有力支持。蔡林峰工作干劲更大了,尽管他仅是一名中专毕业生,但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在机械设备图纸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在十里坪煤矿,乃至金鼎矿务局,他多次攻克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有关机械设备方面的技术难关,为十里煤矿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同时,蔡林峰设计的有关机械工程方面的图纸在整个金鼎矿区被列为免检图纸,在整个金鼎矿区工程技术人员当中享有最崇高的声誉和名声。
戴广富的热血人生
而在遥远的四川中江,戴广富的人生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着重大的转变。
1951年3月12日,阳光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是四川省中江县招兵体检的日子。戴广富和一批热血青年,满怀憧憬与期待,由乡里锣鼓喧天送到区里。区里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又把他们送到了县里体检。
体检结束后,解放军崔连长把戴广富叫到一边,神色温和地说:“小同志,你到操场那边去。”
戴广富心中一紧,带着疑惑走过去一看,站在对面队伍中的人,不是长着黑渣渣胡子的人,就是比自己还矮小的人。
同乡邓家兴一见到戴广富也朝着他们队伍走来的时候,就高声喊道:“好啦!广富,咱们这些都是没考取的,明日回家扛锄头去了!”
戴广富一听,眼眶瞬间红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怎么能行,这样灰溜溜回去咋见乡里的人哪!”
听戴广富这么一说,邓家兴也激动地跳起脚嚷道:“就是,凭什么不要我?论年龄,我也不算小。”
“是啊!”
戴广富说:“论家庭,我受苦一辈子;论参军,我自愿,家里也同意……凭什么就不要我们?”
邓家兴怒冲冲地说:“走,广富,我们去问问他们,让他们给我们说个理由,凭哪一条不要我们!”
这句话提醒了戴广富。他呼地站起,抢到邓家兴前面跑回了体检室。
一进门,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体检室内医生、崔连长看到戴广富这一举动,都一时感到莫名其妙,就急切地询问:“哎,小同志,你哭什么?”
戴广富冲着医生问:“你说,我哪一点不够格,凭什么不让我参加志愿军?”
崔连长见他急成这个样子,和蔼地说:“我们考虑你年纪小、长得矮……”
“我小、我矮,可谁也不是天生长大的呀!”戴广富争辩着。
“到了朝鲜,要天天行军哪!”
“你走一百,我绝不走九十九!”
“还要打仗啦!”
“怕打仗还参加志愿军?”
“有时还吃不上饭哪!”医生也插上了一句。
“一顿两顿不吃饭,谁没经过!要是美国鬼子来了,世世代代别想吃上饭。”
戴广富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也充满了觉悟!医生说不出话了。不料就是这番话让崔连长对他另眼相看了:“好啊!你这个小同志还蛮有志气!”
接着,他对戴广富说:“好了,小同志别哭了!接受你的要求,你被批准入伍了。”
戴广富高兴得一步蹿出门,冲出体检室,一边跳着高跑一边朝着院子里的人群大声喊道:“我被选上了!我被选上了!”
1951年,戴广富如愿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后,跟随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战场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戴广富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1952年10月,戴广富所在的连队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的战斗中。由于戴广富不仅和黄继光是老乡,参军后还是一个团的,黄继光牺牲的事情对他触动很大。戴广富决心以黄继光为榜样,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
朝鲜战争结束后,戴广富复员转业,被分到辽宁阜新矿务局兴隆煤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他娶妻生子,过上了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没过两年,由于他工作突出表现,他就被阜新矿务局提拔为兴隆煤矿行政科副科长,负责兴隆煤矿全矿职工家属的生活后勤服务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战争阴影笼罩着新生的共和国。老一辈领导人未雨绸缪,决心建设新中国工业战略备份,史称“三线建设”。“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在时代的号召下,上百万的建设者从全国各地奔赴大西北,大西南,构筑起新中国的西南钢都。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1965年,三线建设以攀枝花大型钢铁建设拉开序幕。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是三线建设第一阶段各方面倾注力量最多的重点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独立自主进行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建设项目。作为攀枝花钢铁公司配套工程,金鼎煤炭矿区也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核心、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东西部工业布局为重点,在国民经济还相当困难的前提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全国各地的矿业专家、热血青年,纷纷奔赴这个深居峡谷的幽僻之地。
从此之后,这里也不断创造“攀枝花速度”:1965年攀枝花钢铁基地开始建设、1970年炼出第一炉铁、1971年炼出第一炉钢、1974年造出第一批钢材……在戴广富所在的辽宁省阜新矿务局兴隆煤矿也掀起了一股“好人好马上三线。”“要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踊跃报名参加三线建设的号召活动。
听到这个消息,戴广富的心中热血沸腾,他第一个跑到矿办公楼,坚决要求参加支援三线建设的队伍中去。很快他的申请被批准,戴广富被列为辽宁省阜新矿务局第一批支援三线建设的人员名单当中。他们坐火车,坐汽车,加上徒步,经过将近十多天的旅途奔波,终于来到了金鼎矿区。一来到矿区,戴广富放下背包便立即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生产工作中。
在十里坪煤矿的建设工地上,一下子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建设者。要想保证这几百号人正常的生产工作,首先必须要解决他们吃和住的问题。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大家纷纷上山伐木割索草。山间的道路崎岖难行,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手上磨出了血泡,可他们依然咬牙坚持。
很快,几十间茅草屋在大家的努力下搭建起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又马不停蹄地建立起了工地食堂。没有柴火,他们就到山上去砍,茂密的山林中回荡着他们有力的砍伐声;没有水吃,他们就从一千多米远的山脚下摩梭河小河中去挑,一趟又一趟,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可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没有洗澡设备,他们用废旧汽油桶装水给职工烧水,想尽一切办法为大家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们从繁华的城市来到了这深山腹地,在艰苦的环境中,三线建设铸就了一种“三线精神”——“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
多年后,为了改变当时十里坪煤矿的精神文明面貌,已担任十里坪煤矿环卫队队长的戴广富带领大家,在矿区1000米主干道栽上了上千颗凤凰树。他精心地浇水施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护着这些树苗。终于,一棵棵参天大树拔地而起,在十里坪煤矿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矿区职工家属都说:“没有戴广富,就没有十里坪煤矿这条精神文明路上的那两排树。”
现如今已经居住在宽敞明亮西区金鼎家园小区楼房中戴广富,每当回忆起那段“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峥嵘岁月,心中总是感慨万千。很多三线建设者对“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不出铁水不回家”“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的日子还记忆犹新。当年“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正是他们那一代建设者用自己的甘于奉献的精神、用自己的担当肩负起了那个时代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