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装潢>第五十五章 裱画、第五十六章 学徒

第五十五章 裱画、第五十六章 学徒

作品名称:装潢      作者:润柳      发布时间:2025-01-24 10:07:07      字数:8106

  第五十五章、裱画
  
  我来到师父搬迁过来的工作室门口,见屋内亮着灯。自从师父从乡下搬过来后,就以此为家了。
  我和李霄也劝他到我们住的地方去住,这样照顾着老人家也方便,但师父可能怕给我们添麻烦,一直没有答应,这样就一直住在画店开辟的工作室。按师父的说法是,我得守着这些画们,这样,心里踏实,得闻着墨香,心里舒服。
  也还别说,不管师父是出于什么心思,反正在画店居住是真能够达到这些要求,满屋子的画,挂着的,放橱窗里的,放柜子里的,都是书画,都是墨香。有时我想,说书香门第,艺术之家,是不是就这样来的。因为,除了画,除了师父画画的画案、工具,就是做成顶天立地大书橱里的各类书籍,当然画画理论和画集居多。
  说到师父,其实有好多是我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师父一生经历坎坷,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没有一刻放松过学习,没有一天不画画,可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所以无形中技艺大增。
  师父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师父只是交给你学习的方式方法,让一个艺人少走弯路,但并不会拔苗助长,也不可能拔苗助长。一切,还得踏踏实实来,靠自己的勤奋学习,多多体会,多多练习,才能有所收获。
  我现在虽然也意识到了这些,但现在毕竟从事了商业,以画养画。个人学习和练习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虽然,我也拼命挤出时间学习绘画,练练手,但毕竟有些具体事是要处理的,整体学画的时间就少了。我突然发现,我纯学艺、只当画家的心思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后,商人的气息可能浓郁一些,画商、书画经纪人,可能要伴随我一生了。
  诚然,这并不是我完全想要的生活,但投身进去,却已身不由己了。慢慢地,那种挣钱的过程,对赚钱的乐趣似乎有着一种职业的敏感了。
  看到商机在那,不去尝试捕捉而任由放过,我已经不能做到了。我已经不能完全支配自己的行为了,这难道就是职业习惯?也许是吧,但这也没有错呀!做个画家好,还是画商好,并没有高低贵贱,可能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应该做买卖有钱赚呀!我是凡夫俗子,自然也不例外。
  这样,仿佛画画只是辅助我经营鬻画生意的基础了,诚然,你不懂画,不会画,外行人做专业事,是万万不能的。我自己画画,并且在广告界摸爬滚打多年,现在经营画店,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我在较短时间内,能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原因。
  先这样吧,生意是肯定还要继续下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瓶颈,我都不会放弃,还是那句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种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感觉还是很美好的!这是说句笑话。
  其实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在社会中实现价值,大家从事不同行业,在彼此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延续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说的有些多了,其实都是有感而发。话说回来,我看到师父工作室屋内的灯光,突然停下了脚步。我自己一直这样急急火火地,忙于生意。但这个时候,师父也累了一天了,一定已经休息了,我这时还去打扰,多有不便。事情再急,不是还有明天嘛,明天又不是不出太阳了,明天再找师父商议吧。想到这里,我折转身,想原路返回。
  就在这时,师父工作室的屋门突然“吱扭”一声,开启了!我扭头一看,师父穿着睡衣立在门口,他看着扭转身子的我,笑笑说:“我听到外边窸窸窣窣的声音,就知道是你来了!干嘛要走嘛,进来说!”真有师父的,这也叫心有灵犀吧。我折回半转的身子,向屋内走来,边走边说:“我看天晚了,怕打扰你休息,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我休息不休息有什么关系,有事尽管来,什么时间也没事。”
  师父说着,把我引进了屋中。工作室内间是师父的画室,画室的里边是卧室,画室的外边是会客间。此刻亮灯的地方是师父的画室,当下,师父直接引我来到画室,师父画案案头有一本画集,旁边有一本书,我打眼一看,是《苦瓜和尚画语录》,显然,师父在看这本书。
  我知道这本书是中国清代绘画理论著作,石涛著。全书十八章,先讲原理,次述运腕,最终引出理论主张,构成完整有机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作者把画理画法的认识提高到宇宙观的高度,穷其原委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有充分的逻辑力量。此书反对拟古,主张“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发挥画家个性并实现创作自由,对中国十八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以后的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影响。师父总研究这些高深的东西,你想绘画的整体水平能不提高嘛!
  顺便说一句,现在晚上师父是从不画画的,他说:灯下不观色,调不好颜色也就画不好画。所以,晚上不画画,再着急的活儿晚上也不做。这与我就相反了,我白天没时间,要是练习画画,大部分时间是晚上。这也就是我画画调配的颜色,总是不如师父调配的颜色鲜艳、扎实、厚重的原因。
  比如像画寿桃,一般先以没骨大写意法直接用洋红泼写硕大桃实,渗以少许柠檬黄,再以花青、赭墨写出叶子和枝干,后用浓墨勾勒叶筋,设色浓重艳丽,寿桃的向背光都以颜色的变化来确切地表现出来。
  同样是这种画法,但等画作干透后,师父画的鲜艳欲滴,水汽十足,我画的干干巴巴,桃子熟了好久也没摘的感觉。究其原因,可能与晚上灯下不观色有关,所以说晚上确实不宜画画。当然,我技术远不如师父也是最主要原因。
  所以,晚上,师父就是看看画集,看看一些书法理论书。总之,即使不画画时,也是位很勤奋的画家。你像师父这种水平,其实不看这些东西,照样提笔就画。但师父仍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常说,既要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所有这些,都是我深深敬佩师父的地方。师父的好多才识,要在今后自己的绘画实践中好好体会呀!
  当下,师父把书合拢放在一旁,先说道:“黄艺,是不是还为已经交活儿这批画的事而来呀?”我暗暗敬佩师父的眼力,总是可以洞察一切,不得不让人佩服。
  我点点头,把自己顾虑和想法合盘托出。我的意思是,我们画店以后是不是也要着手经营字画装裱,以应付书画市场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否则,不做装裱倒也罢了,还会把正常的书画业务给丢了。所以,这次省会会所的业务,给画店提了醒,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我们也要上马字画装裱业务,而且起点要高,要专术精裱。
  我一口气说了这些,师父点点头,示意我继续说下去,显然,师父知道我还有想法。我喘口气,继续说道:“上马装裱,在广告公司时,也尝试过,到实践证明,那种纯引进人员、引进技术的方法是不行的,不形成自己的技术力量,不掌握核心技能,终归还是会像广告公司接续装裱业务一样,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做不长久!要想根本解决这种状况,长期地做下去,不仅做下去,还要做大做精,那就是要融入到装裱技艺中来,简单讲就是要懂装裱,自己会装裱,全面掌握这项技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说了这许多,已经口干舌燥了,忙端起旁边杯子里的凉白开,一口气喝了下去,立马感觉好多了。其实,我一方面着急,一方面紧张,因为,我不知道师父对这事持什么态度,支持还行,要是不同意这样做。我手头一点资源也没有,这事离了师父还真办不成。
  师父听我说完,没有立马说话,而是陷入了沉思中。我也不知说什么好了,呆呆地望着沉思中的师父。一时间,房间内很寂静,甚至连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
  好一会儿,师父才缓缓说道:“黄艺,你提到的这些问题和建议都很好,一点问题没有,其实自从发生了这件事,我就想和你仔细谈谈,又看你这几天很忙,也没有说。首先,这是问题是必须要尽快解决的,不存在上不上马的问题,而是怎样上马,怎样既快又好。
  “我刚才思忖,不是考虑这件事该做不该做,而是考虑怎样做。你虽然也算是接触过装裱,但只是个皮毛。难得你有这个决心和毅力,因为,你说的对,要想把这个业务做大做强,必须要精通此道。
  “和咱这个画店是一样道理,如果我也不懂画,你也不懂画,咱光是凭爱好从事书画店,那多半是赔本赚吆喝,混个买卖人,到头来弄个劳民伤财!这个装裱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不懂,做门外汉,是绝对不行的。既然你下决心学习装裱,那就想法去学。
  我知道,这行虽然和绘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和画画又是两个概念。不一样路数,我们画画,大部分人是从小就爱好,就练习。可裱画不一样呀,你属于半路出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再者,学习装裱也是个需要下苦功夫的差事,有好多技巧,最主要的还是细心与耐力,没有这两项,那就别学。
  “你看,我早就画画,和装裱的事、装裱的人也发生过好多关联和故事,但我始终没能掌握这门技艺,只知道皮毛,不知道内里。我拿自己做例子,可以想象你去学习,也一样面临困难,未知数不小。
  “还有,最关键的事,从哪找教授的师傅,这个人很关键。如果这个人没真才实学,那就白耽误功夫,如果有一些技术,是高手,但是这行还是比较保守。一般人不会把自己看家的本领教给他人。所以,这个人的选择上还要费费心思。当然,是免不了花费银子的,我估计这也是打开突破口的关键。不过,不要着急。这事,你先不用考虑,我再仔细琢磨一下,把细节都想好,你先做好所有的思想准备吧。
  “还有一件事,也得提前考虑好,你一旦学习了装裱,大部分时间会用在这上面,因为这个活儿也是个费功夫的活儿,自然学画的时间就少了,可能从画画角度讲受些影响,但两者不是矛盾的事物,学会装裱后,对绘画肯定是互相促进的事,但短期内会有影响,这个也要通盘考量一下。”
  师父一下说了这么多,一是缘于师父对画店的支持,对我的支持,二是缘于对书画的热爱,对装裱的情有独钟。你难道没有发现吗?这里边的有些事情也是师父未完成的夙愿。
  我对师父对我们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和对我们的鼎力支持由衷地感激和敬佩!一个年过花甲之人,对待艺术,对待传统装裱事业还这样有执念,有韧劲,都是吾辈学习的榜样呀!
  我也立马表了决心,说:“爸,您就扶持咱们画店一把吧!我这边不用考虑,只要是为了画店的发展,为了将来把画店做好做强,我能吃得了苦,经得住煎熬,尽管放心,我一定不余遗力地去完成!”
  夜已深,虽是春天,但春寒料峭,室外冷风嗖嗖,寒气袭人,室内翁婿俩却讨论地热火朝天。
  
  第五十六章、学徒
  
  这几天,师父和我都把手头的事放放。师父也暂时不画画了,我也把画店的生意交给店员们打理。我们全力以赴按那晚商定的事,开始了行动。
  为了画店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实际情况,画店是必须把书画装裱业务引进了。以前在广告公司时,也引进了这项业务,但那时的情形和现在不太一样。
  当时,岳父还能和在自己裱画厂工作的裱画师傅们取得联系,于是,就聘请愿意来广告公司裱画的师傅,到公司把这一摊支架起来。后来,由于业务较少,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几个装裱师傅们就走了几个,原因还是那时总体来说不够重视,没有大范围地扩展业务,只是作为画作的一个附属,有人要求把画作装裱时,才给加工一下。说是加工,还真是确切,毕竟广告公司的主业或者说主要精力没在这。
  师傅们的收入是和做活儿多少挂钩的,虽然有基本工资,但活儿少甚至没活儿的时候,收入就有限了。这样,一些师傅就离开了公司,这个行当,有时是需要搭伙干活的,人越少,活儿越不好干,这样,慢慢就没有几个了,最后还剩下一个,有些大活儿其实就完成不了了。后来,随着我的撤出,这个师傅也就走了。这样,裱画业务在广告公司就销声匿迹了。
  现在,我们自己开起了画店,和广告公司时不一样,书画是我们的主业。刚才也说了,经营书画,你没有装裱业务怎么可以呢?!所有这是必须要上的业务了。
  有广告公司的前车之鉴,我们再不能走那个路子了。就像我和师父彻夜商谈的那样,要想把这项重要的业务引进,并且让它在画店扎下根,那就要自己掌握这门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再添加帮忙的人手,才能真正把这个事做起来,才能有个长久。
  哪怕是以后,自己不亲自装裱了,也可以带徒弟,这样,这个事业就能在画店得到传承了,会和书画交易紧紧连在一起,互相促进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找到能教授装裱技艺的裱画师傅,我和岳父经过商议,也定了调了,那就是,由于这行特殊的原因,一般人是不愿意把技艺轻易传给他人。但这行的传承,还就是依靠师傅教徒弟的方法,耳闻目染,亲自动手,刻苦训练,除此之外,没有什么高招。
  这就是矛盾的事情了,是唯一的途径,但这个途径还不好走,并且现在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都还是个问题。不认真找寻,随便找一个人来教,他本身技术就不行,再说你也不知道他行不行,他玩耍点假把式教人,你是外行,你也不知道呀,到时候,城里也误了,乡里也误了,再找补就晚了。
  因此,找对人是关键,至于愿不愿教,那只有高薪聘请了。只要钱能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因此,岳父和我放下手中的活儿,这个时间段就一心一意找寻教授我裱画的师傅。
  我开着车,带着师父,去找寻。师父先是找到了几个旧相识,有的年岁大了,不愿出门了,就回绝了;有的已经转行做了其他,不愿再干这一行了。确实,这个书画装裱是个很苦的差事,单纯的装裱也不挣钱,都是赚点辛苦费,因此脱离开的,一般都不愿再从事这个行当了;还有的师傅,几年不见,已经作古,这就更是遗憾的事情了。
  所以说,这样转了几日,我们开车在城里乡下转悠,也很辛苦,并且还没有实质性进展。我有些着急,不知这事能不能成行!因为这事关乎着画店的发展甚至生存。师父也是开动脑筋,拼命找寻信息库里的资源。最后,我们本地的资源几乎用尽了,还是没有结果。师父没有气馁,而是开始第二轮的工作。
  所谓第二轮的工作,就是还以这些老师傅做基础,他们虽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出师,但是不是可以提供信息,牵线搭桥,一旦提供的信息,给我们能够牵线搭桥,最终促成,那么就像说媒一样,给一笔可观的介绍费。这等于又换了形式,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找寻。
  还别说,这次这种方式还真有效果,一个认识的老装裱师傅,由于年岁大了,不愿再出去做事了。但老人家被我们执着的热情所打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说是在离这有几百里地,京郊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个装裱师傅,他在北京从事过这个行当,自己过去和这个师傅曾经有个交集,只是不知道现状如何了,如果还健在,应该也六十来岁了。这个人的活儿还是很好的,是在北京干过活儿的人,见过大世面。我给你们写一封信,算是引荐,成不成就看天意了。
  我们很感激老师傅能提供这个信息,岳父是个性情中人,本来是说介绍的人能够达成合作协议,才给相应的介绍费。但岳父看到这个信息很重要,因为这个信息中的人在北京有过从业经历,并且手艺还不错,因此有很高的兴致。当即就给付了这个提供信息的老师傅的一笔介绍费,老师傅很感动,当即写了一封言语恳切的引荐信。
  然后,我们拿着这个老师傅的引荐信,按照地址驱车赶往了这个山村。
  我们在平原上开惯车的人,很害怕走山路。出了平原,净是盘山公路了,我小心谨慎地驾驶着车辆,避让着狭窄道路上从对面开过来的车辆。那真是全神贯注,出了一身冷汗。
  好在有惊无险,我们开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这个小山村。山区交通很不方便,车子是开不进村子的。我们把车停在山脚下,提着见面礼物,顺着崎岖的羊肠小路,向目的地走去。
  经过一路打听,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户人家。只见这是一栋典型的山里人家的房屋,尖顶、盖瓦,一共有三间,东西走向,坐南向北,没有院墙,在半山腰一个拐弯处。我们通过介绍人知道这个装裱师傅姓周,我们“周师傅、周师傅”的喊着,来到房屋前。
  “谁呀?来吧,我在这屋呢!”谢天谢地,家中有人,我们顺着声音发出的房间走过去,这是最东边一间屋传来的声音。
  我们撩开这间屋的门帘,只见这是一间布置成裱画间的屋子,里边裱画案,活动木板墙一应俱全,大小工具也是摆满了桌面,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师傅在托绫子。看到这些,我们的心放下了一半,终于找到这个老师傅了,还是没走冤枉路。
  老师傅显然把我们当成了来裱画的人,说:“你们裱什么样的画儿?拿来看看,有什么要求不?”我和岳父相视一笑,岳父说道:“是周师傅吧?我们现在不裱画,我们是来和你商议一件以后裱画的事。”
  老师傅显然对我们的回答感到诧异,他停下手里的活儿,仔细把我俩打量了一下,然后把我们让到两个简易的木凳上。我把拎着的礼物,放在桌角下,说:“周师傅,头次见面,有点小礼物,不成敬意!”
  周师傅人很憨厚地笑笑:“不用客气,不裱画,那有什么事?尽管说!”说完,给我们一人倒了一杯水,“先暖和暖和,我们这条件简陋,也没什么好招待的!”
  我们接过水杯,没顾得上喝一口。首先介绍了我们从哪来,接着拿出了那封引荐信,递给老师傅。周师傅找出老花镜戴上,仔细看起来。引荐信话不多,但是把意思都说出来了。周师傅看完信,说,这个师傅身体还行吧,我记得他比我还年长七八岁哩,分别后,也不知现在怎么样了?还干没干这个活儿?
  我们接着回答,师傅身体还算可以,但腿脚不好,行动不便,不干这个行当了,他特意推荐我们找您,说您技术高超,人脾气秉性又好,不知能不能出山?!
  周师傅笑笑,难得他还记得我,我们也是几十年的交情了。周师傅没有说同意不同意我们这事。而是借着回忆,给我们讲起了他的裱画经历。
  说来话长,清朝灭亡以后,在一些文化名城,如北京、上海、济南、苏州等地,装裱业也兴盛过一段时间,一时是店铺林立,名师云集。从技艺上讲,有“京裱”、“苏裱”、“岭南裱”、“江西裱”、“湖南裱”等等不同形制。但总之也没有什么创新,在装式上更趋于大众化。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许多老艺人又得以施展技艺,其工作内容主要是修复历代书画藏品。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书画装裱业犹如雨后春笋,焕发了生机,工艺上也进行了许多探索和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前进。
  当时,这个装裱业的变化,也使这个位于京郊的小山村传统的装裱业兴起,一些老辈装裱匠人,祖上从清末就从事装裱这个行当,在北京琉璃厂开办装裱字画门店,经常为皇室装裱修复名人字画。七十年代初,祖籍这个小山村的装裱艺人从北京回到家乡开办村裱画厂,至此,使装裱技艺在这个村开花结果,使这门传统技艺得以在当地延续、发展。
  周师傅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师父,后又跟这师傅辗转来到北京从事装裱工作。经过几十年的磨炼,周师傅的技艺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在北京装裱店工作期间,像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的原作、当代著名画家何海霞、吴冠中等人的画作,也都在这个装裱老艺人手中装裱过。现在年岁大了,老人家又无儿无女,想家了,自己在北京也积攒下了几个钱,就回到老家了颐养天年,但是又放不下这个行当,就又支架起来,打发些功夫,挣个零花钱。
  听到周师傅的介绍,我和岳父心中一阵高兴,周师傅还是从北京解甲归田的,这很好,如果能跟着他学,起点就不一样了。
  只是不知周师傅还愿不愿意出山。我岳父见机会难得,就急忙出手,表明了来意。说,管吃管住,待遇优厚,就教面前这个小伙子,他也接触过装裱,会画画,难度应该不大。我们开了画店,想把这个业务引进,您就是教会这个小伙子以后,还可以继续做我们的业务指导,我们算是给您养老了!接着,岳父也具体提到了待遇问题,岳父一股脑把球是抛出去了,成不成看情况吧。
  周师傅听后,笑着说:“感谢你们信任我。其实我从北京回来,是想在家乡颐养天年的,一个人,也没什么追求了。我攒的这几十年的钱,也够我花了,本不想再出山,自己在家,有点儿小活儿干干,打发打发时间也就是了。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自己在北京干着活儿没这个感觉,一回来,感觉到很空虚,空虚的原因是感觉自己学的这身技术,就这样慢慢埋进黄土了,说来也是有些可惜。
  “可在这乡下,谁会主动和你学这呀!难得你们有如此诚意,也正好了了我的心愿,那我再披挂上阵,把这点东西传授下去,也算对得起我当年师父的教授,也算是没白学了这身技艺,从大的方面说,也算对得起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了!”
  听了周师傅的话,我们很高兴,也和欣慰,庆幸我们遇到了一个明白人!遇到了一个对装裱事业同样热爱之至的人!
  就这样,一拍即合,三天之后,我再次上京郊这个小山村,把收拾停当的周师傅接到了我们柳城市金石书画店,至此,周师傅也正式成为了我的裱画师父。
  苦日子走来的我是不怕吃苦的,在而立之年,我又开始了学习一门新的技艺。
  对于绘画以及和绘画有关的技术,我莫名有一种狂热,本来已经衣食无忧,小康生活的我,又过起了苦行僧般的学徒生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