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红烛幽幽
作品名称:他还活着 作者:天涯伊人 发布时间:2024-12-01 08:20:39 字数:2991
1978年9月,秋阳璀璨,金风宜人。那一日,阳光仿若为世间万物披上了一层璀璨的金纱。祝启鸣身着整洁的衣衫,步伐略显紧张地迈向民办教师招聘考试的考场。
这是一场关乎命运的考试,考试成功,代课老师头上的“代”字便可以换被取消。“那时候我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正式的、人民的、光荣的教师了!”祝启鸣在心里憧憬着。
考场外,微风轻柔地抚弄着树叶,发出沙沙的细语。祝启鸣深吸一口气,那气息中满是秋的清新,他竭力让自己狂跳的心平复下来。他抬头望向那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万里无云,澄澈得令人心醉。他在心底暗暗为自己鼓劲:“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都熬过来了,这一次考试,我必定志在必得!”
走进考室的那一刻,祝启鸣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庄重的殿堂。他的目光坚定且专注,落在那张承载着希望的考卷上。他拿起笔,笔尖与纸张轻轻触碰的瞬间,仿佛是他与命运交锋的起始。
时间如同沙漏中的细沙,悄然无声地流逝。祝启鸣的笔在试卷上疾书,一行行整齐秀美的字迹如士兵般整齐排列。那些曾经在无数个日夜中刻苦学习积累的知识,此刻如同开闸的洪流,澎湃而出。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清脆响起,祝启鸣从容地交上了那份写满答案的答卷,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期许。
等待成绩公布的日子里,祝启鸣的心就像被悬在半空的风筝,时而被希望的风吹起,时而又被不安的线牵扯。他白天神不守舍,夜晚辗转难眠,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考试时的情景,担忧自己的某个答案不够精准,某个知识点有所疏漏。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成绩公布栏前挤满了急切的人群。祝启鸣奋力挤到前面,目光快速扫过那一个个名字,在一个显眼的位置,他看到了祝启鸣三个字。那一刻,他的心中仿佛绽放了绚丽的烟火,喜悦和自豪如潮水般将他吞没。
他站在成绩公布栏前,许久没有挪动脚步,泪水在眼眶中直打转。他回忆起那些日夜苦读的时光,回忆起那些曾经的质疑和嘲笑,此刻,一切都变得值得。
祝启鸣自幼就对教师这个职业满怀憧憬。小学写《我的理想》作文时,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我要当老师”,在他的心目中,教师最具知识,最受敬重。
他时常幻想自己站在讲台上,手中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行优美的文字,台下的学生们眼睛里满是对知识的渴盼。他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学生们开启知识的大门,引领他们迈向美好的未来。
祝启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他期望能如蜡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们前行的路途。他盼望着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看着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当饶书记推荐他去做民办代课教师时,祝启鸣的心情无比激动,彻夜未眠。他感到这是命运对他的垂青,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感激饶书记对他的信任与支持。
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梦想的曙光。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辜负饶书记的期望,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为学生们奉献出最优的教育,成为一名卓越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成为正式民办教师的祝启鸣,恰似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充满生机与活力。他的课堂,宛如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洒进教室里,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束。祝启鸣站在讲台上,他的声音洪亮且富有激情,每一个字都像是跳跃的音符,吸引着学生们的耳朵。
他讲解课文时,手势生动形象,仿佛在空气中描绘着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学生们的眼睛紧紧盯着他,随着他的讲述时而欢笑,时而沉思。黑板上的粉笔字,工整秀丽,犹如一行行优美的锦。
在众多的老师中,学校总是乐意推荐祝启鸣献上优质示范课。
近日,祝启鸣老师所讲的示范课《卖炭翁》,大获成功。
上课铃声响过,祝启鸣微笑着走进教室,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学生,满含期待与鼓励。
上课伊始,祝启鸣老师以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说道:“同学们,在古代社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辛勤劳作却难以维持生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同走进一位卖炭老人的生活。”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卖炭翁”几个大字。这番导入,瞬间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在作者及背景介绍环节,祝启鸣老师条理清晰地讲解:“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这首《卖炭翁》就是他反映社会现实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中唐时期,当时宦官专权,宫市横行,百姓生活困苦。卖炭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艰难生存的。”
接下来的朗读诗歌部分,祝启鸣老师先进行了示范朗读,其声情并茂,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然后他让学生们自由朗读,一位同学朗读后,祝启鸣老师耐心指导:“这位同学读得很流利,但是在节奏上还可以再留意一下。比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应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大家再一起朗读一遍,注意节奏。”学生们再次齐读,节奏把握明显进步。
进入诗歌讲解环节,祝启鸣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几句描写了卖炭翁的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外貌。”祝启鸣老师继续引导:“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又说明了什么?”学生们积极思考后回答:“卖炭翁卖炭的目的是为了买衣服和食物,维持基本的生活。”对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祝启鸣老师启发学生:“大家如何理解这句?”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卖炭翁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因为这样炭才能卖个好价钱。”
在主题探讨阶段,祝启鸣老师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祝启鸣老师适时总结点评,让学生们对诗歌反映的社会黑暗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整堂示范课,祝启鸣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听课教师和专家们一致认为,祝启鸣老师的这堂《卖炭翁》示范课,教学方法新颖,课堂互动充分,是一堂极具示范价值的优质课。
1983年的夜晚,月色如水,微风轻轻拂动窗帘,蚊虫在空中嗡嗡乱飞。祝启鸣坐在书桌前,一盏昏黄的台灯照亮了他手中的书本。他时而眉头紧蹙,思考着书中的习题;时而奋笔疾书,记录下知识要点。
经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祝启鸣终于拿到了中师函授毕业的证书。但他并未停下求知的步伐,1985年,又通过自考获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证书。那一本本翻得卷页的书,一叠叠写满字符的纸,见证了他的努力与坚持。
在教学中,祝启鸣总是力求完美,精心筹备每一堂课。他会在堆满书籍的书桌前,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反复斟酌,直至满意。他会在图书馆的书架间穿梭,为了查找一份资料而忘却时间。
课堂上,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会俯身靠近,耐心地讲解,眼神中充满鼓励与期待。当学生们取得进步,他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阳。
领奖台上,祝启鸣手捧着荣誉证书,台下的掌声如雷鸣般响起。他的目光坚定而自豪,那是对自己付出的最佳回报。
从小学到中学,祝启鸣一直坚守在语文教学的岗位上。他指导学生写作时,总是那般专注、认真。学生们的文章一篇篇在《金色童年》和《少年先锋报》上刊出,那铅字背后,是祝启鸣无数的汗水、辛勤的付出。
多年后,祝启鸣的学生们遍布各行各业,他们都铭记着祝老师的教诲和关爱。而祝启鸣,依然在那三尺讲台上,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们前行的道路。他就像一支红烛,微弱的光芒却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