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炼狱微芒
作品名称:他还活着 作者:天涯伊人 发布时间:2024-11-25 09:14:23 字数:2994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席卷了整个中国。
大街小巷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标语和大字报,所有的空间似乎都被愤怒与狂热的情绪所充斥。人们聚集在广场和街头、庙堂、图书馆,去铲除所谓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誓言保卫毛主席,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振臂高呼着“造反有理”的口号,声音震耳欲聋。红卫兵们头戴绿军帽,臂戴红袖章,神情激昂,或在大街上游行,或在广场辩论,或在舞台开“走资派”的“飞机”,给“反动学术权威”戴上尖尖的高帽游街示众。他们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誓言要彻底铲除所谓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学校不再是宁静的学习殿堂,课桌椅被损毁,书籍被当作垃圾清理得一干二净,老师们被拉上讲台批斗,学生们不再专注于学业。工厂的生产秩序被打乱,工人们放下手中的工具,投身到无休止的斗争之中。
众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惨遭破坏,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寺庙的佛像被推倒,古籍被焚烧,历史的痕迹瞬间化为乌有。家庭也不再是温馨的港湾,亲人之间因观点的分歧而滋生派性,心存隔阂,原本和睦的一家人转瞬间就反目成仇。
在城市的街头,游行的队伍锣鼓喧天,旗帜飘扬,人们的表情或愤怒,或狂热,或迷茫。混乱的交通,喧闹的人群,让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
而在农村,生产队的劳动也受到极大影响,农田里的庄稼无人打理,收成大幅减少。
若有人想在这一片混沌中保持清醒和理智,便会被打成“保皇派”,遭到批判和围攻,整日惶恐不安,有家难归。
文化大革命的景象,是狂热与混乱交织,破坏与迷茫并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祝启鸣无缘参与这激烈的造反与革命,而是被投进了没有阳光的监狱。当那扇沉重的铁门在他身后缓缓合拢,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将他与外面的世界彻底隔绝。
那所监狱矗立在城市的一隅,宛如一座被遗忘的孤岛。监狱的外墙高大而厚实,由灰色的砖石砌成,给人一种冰冷压抑之感。墙头上布满了铁丝网,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胆寒的光芒,仿佛在警示外界切勿靠近。大门是沉重的铁板制成,锈迹斑斑,每次开启都会发出沉闷的轰鸣。进入监狱内部,狭窄的通道弥漫着潮湿的气息,昏暗的灯光在头顶摇曳,使得阴影在角落里不断跃动。牢房一间挨着一间,狭小的空间里摆放着简陋的床铺和破旧的便器,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墙壁斑驳不堪,仿佛记录着曾经受冤关押在此的人们的痛苦与无奈。
监狱里压抑的氛围让祝启鸣刚一进入牢房,心中瞬间便被恐惧和绝望所填满。
入狱后的日子,对于年少的祝启鸣而言是无尽的煎熬。狭小的牢房的空气仿佛凝固,令他感到窒息。
不久,祝启鸣被送往省少管所(重庆孙家花园)。然而,那里早已人满为患,他又被转送至华蓥山劳改支队劳动改造。
华蓥山监狱的劳改队坐落于群山环绕之中,这里,大片的果园构成了独特的景致。
劳改犯们在狱警的监督下进行劳动改造,他们整日忙碌不停,精心照料着果树。在他们的努力下,果树整齐排列,绿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果园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形成一片片光斑。劳改犯们沉默而专注,汗水顺着脸颊流淌,他们用劳动来弥补曾经的罪过。在这片果园里,希望与悔过相互交织,等待着新生的降临。
入监教育为期一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管理极其严格。重点进行法律讲解教育,强化罪犯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学习背诵《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开展队列训练和内务整理培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端正改造方向,树立改造信心。开展队列行为教育,规范罪犯的行为,强化纪律意识。实行精细化管理,为每名新收罪犯建立档案,包括信息登记、心理测量、结业成绩和甄别结果。实行“全过程”考核管理,涵盖日检查、周达标、月中考、总考核等。开展文化大讲堂、文苑杂谈等文化活动,通过认罪悔罪教育,要求每名罪犯书写认罪悔罪书,唤起罪犯“忏悔、守法、感恩、自新”的意识。入监教育旨在帮助罪犯明确身份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改造意识,树立改造信心,适应改造生活,最终实现重获新生的目标。
祝启鸣不知多少次咬紧牙关才坚持下来,每天身体疲惫至极。新入狱者遭受犯人欺凌和虐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使他的心灵更遭受重创。
他想要申诉,可又有谁会理会呢?“我们这里是监狱,职责是教育改造犯人!”狱警说道。他一封封饱含冤屈与希望的信件寄出,却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一次次的失望让他的心逐渐沉沦。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学会适应这残酷的环境。
在监狱,他被归入“反字号”编队,周围大多是军政警宪特的“老反”,而他作为少年“新反”格外显眼。
即便身处困境,祝启鸣的才华依旧熠熠生辉。他出色的绘画和书法才能,以及在写作方面的天赋,逐渐引起监狱长的关注。一年后,祝启鸣被监狱长指定为宣教员,负责管理图书阅览、广播站,编排墙报板报等工作。
在这灰暗的世界里,祝启鸣的心中也萌生出一丝温暖的亮色。一位美丽善良的女狱警,她那对丹凤眼极具魅力,她的笑容宛如一缕温暖的阳光——那是监狱中的光芒,照亮了祝启鸣内心的一个黑暗角落。每当看到她的身影,祝启鸣的心中都会泛起层层涟漪。他想称她为姐姐、恋人、偶像……然而,他只能默默地仰慕并暗恋着她,至于亲切表白之类的话,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位女警的职责之一是照顾狱警们的孩子,因为有些孩子在放学后双职工家庭无法照顾。为了能够接近她,祝启鸣自告奋勇义务为狱警的孩子们补课。每个傍晚,他都会在狭小的房间里,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习题。昏黄的灯光下,他的眼神专注而温柔,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令他感到欣慰。而在此过程中,他也能偶尔与女狱警交流几句,哪怕只是极简单的问答,都能让他欣喜不已。这甚至成为他能在狱中长久坚持下去的一种精神支撑和美好动力。
祝启鸣也得到过女狱警的直接帮助,是她提供了高中数理化的教材,并鼓励祝启鸣好好学习。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了这些课程。每当夜深人静,其他犯人都已进入梦乡,祝启鸣却还在微弱的灯光下埋头苦读。他的眼睛布满血丝,手指因长时间翻阅书籍而变得粗糙,但他从不言放弃。
在狱中,祝启鸣后来还结识了年轻的狱友尹小呈。尹小呈来自云南,因斗殴致人伤残而入狱。他生得英俊却带着几分桀骜,眼神中总透露出倔强和不屈。祝启鸣和尹小呈初次相见时,两人的目光交汇,仿佛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相似的命运。
从那以后,他们渐渐成为了挚友。在劳动的间歇,他们会并肩坐在角落里,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梦想。尹小呈会讲述他在云南大理的家乡,那美丽的山水和淳朴的乡亲;祝启鸣则会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这冰冷的监狱中给予彼此温暖和力量。
尹小呈告诉祝启鸣,他入狱其实另有隐情。原来,在他的家乡,有一个人贩子拐卖了邻家的女童。尹小呈偶然发现后,愤怒地与人贩子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打斗过程中,他失手致那人死亡。尽管他的初衷是为了拯救被拐的孩子,但最终还是被判防卫过当,获刑八年。祝启鸣听着尹小呈的故事,心中充满了敬佩和同情,说道:“其实你该获得见义勇为大奖。”
牢房的窗外,偶尔会有一只小鸟飞过,祝启鸣会望着那自由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向往。他深知,自己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等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重获自由。
在这炼狱般的生活中,祝启鸣也在努力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牢房窗外,偶有小鸟掠过,那自由的身姿令祝启鸣心中满是向往。他深知,唯有坚强活下去,才有可能冲破这炼狱的禁锢,重获自由,在这艰难的岁月里,他始终努力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微弱却坚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