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金兰血契
作品名称:他还活着 作者:天涯伊人 发布时间:2024-11-23 08:29:49 字数:4535
夜色如绸,月光如水般洒落在乡间小路上,映出祝启鸣孤独而落寞的身影。他缓缓前行,每一步都仿佛带着沉重的叹息。回到家乡头道,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如今竟生出些许陌生之感。
头道公社办公的小院原是一座地主院落,岁月的侵蚀让其显得斑驳沧桑,在瑟瑟秋风中更显孤寂与凄清。
祝启鸣义务为公社办板报的身影,成为了这里近些日子独特的风景。他伫立在墙前,手中的粉笔犹如灵动的画笔,在粗糙的黑板墙面上绘出绚烂的色彩。他的眼神专注而炽热,额头上竟沁出细密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渐渐地,汗珠顺着他清瘦的脸颊滑落,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
板报上的图案逐渐明晰,一朵盛开的向日葵,向着太阳绽放出灿烂的笑脸。祝启鸣的嘴角微微上扬,仿佛从这花朵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手中的粉笔不停挥动,继续勾勒线条,每一笔都充满力量和情感。文字在他笔下如潺潺溪流般流淌而出,如一首优美的诗篇,歌颂着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
头道公社书记饶忠泽路过时,被这精彩的板报吸引,停下了脚步。他站在不远处,静静地凝视着祝启鸣的身影,眼神中流露出赞赏与惊喜。阳光洒在饶书记的脸上,勾勒出他慈祥温和的轮廓。他走上前来,轻轻拍了拍祝启鸣的肩膀,声音中满是肯定:“孩子,你这板报办得真好!”祝启鸣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感激。
“你是哪里人?”
“就是本公社的。”
“做什么工作啊?”
“没有,什么也没有。”
“那等两天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祝启鸣不知饶书记的用意,不知是祸是福,不过这饶书记向来口碑很好,去就去吧。
在社员的印象中,饶书记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他的身影总是穿梭在田间地头。他老着一身微微泛白的中山装,脚上蹬着一双沾满泥土的瓦口布鞋。他的脸上,永远挂着亲切而又坚定的笑容,如同春日的微风,温暖着老百姓的心。
饶书记平和而坚毅,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让公社的乡亲们过上能吃饱饭的好日子。哪怕面对狂风骤雨,他也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总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探寻解决广大社员实际困难的办法。在为人处世上,饶书记公正得犹如明镜,公私分明,凡事都将公社的集体利益置于首位。他善于倾听百姓的呼声,对于大伙的意见和建议,总是怀着敬畏之心认真对待,绝不敷衍。在资源分配上,他总是力求做到公平公正,让每一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平等。
祝启鸣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饶书记的办公室,谜底揭晓,竟是让他做乡政府的临时秘书,祝启鸣喜不自禁。从此,祝启鸣在乡上有了那间简陋却充满希望的办公室。
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在屋内洒下片片金色的光斑。祝启鸣坐在那张破旧的木桌前,手中握着一支钢笔,认真处理着文件。微风轻轻拂过,吹动桌上的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
饶书记的小儿子饶一丰跑过来,拉着祝启鸣就走:“叔叔,快去看看我的画。”小方桌上果然有一页蜡笔画,天上有太阳,照着一片海水,水下有鱼,还有一堆乱糟糟的东西。
“这是什么?”
“是鱼儿的窝呀,它晚上得睡觉。”
祝伸出大拇指,说:“画得真好,想得也周到!”
“你也说好,那能不能奖励我一颗糖?”
“行,一会叔叔去买。”
祝启鸣早有耳闻,饶书记的这个才三四岁的小儿子丰丰,有着超乎常人的聪明劲儿。传说,有一回,家里买了一个漂亮的蛋糕,大人们千叮咛万嘱咐,要等客人来了一起享用。可小小的丰丰哪能抵挡得住那蛋糕的诱惑,他偷偷摸摸地溜进厨房,用手指挖起一块蛋糕就往嘴里塞。吃完一块,他咂吧着嘴嘟囔道:“怎么就没啥味儿呢?”于是,又去另一边挖一块。一方一块,吃得那叫一个欢快。直到被发现时,蛋糕已经四面都开了“天窗”。面对大人的责问,他眨巴着大眼睛,可怜兮兮地说:“我就是想尝尝到底是啥味儿,吃了几块也没尝出来味儿来。”那可爱又狡黠的模样,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如今祝启鸣想用水果糖做个小小的测试。他把糖果放在了围墙顶端,想瞧瞧丰丰会如何把糖果弄到手。饶一丰先是像个小侦探似的观察了一番,然后搬来凳子,站上去,一伸手,呵呵,还差得远呢!他灵机一动,找来了一根小竹竿,给它绑上一截小棍子形成一个钩,再爬上凳子去,用竿子巧妙地把糖果从围墙顶上拨了下来。祝启鸣目睹全过程,不禁暗暗称赞:“这孩子将来定是个人精。”
后来丰丰上了小学,老师传授的知识,他总能迅速领悟,他写的作业总是整整齐齐、一丝不苟,答案准确无误,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全班名列前茅。他那双灵动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好奇与思索的光芒,仿佛对世间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无尽的探索欲望……
当了文书的祝启鸣开始为人所知,不断结识了一群回乡的知识青年,周大、周二、王强、李刚等等,这些人大都有些文化,因为家庭出身不好,都绝了继续升学的路。大家颇为投缘,他便弄了一个不成名的“文学沙龙”,闲暇时相聚,方便畅所欲言、谈天说地,议论知名作家,清谈中外名著,倒也十分惬意。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蝉鸣声在树林中此起彼伏。他们相聚在一片绿草如茵的小山坡上,周围野花绽放,五彩斑斓。祝启鸣身着一件有补丁的衬衫,衣角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他望着眼前的一群新朋友,眼神中带着满足与期待。
周大,身材魁梧高大,体魄健壮,眼神坚定。他坐在草地上,双手随意搭在膝盖上,说道:“咱们不能一直被困在这个地方,得想办法改变命运!”他的声音犹如震撼弹,带着不甘与渴望,在空旷的山坡上回荡。
周二,周大的胞弟,连连附和大哥的想法。他们都是高中毕业生,出身地主,上到高中已属不易,政审不过关,断了他们上大学的念头。弟弟身材瘦弱,戴着一副黑边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推了推眼镜,道:“对,我听说有人去了新疆,那边好找工作,还有人越境去了苏联,去国外当工人,做生意。”
祝启鸣静静地听着,心中泛起层层波澜。在这热烈的讨论中,他们的情感逐渐交融,不断升华,于是决定结拜为兄弟。萍水相逢,彼此欣赏,渴望携手前行,将来有所作为。大哥说,结义是一种豪情壮志,成为兄弟,是为了相互扶持、共渡患难,也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正义与理想。
那个夜晚,月明星稀,他们聚集在一间破旧的庙宇里。庙宇内弥漫着陈腐的气息,墙壁上的壁画早已褪色难以辨认。他们在一尊残破的神像前点燃香烛,香烟袅袅升起,在空中交织成神秘的图案。祝启鸣和周氏兄弟再加上王强、李刚两位小青年,并肩而立,五人一字排开,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他们坚毅的面庞。
祝启鸣拿出一把水果刀,神情庄重肃穆。他在自己手腕上轻轻一划,鲜血渗出。“今日,我们在此结拜为兄弟,从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祝启鸣的声音坚定有力。
兄弟们纷纷效仿,划破手腕,让鲜血滴入一个碗中,混成一体。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犹豫和恐惧,只有对兄弟情谊的坚定执着。五人一同举起右手,同声宣誓:“此生结义成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若有违背,天打雷劈!”
祝启鸣端起那碗血酒,又大声说道:“让我们以血为盟,誓言永恒!”说完,他痛饮血酒。兄弟们也紧跟着依次喝下了碗中的血酒。
按年龄排序,周大自然成为大哥,祝启鸣最小,所以被称为老幺、小弟。
义结金兰,他们的情谊真挚深厚,为了共同的理想,甘愿生死与共。这份义气,超越了血缘,超越了利益。他们追求真诚的友谊和伟大的抱负,这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展现的是忠诚和信用。
然而,命运的车轮无情转动。为了改变命运,他们决定实施冒险计划。先由大哥打头阵,去探一探路。一个漆黑的夜晚,下着毛毛细雨,风在树林间呼啸,树叶哗哗作响。大哥背着简单的行囊,心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又有对未来的期待。祝启鸣和其他兄弟们默默地送他到村外的小路上。
“大哥,一路小心!”祝启鸣紧紧握住大哥的手,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大哥点点头,转身踏上泥泞的小路。祝启鸣望着大哥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一直目送他消失在黑暗之中。
幸运的是,大哥风餐露宿,涉险经过层层关卡,成功逃到了新疆并找到了落脚之处。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中,二哥开始行动,准备依样画葫芦。可他运气不佳,出门没几天,就传来噩耗。原来二哥在途中住宿登记时,被旅馆人员发现手上有多张空白户口迁移证、介绍信,因而被截获,随后从成都押送回福馨区。
区公安特派员朱君仁的办公室里,灯光昏暗压抑。朱君仁坐在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脸色阴沉得如同窗外的乌云。他的管区出了纰漏,他极为恼怒。他那目光像两道利剑,直直地射向跪在地上的周二。“说!你们到底还有多少人参与?”朱君仁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
二哥瑟瑟发抖,冷汗湿透了他的衣衫。房间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经过五天六夜连续不断的严酷拷问,二哥终于承受不住,全盘托出。祝启鸣得知消息后,心如刀绞。他左思右想,找到做看守的老同学,让他帮忙转交一张纸条,那上面写着:“把责任全都推给我。”
1965年1月31日(农历腊月廿九)祝启鸣被逮捕入狱。30日这天,天空阴霾密布,仿佛在为祝启鸣的命运哭泣。祝启鸣被带到一个空旷的广场上,周围挤满了围观的人群。祝启鸣站在那里,风掀起他的衣角,他的眼神空洞而绝望。
“祝启鸣,你为首纠合反革命集团,妄图颠覆我人民民主专政,你可知罪?”审判官的声音如洪钟般响起。
祝启鸣抬起头,望着天空,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你盗窃和伪造证件、私盖公章,帮助不法人员外逃,还有何话说?”
祝启鸣沉默不语,心中满是悔恨和无奈。
“你密谋叛国投修(苏),罪不可赦!”
祝启鸣的身体微微颤抖,仿佛在这一声声的指控中渐渐破碎。是的,他认了,承认所有罪责,包括是他出主意策划提议逃往新疆。
经过这样的“公审”,第二天他被戴上手铐,正式被捕了。
他原本以为周氏兄弟出身不好若认罪会被重判,而自己出身好,年龄小,有公职,背后又有饶书记,不会被法办……但是,祝启鸣显然太过幼稚而大大失算了。
祝启鸣被控三宗罪:“为首纠合反动集团,妄图颠覆我人民民主专政”;“盗窃和伪造证件、私盖公章,帮助不法人员外逃”;“密谋叛国投修(苏)”,被定性为“新生反革命份子”,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2年(大哥二哥被判“管制三年”,老三免予刑事处分,被罚治安监督)。当时,他刚满16岁。
在监狱里,祝启鸣“衣食无忧”,但遭受着非人的折磨。狭小阴暗的牢房里,弥漫着潮湿和腐臭的气息。祝启鸣每天只能得到一点点可怜的不洁食物和浑水,但他的意志并未被消磨,他牢记着当初结拜时的誓言,想着那份义气,咬着牙坚持着。
每一个夜晚,他都会在梦中回到那个结拜的情景,兄弟们的脸庞清晰可见,他们的誓言在耳边回响。祝启鸣很自得,他没有背叛这份兄弟情义,哪怕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而在外面,李刚、王强等一众小兄弟们也没有放弃对祝启鸣的救援。他们四处奔走,寻找证据,试图为祝启鸣洗清冤屈。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一次次地与威权对抗,甚至不惜冒着可能遭受严惩的风险潜入相关部门,去收集证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反复研究分析每一个可能有用的线索,不停地思考对策。他们遭受了许多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有人骂他们自不量力,有人劝他们及早放弃,但他们毫不动摇,从未放弃。
辛勤的努力,漫长的等待,兄弟们历经曲折艰辛,找到并提供了一系列证据,表明他们的文艺沙龙每周一聚,讨论的主题是纯文学艺术,是紧张劳作后的闲聊放松,并不涉及政治;议论去新疆是为了找工作、求生存,发挥自身长处,想为祖国贡献更多力量,越境仅仅是一人一次的无心之言,并无深入探讨具体安排,更无人去付诸实践……这些,对祝启鸣的案件得以重新审理、在后来的平反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