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莫高窟记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3-09-21 08:25:03 字数:5701
沁园春词:
大漠天低,长川路断,风色凄凄。
记沙场射猎,霜林叶落,孤城秋晚,废苑鸦啼。
古戍黄昏,荒原白草,衰柳千条尽向西。
征车骤,怕惊飙起处,狐兔争飞。
卢沟迤逦成围,叹此际边烽犹未齐。
怅蓟门云冷,秦关月黑,河梁人去,汴水烟迷。
茅店鸡声,板桥花影,历乱残星夜欲稀。
凭谁诉,数行程刀尺,细雨霏微。
话说袁文林一行穿沙漠,过险滩,经过长途跋涉,风尘仆仆的来到了心中的圣地。大伙的心情无比激动,刚到莫高窟,便迫不及待地要徒步过河,去游览落晖笼罩下的迷人景色。
虽然大伙热情很高,可是经过长途颠簸,人和骆驼也是非常疲劳了。高老板和大伙一商量,决定次日开始正式游玩,今日傍晚至午夜自由活动,子时之前回到营地。
高老板这样安排,一是想让大伙休息一下,二是旅游的时间很宝贵,在这儿不能够安排更多的时间,因为在中秋之前必须赶到张良庙,参加那儿的盛会。今日半天自由活动,大伙可以逛街的时候可以顺便在集镇上买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带回去,否则,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购物了。大伙在城外找了一处宽敞的地方安营下寨,一切安排妥当后,就三三两两的结伴去集镇游玩了。
袁文林本来是不想去赶集的,可是带来的底片不多了,也想到镇里看看是否可以补充一些。所以,高老板和高姑娘一来相邀,便痛快地答应了,三人就一起到了集镇。
敦煌莫高窟位于大漠之中,三危山东麓,环布在数十丈高的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三里多,其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精美的泥塑和壁画举世闻名。在清末时期,敦煌绿洲是一个繁荣的商贸中心,拥有众多的集市和商铺。当时,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旅行者,使得当地商业非常发达。
不过,那热闹繁华之所是在那敦煌古城,不是在这偏僻的莫高窟。据史料记载,在清末时期,敦煌莫高窟所处的莫高山区是一个相对较为荒凉和人口稀少的地区。由于这里地势高峻,气候干燥,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加上历史上的战乱和天灾人祸等原因,导致这里的人口数量一直比较稀少。
据历史记载,清末时期莫高窟周围的村庄仅仅只有几十户人家,而民国时期也只有几百人左右。这些居民主要是从事畜牧业和手工艺等行业,生活比较贫困。
窑洞是人类的古老居住形式之一,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而莫高窟的石窟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以居住、生活为目的的普通石窟,这些石窟和世界各地的窑洞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有不同,也是当地、当时的风俗习惯有差异而已。
二是以供奉佛像和描述或记载有关僧侣日常生活、修行等活动的故事。
在佛教艺术传播的区域内,石窟建筑形制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时因地发生着变化。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窑洞的历史非常的悠久,莫高窟石窟群已经存在有上千年的时间,虽然这些窑洞经历的时间非常的久,但是它看起来保存的仍然比较好。
有一些僧侣也一直都生活在这里,这里留下了很多僧侣生活的痕迹和记忆。但一个窑洞想要保存这么久可以说非常的不容易。历代都有很多富户都会把这个窑洞进行加固和修整,并且因为长时间在窑洞里做饭,这就使得窑洞变得非常的干燥,所以留存的时间也就会更加的长。这个窑洞承载了很多美好回忆。
由于这儿很艰苦,当时只有很少几个僧侣坚守在这里。不仅如此,周边的居民一般没有特殊的事儿或重大节日也不到这儿来。不过国内外一些酷爱旅游和探险、考古、摄影的人倒是不时光顾这儿。所以,在莫高窟,碰到这些人并不稀奇。
在清末时期,摄影技术还没有像现代那样普及,因此在莫高窟附近也不太可能有专门销售摄影器材的店铺。袁文林想买的照相底片,如此看来,那是没有多少希望的了。
不过,一些摄影师或旅行者可能会携带自己的相机和器材前来莫高窟拍摄照片。此外,一些僧人可能会在附近售卖一些游客不用的旧相机和摄影图册。袁文林他们三人在集市里转了一圈,除了一阵阵悠扬悦耳的钟声之外,到处都是他们旅游团的游客和骆驼队的朋友。街道上空荡荡的,袁文林他们三个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就准备回宿营地了。
正在这时从山上走来一对中年夫妇,刚巧从袁文林他们身傍经过。这是两个外国游客,当时莫高窟这儿有许多外国的探险家、旅行家、古董收藏家和商人,他们在这儿做中转点。或南下印度,或北上俄罗斯。这两夫妇就是一对摄影家,他们是专门来莫高窟摄影的。不过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就是随身带的照相机坏了,所以也是来集市想买一个新照相机或修理一下坏了的照相机,当然,也是没有希望的了。当他从袁文林身边走过时,发现袁文林身上也背着一个古董照相机,于是,他就回转头来笑道:“朋友,你是摄影师吗?懂修理吗?”
“朋友,我只会拍照,不懂修理。”
“试一试,好吗?”
“好吧,拿我看看。”
那个人就把照相机递给了袁文林了,袁文林仔细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什么大毛病。于是就将相机重新组装了一遍,用布将镜头抹干净,照相机竟然被修好了。
“朋友,照相机没有坏,是镜头沾上沙尘了。”
“谢谢,你真厉害!”
“我们要去印度了,还有一盒胶卷,用不着了,送给你,我们留个纪念吧。”
“不要客气,都是朋友。”袁文林推辞道。
那人将一盒胶卷递给袁文林,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袁文林他们转身进入村里,刚走出没有几步,忽然,傍边的门开了,从屋里走出一个年老的僧人,高僧七十多岁。
“施主,请留步。我这儿有一个照相机,你们要吗?”
“师父,有玻璃底片吗?”
“好像有一些,不过太久了,不知道还能用不。”
袁文林:“没有问题,我可以将玻璃底片清洗并重新涂覆感光层,以制成新的底片。”
书中代表,这种方法称为“底片再生",是一种节约成本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底片再生的过程包括:
清洗底片:使用清洁剂和软刷子清洗底片表面的灰尘和污垢。
去除旧感光层:使用化学品去除旧感光层,以便新的感光层能够附着在玻璃上。
涂覆新感光层:使用特殊的涂覆液和刷子,将新的感光层涂覆在底片上。
烘干和固定:将涂覆好新感光层的底片烘干并固定。
需要注意的是,底片再生的质量和效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底片的老化程度、清洗和涂覆的技术等。袁文林是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摄影师,也是他的一手绝活。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袁文林他们到屋里一看,进门处有一个陈旧的古董玻璃柜,柜里镶嵌着各种尺寸和各种风格的照片,有个人照、合影,有风景照,还有几张夜景的。这些照片都有些年月了,颜色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玻璃柜的一边摞着一迭古书,都是随便放在那里的。玻璃柜看上去也很老,玻璃柜下面是一个抽屉。一把老式的罗汉床就放在玻璃柜的后面,有几个地方好像是已经被坐的油光闪亮。年复一年,店主就是坐在那把椅子上消耗了那么多的时光,那些古书翻看得都有些陈旧,显得时间极其空旷。店里并不大,店主就是那一位老和尚。
“请问相机在哪儿?”高老板道。
“是的,有一台相机,不知道还能不能用,丢下它怪可惜的,那么多年了。”
老和尚一边说着话,一边从一个旧木箱子里翻出了一台陈旧的相机,机身满是尘土。
“先生,就是这个,值一个大洋吗?”
“袁大哥,你帮看看,还能照相吗?”
“怎么,你想单干啊?”高姑娘开玩笑道。
“可以用。”
高老板二话没说,掏出一个大洋,就买了。不提。
这时高姑娘也在那一迭古书傍边找到一只小葫芦,小葫芦很精美,葫芦上面刻有《桃花源记》的故事。这只小葫芦,是兰州秀才李文斋的作品,心中很喜欢。
“师父,这小葫芦卖吗?”
“姑娘,不卖,出家人,不爱财。你喜欢,就送给你了。”
“谢谢。”
高姑娘从那一迭古书里又挑选了十几幅拓片,其中敦煌莫高窟保存的《六朝经幢残断》、《唐大中五年碑》、《唐陇右李府君修功德碑记》、《唐宗子陇西李氏丹修功德碑记》、《武周圣历元年重修莫高窟佛龛碑残断》、《元皇庆寺碑》等著名碑碣文拓片,一共享了三个大洋。
“高姑娘,你真有眼光。”
书中代表,原来,自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后始,研究所制定了《拓印千佛洞碑碣管理办法》,规定凡在千佛洞地区内之一切碑碣统由该所加以管制免遭损毁;各种碑碣之拓印概由该所雇工为之,各界人士不得自行拓印。为减少碑碣之损毁,每种每月拓印三十份;凡游人欲购千佛洞各种碑碣拓本者,每人每种限购一份并须在登碑帖拓印登记簿上签名盖章。每月所拓印之各种碑碣由该所贩卖部经售并酌收工料费,当年可供出售的莫高窟碑碣拓片及定价分为十二种,旅行者可根据自身兴趣与预算选购。所以说,这些拓片是非常珍稀的。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师父,您刚才说可能还有些玻璃底片,麻烦给找一下,好吗?”
“先生,这些玻璃底片搁在这里已经几十年了,放在哪里,现在也一时想不起来了。如果你们有工夫的话,请三位坐一会,用些香茶,咱们聊聊闲话。我也好好想一下,如何?”
那老和尚很热情,一边说,一边取过一个大陶壶来,给他们一人倒了一碗香茶。袁文林、高老板和老和尚坐在罗汉床上,高姑娘就坐在傍边的一个矮凳子上,他们就拉起了家常。
当然主要话题是离不开这个莫高窟的故事了。
老和尚说,根据莫高窟壁画故事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前后,和尚乐僔站在宕泉河河谷的悬崖上,看到三危山“在夕阳下射出万道金光,辉煌圣洁,奇异无比”,并且显现出各种佛尊的身影祥光。于是就在脚下的悬崖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在如此荒凉的地方,因为有了宕泉河,人与自然有了如此亲密地接触,一切变得简单、真实,可亲、可爱。近处豪迈地真实着,远处混沌地真实着。因为有了宕泉河,所有元素都如此迫切地真实着。如果张骞和堂邑父精神抖擞地穿空而来,如果竺法护、竺法乘、乐僔、法显等高僧忽然出现在蓝天黄沙之间的地平线上,如果张骞、索靖、张议潮、摩诃衍、曹议金等历史人物从各道山谷间阔步走来,人们不会怀疑,不会觉得虚幻,坦然欣赏并把他们在洞窟壁画上记录下来。
相信,即便野马在辽阔的戈壁滩里奔腾,即便九色鹿、狮子、白象、老虎等大型动物悠然走进宕泉河谷,即便佛像、飞天、供养人、五弦琵琶、凤首箜篌、竖箜篌、筚篥、五弦、铜钹、排箫、贝都昙鼓、鸡娄鼓等自发音乐、分合聚散,守望莫高窟的宕宕河对一切色相都视而不见,她仍然会细致入微地守护着这里的变迁。
古往今来的所有高僧、信徒、石匠、画师,都以宕泉河这种淡定心态各就各位,各行其是,终于成就了灿烂辉煌、美轮美奂的莫高窟。
通过和老和尚聊天,他们知道了莫高窟的现实情况。
莫高窟千佛洞除了山上有数不清的著名石窟外,这儿还有上、中、下三座寺院。
千佛洞最南的一个寺院叫做天竺寺,又名上寺,是喇嘛住的。两进院落,上寺后院也是上面有带廊檐的后殿三间,南耳房三间是易喇嘛的徒弟徐斯生活的地方。院中南北厢房各三间,都是作为客房使用。当初画家张大千在莫高窟研究绘画时就曾住在北厢房里近三年之久。
天竺寺的主持就是这个慈祥的老和尚。老和尚有一个小徒弟,他们师徒就住在庙里,老和尚住前院北房,小徒弟住后院的耳房。寺院南侧有一个牲口圈,东面有一个磨房,再往南面是一片梨园。他们师徒除了修行外,日常生活,他们师徒自己种棉花、种麦子、种蔬菜、种瓜,自给有余。
在天竺寺之北不远处,也有一个寺院叫做雷音寺,又名中寺。寺分前后两院,前院中正面是三开间带廊檐的佛堂,院两侧各有三间带廊檐的厢房。是传统的小寺院布局形式。其规模比天竺寺要大一些。南房三间是客房,前院建筑的整体布局比后院的规格等级要高一些。
莫高窟北端,有一座道观,名叫三清宫,又称下寺。
书中代表,这三座寺庙,都是我国最古老的寺庙,其中位于大泉河畔的雷音寺的名声最响,他创建于元末明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敦煌雷音寺,据说西游记里的雷音寺就是这座西域唯一的雷音寺也。当时,晚唐和宋代,西起月牙泉,东至莫高窟,三里一座庙,五里一座桥,在整个鸣沙山北麓是塔寺林立,袈裟遍覆,统称为“西天古雷音”。
这儿是中原高僧从陆路西行求法的必经之地。竺法护、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大德都在这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踪迹。据说当年,苍翠的亦松,环绕着它的四围,潺潺的流水,淌过它的东边,而鸟语松涛,唱鸣不休,那种优美的风景,确实不易多见的。雷音寺是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浴佛节,堪称是当地民间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当地居民必来雷音寺烧香祈福,朝圣祭祖,盛况空前。由于时光的冲刷,生态的变迁,只剩下一点遗迹。说到此,高老板填了一首《沁园春.莫高窟》,词曰:
花雨初晴,柳风未暖,帘幕微温。
向绮罗丛里,新妆斗巧,香尘扑面,暗度春痕。
纤手拓片,悉心数古,细剪明霞护晓云。
凝情久,似轻颦浅笑,欲语还闻。
为怜芳意终存,但惜取朝晖常照人。
奈绿肥红瘦,倩谁描出,幽怀远寄,只自消魂。
飞入东园,重寻旧侣,泪点盈盈染素裙。
添几许,有无穷艳色,不尽氤氲。
袁文林也即兴填了一首《沁园春.莫高窟》,词曰:
豆蔻含饴,依稀认取,钿盒金箱。
宝鸭炉烟缕,娇红嫩绿,一枝瘦损,粉腻脂香。
并蒂莲房,同心兰畹,犹记当时翠羽裳。
谁知否,几番花信也,不耐思量。
无端惹起愁肠,听杜宇声中啼未央。
又被风吹裂,如今只有,怎禁得似,好梦难偿。
蓦地惊回,偏怜惜别,多病相逢总是郎。
何况味,料峭寒初逗,欲睡还乡。
高姑娘也即兴填了一首《沁园春.莫高窟》,词曰:
绝壑惊湍,激石如雷,唤起冬年。
有百般呵护,千寻飞瀑,半规灏气,吞吐寒烟。
幻出奇峰,削成峭壁,银汉无声泻碧天。
凭谁遣,怪松涛澎湃,势欲腾骞。
我来登眺绵绵,看下瞰长川增浩叹。
恨广陵迁客,游踪难觅,蓬莱归路,俗驾追攀。
阊阖高悬,河山清浅,雾鬓风鬟何处牵。
舒怀抱,问麻姑居士,肯放觥船。
老和尚也口占一首《水龙吟.莫高窟》,词曰:
长河天堑荒凉,历千年梦起敦煌。
茫茫瀚海,万千变幻,景物新奇。
书生文雅,神女俊秀,凤生双翼。
想英姿慷慨,雄图大展,莫高窟,丹青集。
万里明月如盘,照洞壁,乡书飞急。
骅骝夹道,欢声霹雳,清泉凝碧。
迤逦威名,追随健步,汉家新园。
溯唐虞,后世巍巍庙宇,一尊山色。
袁文林他们听老和尚说了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对古迹名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一种敬意油然而生。正是:
清茶一杯,人似醉,促膝一叙,尽欢颜。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