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咸阳说秦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3-09-01 08:13:26 字数:5370
沁园春词:
杨柳楼船,桃李河梁,尽有新词。
记杜陵居士,移家东郭,灌园西蜀,倚杖南溪。
十载辛勤,一官迁客,多在吴蚕弄晓丝。
春归也,喜红添芍药,绿映阶墀。
而今顿减风期,却把酒狂歌都是痴。
奈虎头食肉,久无知己,蛾眉斗巧,枉费猜疑。
巫峡云低,蓟门天远,乡国仓皇安所之。
君行矣,定匡庐山下,迂曲还迟。
读罢《沁园春》,再说那袁文林一行的咸阳游。
咸阳有着二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还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以有这么一句话,“秦地最胜,无如咸阳”。
这里更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迹名胜众多,秀丽风光引人入胜。
袁文林一行下了火车,换乘三架驴车,一路颠簸,来到了咸阳古渡游览。渭水河面,约有半里宽,过河都由木船摆渡。在那渡口,举目远眺,渭水北岸,咸阳城的雉堞城楼,倒映在河水中。
河岸上是一排排高耸的白杨,在树荫下有许多商贩在吆喝叫卖当地的一些土特产。那一艘古旧的木船,往返于两处码头之间。每次摆渡,可装七、八辆大车和数十名行人。船老大立在船头喝着整齐的号子,而船夫弓着腰使尽全力划船。船很重,速度很慢,一寸一寸的缓缓游动。两边码头站满了要过河的人,心情焦躁不安,场面拥挤不堪,嘈杂而无序,这一切便点缀成“咸阳古渡”的美景。
咸阳古渡,这船,更是非同凡船。虽然是一只大的粗木摆渡,虽然前后皆方,形容笨重,可是它的悠久而光荣的历史,是无可比拟的。从周朝一直到今天,它一直在这一个固定的航线上来回,破旧之后的承袭者,仍是一样的尺寸形式,沿传至今,成了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
《县志》载:“古渡通陇通蜀,过客众多,坎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渡。”
袁文林一行在游览了大约一个时辰后,终于坐上了船,站在船头上,看着笨重的桨,打着黄浊的水,饶有诗意的渡过了渭河。高老板乘兴填了一篇《沁园春词》,词曰:
春水平桥,古木斜阳,淡淡红衣。
见沙头白鹭,柳边黄犊,柴门罨画,帘外酒旗。
鱼跃浮萍,莺啼远树,几点渔灯隔岸垂。
微风皱,正满池荷叶,凉透冰肌。
谁家美酒新词,听彻夜寒砧声未归。
向小窗细雨,孤怀萧瑟,短篷残烛,独影凄迷。
南去吴船,西游楚驿,多少乡心与雁稀。
浑无奈,把离情别绪,两鬓成丝。
且说船到彼岸,稍作整理,大伙上车。车老板一声高喝,一串响鞭,小毛驴一路撒欢,车轮滚动,过处飘起一缕青烟。一路行来,极目旷野,沟壑起伏,几处断垣残壁,一派凄凉,无心观看。天近午时,抵武功,城墙还算坚厚,商业亦发达,饭店中的蔬菜酒饭,也不十分昂贵。
高老板做东,请大伙小吃了一顿,继续前行。黄土高原,太阳当空,兜头风又大,车内灰尘飞舞,同伴们的脸上额角,早已是浓妆淡抹皆相宜,相互视之,不觉哑然一笑。
咸阳桥,又称西渭桥。汉武帝建元三年始建(公元前138年),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称便桥或便门桥。
唐代称咸阳桥,是汉唐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唐太宗即位不久,与突厥颌利可汗曾会盟于此桥。在唐代,西渭桥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著名的杜甫诗,诗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即指此。唐代多事西域,役者皆以出阳关为言,在告别帝都长安后,亲友多远送至咸阳,当时称为渭城,王维诗,诗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亦是咏的此桥。岸边桥头净是杨柳,送行人于此置酒折柳,以饯远人,自来称为销魂桥。唐太宗初即位,突厥人寇,进至此桥之北,太宗以万骑径渭水上,隔水凭桥,与颉利定盟,那气概真够英迈的。但不幸在一百三十年后,唐玄宗天宝之乱,安禄山陷潼关,玄宗携贵妃等黎明出延秋门西奔,亦是过的此桥。立在这朽桥废址边,想到曾在这桥上发生过的一些往事,不管是英武或是凄凉,我们目送滔滔渭水,只觉得有无限的苍茫。
那高小姐讲完了故事,随即又赋一首新词,调寄《沁园春.过咸阳桥》
燕子来时,滕王阁外,报道春残。
见一株垂柳,柔条初展,半篙新涨,两岸平安。
花坞萦纡,竹溪宛转,仿佛仙源路暗宽。
疏篱畔,数峰岚翠滴,远近栏干。
殷勤置酒杯盘,便小住柴桑也未难。
问邻家鸡黍,谁怜久客,野田鹅鸭,更忆渔竿。
门掩黄昏,风欺薄暮,萧瑟西窗易怯寒。
归途急,架一叶飞舟,直奔吴山。
过渭河,抵岸即为咸阳,城郭很小,街上很安静。
凤凰台位于仪凤西街北口,与安国寺南北对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是扩建渭水驿旧城时在原北门城墙基础上建台立庙的。台高丈八,占地一亩二分,台上有大殿四座,传说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萧史吹箫引凤至此;另一说是其建筑形制颇似凤凰,故名凤凰台。内藏古物颇多,佳制亦妙,但因堆积无序,灰尘厚积,难以观看。四面各有不同的浮雕,两侧是龙凤呈祥,两端是虎猿互戏,生动活泼,雕工精美,令人对汉代遗作发生极深的钦佩与爱好。
大厅二壁山墙上,有明代泥塑,大约系佛教的故事,有亭台,有树木,有云和水,在这些里面,又错落掺杂着四五十个人,面貌动作都不同,看样是罗汉,衣褶飘举,逼真逼现鬼斧神工。游人观之,皆赞叹不绝也。
又一游人,也填了一篇诗词,调寄《沁园春.游凤凰台》,词曰:
楼台高耸,琉璃妆成,月明风轻。
算神仙旧侣,难追前度,东坡老辈,重见倾城。
北海樽罍,西江花月,乐府新翻白雪声。
城深处,有铜驼巷陌,火树银屏。
红牙拍手催成,更绿蚁满斟琥珀擎。
爱酒酣耳热,青衫湿透,冰肌玉腕,醉眼光明。
天阔风高,露浓云淡,何处歌钟响送行。
云开处,记当年游踪,曾访蓬瀛。
安国寺位于咸阳市仪凤街路口北,北依毕塬,南望渭水。寺院南北宽,东西窄,院墙四围。门南开,东邻圣母宫,西靠关帝庙,前面门额上有“安国寺”三字,传说是一位厨师用锅刷随意写的,书法秀劲飘逸,颇为时人和书法爱好者所赞赏,故有“咸阳的字,安国寺”之说。寺内有五座殿,大门内两侧为对称的偏殿,中间沿中柱轴线分布三座殿,庭院幽深雅静,肃穆森然,殿内塑泥像,墙壁有彩绘。
殿外廊下,有唐代寂照和尚碑。此碑在金石中颇有地位,为唐代名碑之一,乃无可和尚所书,碑极完整,无一毫毁损,字画清晰如新刻,字体秀劲可爱,碑头也精致美丽。碑下石座,色式均显与碑身不合,应系故宫大殿之柱础,上有线刻二人弄乐器,及一妙龄舞女,刻作俱佳,不可多见,辨其作风,当为北周之物。
殿前有联禅,意颇佳:“佛教幽玄,犹如云挂山头,行到山头云更远;禅宗奥妙,恰似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又一游人,也填了一篇诗词,调寄《沁园春.安国寺》,词曰:
金碧楼台,琉璃世界,安国古寺。
想神仙洞府,水晶城郭,辋川图画,烟月池池。
翠袖天寒,冰肌玉润,不受红尘半点脂。
幽怀悄,绕花阴徙倚,柳下桥西。
采香径里谁知,有客自荷锄携鹤归。
问故园安乐,柴桑居士,草堂松菊,辜负渔师。
门掩青苔,窗含绿绮,一枕恬然万事宜。
舒长啸,小山风日美,目送鸱夷。
姜太公钓鱼台,出寺,天已黄昏,饭后在渭水之湄向西南闲步。过渭水南岸经一荒草乱石的岸边,有导游者告以即钓鱼台其地,乃姜子牙在此垂钓而得遇文王处。
又一游人,也填了一篇诗词,调寄《沁园春.子牙钓鱼台》,词曰:
渭水石台,老翁独坐,垂钓传奇。
有一灵山岳,东来海外,三光岭表,北固城西。
天柱峰峦,金沙洲渚,两字平安为我题。
君恩厚,更官移玉节,亲捧黄泥。
人才具足无亏,便合掌丝纶殊未施。
奈紫微诏下,促归廊庙,赤松游眺,独步丹墀。
家世隆隆,勋名赫奕,却笑汾阳老父师。
都休问,向华亭醉里,拍手筇枝。
新月已上,漫步缓归。当晚无话,次日去咸阳故城一游。据史书记载,在两千多年前,这个方圆不足数里的乡村小镇曾经是东方最繁华的都城。从秦孝公至始皇、胡亥,都以此为首府,尤其在始皇并吞六国之后,徙天下高贵富豪十二万户于此,使咸阳平地跃成为一个豪丽的都会,造成了咸阳的黄金时代。
咸阳最初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座秀丽的古式城楼,凭渭水而耸立,虽然渭水金黄,不能现出城楼的倒影,但是在水少的北方,这已经是很够赞赏了,何况水上还有,水中还有船,水边还有杨柳,简直说得上十分妩媚。
袁文林一行系小驴于石,大家坐在横树上,一边品尝着咸阳古城的小吃,一边听高小姐讲古。回忆这古城的历史,津津有味。最早殷代太乙时,东夷作乱,后稷十里代孙的王秀平之,被封于北为西伯,生子即周文王。后来周武王伐纣有功,又被封于王季故都,名程伯国。平王东迁时,以岐周之地尽赐秦襄公,遂属秦,教公十二年正式迁都于此,取名咸阳。
历传惠文、悼武、昭襄、庄襄、始皇、故亥,都一直建都在此,直到秦子婴素马白车降于汉高祖后,此都始废。汉武帝曾于其帝别置渭城,至隋开皇十一年,徒城于秦杜邮之处,唐设咸阳县,五代、宋、金、元、均仍唐旧。明洪武四年,徒城于渭水驿,即今县治所在,因属周秦故地,所以周秦二代的遗迹也最多。
咸阳宫的宫址,始皇初破六国,统一天下,即令人仿各国原有宫殿,一座一座地列筑于咸阳北坡上,名之阿房宫。宫中陈列奇珍异宝,奢丽繁华无匹。《咸阳县志》上有一段咸阳宫内的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府库,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则鳞甲皆动,炳焕若列星盈盈焉。复有铸铜人十二乐妓,皆高三尺,列一筵上,琴筑笙竽,各有所执,皆缀花采,俨若生人,筵下有二铜管,上口高数尺,出筵后,其一管空,一管内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纽绳,则众乐皆作与真乐无异……”
古代艺人的匠心,使我们不敢浅薄的否认这种记述必定是假的。但他们这种精巧的制作,仅仅拱娱了当日的帝王贵人,未能流传普遍和永久,真是非常的可惜,而更可惜的是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杀秦子婴后复燔焚咸阳宫,据云大火三月不灭,于是一切智慧及物力总结晶的建筑与工艺,都一时成了灰烬。
汉高祖以泗水亭长之微,斩蛇起义,崛起于江淮,终登宝座,虽非得之侥幸,总算是风云际会,时势所造成的英雄,其大智大勇开创的汉朝,更是可歌可叹,而咸阳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后世游人至此,也常常吟诗作赋,挥笔抒怀。
又一游人,也填了一篇诗词,调寄《沁园春•忆咸阳宫》,词曰:
翠羽低飞,玉宇高寒,日丽风暄。
喜灵椿未老,蟠桃初熟,王孙已实,结子还丹。
霞佩翩翩,霓旌隐隐,不向朝阳羡尔仙。
凭谁道,有情痴蛱蝶,梦冷邯郸。
城头画鼓声残,任满路笙歌尘土间。
想铜驼荆棘,龙蛇草没,蓬莱云雾,鸡犬人闲。
多谢东山,重携绿绮,一酌天浆供醉看。
曾记否,大风歌一曲,响彻山川。
横桥,行约五里,又见一木质便桥,远见桥身已朽,而荒道少行人,不见有人过桥,不知桥尚能用否,但是这桥的前身,不大平凡,兹略术述其来历:
《三辅故事》:“咸阳宫在渭北,兴乐宫在渭南作桥以通之。”《括地志》:“本名横桥,架渭水上,桥对横门故名。”三辅皇图:“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水经注云:水上有梁,谓之渭桥,秦制也,亦曰便门桥,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一百二十二梁,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后董卓入关,遂焚此桥,魏武帝更修之,桥广三丈六尺。”元和郡到志:“刘裕入关,又毁之,后魏重造。”
当秦代造修时,规模宏大,本是始皇行幸渭南北各宫之御道,后经历代修毁相间,早失原制,今所见者,更不知是何年所架,仅成一荒芜之遗迹而已。
又一游人,也填了一篇诗词,调寄《沁园春.横桥》,词曰:
几处农家,小桥流水,历历山田。
只一泓辛苦,几株杨柳,数茎袅袅,万本青烟。
迤逦丰年,高低禾黍,暖日晴郊饮鹤泉。
闻鸡唱,见牧童遥指,野老闲眠。
犊车踏遍平川,更有客来寻小溪边。
爱听啼鸟唤,提壶问酒,无人俯首,含笑开筵。
茶灶桑麻,砚池菡萏,结个渔郎泛小船。
凭谁道,是东西沟壑,南北门前。
又由一乡导引路,乘驴车前去游览了杜邮亭和望夷宫旧地。听说汉钟离修道的正阳洞就在附近,如此胜地,岂可错过,众人驱车前往,游罢,对那一树一石,竟然有些难以释怀也。
又一游人,也填了一篇诗词,调寄《沁园春.正阳洞》,词曰:
梅蕊初开,梨花欲谢,满院风清。
见玉堂金马,瑶林琼树,天香国色,琅琅金声。
逍遥神仙,朱门富贵,乐府新翻白雪翎。
人争羡,似水晶宫里,冠盖倾城。
吹箫月下双成,对舞袖歌喉欢意盛。
有红牙拍遍,绿杨影转,画阑干外,翠幕灯明。
西子湖头,昭君楼上,无限春光锦绣裁。
凭谁道,是超然世外,绝代才名。
晚上归来客栈,大伙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袁文林却在房里精心制作《咸阳古迹》画册。直至金鸡三唱,东方泛白,袁文林手捧画册,望着启明星开心的笑了。从此那咸阳古渡、咸阳桥、凤凰台、安国寺、钓鱼台、咸阳故城、杜邮亭、正阳洞永远留在了袁文林的画册之中。
袁文林也填了一篇诗词,调寄《沁园春•阿房宫》,词曰:
玉骨冰姿,天然清绝,一种聪明。
似晓妆初试,翠翘斜亸,含羞微笑,欲语还惊。
萼绿仙人,云鬟高髻,娇小偏宜淡薄情。
芳心悄,醉红潮半面,雪月盈盈。
一页画册催成,看月照高楼满天星。
有几枝疏影,数声新雁,谁家深院,独倚闲庭。
羌管春残,吴绫香冷,客里风光易断萦。
无聊甚,觉肌肤瘦损,衫袖寒轻。
大伙是一边畅游高原景色,一边吟诗作赋,一边摄影留念。行行复行行,夕阳一直照射身上,故虽时令深秋,亦不感觉寒意,此时方体会到“咸阳”之命名,大有道理。《〈雍录〉杂抄》:“日出天东,躔景斜射,凡山之南西,水之北涯,皆先受照故山以南,水以北为阳,秦之所都,在九诸山之南,渭水之北,故名咸阳”。游罢,众人皆曰,有书画一册,不虚此行也。正是:
一路诗歌游咸阳,善门常开路自长。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