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作品名称:激情岁月 作者:叔洪 发布时间:2023-07-17 11:56:23 字数:3749
司马科长心中也有很多的无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处于这种特殊的环境中,面对这种很特殊的局面,就应该多动动脑子。浩港干了,水产局是管什么的,这一点大伙心里都明白,没水了还要水产局有嘛用?以后怎么办,下一步该怎么走,直接关系到大伙的前途和命运,你知道下一步等着的是什么,让大家注意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这只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具体上面怎么安排,他不会知道。心照不宣,不言自明,很多事会顺其自然。有些想法在特殊的时期的特殊环境中,不能直接说出来,尤其是不能当着科里的同志们的面说出的,那样会扰乱人心,局势不宁。不负责任的,就那么直截了当地跟大伙说出来,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听到,再给你动点歪脑筋,真的被扣上一个搅乱人心的大帽子,那可真的就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司马科长不想找这个麻烦,更不想背上这个被平白无故冤枉的黑锅。文化大革命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刚开始的时候,他和局里其他几个领导稀里糊涂地被人揪到台上批斗,想解释都不给你机会,每天被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不仅身体上受到伤害,心里的伤害就更大了,一天到晚一句话也不敢乱说,让你无所适从。好在大伙都了解他这个穷棒子出身,投身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人,为人老实厚道,查了半天也没查出任何毛病,只可又稀里糊涂地结束了批斗。虽然批斗的时间并不长,在他心里却打下深深的烙印。批斗结束后即没给他定性,也没撤他的职。这么深刻的教训,伤疤还没好利索呢,怎么会忘记呢。
小心驶得万年船,他这个在水边长大,又到水边工作的人,面对干涸的浩港,下一步怎么办,心里多少是有考虑了。也许是上了几岁年纪,看的远一些,心里想的就比小年轻的多一些,照此下去大伙肯定要面对重新的选择,这可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啊……
可现在……哎……司马科长叹了口气,也没有别的办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利用浩港的资源发展生产,市里成立了浩港区,为了推动渔业以及养殖业、编织业等产业的发展,区里成立了水产局,在加强管理中推动发展,以此来调动港区居民的劳动和生产积极性。浩港有充沛的水源,因地制宜,周围种植很多优质的水稻,绝对算得上是鱼米之乡,被称作小江南,不仅可与南方相媲美,在某些方面比南方还有优势。这一地区不论是种水稻的农民,还是靠打渔摸虾为生的渔民,以及养殖业,编织业都蓬勃发展,生活条件远远高于附近的地区,因其站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其他地区无法相比,而倍受羡慕。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从这一年开始,浩港突然发生的变化令人瞠舌。不知是老天爷见这里人们生活的太过舒适,想让人们尝一尝过艰苦日子的滋味,还是这里的人们得罪了上苍,老天做出的惩罚,不仅在长时间内不下滴雨,竟然连上游都断了流,失去了水源补充,港里的水迅速下降,水面迅速缩小,竟然到了让渔民无法生存的地步。靠下港打渔的人们,看着停在陆地上的渔船,无奈的摇头叹息,可又无计可施。没有水船就无法划出去,划不出去就打不到鱼,打不到鱼就没有收入,没有进项就没法过日子。失去经济来源的日子该怎么过,成了港区人们心中最大的忧患,是摆在港区领导面前急于解决的最大难题。港区的人们看着干涸的浩港,每日里唉声叹气,不知道究竟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面貌,以后以后该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沧海桑田还有个演变的过程,浩港的变化令人猝不及防。这种变化来得太快,更太突然,谁都不会想到,谁的心里也都没有这种准备。什么未雨绸缪,有几个人具有诸葛亮那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天的智慧,即便是做梦也绝不会想到这么大的浩港会干。
浩港的突然变故,港区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一天比一天认识到了这种状况的严重性。不仅只有穷则思变,更须变中求变。万般无奈,只可忍痛割爱,舍港求田,及时动员港区的人们,尤其是靠打鱼摸虾,捉螃蟹为生的渔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动员他们,把鱼船和渔网放到一边,购置农具,把能开垦的地方都开垦成农田,把原先种水稻的改作旱植物。总之一句话,凡是能种上庄稼的地方统统都种上高粱玉米等耐旱庄稼,以此来保证港区人们的基本生活,哪怕是最低生存标准,绝对不能让人们饿死,把维持生命降到最低标准。
一辈儿,几辈儿,甚至几十辈儿靠打鱼为生的渔民们,从来没摸过锄头,对种地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没人愿意舍水就地。可是看着干涸的浩港,又无计可施,只可极不情愿地买来农具。没有选择的选择就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在一切希望都已失去的状况下,无奈之举的人们只可弃鱼等以水为生的职业,极不情愿的从农,或干别的营生。就在这短短的一年间,竟然让一个浩大的港区更弦易辙,改变了所有以水为生的人们的命运,更改变了他们的祖祖辈辈传承的生活习惯。从此,就足以看出这老天爷的厉害是不可逆转的。
港里没水了,没了水产业,水产局自然而然地成了空架子。工作人员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自由自在的无人问津,倒也逍遥自在。
司马科长的老家也有一片较大的湖水,从祖上就是靠打鱼和种地为生,他可以说得上既是农民的儿子,又是渔民的儿子,抗日战争时期,他加入了抗日队伍,成立一名八路军战士。抗日战争结束后,在解放战争中随着部队打到天沽,天沽解放后他被留了下来建设地方。转入地方后,根据他的情况,被分配到了浩港水产局担任一名科长。这个一半儿是渔民,一半儿是农民出身的军人,虽然脱下了军装,进城当了国家干部,但农民的优良品质却并没有从他身上消失,农民的淳朴和勤劳原原本本地体现在他的方方面面,仍然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对下属关怀备至,无论是谁只要遇到困难,他一定会伸出援手,竭尽一切去帮助。不仅如此,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不论是打渔的渔民,还是搞养殖的,编织的人家,不仅不会像解放前一样遭到故意叼难,而是千方百计地给予方便,很受当地人们的欢迎。也正因如此,无论是所辖范围内的人们,还是单位的同事和下属,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口碑好,是受拥护和爱戴的基层领导。
司马知道自己的出身,也深知只读过两年私塾的自己文化太低,很难适应这解放后进城的管理工作。他明白,这城里的工作不同于在家打鱼和种地,处处都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与工作适应文化水平,这样才能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力,把工作搞好。司马是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深知凭自己学的那点文化水,只能看懂一些肤浅的书,懂一些简单的道理,对高深的理论他自知不能,很难适应日常千变万化,难以应对复杂情况。他深刻地认识到,不管是管理还是工作,对于一个基层干部来讲,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文化并不代表没有能力,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文化高低的限制。他已经是四十出头的人了,再像年轻人那样按部就班的学文化已经不太可能。为了能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融入社会建设发展的大潮中,他克服岁数大学文化难的缺陷,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的学习,用知识提高自己,在管理上达到新的高度。
浩港水面消退后无水再续,水源补充不了,水产业的凋敝已成现实,尽管他的文化水平不高,水产局的职责他心里却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在的单位是干什么的,本职工作是什么。也正因如此,他清楚地意识到,浩港没了水,以水为生的行业就会消亡,水产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水产局不存在了,可是局里的这些员工怎么办,他们会到哪里去?靠工资养家糊口的人,一旦失去工作,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一家老小靠什么过日子,今后怎么生活?不管这个科是大还是小,终归有那么多的工作人员,这些人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让他们重新有一个安稳的工作,能够把一家子的生活维持下去,这才是他考虑最多的地方。
不管是哪级领导都不想让手下的人都失去了工作,更不能看着大伙没饭吃。怎么办,解散后的再按置是唯一的出路。怎么安置,绝对不会整个局搬迁,所有的人马原封不动的被转移到另一个单位。最大的可能就是把这些人分散开来安置。这就出现一个令人无法回避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安置这些人的单位好坏不同,他想把他手下的这些人们都安置在好一些的单位,那样他们的收入即便不能提高,也会有保障,生活保持稳定,他的心里会好受一些。
怎么才能把这些人安置在好一些的单位,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大伙表现的好一些,等到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有在领导面前说话的资格,多为大伙争取一些利益。要做到这一点,继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让领导看到这些人的工作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他不想让手底下的人每天窝在办公室东拉西扯的闲扯淡,他要让大伙出去,哪怕是没事儿干到外面随便乱传,也比成天窝在办公室里好。人们都出去公室里看不到人,局领导就会以为在工作,尤其是在这种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每天在勤奋工作就会在局领导的眼里落个好同志的印象,在重新安置上肯定会得到照顾。
在事态尚不明朗,人心惶惶却又胡乱猜测的时候,他不能把这个想法直接告诉大家,也就难得到大伙的理解和认同。他不想拉下脸来狠狠的训斥大伙,也不想死祈百挒地玩儿命往外轰,更不想用权力压。不过是处于对大伙的关心,话说的比平时重了那么一点点,还没到拉下脸的程度便吵了起来。自己一个四十岁的人,长这么大还从来没和人争吵过,不善于争吵的他,看到小刘脸红脖子粗,针锋相对的架势,心里也不是滋味。他觉得这种吵架没有任何意义,起不到任何作用,更不会吵出什么结果来,除了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他是不战自退,无奈的撂下一句:“我这么做你们早晚会理解,希望大伙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