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争光岁月>第三章 求学之路(二)

第三章 求学之路(二)

作品名称:争光岁月      作者:秋耕      发布时间:2023-06-27 10:04:15      字数:9687

  1、经过艰苦的高中求学,到了1983年,我终于以总分480多分被安徽省商业学(后改为商学院)校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终于能走出大山了,用村里人的话说,这孩能吃国家商品粮了,是国家的人;失望的是,虽经过努力仍没有考到大学本科,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其实,那年我的分数应不太低的,离本科只差不多少,如若复读一年,定能上个一本、二本的大学。这在一年后的事实证明,在我原高中同班同学中,许多成绩原不如我的学生因复读而第二年均考上大学,因为从84年起国家大量扩招,录取率达到30%,而83年只有5%还不到!省商校也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学校,在中专的第一志愿我填的是公安学校,但视力不行,只好割爱。
  然而不论怎样,复读是不可能了,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除了家里留下基本的必须生活品外,几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了,到了家徒四壁的程度。况且,那时还有一个小弟正上初中,我怎么能不顾家里的实际情况而硬去复读呢。大学的梦只好到后来实现了。
  2、然三十年前,考上了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二本)毕竟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儿,一则可以将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也即能成为城市上的人了;二是属于国家干部序列,且国家包分配。一家人,父母与二哥、小弟,还有亲戚都为我祝贺。很快,暑假过完了,我也即将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了。
  记得到芜湖(省商校所在地)报到的那天,母亲给了我一个大的木箱子,那只木箱子可能还是母亲当年的赔嫁品呢,只是外表的红色不那么鲜艳了。里面装了一些我的必须品、几本书等。于是父亲把我送到钟鸣火车站(离家稍远一点的叫做钟鸣镇的地方,也即在钟鸣中学读书的地方),二哥也随同前往,因为那时他已是安徽师范大学(地点也在芜湖)三年级学生了。火车很快来到了车站,经过约2个多小时的旅途,就来到了位于“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市。那时我可能是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来到繁华的大城市,别提多高兴了。箱子不重,开始时,二哥扛着,到了人多的地方,我自己扛着。当我小心而又放肆地走在大街时,茫茫人流之中,好像有许多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是因为我穿得太土,还是因为那只大木箱,就不得而知了。到了学校,人山人海,有父母送子女上学的,也有自己来报到的。看他们,有的比较富裕,从他们所带的皮箱还有穿戴上就可以分辨出来,也有像我一样的,属于土里土气的“乡下人”。但大多数好像都不富裕。我们很快被告安排在一间集体宿舍,是七八个人一间的,床分上下两层,我睡上层。下面是一位姓林的同学,金寨县的,个子很高。同室的还有来自淮南、宣城、宁国等等地方。
  安徽商校是一所全国性的重点商业学校,前身是1903年创办于湖南长沙的安徽旅湘公学。1904年,安徽旅湘公学迁回芜湖,更名为安徽公学,李光炯与邓绳候先后担任监督,礼聘刘师培、陈仲甫(即陈独秀)、柏文蔚、陶成章、苏曼殊、谢无量、周震鳞、江彤侯等知名人士来校任教和讲学。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办学历史,管理比较严格、保守,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操作能手和管理人才,从这所学校出来的人,有的成了财务总监,有的成了企业总经理,最大的还担上了商务厅的副厅长。当时的校长是一名曹姓女校长,还有一名会计学副教授。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位较年轻的学兄,姓程,但他对我们要求很高,每次学校的活动均要我们达到优秀,否则他就会像一个女人那样,在班上喋喋不休。最主要的是,他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极为严重。他不容许有个人的爱好,个人的性格,一律要整齐划一,名之为统一行动、集体荣誉等。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自由的人,也许从小在山沟里散漫惯了,所以对过分的管控总不如意。但由于从高中到中专学校的学习,是一个质的转变,中专学校的视野开阔多了,图书也很多,课外的阅读几乎成了我的全部爱好,我贪婪地吮吸着新知识,特别是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当然,由于这样一来,学业上的成绩就会受到暂时的影响了,于是班主任找到我谈话,说我有严重的个人思想,我的行为是属于个人奋斗行为等等。那么,我当时的行为是否能定为个人奋斗呢,当然不能,因为那时我只是稍微有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习惯,况且也积极参与班里集体活动。话说回来,即或有点个人爱好或课外阅读等也不能定为个人奋斗吧。现在想来,这种扼杀个性的教育不还正在延续吗?
  其实,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当下挑战现代中国的,还有第三种现代性,那就是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性。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独立思考,就是能将在时代与环境的制约中自行作出选择;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感性、知性、理性,人的知识、感情、意志,人的创造能力,都能得到恰当的展示与发挥,而在当时这种对个性的压制,是完全挫伤自由探索的积极性的了。但是现在的中国教育模式好像还在不断地上演这样的压制,极为讽刺。当然,这种个性的解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整个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才能实现。
  3、但不管怎样,中专学习的生活已不能与高中阶段同日而语了,基本上没有高考那样的紧张气氛了,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快乐的。待我们把宿舍安排完毕,熟习了校园的环境后,我们财会三班第一次开了班会,大家先一一各自介绍了自己,来自哪里,有什么爱好,家庭收入状况等等,然后还根据这些情况给需要帮助的人评定了助学金,当然助学金还是分了许多等级的,记得我是享受了二级助学金。
  其实,我是有意地隐匿了我家里的一些令人无法相信的贫困,也就是说多报了一些收入吧,若实事求是的来评,我得到特等或一等助学金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人穷志可不能穷呵。然而,即使我有这些志气,但现实面前,在与同寝室的学子们相比之下,与其它同学相比下,还是过于贫寒,我甚至于连一张像样的床单都没有!有一次被学校的生活委员发现,他几不能相信我的境况。于是他与班主任作了汇报,并发动全班同学为我捐款购了一张崭新的床单。为此,我感动了好半天,同学情深,至今也难以忘怀呵。
  同时,在生活与学习费用的安排方面,也常常捉襟见肘,每个月除了一点点的助学金外,就要从家里寄来15元钱(父母省吃俭用不知要花多少血汗换来),通常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扣除8元基本生活费以购饭票、菜票之用;剩余7元,还借款几元后,只剩下购买信纸信封及笔墨;如果还有些剩余,由于年轻总感觉吃不饱,还是用来买一些3斤或5斤馍票。可见,那时上学,我还是比较清苦的,但为了学习也不觉得什么了。
  4、第一次班会结束了,我们便与其它班级的同学,在学校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本届新生与上届的同学,在一起搞了一次大的联谊会。联谊会在学校的大礼堂进行,当悠扬的萨克斯《友谊天久地长》的曲调充溢在整个会场时,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他们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地自信。校长当然作了长篇讲话(好像商业厅的一个副厅长也来了,他就是我们所在商校毕业的),把安徽省商校的历史沿革(在解放前就存在此校了)教师情况等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鼓励我们一定要严于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等等。最后联欢会正式开始,青春的身影伴随着《彩云追月》的旋律,在台上翩翩起舞,女生们更是如同天仙一般的美艳。我是第一次在这样的氛围中亲身领略,体会出什么是音乐之行云流水,什么是青春美丽无瑕,什么是联欢之震撼人心……
  5、中专学校的学时为两年,在这两年中我们要学习完所有应对今后工作需要使用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此外还要学习相当于现在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在基本技术方面,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掌握珠算技术,也就是要在一两个学期中必须学会熟练地打算盘,会边翻发票边打算盘,会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来。呵呵,学算盘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要达到几级标准的。如果你没有亲身体会学算盘的痛苦,你是不会感到学算盘有时的惊心动魄。
  教我们算盘技术课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头发有点花白了,但精神矍铄,说话声音宏亮,特别是每次测试成绩时,他手里高高地举着一只秒表,而我们则忐忑不安地把手指放在算盘上准备着,此该教室里安静得令人窒息。“开——始!!”随着老师的一声命令,我们顿时被惊得手足无措,有的几不能平下心来,有的胡乱地拨了一行数字,有的做深深的呼吸。紧接着——当然,在我们的心稍有平静,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噼噼叭叭的算盘珠的打击声和“吱、吱”的一下清盘声。这些声音,如同钢琴弹出优美的高亢音符,令人回肠荡气,终身不忘……
  6、中专的学习是紧张的,但学习之余,学校也经常组织我们去春游。有一次天还没亮,我们就被叫醒上了一辆大客车,班主任说我们将去南京春游。当汽车穿过长江大桥时,大家都啧啧称赞,因为我们中的大都数尤其是北方的学生,在这之前均没有看过长江大。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它还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辉煌,也是著名景点,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从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大桥建设8年,耗资达2.8758亿人民币,使用38.41万立方米混凝土、6.65万吨钢材。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等到达市区后,我们参观了中山陵、雨花台和莫愁湖,当然照了许多像片,黑白色的,一曲《莫愁呵,莫愁》至今还那么传唱着。当日游玩毕,到学校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除了春游,有时也集体去看看电影,如根据王蒙先生改编的《青春万岁》。王蒙编著的《青春万岁》描写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抒发了杨蔷云、李春、郑波、苏宁、袁新枝、吴长福、呼玛丽等的情感、苦闷及向往,赞美了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如诗似歌般的青春热情,那种快乐、向上、充满朝气的情绪,始终洋溢在字里行间。
  《青春万岁》是王蒙的长篇小说处女作,1954年创作完成,1979年正式出版。这部小说用激情洋溢的笔触描写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学生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电影片尾精彩的对白“让所有的日子,所有日子都来吧,我们纺织着”、“我们二十后再见吧……但到那里我们都变成了老太婆了……”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一直回荡在我的心田,一生难以忘怀。
  课外之余,我除了这些集体活动外,就是喜欢广泛涉足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通常包括中外哲学史、自然科学史及统计与应用数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等,多次参加学校在这方面的比赛,还得过不少奖呢。有时在课余或放暑假时,也读一些如《反杜林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通俗哲学》等,这些活动从而也培养了我一生的追求和哲学与经济学的志趣,也是成为我到现在还有心于我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的探求动因。虽无什么成果,然而在知识的积累方面,可以说我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另一个课外时间,就是盼望着家里的来信及少量的汇款单和二哥的来信。二哥已经毕业了,分配在北方的一所农垦中专学校教书。在我们同城的一年里,也就我在中专一年级的时候,二哥有时来我的学校看看,有时星期天我们或出去随便走走,沿着火车铁轨边走边谈(好像那个时候火车奔跑的次数不多),主要是谈一些家里的贫穷境况,及我们的小弟读书不能很好地珍惜等的情况,或者畅想一下我们的未来,因为二哥很快面临毕业问题,他想去南方或海南岛等。有时我们就去近郊的农村看看。记得有一次,五月份的时候,我们一同去郊区的村落里游玩。彼时,春天刚刚过去夏天还没有完全到来,天朗气清,“吹面不寒杨柳风”,石榴花开得火红火红,碧绿的麦苗随风飘舞,金黄色的油菜花一望无际,蜜蜂穿梭在花丛中,幸勤地采蜜耕耘着……我们一边走,一边观赏,虽然有些疲劳,但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多么心旷神怡!
  家里来信,主要是一些嘱咐和少量的汇款单,或十元,或十五元(几十年前的十几元,相当于现在的几百元),这些钱几乎成了我每个月的盼望,没有它们,我是不能学完学业的。但现在想来,在当时我只顾盼望着这些钱,却浑然不知这十几元的汇款是父母用血汗换来的,不清楚这些钱是父母怎样用具体的家里农产品换成的,因为那时的农村商品化程度很不高,也只是刚刚解决温饱。父母是用怎样的劳苦换来我们的读书呵!二哥有时也给我三元或五元,这也是从他自己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他一直护着我们这些弟弟。但我们有时却只顾索取,一点也不知道如何敬奉自己的力量和爱心,回想起来岂不愧疚!其实,做人不应是自私和一味的索取,基本境界应是一种奉献,而奉献是多种多样的,尽孝,敬重和互爱是其中的一种,而要做到这些,就要在我们的内心应时常抱有一颗亏欠的心,和一次次真诚的行动。
  7、春去秋来,两年的时间既慢又快,中专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大约在1984年底至1985年的元月份,我们被通知进入实习阶段。全班53人,被分成了好几个小组,到全省的几个地方。我与同寝室及其它寝室的同学,约七个人分到了繁昌县食品公司实习。1984年12月17日,彤云密布,下着小雨,我们一行几人从芜湖坐火车,下午到了繁昌北站,很快被学校后勤的一位老师安排到一家称东方红的旅馆,买了20斤饭票,花去10元。第二天6:30起床后,看窗外已是银白世界,知昨夜下了一场大雪了。到了实习单位后,实习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对公司作了简单的介绍,他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人,白胖,憨厚可爱,对食品公司的亏损大发牢骚。亏损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公司缺乏自主权,表现在生猪收购定级上的确定,如何制定科学的标准等。
  当然,接下去的二十多天里,或看公司的凭证,或帮助记录明细账或总账之类。三十年前还没有现在的财务电算化,全部是用手工记账,有时为了实现汇总数据的平衡或为了总分类账的数据一致,往往要花一个上午或一个整天来对账,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现在的年轻人所不能及的了。实习生活与学校火热的气氛显然不同了,孤寂无援,班主任或后勤老师来过一次,但来往匆匆。印象深的一次,倒是那位后勤老师(好像姓龙)住了一夜,他平易近人,热心肠,还为我们吹奏一曲,挺人性化的。当然我们几个人,有时也看场电影,如《人生》。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很有思想性和综合性,人生中有理想,有追求,有爱情观,表明了那一代人对人生的艰苦探索。
  经过大约三十六天的实习生活,终于结束了。临别之时,食品公司还为我们搞了一个小欢送会,财务股长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它,应用好它,在人生的道路上丰富自己。对我而言,总结起来,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基层企业的一些实际情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综合性地、灵活性地结合应用,这点非常重要。
  1985年元月26日,我们又回到了学校,刚到学校时,有许多人一时还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因为大家很渴望着毕业分配,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一个新的生活环境。然而,随着实习的结束,立即又投入紧张的毕业考试的准备阶段,或找路子分配一个好一点的单位。只是那个时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分配工作是不用自己操心的,总会有工作做的,还会成为单位里的干部身份的。只是,有的人特别是来自于城市的同学,已经知道找关系,争取分得一个更好、更如意的单位,而来自农村的同学就不知其中的机理,或虽然知其道理然则无人可找,也是枉然的。
  我正是其中一员,那时很想留校,做一名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因为我太想读书了,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痴想起来,真恨中专只有两年,若再给我两年的学习,也许中国将多一个经济学者呢)。自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梦,第一次被击破。
  8、毕业在即,大家就要分手了。离校那天,学校为我们办了几大桌酒席,老师与同学频频举杯,因为喝了这最后的离别酒后,老师与自己的学生就是一种平等的社会成员了;而同学之间呢,更是情深意重的兄弟姐妹了。席间,同学们推杯换盏,只论把酒问青天,不知今昔是何年,有的喝的酩叮大醉,有的已控制不住泪水,大哭起来,或惺惺相惜,或相拥不忍离去……
  我亦觉得场面动人,毕竟同学几载,朝夕相处,同校同桌,在一个锅里吃饭,有一定的情感了。当时,同学们都不分彼此,相互拥抱,亲热非常。记得有一个同寝室的小个子同学,居然在我的脸上吻了一下,以作为惜别。这一吻,带着酒精味的,但温润柔软,感觉有点异样,可惜这是一个小男生的吻,若要是女生的小吻,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滋味,然而至今回想起来,小男生的吻好像也还有几许温度呢!是夜,北方的同学有的坐火车走了,南方的同学有的坐轮船走了。我好像是第二天离开学校的,与几位铜陵学子结伴而行的,自然,行礼——其实也还是那只腿了色的木箱子同时由火车托运而走,只是寄往一个家住铜陵市区的同届学生家里去的。这一走,差不多三十年了,最也没有回过母校。
  9、然而,我们那个班,每隔十年搞一次班庆活动。前两次我或因各种事务,没有参加。但到了2015年的班庆时,似乎有些与往日的不同,这不单是三十年的欢聚,最主要的还是那份情,那份缘的高强聚合,更是一份份真情的流露,是一缕缕、一绵绵的感怀了。
  不错,三十年前秋季,我们从安徽各地聚集到江城芜湖,走进了有着百年历史的省立商业中专学校。彼时,同学们或带着城市的气息,或带着乡村泥土的芬芳,或带着一丝儿惆怅与茫然,或带着一点儿青涩与好奇,但都带着憧憬与希翼,因为我们送别了高中几年的繁忙,而进入专业的知识学习阶段,这是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起点。两年后,我们又惜别江城,走向了社会。只是这一别,竟别了30年!
  2015年12月,“缘聚三十年”班庆筹备活动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筹备事项是沉重繁杂的,为此在省城的班长及几位同学不辞辛苦,专门成立了筹备会,对诸如资金的落实、纪念品的采购及为母校捐赠灵璧石的安置设计,对迎送各方领导、老师及同学的安排,晚会的形式等等一一作出指导与筹划,每个环节均细密筹算,考虑周全。最主要的还是定了一个班庆原则,即“一个都不能少”,大约旨在三十见一次,何其珍贵,每位同学不论何种情况,身在何处均要参加本次的班庆活动。由于我自离开母校后,一直没有回去,前两次的聚会也没有参加,以至于30年来没有见面的同学甚多,本次30年欢聚,我被筹备会特别关注。结果经过几位同学的“寻觅”,终于联系上了。
  说来惭愧,我自辞别故乡来到省城几年,由于一开始一直忙着安排自己的工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等稍稍平静一点,接着又是要在省城购房,孩子上学等等事项,几疲于奔命,不堪言表。其实,我也清楚在省城有几名同学,只是不知道他们在何单位,想着联系,又一时找不到联系方式,而我的烦劳与奔波,又没有一件是快乐的。有时便想,那种状况相见还不如不见呢,况且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许多年来总一个人在外面闯荡,漂泊羁旅的生活早已习惯,那份寂寞与孤苦也早已饱受了。
  可是,这次的班庆活动,却有些不同了,一是年龄大了不说,分开得太久,那种同学的情谊其实无时不在怀念;二是,在省城几年,虽仍是有些奔波,但毕竟还是相对地稳定下来,因此这次的班庆活动,我是无论如何也是要参加的了。事实上,同学之情,无论身在何处,那种始终粘合在一起缘分之力,不论怎样也是掰不开,分不去的。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班庆活动很快定在了12月中上旬的几天,地点选择在芜湖母校。
  离参加班庆活动的日子越来越临近了,而我的心情亦愈来愈兴奋起来。为了参加好这次班庆活动,我特意把的我一部个人作品集《湖畔漫步》加印了几十本,带着准备分发给同学们,以便更好地向他们汇报我这30年来的轨迹(那时,我已在一家出版社上就职了)。在从省城出发到江城芜湖的前天晚上,我仍无数次地想象着与同学们见面时的情景,努力地从记忆深处搜索着所有的元素,试图找出他们或她们的眼神或形象来。不过,倘若到了真正见面的时刻,或许仍尴尬地叫不出名字来,也或者能兴奋地一下子喊出姓名来的情况也是有的,总之想象着、回味着,竟不能入眠。
  算起来,与大都数同学分别30年,大家也都步入50多岁了,记忆里的他或她,仍是那时的一张张年轻的脸,或是梳着一个分头或理着一个平头的小伙子,或是扎着两根辫子的小姑娘,现在再怎样的想象,也不可能猜到他们或她们的形象了。是的,一个人,自年轻时分别30年从没有见面,等到了再相见时,你确很难想象出那种变化的了。
  行程终于开始。那天,正是深秋初冬的时节,街道两旁的法梧及落叶乔木,在清冷的寒风中早已坠落得满地都是。清晨,大雾弥漫,一下子令人担心起大巴车能否准时到达目的地了。可是毋用担心,吃过中饭后太阳便高高兴兴地钻出来了,正灿烂地照着,适好出发。早有省城周边的几位同学来此汇合,见面寒暄一番后,果然彼此相识困难,然稍提醒之后,便欢呼雀跃起来,那种重逢的劲儿,令人激动与感喟。大巴车很快启动,大家一路欢快地畅谈着,约两个多小时到达了芜湖,入住当地一家豪华的酒店。芜湖的几位同学早已在那忙碌着招呼了。有早一些到的,也有迟一些来的,但均聚在酒店一楼大厅,企盼着迎来30年后相见后那一激动的时刻。
  是呀,终于团聚了,能不兴奋吗?于是,握手、拥抱、欢呼,大家相互问候,热热闹闹,一时欢聚的喜悦立刻浸润了每个人的心田;而快乐的心情更是溢满在每张略带着岁月沧桑的脸上。自然接下来,便是晚宴开始,同学们的畅叙与畅饮齐举,觥筹与重温交错,一派欢腾亢奋的景象。第二天,根据事先的安排,去了母校的老教室,再次聆听我们最尊敬的已届六十岁的班主任老师的教诲,感受30年前的课堂氛围,思绪飘然,仿佛一下子回到了30年前在母校上课时的情景。
  参观完老校区后,来后母校新校区,景观自然不同了。新校区已成为一所大专院校,新秀恢弘,又值110年的校庆刚刚结束,于是又饱览母校一百多年的历史。下午,共聚在新校区的礼堂,畅言各自别后经历,再次倾听仍健在的老师们谆谆教诲,气氛热烈而庄重。晚上,重开欢宴,大家载歌载舞,峥嵘岁月,感怀不已。
  
  “悠悠三十载,与君久睽违。
  惜别江城日,明眸犹噙泪。
  湖海风浪多,孤旅独憔悴。
  常怀八三三,心意何陶醉。
  每每争上游,校场挥汗水。
  时时聆君言,处处有教晦。
  谁云春秋短,梦中已几回。
  百年留君名,身后亦足慰。”
  我在宴会上也深情地朗诵着我自创的这首五言小诗,以表那份长久的思念与感恩。
  可是,毕竟昼长夜短,聚少离多,短短的两天相离,又到了分别的时候。已是半百的人了,大家对于分别,已不像30年前那样的紧紧地拥抱着而眷恋不舍。他或她,只是握握手,或挥一挥臂膀,可是我分明读懂了他们内心的那份依恋,一点点儿忧伤,一丝淡淡地凄楚。这份依恋,如其说是同学情深,还不如说是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那种缘分与牵挂使然。
  人间聚散皆随缘,聚时欢乐,别后思念。其实,各种同学班庆的活动,几乎每天都有,但一个班级一直有规律地持续地相聚欢庆却是不多,这皆因是我们这个班级的凝聚力的相吸,缘分的互爱所致。也许你说,这未免有些夸张,言过其实了——这,或许有一点吧,然不论怎样,聚散实是人生的一笔大财富,这本源自一种美丽而奇妙的缘分,似偶然,实必然,故应好好地珍视。
  “三十年缘聚”结束近半个多月之后,然相聚时的欢乐气氛仿佛仍在身边,而此时对缘聚的回味,却也那样地绵长而甘美。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