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鲲鹏化恋>上卷 第一章童年序曲 第六节

上卷 第一章童年序曲 第六节

作品名称:鲲鹏化恋      作者:桑葚儿      发布时间:2023-03-26 21:33:02      字数:3127

  说完了“天堂”和“人间”,该说说“地狱”了。要不然,本故事的主人公金大师该不高兴了,因为这些“天堂”“人间”的故事都与他的童年不搭界,他实实在在是生在“地狱”、长在“地狱”的。“地狱”多少带有点地域黑的歧视,但这个还请道外区的朋友不要生气,因为老哈尔滨就是这样来界定三个区的风土民情的,并非本人地域黑,而且本人也是出生在“地狱”的,那里的市井烟火气才最是人间有情处。说到这里,即便是不了解哈尔滨城市的读者朋友也一定猜出来了,哈尔滨的“地狱”就是老道外区。
  我们前面说了,老道外最早叫做傅家甸,是哈尔滨城市中松花江下游南岸的一段,地处哈尔滨江南主城区的东北部。道里和道外是以一条穿过松花江的老铁路桥为分界线的。一般认为,哈尔滨开埠于俄罗斯人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其实,俄罗斯人修筑中东铁路带火了南岗和道里。而道外区则是与俄罗斯人修筑中东铁路相辅相成的流民聚居地。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俄罗斯人修筑中东铁路,随着不断闯关东涌来的关内移民,哈尔滨也会以傅家甸为一个点,而逐渐滚雪球般地发展成一座新城,毕竟哈尔滨地处卜魁(现在的齐齐哈尔,原黑龙江省将军府所在地,相当于省会)、吉林(即今吉林市)、三姓(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等东北城市群落中间点上,又紧邻松花江边,没有不成为一座聚邑都市的道理。当然,俄罗斯人修筑中东铁路无疑加速了哈尔滨城市的建成,也为哈尔滨这座城市注入了开放、多元的文化元素。我的这个观点,曾经与省内的一些研究哈尔滨历史的专家交流过,有的认为我说的有道理,有的则不大认同我的观点。
  但不管是否认同我的观点,傅家甸都无疑是一些闯关东人最早的落脚之地。因为傅家甸这个地名的由来就浓缩了闯关东对哈尔滨城市形成的历史。为了管理这个地方,在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在当时的傅家甸设立了滨江关道。金大师和我小的时候都曾在滨江关道旁边的大杂院生活。后来,我搬走了,去了道里区“偏脸子”。金大师继续在这里居住,生活,上学,长大,乃至工作。
  哈尔滨人口中的道台府说的就是滨江关道的府衙。这个关道是清廷为了管理哈尔滨这个地方设立的地方管理机构,其中最大的领导就是道尹,也称作道台,所以供道台办公和居住的院落和建筑就被称作道台府。我一个李姓初中同学据说就是某一任道台的后人。我不知道滨江道台中是否有一位李姓长官。或许他是某道台的外姓子嗣(也就是道台女性子嗣的后裔),但不管怎么样,清廷当时有管理哈尔滨的意思。但那个道台管辖的范围当时是很有限的,主要就是傅家甸一带。因为道里和南岗归俄国人管理,松花江以北包括太阳岛都在呼兰管辖范围内,东边过了阿什河也不归滨江道台管。所以,按照今天的哈尔滨城区而言,上个世纪初的哈尔滨是多方分治的。其中,俄罗斯人管理中东铁路时是将南岗和道里划归其管辖范围的,而将道外(即傅家甸)排除在外的。道里、道外是以一条铁路线为分界线的。其实,傅家甸此前就是晒网场,而由于闯关东的流民涌入傅家甸,这里才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较大规模的聚居地。我一直认为那时候还不能称其为城市,只是一个聚居地。哈尔滨这城市与关内那些有悠久历史的名城不一样,它没有城墙和界壕什么的,只是由聚居点逐渐摊煎饼一样逐渐摊开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城墙的不设防的开放新城市。
  实际上,如果把傅家甸作为哈尔滨城市的雏形,哈尔滨的开埠历史还可以往前延伸几年。但不论是俄罗斯人借修筑中东铁路而开发哈尔滨并反客为主,还是关内人闯关东率先落脚傅家甸,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那就是哈尔滨是实实在在的移民城市。哈尔滨只是闯关东的一个缩影,是国人闯关东开发东北地区的历史见证。
  
  说起闯关东的历史,那得追溯到满清时期。建州女真入关建立起大清帝国后,一直以东北为其龙兴之地,是其祖宗所在地。因此,开始是不允许汉人到东北开发的。为了阻止汉人越境进入东北,清廷在通往东北的关口上树立起柳条编成的围墙,由八旗兵把守。如有越境,以犯禁论处。
  清朝时期的东北地广人稀,百草丰茂,鸟兽鱼虫众多,据说即便是生产建设兵团开发北大荒时还保持着“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朴野风貌,自然环境那是没的说。但这里的冬天也是十分寒冷漫长的,因此,清廷也将东北作为流放罪犯的地方。流放宁古塔成为那些满清罪臣的恶梦。吴兆騫就曾经受牵连被流放到东北这片苦寒之地。因为这里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丰富,所以说苦寒虽然也确实苦寒,但如果想生存下去也是很容易的,毕竟土地广袤,而且农作物、植被、飞鸟、走兽、鱼类众多,足够人活命的了。所以一遇上关内发生饥荒,就总有人冒险偷偷越过柳条边,跑到东北来讨生活。最初清廷对此是绝对禁止的,担心这些饥民破坏了东北满族人的龙脉。后来看到饥民太多,为了让饥民有活路,也显示自己行仁政,就默许饥民到东北就食。
  此前,在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主要生存的是一些东北古族的后裔。在历史上,这里曾是肃慎国故地,随着民族的繁衍和播散,什么扶余人、挹娄人、靺鞨人、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高句丽人等先后在这里生活。这些民族有的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有的则是不同民族互相之间的融合。现在我们说的东北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族人、朝鲜族人、赫哲人、达斡尔人、鄂伦春人等其祖上都是历史曾经出现过的一些民族。因此,在清朝时期,东北还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汉人也有,但占比应该不高。不仅汉人少,整个东北人口就不多,因此面对沙俄对东北的不断蚕食和鲸吞,清廷逐渐认识到开发东北、移民实边的重要性,觉得东北太过空旷,地广人稀,不利于守土卫边,于是也有了用流民实边的想法。因此,从清末到民国,乃至于解放前后,都出现了关内向关外大批移民的大潮。解放以前,那叫闯关东。解放后,东北作为率先解放的革命根据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需要充实大批产业工人。因此,移民是上个世纪东北建设的主力军。
  闯关东的主力无疑是距离东北最近的几个省份的人。那时候直隶省(即今天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陆路与东北直接接壤。而山东半岛则隔着渤海湾与东北的旅顺、大连隔海相望。当然,山东到东北也还可以通过直隶省地面走陆路进入东北。
  实际上,从闯关东的人口来源地的分布上看,山东省最多,河北省次之,河南、山西等地又次之。这些关内人到了东北后,大都是同乡投奔同乡,亲戚连带亲戚。有的到了辽东半岛就住下了;有的继续往北,到了吉林省落脚;还有的一路跋涉到了黑龙江。到黑龙江的关里人有的就在松花江边定居下来,有的则继续北上,什么漠河呀,塔河呀,同江呀,抚远呀,反正哪里都有闯关东过来的人。
  哈尔滨这座城市无疑是关内移民比较热衷的地儿,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尽管与沈阳、大连、长春、吉林、四平、齐齐哈尔等早些发展起来的东北地区城市相比,哈尔滨显得还太年轻,完全是被中外移民建设发展起来的,但哈尔滨也是最有魅力、最具活力的,至少在百年前就已经是这样的了。在东北城市群中,哈尔滨就像一个风情万种、风姿绰约的俏姑娘亭亭玉立,在水一方,魅力四射,仪态万方。
  前面我们说过,在哈尔滨的移民中,最多是来自山东、河北的,其中以山东为最多。而在山东移民中,又以黄县、掖县为最。河北省则以乐亭人居多,老哈尔滨人称呼在哈尔滨生活的乐亭人为“老坦儿”。这个“老坦儿”的称呼或许是乐亭两个字给念白了。“乐亭”的音读作“烙挺儿”,“老坦儿”应该说“烙挺儿”的音转。对于山东掖县和黄县人也有一句顺口溜叫“黄县的嘴子,掖县的腿子”。是说黄县人能白话,掖县人能干。当然,不论是“老坦儿”,还是“掖县腿子”“黄县嘴子”,虽然都多少带有点揶揄的成分,但这种揶揄是善意的,而非一种地域歧视。尽管老哈尔滨中以掖县和黄县者居多,其实山东省其他地方来哈尔滨的也都很多,但相比起掖县和黄县来说,那就是“少数民族”。金大师的家族就是来哈尔滨闯关东的“少数民族”。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