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明明白白我的清系列第二部>第一章 亦政亦科明光启 师夷长技引红夷

第一章 亦政亦科明光启 师夷长技引红夷

作品名称:明明白白我的清系列第二部      作者:历史粥      发布时间:2023-01-04 16:40:00      字数:5968

  好久没有写明朝那边的事儿,刚一拿笔居然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写了两遍题目,改了两遍题目,又打了200余字的草稿才终于定下来,时间实在是隔得太长了。
  
  展开此章前,我们还得认识两个人。一个是天启帝的老师(帝师)孙承宗;一个是孙承宗在辽东新收的学生。袁崇焕,晚明与清朝的战争因此二人的存在可谓是发生了大转折。因为有了孙承宗经略辽东,才使得努尔哈赤转变了策略,“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亦不敢弯弓而报怨”再一次成为可能。而是开始修养生息,不信你们看啊!努尔哈赤开始迁首都玩儿、盖宫殿、兴寝宫了,主要表现在1621年(天启六年)4月,努尔哈赤决定把都城由萨尔浒迁到了号称辽东双阳的辽阳。首都都搬到辽阳了,自然免不了一番建设,但那时的辽阳汉族人实在是太多了,给努尔哈赤的威胁太大,于是他放弃了辽东巡抚衙门内精美的装饰和阔气的院子,果断地又建了一个新城--东京城用来建皇宫,新城历时十个月建成。第二年,1622年(天启七年)四月,努尔哈赤搬进了刚刚竣工的东京皇宫。修东京皇宫和官衙几乎花光了那会儿努尔哈赤从明朝掳来的所有财物。
  
  努尔哈赤这老小子大概是迁都迁上瘾了,1621年定都辽阳,短短四年之后,他又决定迁都沈阳。为此,他受到了广大臣民和众贝勒的反对和质疑,但最终也没能阻挡住他迁都沈阳的步伐,1625年三月初四日,他终于把家搬到了沈阳,然后用辽阳皇宫中的椽木修建了汗王宫、大政殿和十王亭。肯定有人要问了,东西用完了咱再去抢呗,至于从旧都城里拆大柱子吗?说出这种话的人可能忘了章节开头提到的那个人--帝师孙承宗。因为孙老师的到来,让努尔哈赤可是变得一点儿脾气也没有了。明朝打不得(这会儿打不过了)、朝鲜打不得(有明朝罩着,不敢打)、蒙古也打不得(双方结盟了,怎么好意思对盟友动手呢),所以他只能自娱自乐,迁都盖房子修城墙玩儿了。
  
  而另一个人,袁崇焕,似乎比他老师还要有两把刷子。在他老师走后,又加固了宁远城,把防线又向前伸展到了锦州,修建了关宁锦防线,努尔哈赤不仅仅“不敢南下而牧马”了,居然退守到了沈阳,更甚者,努尔哈赤遇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敌手,居然被气病了,而后一蹶不振,终死去。他的继任者也用了十多年,也没能突破关宁锦防线。这回知道为何此二人会改变辽东战场格局了吧!
  
  虽说孙承宗看起来并不是很厉害,一天天的就知道建个城,修个墙的,在别人看来,这个老头压根没和努尔哈赤正面刚过。两方一直秉承着敌不动、我不动的战略。明朝这边老孙头还好说,朝廷里领着工资,军队领着饷,他只要不让努尔哈赤抢就算是赢了;可努尔哈赤不动就说不过去了,他自己不能自给自足的,只能靠抢。努尔哈赤有的时候也曾经想过,抢,必须抢一回了,不抢就活不过去了,但是他又不能抢,因为有孙大爷在。为什么这么说呢?至少现在的努尔哈赤对他的这个对手并不是十分了解。不知道他的对手已经修成了一条可以说是无法逾越、也可以称得上努尔哈赤晚年噩梦的防线(关宁防线)、也训练了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关宁铁骑)、还笼络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袁崇焕、满贵、毛文龙、赵率教、祖大寿)。这几个人可是在明末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响当当的人物,然而我们的努尔哈赤全然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甚至连辽东地界的大boss孙承宗他也没正眼瞧上一眼,认为孙承宗应该是和熊廷弼一样的缩头乌龟,只知道龟缩在城中,而不敢与他正面硬刚。
  
  他自恃手底下有八大金刚(即八大和硕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于是想给新来的孙承宗接风洗尘,给他来个下马威,同时也探探孙承宗的能力。但是由于对孙承宗这个对手缺少必要的了解,努尔哈赤此役可谓是损兵折将,差点儿连二儿子代善都折了。努尔哈赤委实郁闷了一阵子,向自己自起兵以来,什么杨镐、刘挺、杜松、王化贞、袁应泰、张承胤都已成了他的手下败将,殊不知今日居然败在此无名小辈手里,这个恨哟!事到如今,努尔哈赤不得不重视起他这个对手了。于是开始玩儿起了搬家(拆迁办附体了)。
  
  之所以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敢动辽东,是因为他觉得老孙头这个人自到任之后一点儿动静也没有,不像承胤老哥还舔着脸去追后金军,终致全军覆没,杨镐也是发出了一举荡平辽东、把努尔哈赤赶回老家去放羊的豪言壮语,也是终致三军覆没、一军独还的惨痛教训。孙老头可以说是太安静了。他来辽东主要干了一件事,就是苦心经营了一道防线---关宁防线。相信大家更熟悉的还是关宁锦防线。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末年为抵御后金所构筑的,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的一道防线,防线长约200公里,遍布堡台。其中南段为关宁防线,全长100公里,从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是全长100公里,从宁远、经塔山、松山、锦州,抵大凌河。拘载,关宁防线是由孙承宗一手经营修建的;宁锦防线则是在孙承宗授意下,由袁崇焕修建的(其实当初的孙承宗对于这条宁锦防线也是存疑的,但是学生想动动手,有一番作为,当老师的也不好拦着)。整条防线于1625年投入使用,共服役十余年,抵挡住了后金许多次猛烈的进攻。
  如此看来,老孙头和小袁同志在辽东这块儿地界也是下了大气力的,修了阻挡后金铁骑十余年的关宁锦防线(此防线让后金铁骑十余年攻不入山海关,直到后来皇太极绕道遵化才失去效用)。
  
  如果你认为这样就可以了吗?这样就可以挡住后金铁骑的冲杀了吗?不不不,这还差的远呢!有了防线,我们防御是提高了,但也不能天天缩在战壕里不露头吧!还不得让后金那群鳖孙看扁了呀,觉得我们是群头老乌龟啊!于是乎,袁崇焕找到恩师老孙头。
  
  说道:“孙老师啊!你说说现在的我们啊,有了这么好的战壕,防御肯定是没的说,可我总觉得差点儿意思!我们总不能天天呆在战壕里等敌人来吧,我觉得我们可以主动冲击一把!”
  
  老孙头瞥了一眼袁崇焕这个愣头小子,不慌不忙地回道:“小袁哪,不是老师说你,你说说我们现在是啥状态呀!重武器重武器没有,粮饷粮饷凑不上来,能打善战的将军也没有几个!怎么主动攻击他们,这无疑是天方夜谭嘛!”
  
  袁崇焕有点儿不服气,理直气壮的说:“老师,不是我和你吹呀,我当初在皇帝面前就打了包票了,一定能收复辽东!我也有这个信心!打仗嘛,拼的就是实力,我听说西洋那边有一种大炮,射程比我们的火炮远好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呢!我的意思是,要不老师您跟陛下再要点儿钱,咱也买他几十门,狠狠地揍一揍后金这群鳖孙!”
  
  老孙头这回正眼看了一眼袁崇焕,哈哈笑道:“听你这么这么一说,也确实是那么个意思,那就买它几十门,让后金这些人尝尝鲜!”
  但常言道,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却很骨感。老孙头的学生天启帝实在是没有那么多钱买那个大炮,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当时并不知道红衣大炮的威力。所以当时并没有买!都说红衣大炮厉害,到底怎么个厉害法儿呢?那么就有必要说一说这个红衣大炮了。
  
  红夷大炮于明朝末年传入中国,是16至19世纪欧洲的一种舰载中程炮,是一种加农炮(指炮筒较长,发射仰角较小,弹道低平,可直瞄射击,炮弹出膛速度高的一种火炮)。相较于明朝的火炮,这种红夷大炮优势凸显,主要有:1射程远,最大有效射程1830米,据有力证据显示,当时明朝配置的红夷大炮射程大概800到1000米,最大1500米,而这远远超过了明朝火炮几百米的射程;2口径大,红夷大炮口径110㎜到130㎜;3炮筒长,炮弹出膛速度大,威力强;4精度高,有了初级的瞄准调节装置;5筒壁厚不易炸膛。有人会有疑问为啥叫红夷大炮呢(还有叫红衣大炮的)?难道是因为大炮是红色的吗?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起初的时候,这些炮主要是在荷兰人那儿倒腾来的,欧洲那边人头发又红,我们叫不是中原本土的人都叫夷(对,就是清末师夷长技以制夷那个夷),所以就称其为红夷大炮了。至于为啥后来就红衣大炮了?你想想后金原来在啥地方就知道了。他们生活在明朝的东北部,也可以说成是东北夷。满清政府不可能叫自己的讳吧!因此改成了红衣大炮!红夷大炮在对抗后金的战斗中可谓是屡建奇功,据有关史料记载,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就是被这个大炮干上天的!
  
  人人都知大炮好,人人都夸大炮妙,一颗炮弹敌酋就上天liao!人人里并没有天启帝,他不知道!直到一个大咖向天启帝谏言说外国的这个大炮真的是个好东西,陛下要不咱买几门试试,试试,试试总可以吧!这个大咖,想必大家都认识!他就叫徐光启!
  
  徐光启,对,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写出《农政全书》。与沈括《梦溪笔谈》,宋应星《天工开物》,贾思勰《齐民要术》共同出现在历史课本上那个男银。这是我们认识的徐光启。其实他的成就远不止一个《农政全书》,在军事上,政治上,天文学,历法等方面也很有建树,建树实在太多了,全写出来不定几章就过去了。所以此处只择其劝说天启帝买红夷大炮这一个事儿。
  
  下面就要谈一谈徐光启其人了。看一份百年老档吧!徐光启,性别男,1562年生,籍贯松江府(今上海),字子先,号玄扈,有意思的来了,英文名Paul(保罗),宗教信仰天主教。不查不知道,一查真TN地给我吓一跳嘿!这是何许人哪!居然有英文名,想我堂堂一英语本科211院校毕业的人都没有英文名,他竟然有!唉,自叹不如啊!
  
  疑问是不是在大家心中产生了!凭啥,凭啥,凭啥他有英文名?别急,容我慢慢细说。
  现在的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可四百年前的松江府可不是现在这个样纸,还只是个小地方。想那徐光启老先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机会认识当时最morden(摩登)的传教士阶层吧!也不会接触最先进的西方思想!但他就是认识了,还学了许多西方知识,竟然还取了英文名,你说神奇不神奇!
  
  时间回溯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31岁的徐光启自19岁考中秀才后就屡试不中(确切的说考了四次,乡试三年考一次),眼看过了而立之年,考了半辈子的徐光启似乎对考功名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了。于是他心一横,索性不考了,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松江府,南下广东韶州教书。也就是在广东韶州,徐光启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
  
  广东、福建沿海,历来都是通商之地。明代的广东也不例外,教书期间,徐光启认识了他第一位传教士朋友(既然说第一位,那一定还会有第二位第三位)——意大利人郭居静。
  
  徐光启见到郭居静,似乎有那么一种相逢恨晚的意味。他在郭居静那儿学到了天主教的教义和西方成体系的科学知识。一个饱读四书五经的儒生,突然面对诸如天文、数学、几何、测量、装备制造等见所未见、学所未学的知识,那情景就如小学生听到高数、物理等课程一样,充满好奇又充满期待。我们这个有十二年教龄的徐老师发出了由衷的感叹:MyGod,这外面的世界也忒精彩了吧!我这30年活的也忒憋屈忒糙了些撒!
  此时的徐光启如获至宝一样,盛情邀请郭居静到故乡松江府传教,上海松江府成了古代接受外来文化的前沿阵地,徐光启也成了那个时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比后来的林则徐,魏源等人要早二百余年)。
  
  自从认识了郭居静这个传教士后,徐光启可谓是运气爆棚,迎来了属于他自己的春天。在他35岁时,他再一次参加江南省乡试,并一举高中解元(乡试第一名)。这样他有了去京城考试的机会,也给他遇见另一个人提供了机会。那个人就是著名传教士,也是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大人物——利玛窦。正是在利玛窦的帮助下,徐光启才有了在数学、天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利玛窦似乎更能带给徐光启好运气,就在两人见面三年之后,徐光启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之后又参加了殿试,并高中进士。这一年,他已经42岁了,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至此他才完成了旧时的入仕三部曲(院试、乡试、会试),确切的说应该是四部曲(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徐光启考中进士之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馆写了一些《拟上安边御敌疏》《处置宗禄边饷议》等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系列方案无不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虑及渊博的治国安邦之谋,比那些只知空谈、玩弄文字游戏的人不知要强上几百倍。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散馆,徐光启被授为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研究员),不久丧父,回乡丁忧。
  在徐光启认识利玛窦之前,他也曾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饱读圣贤书,胸怀天下,然后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在政策上给老百姓以实惠,从源头上救民于水火。自从认识利玛窦之后,他发现,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也不失为一种拯救国家的方法。在回乡丁忧期间,徐光启也并没有闲着,而是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代数学专著《几何原本》,此为西方科学著作译为中文之始;不仅如此,他还引进并改良了并改良了甘薯,写下了《甘薯疏》。1610年,三年守制期满,徐光启回京复职,但一直担任比较闲散的官职。对于徐光启这种不太专长于舞文弄墨的另类来说,这种生活实在是太闲了。于是他把大把的时间用于研究天文、算数、农学、水利、军事等科学技术,当然,翻译、写书的老本行他并没有忘;至于当官嘛,俨然成了他的副业;他又翻译了水利工程专著《泰西水法》。
  他的这种做法,无疑会被朝臣误解,被官场所不容,朝臣对他意见越来越大,无奈之下,徐光启只得辞去工作。专心于他的一亩三分地里了,先后在天津置办土地,种植水稻、药材等,并写成了农学巨著《农政全书》的提纲,就这样,徐光启在天津种了五年地一直到1618年。
  1618年,相信各位忠实的读者一定不陌生吧!这一年,辽东抚顺、清河相继陷落,辽东告急!适逢友人举荐,徐光启再次复职,以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兼河南道监察御史(正七品)的身份督练新军。他讲求兵不在多而重在精,这与孙承宗当初训练关宁铁骑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的战争,热兵器(枪炮)一定会战胜冷兵器(刀剑)。于是会同李之藻、孙元化(徐光启的学生)等人联名上疏:“红夷之炮,杀伤甚广,吾等思之甚善,恳陛下酌之,购之以为守!”
  天启皇帝为了表明自己虚心纳谏的态度,同意了徐光启等人的建议(但他心底里并没有对这种火炮有多大好感),分批在葡萄牙军火商中购进了4+22计26门火炮。但天启皇帝并没有想过把它们用于边事,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更加重了天启皇帝对火炮犹豫的态度。一次试炮,炮弹炸了膛,当场把炮手给炸死了。这还了得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儿咱不能干啊!25门炮(毁损了一门)俨然成了摆设。
  炮既然买来了,岂有不用之理呢!此时的孙承宗督师蓟辽,他深知红衣大炮的威力。心说:你们这些庙堂之上的人不重视,那我拉走几门放在辽东战场上,你们不会有太大意见吧!于是往辽东拉了11门炮,这11门火炮,理所当然地調配给了此时的辽东重镇—宁远。
  这个红衣大炮在后来的宁远之战中可谓是抖尽了威风,杀得后金骑兵嗷嗷直叫!无奈之下,努尔哈赤只得下令撤军,宁远暂时是保住了。
  从某方面来说,徐光启对于扭转辽东连败的战局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徐光启后来官拜何职,又干了什么事儿,那是后话,与此文无关,不再赘述。但光有利炮,那是没有用滴,还需要有人会摆弄,会摆弄的人又是谁呢?敬请期待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