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女记者和她的老师(4)
作品名称:那天是中秋 作者:凹凸平面 发布时间:2022-11-08 14:43:43 字数:4012
路奇凡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小道消息:在离刘家营十几公里远的一个村子,有个从北京来的下乡知青,发明了机井遥控。躺在家里就能控制几公里之外的机井,被有关部门请了去专门搞科研。不管这小道消息是真还是假,有多大的水分,但这消息却让路奇凡很果断地作出学无线电技术的决定。路奇凡跟老爹说,咱学技术,得学别人学不了的,那才有竞争力。修鞋、裁衣服,不认字的人都能学会,我要是也去学修鞋,也搞啥服装裁剪,那以前学的微积分不就白学了?要是学会无线电技术,咱也搞遥控,说不定也能被国家请了去专门搞科研呢。父亲说不指望着你能出啥彩,学门技术能赚钱养活你自个不用我和你娘为你操心就烧高香了。路奇凡说,这你放心,学会无线电,就算搞不出啥发明,起码能在集市上摆摊修收音机赚钱。父亲说那就成!
万事开头难。那时候路奇凡对无线电知识一无所知,要学习无线电,起码得先看几本这方面的书。父亲给了路奇凡五元钱。从刘家营第四生产大队到燕山,公路上有路标标记,上面的数字是二十公里。每天有十多趟公共汽车从刘家营公社门前的汽车站路过开往燕山,单程票价五角,往返需要一元。一元钱可以买一本书!为了节省能买一本书的钱,路奇凡不敢坐汽车,但腿脚不利索,没学会骑自行车,步行去市里显然也不现实。那几天,路奇凡一大早就等在公路上,看有没有熟人骑自行车去燕山上班或者办事,求人家带路奇凡。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天,他在乡间土路与燕柏路交叉口站着,初中同学靳素雅骑着自行车过来,在离他两步远的地方下了车,问路奇凡怎么在这里站着。路奇凡说去市新华书店,没赶上公交车。这话半真半假。靳素雅说我也去燕山,我带你吧。路奇凡假惺惺地说,那不好吧?靳素雅说有啥不好,快上来吧。
路奇凡上了靳素雅自行车的后座,心里有点兴奋。如果不出意外,一个多小时后,他会走进燕山新华书店。哪知道,还真出了意外。靳素雅带着路奇凡往燕山方向走了半个多钟点,突然下了车,跟路奇凡说:“我肚子疼,恐怕今天去不了市里了,得回去,你看你是跟我回去,还是到前面等车?”路奇凡想了想,要是跟靳素雅回去,不定哪天才能等到能骑自行车带他到燕山的人,况且今天已经走了大约一半的路程了。路奇凡说,我到前面等车,你自己回去吧。靳素雅说汽车站不远了,你自己去吧。说完,靳素雅将自行车调转方向,朝刘家营方向而去。
路奇凡看靳素雅走远了,转回身往前走。路奇凡已经打定主意,绝对不能乘公交,能省一角是一角。路奇凡朝市里走去。走一会儿回过头看看,是否有熟人骑自行车路过。遗憾的是,到了市里,也没有见到熟人。路奇凡走得很慢,最主要的是走累了要在路边歇一会,十多公里的路程走了好几个小时,到市新华书店,选好了书,结了帐,走到大街上,路灯都已经亮了。午饭没吃,晚饭也没吃,这时候才觉得饿了,可路奇凡身上只有买书找回来的五分钱,况且没带粮票,只好饿着。三本书放在上学时用的帆布书包里,路奇凡背着书包出市,仍旧走一会而回过头看看,有没有下了班或者办了事骑自行车回家的熟人。没有熟人,路奇凡只好站在马路边,朝骑车的人挥手,幻想着有好心人骑车到他跟前,问他有啥需要帮忙的,只是幻想没变成现实。路奇凡是第二天早上到的家,只因为中间在路边的柳树下睡了一觉。走到公交车站牌子前时,看到站牌下孤零零地站着一人,正是老爹,朝着市里的的方向张望,竟然没有看到走过来的儿子。
路奇凡用四元九角五分钱买了三本无线电方面的书,一本《无线电技术基础》,一本《半导体线路》、一本《晶体管收音机》。别看《无线电技术基础》这本书的书名有“基础”两个字,但里面的知识内容却不肤浅,还真用得着微积分。就凭这一点,路奇凡觉得这门手艺挺适合他。路奇凡敢断定,别说是在刘家营公社第四生产大队,就是在全刘家营公社,能看懂这本《无线电技术基础》的人没有几个。倒是《半导体线路》和《晶体管收音机》相对好懂。但即便是《晶体管收音机》这样的实用技术方面的书,如果光看书不实践,即便是把收音机的工作原理说得头头是道,也对改变路奇凡的生活质量没有半点意义。学无线电知识,最初的目标就是能够组装收音机,能够检查收音机线路上的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的目标,光看书肯定是不行,最主要的是动手。但是,组装、修理收音机不光要有元器件,还得有电烙铁、万能表等工具。买这些都需要钱。路奇凡这么大的人了,总不能老是伸手管父亲要钱,更何况家里的经济并不富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元器件,没有必要的工具,路奇凡只能是纸上谈兵。
路奇凡还真的挺幸运。一天,靳素雅来看他,问他那天是怎么去的市里,路奇凡挺不好意思,本应该去看靳素雅的,问靳素雅那天回家是否顺利,靳素雅说没啥事,可能是着凉,回家吃了两片药就好了。路奇凡让靳素雅看了他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说下一步就是动手实践了。靳素雅问路奇凡还有啥需要她帮忙,路奇凡说没啥,你也帮不了忙。靳素雅说你别把话说死,说出来,兴许我真能帮忙呢。路奇凡就把自己没钱买零件的事情说了。没想到靳素雅还真给他解决了难题。靳素雅的父亲原本是武汉一家工厂的技术员,因为说话耿直被打成坏分子,文革中被下放回老家,文革后期平反后回原单位上班。靳素雅说她父亲也喜欢无线电,自己组装了好几台收音机,有电子管的,还有晶体管的,都放在了家里。“都出不了声了,反正也没用,放在我家也占地方,明天我就给你拿过来,你拆零件用。”靳素雅说。把路奇凡感动地不知说什么好。
靳素雅真给路奇凡送来了两台她父亲组装的收音机,路奇凡把两台收音机的的零件从电路板上拆下来,用这些旧的元器件开始了组装收音机的实践。没有电烙铁,找了块紫铜头,用粗铁丝绑了,权当火烙铁用。开始时,路奇凡专检母亲做饭的时点连接线路,把那用粗铁丝绑紫铜块做成的烙铁埋进灶膛,等把烙铁烧热,拿出来叼焊锡,滴在焊接点上。这简易烙铁的温度不好掌握,温度低了,融化不开焊锡;温度高了,会烧坏二极管和三极管。只得用手去试,手握粗铁丝做成的烙铁把手,肉皮常被烫焦,发出“滋啦啦”的响声。后来,到了冬天,父母住的屋子生了炕炉子,路奇凡就守在炕炉子旁,用炉火烧烙铁,终于在一个黎明,路奇凡旋动组装完的收音机的调谐器,扬声器里传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晨曲,路奇凡兴奋得喊了起来“成功了!”把还在睡梦中的父母吵醒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播音员的声音飘荡在空气中。父亲很高兴,说我儿子不简单,硬是把千里之外的声音听了来!
乡亲们听说路奇凡会摆弄收音机,陆陆续续有人把发不出声音的收音机送到路奇凡的小屋来,路奇凡把本来发不出声音的收音机鼓捣得重新发声,没换件的白搭工夫,换了件的跟乡亲们实话实说,乡亲们就按路奇凡说的价格给路奇凡换的元器件钱。没多久,路奇凡就有了电烙铁和万能表。刘家营公社第四生产大队是集市所在地,每逢阴历四九,三华里的主街上集聚来自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有卖的有买的还有摆摊修鞋焊洋铁壶的,路奇凡在修鞋的摊位边上摆了张父亲特意给他做的小木桌,开始从集市上接活。收入不多,但足可以满足自己的吃穿,还多少有点剩余。
路奇凡确信可以靠着给乡亲修理收音机养活自己之后,开始实施学无线电的第二个目标:搞遥控,让国家把他请了去专门搞科研!这时候路奇凡已经基本了解了所谓无线电遥控的原理:不管是遥控机井,还是遥控爆炸,或者遥控什么其他的机械,都离不开一台发射机和一台接收机,发射机发出指令,接收机收到指令后用电流控制终端开关,终端开关连接要遥控的设备。所以,路奇凡先得组装一台发射机和一台接收机。学会了组装和修理收音机,装用于遥控的接收机就简单多了。重点是组装一台发射机。难点不在于懂得其中的原理和线路设计,而在于组装发射机所需要的元器件价格偏高,比如要使发射机有足够远的辐射范围,那就得达到相当的功率,这就需要高频大功率的三极管,这样的三极管的价格是普通收音机所用三极管的好几倍。为了组装这套收发设备,路奇凡把摆摊修理收音机赚的钱都送进了市里的五金交电门市部。终于,在路奇凡十八岁那年的冬天,组装完了发射机,为了试验他组装的发射机能覆盖多远的距离,路奇凡让父亲带上接收机,耳朵里塞着耳塞,沿着沙河往北走,一边走一边数河岸边的电线杆,直到耳朵里听不到他念报纸的声音。路奇凡对着发射机的麦克风念元旦献词:旧世界风云飘摇,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王冠落地,再也找不到旧世界一块安定的绿洲了。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唯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献词写得磅礴有力,路奇凡念的更是气势磅礴,父亲听得心情荡漾。父亲回到路奇凡的小屋跟儿子说,他沿着沙河数电线杆子,一共数了三十四根电线杆。路奇凡知道,沙河岸上电线杆与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五十米,父亲数了三十四根电线杆才听不到了耳塞中的声音,这说明,他组装的这台发射机可以控制一千四百米范围内的设备。
那一天,父亲在大冬天沿着沙河往北走数电线杆子的行为,被乡亲们描述为“魔怔”,说路奇凡是小“魔怔”,父亲是老“魔怔”,父亲对乡亲们的褒贬不以为然,说,谁能说我儿子不会摸正?
后来有句话叫“摸着石头过河”,对路奇凡这样想生活得好一点却总是碰到这样那样阻碍的人,怎么才能妥善处理吃饭与活着的关系,其实还真是“摸着石头过河”。父亲相信总有一天儿子会“摸正”,路奇凡自己更是深信不疑。路奇凡把那套收发装置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把终端的耳机改成了电灯泡。把那套收发装置起名为“无线遥控指示灯”。父亲给路奇凡打了个木匣子,路奇凡把那套收发装置装进了木匣,写了一封信放在里面,信中说他是一名想为国家建设贡献智慧的青年人,自学了大学的数学,自学了无线电,能搞遥控。恳求能给他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岗位。路奇凡把木匣子寄到了燕山科委。这叫“毛遂自荐”。
只可惜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一个月后,路奇凡那木匣子被寄了回来,打开,里面有科委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句话:我区不缺少这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