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未来不是梦——写在乡村振兴之时(报告文学)>敢为人先 感谢党的好政策 养猪状元李英杰

敢为人先 感谢党的好政策 养猪状元李英杰

作品名称:未来不是梦——写在乡村振兴之时(报告文学)      作者:惠风      发布时间:2021-12-28 14:33:48      字数:3680

  敢为人先
  在镇原县武沟乡武沟村有一名贫困户,他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农民朴素和勤劳的美德,更具有新时代农民的精明能干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只要认准的事,不管有多么困难,必定做到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古稀之年、身体有恙,本应坐享天伦,而他却坚持走着“身弱志不短,生活靠自己,种养两手抓,自主谋脱贫”的生活之道,用勤劳的双手让贫寒的家里牛羊满圈,让一个特困之家成功脱贫。
  杨有寿,男,1951年出生,家中6口人,本人及配偶李会琴均已古稀之年,腿部都患有疾病,行动不便,儿子、儿媳在家务农,孙子杨俊博、杨立博在武沟九年制学校就读。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老杨家里有了新房子、用上了小电井,生产生活条件都好了。但由于文化程度低、信息闭塞,老杨家人依然仅靠种粮、务零工维持着清贫的生活,收入问题始终是老人的一块“心病”。2018年1月,老杨家成县上一位主要领导的联系户,当领导第一次把到户产业政策讲给老井夫妇的时候,种了一辈子粮食的老人担心没技术、没渠道、没效益,对养牛、种万寿菊竟一时难以接受。经过2次的入户动员和商讨,早已对户情如数家珍的李崇暄拿出了初步的“一户一策”方案,并讲给老人听。种什么、养什么、钱从哪里来、收益怎么样,都有了对策。老人这才拿定了养羊、养牛、种万寿菊的主意。
  吃下“一户一策”这颗“定心丸”,有了培育脱贫的“志”和“智”,老杨夫妇从亲戚处借来19000元,买下2头有孕的基础母牛,加上原有的10只羊,家里的养殖规模得到了扩大。开春以后,种下10亩玉米、6亩甜高粱、栽植4亩万寿菊后,在帮扶干部的介绍下,老杨的儿子扬升开始到就近的砖厂务工。老杨夫妇则在帮扶干部和技术员的指导下扩建牛棚、新建青储窖。帮扶干部一遍遍的上门指导、政策宣讲和促膝交谈不仅让老杨夫妇感恩在心,也让他们有了致富的信心。
  当年7月和10月,两头母牛先后下犊,家里牛存栏达到了4头,羊存栏10只,日常的打草、粉料让老人忙忙碌碌,他们还种下了4亩羊草。掰玉米、摘万寿菊、收甜高粱、割羊草……更让老人忙得没日没夜,出入牛棚羊圈、拉车往返山路、劳作田间地头是每一天的常态。实在忙不过来的老杨卖掉了5只羊羔,有了3000元的养殖收入,加上种植万寿菊收入的6000多元钱,这产业增收的“第一桶金”相当于以前全家一年的种粮收入,让老人“甜在心头”。2018年12月,获得了增收喜悦的老杨向入户的帮扶干部算起了他的“增收账”:万寿菊收入6000多元、羊收入3000元、儿子务工收入2万多元、种粮收入16000多元、圈里的牛羊也是一笔不少的财富……扶贫首先要扶志、扶智。杨有寿说:“政策好、干部好,但红火的日子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劳致富……”养殖业最重要的是防疫,杨有寿一方面与村上的养殖户交流养殖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的养殖经验,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又积极参加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吸收先进养殖理念,提高养殖技术。经过将近一年的发展。老杨已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养殖户,成功的喜悦让他干劲更足了,他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捡别的农户不要的玉米秸秆,把捡回来的秸秆进行加工当做饲料来喂养,这样既防止了别人通过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又降低了养殖资本。“是扶贫的好政策和帮扶干部让我重新树立起生活和致富的信心,一步步敲开了致富之门,走上了致富道路,接下来我会进一步扩大养殖、种植规模,拓宽致富道路,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杨有寿坚定地说。现在谈起生活,他充满信心,斗志昂扬。
  感谢党的好政策
  回顾奔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这一年,张正毅感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干部的真帮实扶,让我家能够迅速改变贫困现状,实现脱贫摘帽,逐渐走上致富之路。”
  张正毅,男,1970年出生,武沟乡张岘村张岘组村民。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张正毅发挥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其他贫困户学习的好榜样。
  自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张正毅家先后成为了领导结对帮扶的对象,为了不负党和政府大好政策的恩泽,也为了一家人能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2018年成立l了镇原县正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万寿菊760亩,中药材240亩,带贫107户,农户平均增收500元,农户务工增收3万多元;2020年流转土地栽植苹果树苗88亩,农户务工增收5000多元。
  张正毅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鼓足干劲,发挥智慧,生产自足,在自身发展良好的情况下,张正毅没有忘记乡亲们,他积极带头宣传那些有部分能力的贫困户一起饲养大牲畜,发展养殖、种植产业,帮忙联系,讲价格,看四肢体征、年岁,在他的带领下,贫困户们乐呵呵,纷纷将牲畜牵回家,为了避免饲养不当,影响增肥、繁殖、受孕,他还将学习大牲畜冷配技术,向大家传授自己饲养的经验和技术。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个个膘肥体壮,他带动的贫困户有107户已达到国家脱贫标准,他下定决心要在乡村干部的包扶下,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争取尽快走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踏实能干的“实干家”
  家住镇原县武沟乡巨沟村巨沟组的巨生强,今年42岁,家庭共有7口人,他和妻子大多时候都在下地干农活,他的母亲则大多时候在家帮助他们俩照顾最小的女儿,同时还有3个孩子在上小学。生活过的虽然忙忙碌碌,但收获感总是满满,幸福感更是充满着整个家庭。
  自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在党的扶贫政策的助力下,巨生强能够抢抓发展机遇,积极配合帮扶人员,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通过勤奋努力,改变了家庭困难的情况。巨生强现在也是村里被称为踏实能干的“实干家”,这一点和他的生活实际也确实相符。
  巨生强的帮扶人是卢宇伟,作为镇原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的一名干部,同时也是巨沟村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卢宇伟多次入户了解户内基本情况,并根据巨生强家庭制定了强有力的措施和发展方案。正是在这些计划和方案的指引下,巨生强的家庭收入也逐步有了提升,在脱贫路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巨生强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详细的计划,我享受了扶贫贴息贷款,我家的学生,都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了很多包括营养餐等优惠政策,老人住院报销等政策,给我减轻了很多负担,给了很多发展机会。我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帮扶人的热心付出。
  巨沟村在2017年实施产业转型时,巨生强带头响应乡党委的政策,种植了10亩万寿菊,成为了武沟村种植万寿菊以来的首批受益者,并成功带动和提高了周围群众对万寿菊的认识和种植积极性。同时,他开始养殖牛5头,每年都种植近30亩的玉米,保证了肉牛的饲料供应。他和妻子整天忙碌,辛勤劳作。2018年,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巨生强家的人均纯收入高达6682.83元,顺利脱贫。
  脱贫以后,借助脱贫不脱政策的大好形势,巨生强继续发展着自己的产业,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17头的大户养殖规模,并新建养殖棚一座近300平米,目前大小养殖暖棚达3座。同时,照顾着年迈的母亲,照看着3个学生和一个年幼的女儿,一家人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截止2020年,巨生强的养殖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在村里已经是人人皆知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养猪状元李英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凭借勤劳的双手,李英杰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打工者到“养猪状元”,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群众致富“带头人”。
  李英杰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地地道道的镇原县人,常年在外务工的他2012年回乡创业,成立英杰养殖专业合作社,刚开始由于经验和技术不足,对市场把握不准,一年下来没赚到几个钱。多次的惨痛经历没有击垮李英杰,在总结教训后,他重新鼓起勇气继续养猪。他开始认真学习养殖技术和防疫知识,更深层次地了解生猪的生活习性、生长特点,逐步摸索防疫措施,精心配制饲料配方。经历种种困难后,他的养猪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养猪事业慢慢步入了正轨。
  目前合作社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占地12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00余万元,有技术人员2名,高级技术人员1名,中级技术人员5名。常年存栏生猪1000余头,年可向社会带给优质商品肉猪1000头。与此同时还带动15户亲戚朋友建设猪场,共同创办养猪事业,其中有9户贫困户通过养猪实现了脱贫致富。养殖的肉猪品种有台系杜洛克、美系杜洛克和大长白,大白,二元,三元它们具有繁殖力强、增重快、瘦肉率高等特点。
  猪场业主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首次在公民镇开展“生猪分养”模式,实现农民自己在家规模养殖,即业主向农民带给优质仔猪(或仔母猪)、饲料、疫苗、消毒保健药、生猪保险、饲养技术等。同时创新新的发展模式,既“猪+沼+种植”循环养殖模式,利用养猪产生的排泄物发酵制沼气,沼气种植地用于照明或生活,沼液沼渣对小麦、玉米等农业进行施肥,形成种养生态循环。有效促进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合作社+农户一盈利”动作模式。以合作社建设为核心,紧密联结猪场和农户。促进猪场和农户共同发展,共同谋利。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李英杰只是一个缩影,很多像他一样逆行者始终奔赴在脱贫攻坚一线,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进程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