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未来不是梦——写在乡村振兴之时(报告文学)>不甘平庸勇作为 做脱贫致富的先行者 立足岗位做贡献

不甘平庸勇作为 做脱贫致富的先行者 立足岗位做贡献

作品名称:未来不是梦——写在乡村振兴之时(报告文学)      作者:惠风      发布时间:2021-12-28 14:20:35      字数:3287

  不甘平庸勇作为
  郭正东于1989年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家人全靠几十亩耕地维持生计。22岁时大专毕业,因毕业院校和所学专业不是很好,一时间难以就业,他选择外出务工,以补贴家用。2013年,中央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当时,张岘村“两委”班子大力动员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发展产业,本就对打工生活不抱希望的他,萌生了回家自主发展的念头。2014年,生性敢闯的他回到了家乡,自筹资金建办了镇原县正旺养殖专业合作社,期初由于资金困难,他动员7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以废弃旧庄院19亩及窑洞20多孔入股合作社,改造建成钢架大棚和窑洞复合型养殖圈舍3420㎡,由合作社自筹资金完成部分生产路段和场区砂化,改善了周边生产条件,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节约耕地资源。
  自强不息,转型跨越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出路”是郭正东的座右铭,勤奋、好学也是熟悉他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他深知自己专业知识有限,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于是他到处学习,如饥似渴的充实着自己,经过近7年的艰辛努力,他不断掌握新型的养殖技术和规范圈舍管理方法,截止目前肉牛存栏140多头、肉猪存栏60多头,年收入突破10多万,一家子人也修建了新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同时,自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他积极流转土地,种植多年生紫花苜蓿2000多亩,连年种植甜高粱等高产、优质牧草,在保障养殖饲草供给的同时盘活了耕地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惠及群众,奋斗不止
  郭正东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养猪致富路后,时刻把“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挂在心里。为了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真正摆脱贫困,2017年他提出了入党申请,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对接上下游市场,引进优质品种,畅通销售渠道的同时,推进“331+”进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联合经营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有效实现了小规模分散养殖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将昔日“遍地撒盐”的分散养殖逐渐转变为“集中造血”的示范引领模式。
  在加入党组织后,他更是想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是靠养牛养羊起家的,他的养殖规模在周围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他被村里人公认为养殖专家。如果哪家牲口生了病,他都不厌其烦,主动上门“会诊”,对症下药。为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其他养殖户,他不放过和村民拉家常的一切机会,讲解科学养殖技术,并主动多次在村里开展养殖技术专题讲座,解答养殖户提出的一个个疑难问题。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郭正东经历过低估和挫败,但他依然不屈不挠,坚定信心,不等不靠发展产业,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为全村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带了好头,乐于帮助他人,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得到了组织的肯定。2014年,他被评为“镇原县十佳返乡创业青年”,2016年,被评为“镇原县科技示范户”。
  做脱贫致富的先行者
  井丁和何正英夫妇分别出生于1948年、1953年,两位老人早年间在耱地、放羊过程中都意外受伤,从此行动不便。28岁的儿子井正平常年在江苏昆山某工厂务工。由于文化程度低、信息闭塞,老井夫妇仅靠种粮维持着清贫的生活。帮扶干部杨根宣多次入户动员,拿出了制定的“一户一策”方案,讲给老人听。种什么、养什么、钱从哪里来、收益怎么样,老人这才拿定了养羊、养牛、种药的主意。
  吃下“一户一策”这颗“定心丸”,有了培育脱贫的“志”和“智”,2019年老井夫妇从亲戚处借来19000元,买下2头有孕的基础母牛,用儿子寄回的4000元扩建了牛棚,加上原有的10只羊,家里的养殖规模得到了扩大。开春以后,种下6亩玉米、6亩甜高粱、栽植4亩黄芪。今年7月和10月,两头母牛先后下犊,家里牛存栏达到了4头,更让老人忙得没日没夜,出入牛棚羊圈、拉车往返山路、劳作田间地头是每一天的常态。实在忙不过来的老人只得将5只羊羔卖掉,有了1900元的养殖收入,加上摘村集体种植的万寿菊收入的3000多元钱,这相当于一年的种粮收入,让老人“甜在心头”。
  井丁说:“黄土不亏勤劳人,饥饿不欺苦耕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必有比脚更长的路,相信他们的辛勤努力,有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井丁家的日子一定会不断好起来。他的辛勤努力也会如星星之火,影响、带动山村里的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有心、有志、有为。
  立足岗位做贡献
  一条条硬化路宽阔平坦、一排排小康农宅整齐靓丽、一阵阵欢声笑语从广场传出……在武沟乡武沟村,到处洋溢着生机与和谐。当地村民说:“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变化,一要靠党的富民好政策,二要靠我们村的好支书。”村民口中的好支书就是武沟村村支部书记许登云。
  许登云,男,1976年2月出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200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在陕西武警一支队七中队服兵役,2010年12月至今任武沟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6月当选乡党委委员。自2008年到村任职以来,许登云同志以其敦厚的品行、务实的作风、优秀的业绩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认可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领航带头,做致富的“带头人”。武沟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群众脱贫的难题是增收问题,增收的关键是产业问题。为此,许登云积极考察,引进了销路畅、效益好的万寿菊,通过股份合作制发展,规划栽植了文冠果。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每年积极种植万寿菊700亩以上,为群众带来直接经济效益75万元。栽植文冠果3400亩,让山地绿了起来、用了起来、有效益了。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按照“村社合一”模式,建办了镇原县众荣肉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带贫全乡38户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1000元/户。带领全村270户1097人贫困户脱贫退出,贫困面下降至2.07%,完成整村退出摘帽。
  开拓求实,做脱贫的“领路人”。在群众的心目中,许登云是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办事很公道的人。精准扶贫工作中,许登云总是骑着摩托车,访农户,察真情,每家每户的困难的意愿,每条山路村道,每块坡地洼地,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都想法设法予以解决。武沟村山地多,群众居住条件差,为此许登云多方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共建成小康农宅158套,搬迁安置山区群众158户632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积极争取交通、扶贫、国土等项目支持,新修砂石路31.50公里,硬化路13.10公里,使全村群众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还完成7个山区自然村的农电提质改造工程。村里的人常说:“如今住上了新房子,走上了硬化路,这都是离不开许支书的努力。”
  建言献策,做群众的“代言人”。在人们的印象中,许登云不仅实干,而且爱思考,武沟村大多数农户住在山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随意化程度高,由于全膜粮食种植面积大,“白色污染”尤为严重。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许登云向乡人大提出废旧农膜回收、山区农户自建垃圾收集坑的建议,在武沟村进行试点之后在全乡落实。2019年11月,全村410多农户每户自建3个垃圾收集坑,对户内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引入社会力量,由广英塑业公司在全村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点15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大幅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排忧解难,做群众的“贴心人”。许登云不仅是工作中的强者、能人,还是生活中的热心人,无论是作为村支书、人大代表,或者是普通群众,对于老百姓的困难,他都尽最大可能解决。陈某、王某两户是邻居,但分属武沟村和椿岔村,因为地界发生纠纷,许登云得知此事后,不厌其烦,一遍遍地上门做工作,最终解开了两家的纠葛。近几年来,武沟村在实施各类项目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也有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但许登云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隔阂,让矛盾在村内化解,让项目顺利实施。
  12年的村干部生涯中,许登云也遇到过困难,承受过不理解,甚至被人误解,但他始终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所有一切也最终拨云见日。许登云常说:“党员选我当支书,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就必须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时代在变,但时代所需的实干精神、为民情怀始终是不变的,相信许登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在支书的岗位上,在党委委员的身份下,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好百姓谋取更多的福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