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十九回 石泉寻宝

第十九回 石泉寻宝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1-04-06 08:45:05      字数:5631

  水调歌头:
  烟笼一江碧,霞烘巴山西。
  红藤紫竹无数,青松翠柳丽。
  一串浪花引路,直达石泉深处,金州展秀挹。
  蓼花红簌簌,风吹香惹衣。
  依秦岭,枕巴山,水之边。
  极目江天,青山层峦又一川。
  星河遥遥三千,今夕红楼梦阑,明朝换新天。
  醉歌下船去,梁州在眼前。
  话说袁文林一家到了石泉县,赵伯、玉华、志忠将船泊好,一切安顿妥当。
  赵伯笑道:“袁先生,现在时光尚早,我们不妨先去古街转转,回来再喝酒吃饭,如何?”
  袁文林笑道:“我久闻这古梁州山峻城秀,人杰地灵。今日一见,果然不同一般也。”
  却说大伙下船登岸,径向老街而去。不大一会就走到了老街了,大伙一看,街两旁一律是青砖灰瓦、飞檐吊角的两三层的小楼,有饭店、酒楼、茶馆、客栈,还有一家当铺和古董店,同时路边有许多地摊和卖土特产的。大伙一边逛街,一边讲古论今。
  赵伯笑道:“石泉历史悠久,古属梁州,西魏废帝元年,也就是公元五二五年,始定名石泉。这儿气候适宜,交通便宜,是进出山陕、巴蜀、湖广的水路码头,乡民多是经商迁徙于此,故有十家九户客,土著百年无之说。”
  袁文林笑道:“石泉街不到两里路,做生意的却逾百家。我们这一路走来,看了许多名山大川,还没有好好逛一次街呢。我看这儿地摊一个连着一个,有不少好东西。志忠啊,你仔细瞧瞧,看有合适的文房四宝吗?如果有喜欢的,就在这儿买了,等你们到了汉中好用啊。”
  志忠笑道:“舅舅,那我们就去地摊淘宝贝了。一会我们自己回去,你们就不要等我们了。”
  赵伯笑道:“志忠,你们几个不要只顾玩,太阳落山后回去吃饭。”
  袁文林和赵伯逛了一会街,就在一个小茶馆里喝茶聊天。老太太、袁夫人抱着秀云、顺成和赵妈妈一起逛商店。不提。
  却说志忠、玉华、玉芳、玉林、顺生五个走到地摊边,一家一家地看过来、望过去。看了十几家,东西不少,可是没有一件文房用品,眼看太阳快落山了。
  志忠笑道:“我们这样看的话,速度太慢,时间来不及了,我们要在天黑之前买好才行。我们几个分开看,一个人看一个摊子,谁发现了,就喊一声。”
  却说他们一分开,果然快多了。单说顺生走到一个地摊前一看,地上有许多珊瑚、玛瑙、珍珠、琥珀、美玉等宝贝,那顺生一种也不认识。可是花花绿绿的很漂亮,他忍不住就拿起一个放出金色光芒的小虫子来玩。这个摆摊的是个老者,看见是一个小孩子,于是说道:“小朋友,这些东西不是你玩的,不要乱动。”
  顺生说道:“老爷爷,这是什么宝贝?我喜欢。”
  老者见小孩说话有礼貌,就说道:“小朋友,这是一个金蚕,很贵重的,你放下吧?”
  顺生说道:“老爷爷,金蚕?金蚕是什么啊?有什么用处啊?”
  老者说道:“金蚕就是金蚕,谁晓得有什么用处?好玩呗。你小孩子也用不着,放下吧,我还要做生意呢。”
  这时候正好来了一群游人,大伙就围过来看热闹了。
  顺生说道:“老爷爷,这个什么金蚕我要了,您要多少钱啊?”
  老者说道:“小朋友,你若真要的话?就给一块大洋好了。”
  顺生说道:“老爷爷,您等一下,我给您拿钱去。”
  却说顺生转身刚要去找志忠他们,正巧玉华几个也来到跟前了。
  顺生说道:“志忠哥,给我一块钱。”
  志忠说道:“兄弟,你要买什么呢?”
  顺生说道:“金蚕,很漂亮的金蚕。”
  志忠说道:“什么金蚕?让我看看。”
  顺生将金蚕递给志忠了,志忠看了一眼,发现是一个散发出淡淡金光小棍样的东西,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就转交给玉华说道:“玉华姐姐,你看这是什么宝贝?”
  玉华接过来一看,说道:“看样子像个虫子,不过金光闪闪的很漂亮,既然顺生弟弟喜欢,就买了嘛。”
  志忠取出一块大洋给了顺生,顺生将钱给了老者说道:“老爷爷,您给我讲一下这个金蚕的故事好嘛?”
  老者说道:“小朋友啊,这个金蚕你买了,你就是祂的主人了,应该知道祂的来历,你听好了。”
  老者说道:“老汉我姓金,祖居东北松花江畔,先祖随龙入关,后来先祖经商到了石泉这儿,看这儿山清水秀,是个鱼米之乡,就在这儿安了家,落了根。我家先祖在这儿买了几亩山地和一只小木船,一边养蚕种地,一边打鱼狩猎,以此为生,农闲时也偶尔去河里淘些金砂。有一年,我家淘了许多金砂,就请金匠给做成金佛收藏。金佛做好了,还剩一些金砂,大东西做不来,就做了一只金蚕。这只金蚕是依黄金蚕的样子做的,祂的大小样貌和真蚕大小一样。金蚕做好后,这只金蚕通体沙金,金光灿灿,长约三寸,首尾十一节,仰首吐丝,蚕体饱满,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一家人都很喜欢,视若传家宝,传到我手里时,已经有十几代了。现在乱世,生活不易,就拿来换些米钱。今日遇到了你,也是一种缘分。虽然不是什么价值连城的古董,在我金家也有老些年头了,传到现在也不容易啊。小朋友,你要收好啊。”老者说道这里,就不说了。
  顺生说道:“金爷爷,谢谢您,我会珍惜的,有诗为证。”说罢,口诵一首诗,诗曰:
  传说古国西陵女,留给子孙一金蚕。
  世人纷纷来寻宝,千秋未识旧容颜。
  今日我过石泉县,一条金蚕出龙潭。
  急向山民问根源,嫘祖用它绣河山。
  顺生说道:“金爷爷,谢谢您,再见。”说罢,顺生拿着金蚕和哥哥、姐姐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继续淘宝去了。未走几步,顺生又看上了一件宝贝,原来是一方砚台。这是一块青紫色端石,砚随形,状如苍鹰,刀工精湛,仅雕一喙一目一爪尔,寥寥数刀,正是良工妙手,妙趣天成。砚堂如落日,砚池如弯月,纹理致密。景星增辉,有眼有珠,若云非云,若烟非烟,乃景星庆云砚也。砚体厚重,古朴典雅,温润细腻,呵之津出。青花微细如尘隐隐浮出,盖石极细乃有青花,青花者石之精华也。观其形制,应是唐初之物。顺生见之爱不释手,一番攀谈,遂收入成囊中也。
  却说顺生买了砚台后,继续淘宝,顺生他们几个又走了几十家摊子,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摊上买到了一支福禄祥云毛笔和一块松烟黑墨。据藏家讲,这支毛笔出自古日本奈良的一位笔匠之手,于明朝洪武年间传入石泉,也算一件珍宝也。至于那黑墨吗,就很普通了。不提。
  书中代表,毛笔的历史十分悠久,向上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朝。六世纪毛笔传入日本,主要用于在竹简、木简上撰写经文。七世纪时据说在大阪也有人制作毛笔,但是直到九世纪空海和尚从中国带回长穗毛笔的制作工艺传予笔匠坂名井清川,并将做好的毛笔献给嵯峨天皇,才有了关于毛笔的书面记载。在古代,笔、墨、纸、砚称作“文房四宝”,诗人和学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离不开它们,它是实用品。奈良,是日本毛笔制造业的发祥地,同时也以出产优质毛笔而闻名。室町时代以后,许多大名开始使用御用笔匠,笔匠的职业得以发扬和传承,毛笔的制作也变得愈加精良。一只奈良毛笔的制作需要反复剔毛、搓毛、命毛、浸毛、扎头、燎毛等一百多道工序,而这整个工艺过程全部由笔匠一个人来完成。
  奈良毛笔大多用动物毛制成,比如羊毫、紫毫、马毫、鹿毫、狼毫、狐毫、貂毫等毛笔。按照不同的动物,剪毛的季节、产地、以及生长部位,制作奈良毛笔的动物毛又可以详细划分为很多种类。一支理想的毛笔至少需要混合十几种不同的动物毛。于是,奈良毛笔和毛笔制作工艺不胫而走。毛笔不仅是书写工具,也是有收藏鉴赏价值的古物。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却说大伙逛罢古街,一个个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回到了船上,正是满载而归也。赵伯、袁文林坐在船头一边品茗,一边垂钓。玉林、顺生还在把玩那金蚕。袁夫人和赵妈妈欣赏她们新买的花布,老太太逗顺成和秀云玩耍。玉华、玉芳、志忠马上烧火得烧火,洗菜的洗菜,淘米做饭,忙的不亦说乎。不到一袋烟的工夫,饭菜做好了,整整摆满了一船头,大伙围坐一起,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不多一时,酒足饭饱,撤去碗筷,擦洗干净,收拾利落后。又摆上水果、香茶,大伙坐在船头一边品茗,一边聊天。大伙是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都说自己买的东西怎么怎么好,聊得是非常高兴。
  赵伯笑道:“我今日买的东西最有用处了。”
  大伙笑道:“是什么宝贝啊?让我们瞧瞧吗?”
  赵伯笑道:“好吧,今日,就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是真宝。”
  赵伯取过小木箱,打开箱盖,取出八只细瓷碗来,大伙一看,笑道:“这不就是咱们吃饭的饭碗吗?”
  赵伯不慌不忙拿起一个碗来说道:“是啊,不过这不是普通的瓷碗哟。这一只瓷碗叫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高足碗,它出自著名的景德镇官窑,碗深三寸半,广口六寸多,因为碗底下面有两寸许高足,拿握很顺手,所以被称作高足碗。当初这种高足碗在古代非常普遍,尤其在元一朝,更加受草原牧民喜欢。因为牧民经常骑马,在马上喝酒或者喝水时,这种高足碗很方便右手拿握,所以在当时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生活之必备之物。到了明朝宣德年时,宣德皇帝酷爱艺术,当时生产了许多有名的东西,如著名的宣德炉和青花、釉里红、霁红釉、霁蓝釉等瓷器,尤其是五彩瓷器的创烧,更是惊鸿一瞥的杰作。由于传世下来的实物稀少而未被人们所认识,尽管明代文献中有所记载,但没有实物来加以印证而长期存疑。宣德五彩碗口口沿内侧,有一圈十六字的青花喇嘛经文,意思是‘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吉祥’。瓷器外侧有青花云龙纹,龙纹边饰以下有莲池鸳鸯纹饰,鸳鸯和莲花纹的组合是元代青花瓷中典型的纹饰图案。在碗底,我们可以看到书写‘宣德年制’四个字的楷书款,这就清楚的告诉我们,这八只高足瓷碗出自明代宣德年间。这是国内烧造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宣德官窑五彩瓷器。宣德五彩瓷器一直都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在明朝天启年间的一本《博物要览》中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在高濂《燕闲清赏笺》亦载:‘宣德五彩又若坐镦之美,如漏空花,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五彩实填,绚丽悦目’。人们对宣德五彩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宣德五彩除了文字记载外,时至今日,谁也没有亲眼目睹过具体的东西。你们说,这碗还不是宝贝吗?”
  大伙听了赵伯这一说,都瞪大了眼睛了。乖乖,这碗还真容易买到也。一下子买八只,大伙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赵伯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在年轻时,一次路过景德镇时,在客栈遇到一个喇嘛,听那喇嘛说过宣德五彩瓷器。今日我在石泉古街一看到这八只碗,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一样,后来一想,原来正是早先听那喇嘛说的东西。我们能够在几百年后有幸见到它,而且是八只碗,真是非常的幸运啊。”
  大伙是不住的连声赞叹。聊着聊着,又聊到了金蚕上了。但是,聊来聊去,谁也不知道金蚕是什么东西?
  袁文林笑道:“金蚕就是山蚕,山蚕遍体金黄,故名曰金蚕。又山蚕以柞树叶为食,所以也叫柞蚕。蚕的全身分为头、胸、腹、尾部四部分,胸部由三个环节构成,腹部有十个环节,加上头尾,共有十五个环节。蚕头细长,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脚,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脚及一对尾脚。蚕头细长,金蚕吐丝金色,蚕丝中空,特别柔韧,保暖。其他品种的蚕和家蚕的腹部只有八个环节,外观颜色大多是白色,金黄色的风吹罕见。吐丝一般为白色,蚕丝是实心,柔韧比金蚕差很多。保暖也不如金蚕。在古代,如果是皇帝要的东西,一定要做的和真的一样,可以说能工巧匠做出来的东西与真东西相比,只差一口气的区别也。所以说金蚕是十五节,那么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也是十五节,而且为了色泽一样,也只能用真金去做,当然在那个时代真金不多,可是满足皇帝的需要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既然如此珍贵,那一定做不多了,传到今天一定是极为稀罕的无价之宝了。那些九节的鎏金铜蚕一定王公大臣用的东西。和真正的金蚕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不过话说回来,那一些年代久远的东西,能够流传到今日,也是一件很难得的藏品也。至于那些外什么六节、七节的东西只是坊间做给小孩的玩意罢了,没有任何价值。现在这一支金蚕虽然很漂亮,但是山民自家找金匠打的,属于民间藏品,价值不大,权作一个镇纸好了。”
  大伙还没有听明白,还想追根刨底。
  赵伯接过来,话题一转,笑道:“石泉这一带山多林密,气候温和,特别适宜养蚕。养蚕,首先要打蚕笼,蚕笼,是为蚕儿最后的吐丝结茧做准备的。主要的材料就是麦秸和绳子。夏收的时候,养蚕人会预留一些完好的麦秸,剥掉枯萎的叶子,晒上几场好阳光,齐刷刷地光溜干净。然后用镰刀分一尺左右一段一段地切开,放整齐。种苘,长大后,收割好捆成一捆,放到河里淤泥下面沤苘,沤好后去掉苘杆留下苘皮,搓成绳子,约五、六尺一根。有的养蚕人家用得是稻草,稻草做的绳不如苘做的绳牢固,不小心,很容易折断。苘做的绳子结实又耐用,而且可以反复的使用,就是麻烦多了。打蚕笼时候要三个人,先把麻绳折成双股并在一起,一头拴在门环上,一头用铁钩子勾住。一个负责放麦秸,找个力气大一点的向相反的方向拧转麻绳,因为拧转到最后,越紧蚕笼才越结实。另外一个就负责递麦秸。放麦秸不是看的那么轻松,放慢了,蚕笼会太拥挤,浪费麦秸。放快了,蚕笼又会显得太稀松,放的蚕也不会太多。活儿理顺后,随着麦秸‘噼噼啪啪’的声音结束,一个蚕笼很快就可以脱手而出了。蚕笼打好后,就放到干净的房子里,将要结茧的蚕放到蚕笼上,过一段时间后,蚕笼上就结满了雪白色的蚕茧,等蚕蛹浮出蚕蛾,养蚕的人就可以将茧扣收获了。一年下来,可以卖不少钱,是一项很好的家庭生活来源。”不提。
  大伙又聊了一会,看天色已晚,就各自安歇了。
  书中代表,在几十年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几只金蚕,一只是鎏金铜蚕,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另有一条鎏金铜蚕被民间爱好者收藏,还有两条西汉时期鎏金铜蚕被河北定州博物馆收藏。在国外有一对鎏金铜蚕为民间藏家收藏。至于顺生的金蚕也在长期逃难的路途中丢失了。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却说第二天,清风徐徐,细雨霏霏。大伙起来,洗漱,吃过早饭,读书的读书,收拾的收拾,袁文林在船舱里整理沿途拍摄的照片。赵伯、玉华和志忠驾着小船,离开了石泉古城,过一百一十六里,至洋县,洋县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东接佛坪,南邻西乡,西毗城固,北界留坝,汉江由西向东穿城而过。一路顺风,船至县城,稍泊,吃罢午饭,继续前行。午后过城固,傍晚抵大河坎镇,弃船上岸,乘着月色来到汉中南门。袁文林一家从北平出来,一路奔波,今日终于来到了汉中。正是:
  三千里路兄弟情,犹如甘霖润心灵。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