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白河之光>第五章 白河互助

第五章 白河互助

作品名称:白河之光      作者:石中元      发布时间:2020-06-04 08:14:20      字数:10231

  第一节白河工地“八大员”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白河人”,将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那片土地。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两鬓花白、苍颜皓首,每当回忆白河,他们怎能忘记朝夕相处、苦乐与共的同事?“大家搞卫生,伙房无一蝇。没有生馊饭,饭菜花样新”。预防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是民工生活中的大事之一,工程指挥部经常评比红旗伙房和模范卫生连。近万人的工地,没有出现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当年的后勤保障尽最大努力,为民工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白河乃是人间小社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白河工地流传着“八大员”的故事,有炊事员、驾驶员、宣传员、放映员、保管员、安全员、施工员、测量员……,八大员是个统称,白河工友们展友爱之风,现和谐之美,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正如当年白河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唱的《卫生员之歌》所唱的那样——
  山丹丹开花哟山巅巅香,红十字药箱沐浴霞光。赤脚踏遍千重岭,百里工地胸中装。披风雨、戴星月,冒酷暑、战寒霜。废寝忘食送温暖哟,满腔热血斗志昂。
  山丹丹开花哟山巅巅香,红十字药箱沐浴霞光。双手巧诊百样病,白河弟兄贴心房。送药品、搞预防,守病号、端饭汤。劈山引来白河水哟,心花怒放情更长。
  文明是友爱与互信,文明是法治与民主,文明是慈悲与宽容;权力与金钱,身份与名声不等同于现代文明。回溯20世纪70年代的白河工地,那是一个艰难困苦、青春无悔的地方,那是一个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群体,那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故事的年代——正是现在全社会提倡的正能量。
  1.炊事员、送水员、保管员、驾驶员
  1971年7月24日,大雨下个不停,在井上干活的民兵们疑惑地说,这样大的雨,炊事班的饭送不上来了吧。正在大家饥肠辘辘,肚子咕咕叫的时候,影影绰绰看见山道上有两个人挑着担子,摇摇晃晃地走过来,艰难地行进在风雨中。好几个人忙迎上去,一看是二连烧水工侯茂山和另一个炊事员,他们的汗水雨水流在一起,成了两个泥人。二连的民工连忙接过湿漉漉的两个担子。吃着他俩送来的热腾腾的窝窝头、馒头、炒菜,还有两桶热开水,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八连民工张自生负责送水到工地。张自生起早贪黑、忙忙碌碌。他说:“当年延安根据地的老战士张思德为了革命烧炭,我要为修白河烧好开水。”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开始劈柴、担水。他尽量用枯木朽板烧火,能节省一块煤是一块。他把煤石砸成碎块,和好煤掺和起来烧。清理煤灰时,将煤灰拨过来,翻过去,寻找没有烧透的小煤块。每天挑着担子,走几里地的山道,将开水送到井口。
  五十多岁的乔树安是一连的保管员,他到白河4年多来,一直担任保管员工作,人称“红管家”。他什么活儿都做,经常到工地上参加劳动。业余时间他做得最多的是,给工地送开水。老乔常想,井下工作量大,出汗多,容易口干舌燥,他便自觉的承担义务,争取每天送两次开水,把水挑到山上的井口。他挤出时间,每天上午、下午各烧两大壶开水。有时候大铁壶不够用,他就用汆子在炉灶上,将烧开的水一汆子,一汆子倒到水桶里边。1975年3月24日那天,大家在井下工间歇息时,口干舌焦。有的同志说,“别着急,咱们的义务送水员快来啦!”,正说着,在井口干活的同志看到老乔担着两桶开水,汗流浃背的吃力地走过来。大家马上迎了上去,接过挑子。大家边喝水,边笑着说。“你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老乔擦拭着头上的汗说:“你们干得痛快,不闹毛病,就等于我给白河做了贡献。”
  雨大、山陡、路滑。1971年6月27日,保管员姬万忠、刘广明一大早冒着大雨向井眼走去。“如果水泥被淋坏,或者被山洪冲走,就会影响施工进度”,他俩想到了这里,加快了上山的脚步。他俩及时地赶到井眼,采取了防护措施,避免了国家财产受到损失。《工地短歌》:木板看管员,名叫万明山。工作负责任,场地看守严。木板垛整齐,这就叫贡献。若问他在哪,就住十二连。(注:1980年5月6日溢洪道料厂通讯员撰稿)。
  1979年11月,付展明从古城水库来到白河工地,连续4年被延庆县评为安全驾驶员。1980年实行单机核算以来,天天超定额,月月超任务。他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每天早晨4点起床,晚上10点收工。在1月寒冷的冬天,工地从密云县调运一批水泥,往返一趟需十几个小时。他连续出车11趟,直到把这批水泥运完。从前山仓库往后山溢洪道运水泥,每天定额6趟,他为了多运些,凌晨就出车,晚11点才收工。从大柏老沙石场往工地运沙石料,往返40公里山道,其他司机每天运4趟,他每天拉6趟。多余拉的两趟是在上班前,吃早饭前,挤出时间完成的。
  2.修鞋匠宋兆顶
  在白河工地上干活,费鞋。鞋坏了,可别扔,您把鞋交给他,保管给您修得整洁大方、结实耐穿,穿在脚上舒坦合适,针线活儿让您满意。他是个摆摊修鞋,在此谋生的人吗?不!他是一个义务修鞋匠。这个人就是运输连的民工宋兆顶大爷。
  宋大爷六十来岁,胸前戴条再生布的围巾,两只耳朵上挎着一副旧式老花镜。圆脸盘、大眼睛,额角还有几条很深的皱纹。个儿虽不高,却显得敦实健壮。一双粗糙的大手,短而有力。他满脸微笑地坐在一条小板凳上,身边摆着一只木箱,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修鞋工具,忙活着给民工们修补鞋子……不知根底的人,还真把他当成修鞋匠哩。其实,修鞋是他份外的事情,是一桩赔钱的买卖。
  可他乐意做这桩赔钱的买卖。不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男的还是女的、老是还是少的,凡是白河民工,让他修鞋,都行。鞋修好了,穿上鞋,您打个招呼走就是了。如果您硬要给他留个烟钱,或者小礼物什么的,他就不乐意了,兴许放下脸子批您一通,说您不是自家人。
  1972年,宋兆顶刚来工地时,在3号井出碴土。别人下班了,他还在井口上归置东西。到了晚上,别人入睡了,他还在电灯底下缝补旧鞋。有一次,他下了夜班,刚要脱衣休息。烧水工谢长石跑了进来:“宋大爷,您替我烧一会儿水,我去白河堡村供销社买双鞋。”宋兆顶一骨碌爬起来说:“行、行!”。谢长石正要转身往外走,宋兆顶看着他的脚下说:“你脱下来我看看,能不能再补一补。”谢长石不好意思的说:“这双鞋,您给我补过3次啦!”“不管几次,能补尽量补,补一次能穿一两个月哩。”谢长石只好脱下了鞋,让他修补。
  1975年,宋兆顶调到运输连,主要是看护管理蔬菜。他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外,业余时间仍然摆摊修鞋。运输连附近的几个单位,如炸药厂、仓库连、修配连的民工,不少人都让他修补过鞋。“穿着宋大爷缝补过的鞋,干起活来格外有劲!”
  第二节仓库连的后勤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提高对人、财、物的利用率,是后勤管理的主要作用。白河工地的仓库连,在后勤保障方面做到了“财尽其力”、“物尽其用”,为“人尽其才”创造条件。仓库连的后勤保障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文明行为。文明是一种精神,是深藏于心的挚爱,是公正之制度,是遵守规则法律之自觉。
  1.小处着手
  井眼就是战场,勤杂就是后方——仓库连发扬“小处着手”精神,在保管物资,进出货物中,不浪费一寸铁丝,一个纸片。1975年5月,工地上水泥用得多,仓库连将用完的水泥袋收集起来,将完好的水泥袋和破损的水泥袋,分门别类,展平捆放,再次利用,不扔掉一片废纸。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材不小用,整材不零用,优材不劣用。
  担负起保卫白河仓库的警卫班,昼夜不停地巡逻在仓库内外,警惕地守卫着防区。仓库院落长了杂草,他们就动手清除,周围铁丝网不牢固了,马上修补。到仓库装送水泥的车将水泥洒在路上了,他们扫起来,撮进旧水泥袋子,交给仓库保管员。运到仓库院子里的杂木杆子,横七竖八凌乱堆放,他们一根一根码放整齐。施工中双轮小推车使用量大,更新快、替换多。他们认为双轮小推车上的车辐条,可以继续使用。便一根根地卸下来,砸直后,绑扎成捆。这些年来修车,用了1万余根卸下来的旧辐条,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2.缝纫组
  截至到1975年6月,仓库连缝纫组成立3年了。刚开始只有男民工胡明掌握了缝纫技术,其余两名女青年,从没有摸过缝纫机。一间工棚,一台旧缝纫机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在胡明的带领下,就是这台旧缝纫机,拆旧翻新了背包、围裙、手套、工作服、导风筒……,3年来竟然为国家节约开支12494.90元。可别小看这一万二千多元,当时每个民工每天的报酬0,5元,算下来,一个民工一个月能领到15元,当时一个人5分钱能吃一顿饭。就是这每天的5角钱,顶生产队一个棒劳力的工分。
  在胡明的耐心帮助下,这两名女青年很快掌握了缝纫技能。最难做的活是导风筒的翻旧成新。要翻新10余米长的导风筒,需要一个人扎机器,另外一个人扶持。遇到导风筒连接的铁圈,还要绕铁圈多扎几道。最头疼的是,导风筒翻旧成新时,石棉沫子四处飞溅,到了晚上休息时浑身刺痒。仅1974年她们就修补导风筒170条,免去了4千多元的购买款项。
  井下用的防水手套,过去都是购买的,还不能及时买到,缝纫组主动承担了制作的任务。在修配连的帮助下,经过多次试验,研制出了用电烙铁加工改成的“热合机”,每人每天能压制塑料防水手套300多个,经过技术攻关,后来每人每天能压制塑料防水手套600双,基本上满足了井下施工的需要。
  1975年6月缝纫组增加了一个女青年。4个人每人都有一台缝纫机,承担起了更多的任务。他们每做一件活,精打细算、一丝不苟。比如用旧雨裤改成围裙,从裤缝拆开费工费时,只能做一条;从裤裆里拆开,省工省料,还能做成两条。在缝纫组手里没有废料,剩下的布块可以给衣服打补丁,再剩下的布尖给手套做沿边。缝纫机一直坚持自己修理,以节约为荣,3年多了,总共花了十多元钱购买些缝纫机上必换的小零件。
  3.财务制度
  1978年12月20日,工地指挥部表扬了坚持财务制度的三十二连。3名保管员进出库手续规范化,领料手续健全。每种材料必须经施工员和连干部审批、营干部签字方可领取,并做到妥善保管、合理使用。由于三十二连负责施工的渡槽在村子里,保管员当日清理,及时回收,防止了丢失。
  同时,工地指挥部对所有的团、营、连所在工地进行了财务、财产清查。并对仓库保管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记账知识,练习打好算盘。仓库连负责人赵景仪要求大家面向生产第一线,练好业务基本功,为所有连队服好务。
  仓库连负责妇女工作的连长兼团支部书记王亚丽,要求团员青年做到三懂(懂制度、懂业务、懂生产知识)、四会(会记账、会算账、会分析、会保管)。1978年12月8日,对前山仓库15名保管员进行了7个项目的业务测试。在测验中,负责3个生活劳保库,179种规格物资的曹金兰,在珠算计算上既快又准,在当日库存数量10个品种提问中丝毫不差。她没有灯光下,摸黑拿东西时,样样准确。负责3个工具库,324种规格的保管员陈淑兰,取得了总分84分的好成绩。
  工地老标兵、先进保管员乔树安自到仓库连担任副指导员以来,虽年过六旬,但青春常常驻。每次下雨,别人避雨往屋里走,他却披件雨衣到各个库房检查漏水漏洞。现任二十三连保管员孔庆保,发材料时手续健全,从不马虎。在三十八连撤摊时,他所保管的物资只丢失了一顶工作帽和一副手套。
  
  第三节妫川儿女团结友爱,白河两岸凝聚精神
  1.眼里有活,不分份内份外
  人心齐,泰山移。1971年1月,炸药厂要盖10间房子,时间紧迫,盖房砍下来的木料,堆放在一连工棚的驻地旁边。虽然这不是一连的任务,但一连的民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不看作是“额外劳动”。一大早到山上施工,冻手冻脚的,一连的民兵们主动扛起了木头,途经炸药厂时,将木头整整齐齐地码放好。大家连续用了两个上班的时候,将10间房子的几百根檩条送到了炸药厂。
  一连主动到山上,帮助电线工架接电线。1971年1月下旬,1号井眼打下5米多深,但井水上升到3米多,不断地往上涌水。大家十分着急,需要架接电线,尽快用水泵将水抽走。一连的会计阎尚宽,卫生员吕正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做好了自己手头的活以后,主动到工地山头上,帮助电线工架接电线。在他们的帮助下,顺利地架起了电线,保证了竖井的挖掘进度。
  “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友爱同心胜黄金。1975年6月,五连担负的进水塔塔身浇灌工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为了保质保量,加快工程进度,工地指挥部号召附近连队帮忙。让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指挥部机关的27名人员,闻风而动,奔赴进水塔。炸药厂的女同志们当天下午,来到进水塔干活。6月11日,十五连有38名同志,不顾一天的疲劳,利用工休时间,主动到水塔工地。七连的一百多名同志,看见进水塔工地吃紧,他们刚下夜班,顾不得回工棚休息,又到进水塔干活。互利合作、团结奋进、场面感人。
  五十多岁的加强连机械排排长刘明,4年来,他和青年人一起坚持在井下工作。1975年3月,由于人员调动,井下铁道工由原来5人减少到4人,又有两人因家中急事请假未归,只剩下刘明和1名新人在井下。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刘明没有向连队要人,他每天要下井4次,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这对于一个五十开外的人来说,又苦又累。“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是他的口头语。人们称刘明是塞外不老松。
  
  本文作者旁白:延庆县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主办的《战白河》思想评论:人要有点精神。刘明在白河工地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地工作,值得称赞。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厦,不正是像他这样的人,一砖一瓦建筑起来的吗?
  2.建工棚
  修配连义务劳动修工棚。根据指挥部的安排,修配连要在1975年5月底以前搬到新建场所。新建场所的工棚是个“半拉子”,为了不推迟搬迁,他们义务劳动整修工棚,没有向指挥部提任何要求。修配连利用几个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挑水的挑水,和泥的和泥,垫地的垫地,竖起了电线杆,架起了电线,又把新建的车间和新盖的工棚的墙壁,都抹了一遍泥,堵住了墙壁上的缝隙。按时搭铺搬行李,及时搬到了新的工地。在施工中节省用料,工程成本造价逐月下低,生产速度逐月上升。
  1975年10月,延庆县政府决定再增派2400名民工到白河工地。指挥部将盖工棚任务交给了八连。为了不耽搁本连队的施工任务,八连利用休息时间抓紧盖工棚。1975年10月10日晚上,八连同志们往返4里地,到刘斌堡山上搬运木头420多根。民兵苑永成、申瑞珍、卓跃宗扛的多、走得快。卫生员张志文来回五趟,扛回木头6根。刘生、申瑞成、乔有志、池云明,为了多运回木料,他们在山道上用小车推回了40多根木头。10月10日晚上,下夜班的十几个同志虽然看不清山路,不便再去扛木头,但他们主动去附近山溪挑水和泥,总计挑了250多担水,保证了垒墙和泥的需要。
  1975年10月12日晚饭后,八连下班休息的人自觉去扛木头,还利用上班途经山上的机会,将木头捎回来。许多人衣服划破了,肩膀红肿了,脸上却露出了微笑——因为,备足了盖工棚的木料。在八连连干部郭德稳、李德带领下,披星戴月往东湾村西的新房运杂木杆和竹竿,盖工棚节约了大量的苇薕片,减少了盖房的款项。
  指挥部和附近三连的同志们,用了17天的工休时间到山上拔荒草两万余斤,解决了盖工棚抹墙用毡问题,终于在上冻之前盖好了工棚。
  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组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1975年10月底,2400名民兵陆续来到了白河工地。依山傍水建工棚,蓝天作被地当床。当他们住进了新工棚,受到工友们的热情欢迎时,许多人感动地说,我们要和你们一样,鼓足干劲修白河。
  3.节约原材料
  截至1975年6月6日,十六连修配组捡收废铁700余公斤。他们在修理双轮车时不乱用一根车条,一颗镙丝,能够用旧的就不到仓库领新的,还利用工余时间,四处寻找、拾捡废铁,几年下来累计捡收废铁700余公斤。
  截至1975年6月30日,加强连铁道组组长刘明,捡废道钉一千多个,旧螺丝几万个。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加强连铁道工刘明一直在井下工作,有时候一天在百米深的竖井下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听见他喊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更可贵的是,他在井下不放过每颗废弃的铁钉螺母。他上班、下班,常常是低头行走,留心路边上的铁钉螺母。有人看见他在泥水中摸索捡拾铁钉螺母,便对他说:“刘师傅,咱们白河也不缺这三瓜俩枣的,何必较真呢。”他说:“富从俭中来,国家的财产更得一分钱当作两半花。”在他的带动下,铁道组的3个铁道工,共从井下铁道旁边捡回道钉一千多个,旧螺丝几万个,重新修复,再次使用。
  寸铁一钉要捡回,勤俭节约记心中。1975年年初,指挥部倡导每人捡一斤废铁,上交工地,人人争当捡废铁的标兵。此活动开展以来,三连到1975年7月7日,共拾废铁428斤。七连捡回废旧物资500多斤。在大家的努力下,回收再造,废物利用,挖山凿洞工程的造价下降了,由过去的每米成洞957元,下降到每米成洞242.17元。
  4.拾金不昧、舍己救人
  民工王玉海、王玉亮拾金不昧人称赞。1982年5月13日,黑汉岭公社民兵连王玉海、王玉亮去白河地筛分场办事,走到上坝公路附近时,发现了路旁边有一个钱包。钱包里有现金4元、粮票5斤,布票8尺,还有一张购物发票。他俩想,失主还不知道怎么着急呢。他俩等了一会儿,希望失主认领,看看前后附近没有人,他俩等不及了,便原路返回,交给了白河工程指挥部保卫处。保卫处根据购物发票的线索,打了几次电话,又派人咨询核实,5月14日保卫处终于找到失主。失主原来是刘斌堡公社连队女民工马瑞华。她愁眉不展,正在那儿思谋,布票丢失了,没法做新工作服哩。物归原主,她心里乐开了花。可别小瞧钱包里4元钱,当时10分钱可以吃一顿饭。
  黑汉岭连三排排长贺书成拾金不昧。1982年6月4日,黑汉岭连三排排长贺书成休假后,从家里返回连队的路上,走到溢洪道附近,拾到手表一块。当时周围没有其他人。贺书成想,丢失手表的人现在一定很着急,可能正在四处寻找。想到了这儿他加快了脚步,往指挥部保卫处走去。经保卫处查找,是北京市基础处徐鹏同志丢失的。他来工地后,施工中需要掌握进度看时间。他认领手表时,握着贺书成的手,十分感谢。
  工人张风瑞拾金不昧。1982年8月18日晚上,北京市基础总队工人张风瑞等2人,在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门前拾取一个深绿色的钱包。钱包里有5元2角钱,外部粮票58斤,内部粮票85斤,现场空无一人,他俩只好回到驻地,用电话联系了几个单位,但无人认领。他们根据仅有的一点线索,内部饭票上的手章,当晚找到了康庄公社连队负责人。经核实,是民工张树林在看电影时丢失的。第二天,他俩又亲自将钱包送到了失主手中。康庄连队对兄弟老大哥千方百计寻失主的友爱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82年11月2日,指挥部小车班司机张殿明在出工返回工地途中,在路边拾取男式皮袄一件。他回到工地,及时将失物交给保卫处,并通过工地广播及时播放了失物招领启事。过了两天,有人前来认领。在工地广播中,指挥部号召大家学习张殿明失物交公的精神。一件皮袄价值不大,但关系到一个人的一言一行。白河形象,大家爱护,淳朴待人,诚信为本。
  张建民舍己救人。1982年9月9日下午,下屯连二排民工张建民、王来泉、雷淑琴等5人拆除一栋旧木板房。拆的剩下最后一间的时候,5个人正准备把木板房抬起来,往外运送时,由于山坡地势倾斜,木板房失去了重心,向一侧倒了下去。这时,张建民一转身,见女民工雷淑琴呆在那里,木板房正向她砸下来。张建民不顾自己的安危,猛跑几步,一把将雷淑琴推开,木板房却向他砸来,他敏捷地歪斜了一下身子,木板房在倒地的一瞬间,将他的鼻子挂伤,脸上划了两道口子、鲜血流淌。人们将张建民扶持起来,送他到卫生室。他从卫生室包扎以后,又和大家一起抬运装车。工友劝他休息,他说不碍事。直到将拆除收尾工作干完为止。
  
  本文作者旁白:我将本章节发在“我是白河人”微信朋友圈征求修改意见,2019年4月26日,微友(永不消失的电波许志东)写道:写得好!小人物、小事情,从细节折射了白河勤俭施工,集体友爱的精神,反映了白河精神自上而下的相互影响。正是这些来自底层的小人物,创造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历史,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映了中国人的务实作风!
  
  小人物,真朋友。乔雨先生的《朋友》道出了当年“白河人”的真挚友爱——喧嚣中给你一片/宁静/物欲横流的时代/给你一份
  清纯
  一首/乡村的民谣/带着淳厚与温馨/滋润你
  干涸的心田
  阴雨天同撑/一把/伞/骇浪中与共/一条
  船
  朋友/岁月流逝后的/童话/无悔历程中的
  见证——摘自:《故园的冷月如水》乔雨诗画选(三十六)。
  
  第四节八方支援
  八方支援为白河,戮力同心再奋进。在白河施工最困难的时候,延庆县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伸出了援助之手,尽可能的解除白河民工的后顾之忧和生活困难,在物资、设备、人员给予了及时的支持,使白河工程建设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白河隧道施工的机械化程度逐步、逐年提高,风钻代替了钢钎、锤子,竖井安上了卷扬机,电灯代替了土瓦斯,抽水和排烟用上了机器,工程进度加快了,民工有了安全保障。
  1.1971年
  1月7日,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寒冷北风向工地扑来,二连几个工棚的宿舍温暖如春。沈家营公社程才等领导,代表沈家营公社党委、革委会来到白河工地慰问。三排长肖长军代表二连全体指战员表决心:沈家营来的全体民工,为改变延庆穷乡僻壤的面貌贡献力量。
  1月14日,天气格外晴朗。工棚内外,喜气洋洋。下屯公社革委会副主任赵尚代表公社党委、革委会、军宣队以及贫下中农到工地慰问。连指导员李茂富代表全连表决心:不把白河水引到山前,不下战场!
  1月15日,井庄公社党委来工地慰问,赠送民工红宝书。大柏老公社党委副书记王德良到七连工地慰问,并带来一批物资。
  11月16日上午,延庆县委书记王虎、副书记刘明、县委常委孙凤岗、孟宪石以及县局机关26人,代表延庆县22万人民到白河工地慰问。一行人先到隧洞出口,然后到1号、4号、5号、7号竖井工作面察看工程进展。随后,在工地现场召开了延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在会上听取了白河引水程指挥部汇报以后,王虎、刘明在会上讲话。到会的粮食、工业、商业、农机、电力、财金、民政、公安、邮电、文教卫生等县局领导纷纷表态:白河工程是改变延庆落后面貌的重点工程,一定要密切配合,大力协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2.1974年
  白河春来早,工地艳阳照。延庆县领导到白河凿山劈坡、挥锹铲土。12月18日,延庆县委书记鲍傅汉、副书记孟宪石,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陈长庚、武装部政委李锡录带领260名县局领导,冒着凛冽寒风,翻山越岭来到白河工地劳动。他们在百米竖井下顶着淋头水,与加强营民工一起立桩打眼、推车运碴。他们有的到终年不见阳光的导流隧洞、进水塔工地和大家一起奋力拼搏。有的到溢洪道里推车装土,用双手搬运石块,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与光荣。
  在劳动间隙,年过半百的鲍傅汉书记擦拭汗水说,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劳动的制度,体谅群众的甘苦,让政府甘心情愿地为人民服务,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在劳动休息时,大家一起唱歌,场面十分热闹。延庆县武装部王振杰当场写诗一首:
  歌声嘹亮红旗展,笑迎寒风胸中暖。军民团结战白河,引水入川把山搬。
  3.1978年
  从1978年2月24起,连续3天,延庆县委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鲍溥汉带领县直机关20余名同志在出口闸整修场地,为引水入川作最后的准备。鲍书记不顾天冷风寒,脱掉棉衣,挽起袖子干活。在三闸干渠施工的二十二连和二十九连推车运土方,从每天定额50车增加到60车,尽管天寒地冻,但是大家汗流满面。猛虎九连不怕隧洞内寒冷侵肌、泥浆溅起,从每天清理整顿洞底200米增加到300米。他们保证在1978年3月5日之前完成隧洞的扫尾工作,确保1978年3月通水。
  4.1979年
  7月15日,中共延庆县委在白河工地召开有关公社负责人会议,研究解决白河民工生活困难问题。
  会议听取了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许丛林的汇报。首先,他介绍了白河工程10年来取得的成绩。接着介绍了今年(1979年)正在施工的情况:1号电站的开挖、清基已经完成;溢洪道已开始了闸前底板混凝土浇灌;前山的5座渡槽的工程进入扫尾阶段;一个以清库利库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正在工地展开。他在汇报中,讲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由于今年投资的限制,工地上的大多数民工的生产和生活存在问题,还需要延庆县各个部门的支持。
  延庆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宋世荣在会上指出,白河工程是全县人民的事业,白河的困难就是我们全县人民的困难,必须由全县各级人民政府来承担!为此,这个月底以前,必须兑现返回生产队民工的待遇,“齐工找价”是手段,目的是尽快将待遇落实到户,让民工尽快返回白河工地。要合理解决民工在生产队记工分问题,在白河工地劳动的民工工分,不能低于生产队同等劳力的工分。今后生产队不要给白河民工分配农田任务,割麦子、割青蒿、灭荒整地、秋收打场这些活路,不要再分派给在白河工地干活的人。
  宋世荣强调说,由白河工程指挥部和各公社党委书记共同担责,将白河工地上的长期病号动员回生产队。凡是在工地上的弱劳动力,完不成定额任务的民工,要限期离开,并要调换生产队一等、二等劳力,保证白河工地的正常施工。我们要勇于担当负责,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去战胜白河工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会议结束后,有关公社负责人分别到本公社所在的连队,听取民工的意见,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他们在山谷中用双手筑起一座高山平湖……回首20世纪70年代那个火热的现场——那难以忘怀的往事,请阅读第六章白河大坝……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