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一回 剔红传家

第一回 剔红传家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0-02-26 09:15:00      字数:4247

  诗曰:
  香山烟雨起苍茫,一轮红日锁大江。
  三十八年风雨露,洗尽人间锦绣乡。
  话说清康熙年间,有一群客家人迁移到了岭南。他们在那五桂山下,珠江之畔,看到这里山高林密,果木坠枝,四季花香;极目远眺,一片翠绿,溪水潺潺,风光优美;更兼江水滔滔,风帆齐扬,正是水陆两便,是一处鱼米之乡。于是就在那山坡之上建房造屋,围垦种田,捕鱼经商。时间长了,人来的越来越多了,久而久之,这儿就成了一个村庄,因为村中人多姓谭,故村名唤作上谭村。
  这上谭村东南约五里有一镇,名叫香山镇,该镇坐落于五桂山系傍边的凤凰山麓。据史书记载,五桂山上有一片天然的野茶树林,此茶是一种兰花样的野生茶叶,每逢花开时节,香飘数里,所以世人称其为“香山”,那香山镇也因此而得名也。
  这上谭村里有一户人家,主人姓谭,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剔红艺人,村里人都尊称其为谭先生,时间久了,那谭先生的真名倒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不提。
  这谭先生膝下有一个儿子,名字叫景堂,年方十六,长的是眉清目秀,端庄大方。这一日谭先生把小景棠唤到跟前,郑重其事地说道:“好孩儿啊,你现在已经不小了,该学习一点东西了,从今日开始你就跟为父学习做剔红的生计好了,将来也好有个养家糊口的营生啊。”于是,从那一日起,小景堂就跟他老父学习剔红的技艺了。不提。
  看到这里,诸位客官可能要问了,剔红是干什么的啊?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书中代表,何谓剔红?剔红工艺约起源于唐代,盛于宋元。剔红是以金、银、铜、铁或紫竹瑞木为胎,涂抹上多层朱漆或其他的色漆,少则百遍,多则千遍;达到一定的厚度之后,经过烘干和磨光工艺,再于其上描绘山水花木、鸟兽虫鱼、楼台殿阁、人物故事,巧施技艺。以刀笔作画,细雕慢琢,运用深雕、浅雕各种技法,日夜不缀,一气呵成,终成惊世佳品。
  众所周知,剔红雕饰的内容和题材极为丰富,有人物山水、果实花卉及各种吉祥图案。根据漆色和花纹的不同,又分为剔红、剔黄、剔彩、剔黑、剔犀等不同的小类。剔红为其中的佼佼者,能将纹饰的画面烘托出浓厚热烈的色彩效果,故最受人称道。所以从明代中期时起,剔红也渐为雕漆的别称。一件好的剔红,具有胎骨轻薄、质感细腻、光色协调、不剥落褪色等特点,是别具一格的艺术品;素来为藏家所青睐,是古玩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藏品。
  且说剔红经过宋元时期的辉煌以后,到了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偶然得到一些日本藏家的剔红藏品,明成祖朱棣非常喜爱,于是成立了皇家漆器作坊,遍招名师,再造剔红。当时剔红佳作蔚为壮观,有碗、瓶子、盖盒、盘屉、茶盅等小型器皿,亦有桌子、祭案、屏风等大型家具,是富贵人家的必备之物。明朝是雕漆史上的黄金时代,多位皇帝对漆器都是偏爱有加,专门制作宫廷漆器。其中,尤以剔红数量最多,也最精致。
  关于剔红,历史上有许多趣闻,有一段故事与那吴承恩有关呢。吴先生在那《西游记》一书里描述道,孙悟空和八戒一路追赶,直入到无底洞内。正在左寻右找,不见那妖精的踪影时,忽闻得一阵香烟扑鼻,悟空笑道:“这香烟是从后面飘出,想是在后头哩。”拽开步,提着如金箍棒,走将进去看时,也不见动静。只见有三间倒坐儿,近后壁却铺一张龙吞口雕漆供桌,桌上有一个大流金香炉,炉内有香烟馥郁。这桌子就是一件有名的剔红也,由此也可以知道剔红艺术品在明代是如何的风行一时也。
  且说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酷爱雕漆,剔红的技艺、雕刻技法尤为纯熟,因此该时期的雕漆工艺得到了蓬勃发展;既继承了古人的风格,也有创新的元素,成为历史上漆器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那小景堂在老父手把手地传授下,不到数月,对剔红一道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那谭先生看小景堂已经入门了,于是就拿出自己珍藏地明清两朝的一些剔红精品让小景堂观摩学习。这样一来,那小景堂的眼界大开,技艺是飞快上升。就这样三年过去了,那小景堂的手艺已经离炉火纯青还差半步了,那谭先生心里是非常高兴。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徐徐,谭先生喝罢早茶,一个人走出了院子,信步朝村外走去。那谭先生刚走到村头,迎面来了一人,只见这人一身西装革履,打着领带,肩膀上斜挎着一个皮匣子,二人插肩而过。
  那谭先生并未在意,只顾朝前漫步,忽然间,“嚓”的一响,同时闪过一道白光。那谭先生一愣,回头一看,只见那陌生人手里正在摆弄一样东西。那谭先生一生久涉江湖,见多识广,什么稀奇的玩意没有见过啊,可是,今天看到的这件东西还真是头一回呢。那谭先生一是好奇,不由自主地笑道:“朋友,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宝贝啊?可以让老朽瞧一瞧吗?”
  那人笑道:“老先生,这是一部德意志的莱卡(Ur-Leica)照相机,你喜欢吗?”那人一边说,一边将照相机递给谭先生。谭先生接过照相机,上上下下地仔细观赏起来,那人也非常热情地给谭先生讲解照相机如何操作。那谭先生也试着拍了几张,谭先生是爱不释手也。二人越谈越投机,那谭先生笑道:“朋友,此来是清游还是访友啊?”
  那人笑道:“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主要给各大新闻图片社提供摄影作品。我此次是准备到澳门去的,路经此地,看这儿山水秀丽,风光优美,拍一些风景照,以做留念耳。”
  那谭先生笑道:“现在已近晌午,前面不远就是我的家,老朽想尽地主之谊,请朋友到寒舍一叙,如何?”那人笑道:“老先生如此美意,在下却之不恭,依老先生就是。”于是那谭先生和那人就相伴而前行,那谭先生是置酒款待,不提。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简短捷说。那谭先生和那人成了好朋友,在那人逗留地几天里,那谭先生和小景堂整天陪着那人游览香山的风景,端的非常愉快。过了几日,那人走了,临走时,谭先生送给了那人许多礼物,其中有一个精致的剔红盒;那人也将那一部德意志的莱卡(Ur-Leica)照相机赠送给了小景堂,不提。
  且说那小景堂有了这一部照相机之后,那是日夜钻研,反复学习,很快就熟悉了照相机的原理和功能。由于小景堂早先继承了传统的剔红技艺,而这剔红的许多技巧和经验与摄影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隔行不隔理,正是一通百通。那小景堂不但剔红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那摄影技术也非常高明了,在当时,小景堂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高手了。不提。
  且说在那小景堂十八岁那年,为了生活,小景堂在香山镇租了几间门面房,开了一家漆器店,独立做起了生意。古人有一首诗对漆匠的工作描述的非常细腻入微,诗曰:
  谁将剔红天然别,慢将高低仔细修。
  磨它一番百杂碎,引来江河一场愁。
  志公祖师舞禅杖,拄地撑天黑似猷。
  众生日用多不知,王荣代代承恩酬。
  月下皎洁白如日,掷地金声上更楼。
  两手持来付与人,一笑高低任君留。
  这一首古诗说不尽漆家的辛苦,表不完剔红的精美,那小景堂的剔红店里陈列着几十件明清宫廷里流落到世间的剔红佳品,让在下给诸位说道说道。其中有一件剔红庭园高士图漆盒,此件明代漆器髹漆厚重,漆质坚实细腻,色泽深红,用料精良。漆盒盒盖的中心位置,有两位高士在露台上闲情对坐,观湖赏景,一人抚琴,一人倾听,周围及不远处的凉亭中还有三位听众,整幅画面雅逸有致,颇富文人旨趣。漆盒底部刻有“大明永乐年制”字样,说明其应是专为宫廷所制的。而且如此大尺寸的繁复漆器雕刻作品,实殊难得,其被认为是漆器中的杰作。
  还有一元剔红绶带秋葵纹漆圆盘,径宽约一尺。这件剔红绶带秋葵纹漆盘以黄漆为地,压雕朱漆花纹,线条流畅,圆转自如,盘面中心的两只鸟跃动飞舞,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圆形的空间。秋葵花开放的胜景被多角度呈现,千姿百态的花瓣与狭长的枝叶相互重叠,横跨至少三个层面,增加了盘面整体构图的层次感与丰富性。该盘采用的黄漆素地工艺深色背景,一方面可以突出表面的花纹,另一方面可以使漆地平滑整齐,圆盘底层未经加工的黑色背景是元代时期的雕漆特征。像这样冠绝一时的明清佳作足有几十件也。
  另外,店里面摆满了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漆柜、漆箱、茶几、屏风、漆画等古典藏品,真是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美不胜收也。
  那小景堂一方面精心制作,小景堂曾经数次到深山老林里亲自割漆,选择木料,小景堂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对气温、湿度的研究更是有独到的地方,当时的温度多高?湿度多大?雨季如何?这一切小景堂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可。可以说,某种程度看漆器制作全凭天气吃饭,寒冷的冬季,干燥的秋日,炎热的夏天,都因为湿度难以达到要求而无法进行创作,只有明媚的春天才是制作漆器的最佳时候。小景堂很聪明,在自家庄园后面的一个小池塘里搭建一个平台,这里的温度、湿度都很理想,成了小景堂制作的场所。小景堂长年累月的整日这样埋头苦干,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小景堂发了小财了;不久,就成家了,小日子过得很顺心,小景堂有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正熙。不提。
  且说这一天,店里来了一个客商,那客商是自己带着木料来的,要小景堂做一个剔红屏风,工钱说好的是三千两银子,工期半年,约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作品。双方讲好之后,小景堂按照客商的要求提供了样式和要剔刻的图案,那个客商对小景堂的设计图样非常满意后,小景堂就开始日夜不停地制作了。于是乎,下料,磨平,一遍又一遍地上漆,晾干了,再一遍又一遍地上漆。经过这样反反复复地操作,三个月过去了,小景堂又一点一点地精雕细琢,终于提前十日将精美的剔红屏风制作好了。
  小景堂将八面完工的屏风搬到香山镇的店铺里,等那客商来取。可是到了约定的日子,那客商还没有来,又过了半个多月,还是没有那客商的消息。这一下子,小景堂捉急了,正在这个时候,那客商急急慌慌地赶来了,小景堂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那小景堂笑道:“先生啊,你订的剔红屏风已经做好了,你看看满意吗?”那客商看罢,连声笑道:“真是一件精品,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不过我今日过来的有点急,没有带足银子,这样好了,我过两天再来取好了。”
  那小景堂心想,这八面剔红屏风放在店里,一是占地方,二是夜里还要有人守护,于是笑道:“先生啊,你今天既然来了,就将剔红屏风带回去好了,过几日你在来结账就是了。”那客商笑道:“既然你信得过我,那就这样定了,三日后我准时将三千两银子送来你府上。”于是那客商就叫了一两马车,将那八面剔红屏风取走了。不提。
  且说三日之后,那小景堂早早来到店里,准备与那客商结算银两。不料事儿有变,那小景堂在店里从早上一直等到夜里,也没有见那客商的踪影也,一连三日,天天如此。一晃三个月过去了,那客商再也没有露面,看看年底到了,小景堂是一年白忙活。正在那里犯愁呢,忽然来了一个邮差,交给了小景堂一封书信,小景堂展开一看,心中大喜。不提。
  那小景堂喜从何来?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