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顿的时代
作品名称:路易威登的中国神话 作者:zhenbai 发布时间:2014-09-24 14:47:44 字数:3496
卡其顿
1940年,路易.威登的第三代掌门人卡斯顿奔波在巴黎、尼斯与维希之间。尼斯分店由乔治于1908开设,现在成了战争期间威登一家的避难所。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店铺已经被纳粹党劫掠一空,阿尼埃尔的工厂也被征用,卡斯顿的大女儿安德莉还险些为保护工厂而丧命,而乔治开在伦敦、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店铺也被占领。威登公司在这些地方都不可能盈利了。
经营场地的相继被占领,订单的持续锐减,使得威登公司又到了崩溃的边缘。该如何突破这个困境呢?
希望出现在了维希。在维希,由于新政府的入驻,威登的分店一下子成了权力的中心。在隔壁的大华酒店,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请求元帅的接见,而那些名流要员,在元帅府办完事情以后,一眼就可以瞥见花园酒店威登店铺的精致橱窗。7月12日,政府和议会在花园酒店驻扎下来,于是,对于那些前来办事的政府要员、社会名流或者平民百姓来说,威登店铺成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必经之地。机会不可错失,卡斯顿遂指派他的大儿子亨利路易前去管理维希分店。
威登的维希分店,一下子就聚集了极大的人气。那些前来办事的人员,在威登橱窗前匆匆走过,望一望里面的行李箱包、行李床以及各种艺术品,偶尔还引起了他们的故国乔木之思。毕竟,路易.威登已经有近60多年的历史了,风雨苍黄,它几乎成了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这些精致的箱包,曾经见证了法国制造的力量,屡屡在国际展览会上夺得头魁,为国争光;而行李床,则伴随着殖民地的开拓走向世界各地,它们见证了法兰西的民族传奇。而现在,那个歌舞升平、触处繁华的共和国已是昨日黄花,新政府则变成了盖世太保统治下的傀儡政府。
维希分店的人流量有了毋庸置疑的保证,但问题是,如何让这些人走进来,说动他们购买路易.威登的产品呢?新官上任的亨利发现有点难。
毕竟,人们来此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购物,而是前来办事的。战争期间的货币紧缺、物价沸腾,也让路易.威登这样的奢侈品消费也显得曲高和寡。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迎来送往后,亨利发现维希分店的销售量并没有多大提升。祖父乔治已经给了后人创造了这个天时地利的机会,就看后人们如何打开这个僵局了。
亨利路易的才华
亨利路易的店铺就在元帅府邸旁边,每天都可以看见元帅进出。他非常想结交元帅,但一直没有机会。
一天,亨利在当地一家小酒馆流连。酒馆内纵情声色的红男绿女以及各种娱乐活动,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他只是把自己化身为一个旁观者,靠在吧台冷冷地看着他们。他心事重重,自己的店铺毫无起色,而别人在此却玩得如此尽兴,他感觉自己很难融进眼前的世界。
亨利发现,他旁边同样也站着一个年轻人,冷眼旁观着眼前的一切。此人身材硬瘦而高挑,脸颊消瘦,但鼻梁挺括,像立体雕塑的线条。他和这里醉生梦死的玩客不太一样。
年轻人也注意到了亨利,他衣着翩翩,很有风度,像一个英国绅士,只是眉头紧缩,抑郁不展。两人对视了一眼,亨利叹了口气,用一种解嘲地口气说:“他们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巴黎的存在。”
亨利这句话似乎刺到了年轻人内心的痛处。“那么,阁下对巴黎似乎很留恋了?”年轻人试探着问道。
见话题打开,亨利便与年轻人攀谈了起来。他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对巴黎的留恋,自己参加法国革命的经过,以及他的叔叔牺牲在前线的英勇事迹,聊着聊着,两人逐渐产生了好感。
这位年轻人叫布莱士,在维希政府宣传局工作,主管财务。亨利对此当然清楚,他此行的目的,便是想结识布莱士——他已经在这里守了好几天。他的目的达到了。一来二去之后,他俩成了亲密的好友。随着交往的进一步深入,亨利也把自己的职业告诉了布莱士,他是法国最大的箱包制造商的后代。
不久,亨利所在的威维希分店就接到了一笔大订单:生产元帅的半身雕像。
布莱士掌管宣传局的财务,当然也有权力决定元帅的礼物。元帅的半身雕像生产此前由另一家公司负责,但该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美学上总是不过关,上面于是决定重新物色合适人选。布莱士从中斡旋,最终敲定了威登公司。
这样,威登公司就如愿以偿地实现了愿望,成为了新政权的供应商。尽管威登公司缺乏类似产品的制造经验,但亨利还是一口应承了下来。毕竟,它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接到订单了,当务之急是要让威登公司的机器再次运转起来。
卡斯顿与亨利在屈塞建立了一个加工厂,专门用于生产贝当元帅的相关物件。由于事出仓促,这个工厂甚至还未来得及注册。除了半身雕像,后来凡是与元帅有关的物件,如带有元帅肖像的花瓶、钢笔、纪念章等,都由威登公司来生产。它们通过宣传部门,被当作礼物赠送给各国外宾以及政要,作为新政权的宣传品,同时也作为商品在维希以及整个法国出售。
路易.威登的维希专卖店前挤满了顾客。
屈塞加工厂的建立,保证了威登公司在战争时期的正常运营,并为它创造了财富。同时,有官方作为后台,威登公司开始把沦陷区阿尼埃尔的工人逐渐地转移到了自由区,使他们与家人得到了团聚——就像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故事那样,屈塞工厂成了一个避风港。
军队供货商
通过布莱士,亨利路易又结识了波诺曼上校,他是元帅贝当的心腹,这让威登公司更加如鱼得水。1941年起,由于市场上皮革货源的紧张,新政府下令取消了皮革手提包的制造,各大箱包公司纷纷倒闭,法国另一家箱包制造商爱马仕由于长期贡不出货源,甚至只能把橱窗租给了古董商。但路易.威登则不受影响。屈塞工厂的机器依然马力十足地运行着。阿尼埃尔工厂也运转了起来。它给占领地的军官生产皮带、军用旅行箱和担架,就像在一战时期一样。
作为战乱中的企业家族,威登一家可谓是当时的典型。父亲卡斯顿虽然为新政权服务,但骨子里对它还是保持了一定距离,卡斯顿的两个小儿子克劳德与雅克则深受戴高乐主义思想的感染,是抵抗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克劳德后来还应征入伍,加入了第二装甲团,和联军一起远征柏林,摧毁了希特勒的老巢。
在战争期间,维希的店铺主要由亨利负责。由于亨利主导的产品保持了威登品牌一贯的优异质量与设计品味,亨利被授予了元帅的双刃战斧奖章。
战后的路易.威登
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10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告第四共和国的诞生。11月,戴高乐被议会选举为临时政府总理,组成新的临时政府,原有的维希政府被废除。
第四共和国成立,那些在战争期间曾经背叛法国、有投敌行为或者与占领军合作过的法国人将要面临秋后算账的待遇。维希政府的头号人物贝当元帅遭到起诉,被判终生监禁,其他被起诉、判刑、监禁以及剥夺公民权力的人不计其数,使得社会上下人人自危。但奇怪的是,威登父子竟然安然无事。也许这是克劳德的功劳:因为他参加了抵抗军队,并且还被授予了荣誉勋章,算是将功补过了。
但威登公司真正恢复正常,要到1950年。卡斯顿一家人完全投入公司的运营,亨利负责商贸,雅克负责财务,克劳德负责工厂管理。不久,威登公司收到了一笔重要订单,它来自爱丽舍宫,是为共和国奥里奥尔总统出访美国定制的一套行李。这笔订单的到来,真正意味着共和国对路易?威登的过去既往不咎,同时也说明了威登公司又受到了上流社会的重视,焕发了新的生机。
1954年,卡斯顿决定撤出香榭丽舍大街。关于这次撤走的动机,具体原因不详。是威登公司急需一笔资金用来发展呢?或者还是另有所图?但不管怎样,路易.威登撤离巴黎这条最为繁华的大街还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直到1998年,它才重返香榭丽舍。店铺马上被转手,卡斯顿这次把公司搬到了玛索大街78号的酒店里。开幕式定在5月22日举行,这天是他祖父路易威扽与艾美丽的结婚100周年纪念日,也是路易.威登建立的百年大庆,可谓双喜临门。
1959年,克劳德发现了一种新的材料:PVC。它由石油化工中提取,色泽鲜艳、耐腐蚀、牢固耐用,这直接导致了路易.威登软皮包的诞生。这种饰以Monogramme图案的软皮包后来成为了路易.威登最经典的箱包之一,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但随着路易.威登越来越受欢迎,威登家族的内部矛盾也开始加剧,这就间接导致了后来威登家族的分裂。1964年,路易.威登的祖母级人物约瑟芬去世,享年104岁。1970年,第三代掌门人卡斯顿也离开了人世。卡斯顿的去世,兄弟分家,使威登公司陷入了紧张局面。也许是在战争期间兄弟俩人因政见不和而结下的梁子,亨利威登与克劳德的矛盾越来越大,以致到了剑拔弩张,水火难容的地步。卡斯顿对此早有觉察。1967年,84岁的卡斯顿写给两个儿子的一份遗嘱式的信函当中写道:“如果说家族的账务管理有四个部分,那么请记住这四个部分是不可分的,历史证明,任何一处都不能独立支撑,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卡斯顿的嘱咐这并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