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飞天行动>37、同舟共济

37、同舟共济

作品名称:飞天行动      作者:美满人间      发布时间:2019-07-29 10:53:37      字数:5463

  贞观十三年(639年)十一月
  陶昌决然一人行路,孤寂,幸好摩诃的一只鹰陪着他,时而头顶,时而肩膀,时而远方,时而身后。
  离家时是贞观八年夏(公元634年),如今是贞观十三年冬(公元639年),一晃过去五年了。“少年不识愁滋味,壮年才明沧桑情。”这么多年,长老们的嘱托尚未完成,自己尽力了。可思家之情如烈火般越来越炽烈,难以扑灭,归家为何年啊?自己不得不面对现实,要去焉耆国完成联众任务。
  陶昌摸着汗血宝马那洁白的毛,自言自语地说:“你父母跟着我日夜辛劳,如今老去。你来接班,依旧不辞艰辛,苦了你。另外,你的小弟尚在浮图城思念着那位要强的唐云,分开很久了呀。”
  天忽然显得特别的白茫茫,西北风呼啸着,路上不见人迹。
  “糟糕,怕是要下暴雪了。”陶昌念着放大,看清楚天上已经积聚着厚厚雪云,看样子,老天爷准备撒雪花了。
  陶昌心想:“我得赶紧找个人家歇脚,否则会死在雪地里。”
  果不然,刺骨的寒风下,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身上很快堆积了白雪。如此美景,可惜让人觉得可怕,大地上雪积聚得很快,深深的马蹄印画出美丽的梅花图。
  大雪茫茫,失去了方向。陶昌用摩诃教的方法示意老鹰去寻找人家,自己只有停顿下来。
  雪像倾倒下来一样,盖住了厚厚的草原,埋没了汗血宝马的蹄子。
  陶昌感到很心焦,暗暗忧虑道:“今天不会是死期吧?怎的有这样的雪灾。”
  老鹰飞回来了,它盘旋中空中,鸣叫着。
  陶昌知道它已经探明了,点点头,手一挥。
  老鹰往前飞了,陶昌大喊道:“驾!”
  汗血宝马小飞充满活力地在雪地上飞奔。
  过了一两个时辰,陶昌凭借着超凡的视力看见了几公里外的帐篷。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狗听到有人来,警觉地叫起来。这时,天色昏暗、夜幕降临。有牧民问:“谁啊?”
  陶昌说:“我是大唐人氏,来找我在焉耆做生意的叔叔,不想遇到暴雪天气,迷了路,差点走不出来了。”陶昌灵机一动,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牧民热情请陶昌进来,说:“傻小子,这段时间是暴雪天,你出来不是送死么?幸好找到我们这里,不然怕是难啰。”
  牧民,长着厚实的肩膀、方形脸,魁梧的身材,爽快的语言,让人第一感觉他是个正直的汉子。
  陶昌问:“请问你贵姓?”
  牧民说:“我姓元,名孟,叫我元孟好了。”
  陶昌熟知历史,说:“元孟是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时期的焉耆王,想不到与你同名。”
  元孟说:“我不清楚了,汉朝离我们有500年了。小伙,快点进屋暖暖身子,我让嫂子给你弄点好吃的。”
  陶昌万分感激,说:“谢谢元大叔,谢谢了。”
  元孟说:“这么客气干嘛,人和人之间该相互帮助。”
  陶昌觉得说话直截了当,充满着关爱,元孟真是个好人。
  元孟到外面给他拴好马,给马喂草。元大嫂热情招呼,端着大碗的羊肉过来,热腾腾的,让陶昌不禁大流口水,不好意思被人发现,就自己咽下去。大口大口地吃肉,远离了严寒,获得了温暖,真幸福啊。
  元孟回来,陪他喝酒。俗话说虏酒千杯不醉人,他们喝了很多,边喝边聊。
  元孟忽然叹起苦经,说:“这个该死的龙突骑支,三番两次要我们捐牛羊,说是用来抵御高昌用。也不想想我们这些牧民,捐多了,羊少了,这放牧就不成了。我要养育三个孩子,多难。”
  看到帐篷后面,有三个男孩,元大嫂在照顾。
  陶昌看了看,心里想:“民生多艰啊。”
  陶昌说:“我有些银子,可以让你多买些羊。”
  陶昌取出,给他。
  他推辞,说:“草原人都有志气,不会无缘无故接受人家的物品。你不用给了,留着自己用吧。”
  暴风雪下了几天,陶昌无法出走,留在帐篷里。有空时,教教小孩子写字,念书,讲故事,玩。
  元孟说:“这个世界不公平,达官贵人有人教书,我们这些人从来没机会读书。你很厉害嘛,有学问。”
  陶昌说:“每个人都有能力学的,只是世界不公平。希望大家都有机会学习,又放羊,又看书,不是更好?”
  孩子很喜欢陶昌,好奇地学着。
  陶昌留给他们一本识字本,让他们学习。
  暴风雪冻死了很多羊,望着这些死去的羊,元孟心如刀绞;现在够,但以后呢?
  陶昌安慰他,帮他一起管理羊圈。
  天气好转,暴雪停止,出来大太阳。
  元孟要他再留几天,等雪融化了些再走。
  十多天后,陶昌收拾行装,骑上宝马小飞,准备辞别。
  远处传来马蹄声,无数的骑兵往这边赶。
  元孟恨恨地说:“他们又来干什么?”
  陶昌问:“他们是谁?”
  元孟冷冷地说:“部落首领。”
  陶昌暂时不走了,下马,说:“怎么了?”
  元孟说:“你走好了,自己的事要紧。”
  陶昌说:“不,我要看看你们部落首领。”
  十多个彪形大汉出现在面前,骑的都是清一色的焉耆马,威风凛凛。
  元孟冷冷地说:“首领来了何事?”
  部落首领高傲地说:“这么冷冰冰的,告诉你,要攻打高昌了,焉耆王要粮饷,我们来征税,要马羊。”
  元孟反问:“今年不是交过两次了,为何又来?以前每年一交,今年为何三交?”
  部落首领说:“少啰嗦,交还是不交?”
  元孟怒火中烧,说:“不交。”
  部落首领厉声说:“大胆。”
  元孟怒目相斥。
  部落首领挥手,一个大兵冲上来,挥舞大刀直接劈过去。
  元孟躲开,元孟妻子躲在帐篷后,一看不对,从帐篷里扔出大刀来。
  元孟轻盈一跳,举手轻松接住大刀。
  大兵再次劈过来时,元孟直接挥刀相向,砰地声音下,火星崩裂。
  元孟强大的臂力作用下,大兵的大刀被震落,直喊疼。
  陶昌忍不住称赞道:“好大的臂力。”
  部落首领一看情形不对,又挥了手。
  四五个大兵围将上来。
  陶昌愤愤不平,想:“以多欺少。”
  元孟毫不畏惧,与大兵打个平手。
  部落首领亲自动手,弯弓射箭,射向元孟。
  陶昌看形势不对,出于正义感,挺身而出,急奔,打落射箭。
  部落首领恼火,亲自杀向陶昌。
  陶昌一直避让,部落首领锋芒毕露,让陶昌摸清了他的底细。
  陶昌一直不露声色,让他很顾忌,呼来更多的大兵。
  部落首领乘机跳出圈外,找元孟夫人去了。
  元孟夫人一身戎装,跳出帐篷,孩子早就逃走了。元夫人不是等闲之辈,也是个能战的人。
  元夫人善战,部落首领得不到便宜。三人反击,杀伤了几个人,还死了一个大兵。
  元孟仰天长啸,道:“逼反,民不得不反啊。”
  部落首领一见形势不对,叫人撤了。
  元孟说:“多谢壮士相助。”
  陶昌说:“不必言谢。”
  元孟说:“壮士有事,你早点走吧。”
  陶昌摇摇头,说:“不走,不能走,那个头领还会回来的,带的人一定不会少。”
  元孟说:“我做事从不后悔的,既然做了,是生是死,无所惧。”
  陶昌说:“佩服,这才是铁骨铮铮的好汉。不过,好汉不吃眼前亏,应设法应付。”
  元孟说:“我联系旁边的牧民,一起联合起来,对付他们。”
  陶昌说:“好。按照我的想法,如果在这里等着,不如占山抵抗。平地上,我们恐怕不是人多势众的敌人的对手,但占据山地,他们就没那么容易的,家眷也就安全多了。”
  元孟想了想说:“妙计,去库鲁克山。”
  陶昌说:“听说那里有铁门关,必有兵士设防。”
  元孟说:“库鲁克山很大,我们就占个山头,大部分不会设防的。山里面有块很大的草地,可以放牧,山头可以住人。”
  元孟在当地很有威望,他不畏强暴,扶助弱势,被掠夺得太厉害了,要起来反抗,不怕死亡。
  当几百牧民拉着牛马和帐篷会合时,场面很大,让人惊叹。
  陶昌想:“我以前为什么从来没有意识到谁被谁剥削呢,可能没深入了解,只看到表面现象。”
  元孟带着牧民们连夜赶往库鲁克山,首领带了一千多人扑了个空,等他们找到元孟他们时,元孟带着牧民们修建了简单的防御工事,指导防卫的正是陶昌。陶昌小小年纪,身经百战,对此驾驭自如了。
  首领意识到元孟来真格的,防守如此严谨,似久经沙场,让他谨慎不已。骑虎难下,不教训这个出格的人,以后在草原上怎能呼风唤雨呢?
  首领带着人马都是精兵强将,他们很快冲锋上去。但元孟带人却不下山,固守。他们射箭,扔石头,马背上的高手,爬山却是个低能儿,竟然爬不上去,伤亡甚多。晚上,停止攻击。
  元孟忧愁,伤员如何处理。
  陶昌说:“元兄,不必忧虑。我在中原曾拜孙思邈为师,幼小时学点医术,我组织一个救护队进行治疗,你尽管防守。”
  元孟感激地说:“组织防御工事多亏你,救死扶伤又靠你了,谢谢。”
  陶昌说:“我也得谢你啊,不是你收留我,恐怕在暴风雨中去西天了。”
  元孟说:“好,不谦让了。走,我带你去找些妇道人家,给这些伤员们看病去。”
  陶昌说:“你夫人真厉害,昨天露出真本事了,还养了三个孩子,真是英雄母亲。”
  元孟说:“草原上的人,都有两下子。”
  元孟召集了十多个健壮妇人,听归陶昌差遣。
  陶昌带她们给伤员做简易包扎。
  第二天一大早,陶昌带她们去采草药,教导她们如何认识,如何使用。
  这边,元孟顽强地防守,伤员得到妥善安置,牧民们士气大振。
  陶昌说:“我们的士气大振,而敌人的士气已经低落。我建议明天下山反击,狠狠咬他们一口,让他们得到真真的疼痛,才会放弃压迫我们。”
  元孟说:“没那么简单,如果他们失败,必然会向焉耆王汇报,焉耆王必然会派重兵来围剿我们的。”
  陶昌说:“高见,除非请援兵,或者突厥,或者高昌。”
  元孟说:“我既不会请突厥,也不会请高昌;我是焉耆人,不会里通国外;宁可战死,也不做叛徒。”
  陶昌说:“有志气,明天怎么办?”
  元孟坚定地说:“按你的话,给他们的颜色看看。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啊。我宁可死的壮壮烈烈,也不愿意做个缩头乌龟。”
  陶昌说:“好,誓死抗敌。”
  陶昌心里想:“死倒不怕,人终有一死。可是,长老们的嘱托就完成不了了,心中的理想就断了。哎,没有两全其美,是生是死,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有尽力争取了。”
  陶昌断绝了找突厥、高昌救兵的念头,但不能束手就擒啊。
  陶昌灵机一动,说:“元大哥,想保全自己,抵挡住官军,只有想计谋。”
  元孟问:“有何良策?”
  陶昌说:“现在天寒地冻,要动冻的主意。在山下设置深深的陷阱,里面灌入水,上面恢复原貌,一旦他们攻山,掉进陷阱,必然破冰如水,冻伤少不了;接着往山下倒水,山路必然冰冻而滑,恐怕要摔个半死;一旦守不住,可以往另外山头转移,在防守的地方,放上几桶油,等他们靠近时,射火箭放火。让他们冷,冷死,热,热死。”
  元孟听了,大声称赞,告诉牧民,一起行动起来。
  陶昌给伤员医治,他们非常感激陶昌,生死之情,难以言喻。
  三日之后,官兵果然气势汹汹地来了,带头的正是龙突骑支。
  龙突骑支经不起部落首领添油加醋的进言,决定来此剿灭叛乱分子。
  陶昌记得蒙旭说世外到处是利益之争、正邪之争,曾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现在已活生生出现在眼前。自己向来同情弱者,支持正义,如今要不惜自己的生命站在这些受欺压的牧民这边。
  正义的勇气是无穷的,这一战与过去的百战截然不一样,是体现革命精神的第一次。
  元孟看到来了黑压压的官兵,问陶昌:“怎么办?”
  陶昌说:“不反击,静观其变。”
  元孟点点头,不组织反击。
  官兵攻山,很多人掉入陷阱,哭声震天。
  龙突骑支从来不畏困难,越危险,越是催促官兵们攻山。
  陷阱只是限制了他们进攻速度,他们继续前进。
  爬山,很多人在山路上滑下来,死的死,伤的伤。
  陶昌说:“可以放箭了。”
  他们收集了上次首领部落剩下的很多箭矢,元孟命令牧民们用这些弓箭反击官兵,死伤更多,滞了攻击速度。
  龙突骑支手下兵力众多,他亲自督战,士兵们很快簇拥登山。
  陶昌说:“可以往山顶跑了。”
  元孟说:“幸好找了个好地方,回旋余地大。”
  元孟命令大家往山顶上爬,留些一些人断后,射箭,阻止他们快速前进。
  等到山顶上安排好工事,这些人撤出。
  龙突骑支带人上到山腰,发觉对手人力有限,围剿不消片刻了。
  陶昌在山顶往下一望,这下面不就是龙突骑支么,想当初在高昌城里还一起同肩作战,如今怎么变成敌我两方了。
  元孟正准备放火箭,龙突骑支离死期也就不远了。在这关键时刻,陶昌大声喊道:“停止射击。”
  元孟虽不明缘由,但很听陶昌的话,下令暂停。
  陶昌喊:“龙突骑支,我是陶昌,你赶紧下令停止攻击,我们也停止攻击,可能是个误会。你如果不停止,仔细看看身边有什么。”
  龙突骑支听得清清楚楚,转身一看,周边堆着油桶,倒吸一口冷气。回过头,仰望,认出了陶昌,说:“是你小子,干嘛要造反啊?”
  陶昌大声说:“不是我们要造反,是你手下那个部落首领逼得我们没法过下去了,不得不反啊。”
  龙突骑支说:“这是怎么回事啊?”
  元孟说:“那个头头,已经征了两次税,这段时间又来了。再征下去,牛羊没了,叫我们怎么活?”
  龙突骑支转身质问首领:“这是怎么回事?我今年就下了两道征令,为何多了一道?”
  首领有点发抖,他说:“想替大王多征收些,故而……”
  龙突骑支大怒,道:“来啊,将他拉下去,斩,白费了我们众多的士兵的命。”
  首领百般求饶,龙突骑支一声不吭,首领被士兵拉下去杀了。
  龙突骑支说:“你们可以下来了,不追究责任。”
  陶昌看看元孟,元孟说:“既然如此,我们就下吧,谁喜欢拿命玩,还不是官兵掠夺太厉害了才走这条路。”
  大家陆续下山,家属从深山里跑出来,牛羊也赶了出来。
  龙突骑支面对死去的一些士兵,感觉心疼。但部落也是他的人,也死了很多,这种冤枉债。
  龙突骑支对元孟的敢作敢当很欣赏,说:“部落首领已死,你就续任首领吧。”
  元孟说:“那你不要逼我掠夺部落,不然我可不愿意。”
  龙突骑支说:“免你们部落税负。”
  元孟说:“免,不必了,一年一次就行了,免得以后你会后悔。”
  龙突骑支说:“你倒实话实说,行。”
  元孟感谢龙突骑支,带领部落准备走。
  他看到陶昌,拉陶昌在角落一边,说:“幸好你认识龙突骑支,不然我们烧死了龙突骑支,他弟弟必然会来报复的,那时候我们就只能黄泉相见了。哎,也可笑,我做了首领,下次不会出来另一个元孟来杀我吧?”
  陶昌说:“不必谢了,我们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至于你的担心,我觉得有理,只要你多为牧民的利益考虑,你就不会如死去的首领那般结果了。”
  元孟说:“谢谢你,我们走了,你可以跟着龙突骑支去员渠城找你的亲戚了。”
  陶昌说:“是的,一路珍重。”
  元孟说:“一路保重。”
  元孟以及牧民、家属与陶昌依依惜别。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