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渭北上门女婿后传第四部>第三十七章 走进校报室

第三十七章 走进校报室

作品名称:渭北上门女婿后传第四部      作者:海上明月生      发布时间:2019-05-22 19:28:00      字数:3126

  德仁接着说:同学们提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怎样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的题材。二是怎样把作品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先说怎样提炼素材。我们在校园生活中要做有心人,睁大眼睛多看,竖起耳朵多听,开动脑筋多想,提起笔杆多写,写好稿件多改,往校报室多跑......
  又是哄堂大笑,卢华说:让他们往校报室多跑,我能忙得过来。
  德仁说:他们到校报室是送稿件的,不是空手来的,送的稿件越多你办起校报越轻松哇。
  卢华连忙说:欢迎同学多跑校报室,踢断门槛我也不怕。
  笑声中,德仁继续讲下去:一天,天上下着小雨,校门前发生了一件事情,......是一个同学讲给我的。一个老者昏迷过去,衣服上沾满泥巴,虽然有不少人围观,却没有一个人去搀扶他。他和一名女生主动地搀扶起老者,从旁边的商店要了杯开水,等老者稍微清醒时,从他的口袋里取出药片,给他吃了几片。可是天色将晚,老者说他是灞桥人,晚上不回去,儿女会操心的。怎么办呢?要做好事就做到底,于是这两位同学搀扶着老者,坐上了公交车......
  一个女生插话说:原来《校园记事》里的《救助》一章写的是真事。
  其实,德仁知道就是自己的儿子怀玉和未来的儿媳救助了老人,德仁只能含含糊糊地说:基本上是真事,但是经过了虚构改编,这个故事就集中到主人公王大年和柳思思的身上。人常说好人有好报,我写的这两个人做了好事却没有得到好的回报。当他们把老者送到灞桥乘车返回的时候,细雨蒙蒙,凉气袭人,车上只剩下他俩,司机为了早点收车,说到站了,便把他们抛在半路上了......
  同学们哗然:难道好人真的没有好报?
  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写?
  德仁说:我是说,世上的事情总要遇到种种困难、曲折,不可能事事顺利。其实我已经说到第二个问题,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要奇峰迭出,一波三折,才能引人入胜。就拿救助老者来说,老者昏倒在地上,衣服上沾满泥巴,救助不救助?这是第一关。王大年毫不犹豫地去搀扶老者,却扶不起来。柳思思穿着鲜艳的粉色衣裙,能不能参加救助?这是第二关。柳思思自然有些犹豫,王大年朝她吼着,柳思思委屈得差点哭出来,这便产生矛盾,有了曲折。柳思思抱着“豁出去了”的想法,和王大年一起搀扶起老人,通过了第二关。天色昏暗,要不要把老者护送到灞桥去,这是第三关。返回时,半路上被骗下汽车,他们跑步奔向学校,这是第四关。每一个关节,自然而然地突现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这就是通过人物行动表现人物思想。这正像《三国演义》里面写的关云长,出五关,斩六将,表现了他投奔刘备的决心。
  一个女生说:老师这个一波三折的办法就是好,不像我们写文章,总是平铺直叙,啰里啰嗦,被讽刺为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可是,老师,你再具体地说说写文章怎样产生灵感,抓住灵感,利用灵感,扩大灵感,......
  德仁接着话茬说:然后使灵感变成一篇好文章,是也不是?
  女生笑着:是啊!
  大家都笑了,德仁接着说:灵感还是有的,而且并不神秘,关键要找到灵感的源头。有一年,我到汉中出差,听一位分配在当地工作的毕业生,说起当年他们为了考上大学,从偏远的乡村跑到县城复习功课的情景。当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个小故事给我带来了灵感,后来就成了《校园记事》第一章“夜读”的内容。
  一个男生顺手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校报作品集,翻到“夜读”那一章指点着:张老师,话虽然是这么说的,可是仅仅靠你听到的那一个故事,得到的那一点信息,产生的那一点灵感,换成是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夜读”这样的精彩文字啊!看样子仅仅靠一点灵感是不行的,必须具有描写景物的基本功。要不的话,大家再欣赏一下开头这段文字:
  上弦月早已落下去,四周山峰伟岸的身影便模糊在昏暗的夜雾中,头顶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繁星儿愈显拥挤。小曲河从山城腹地蜿蜒而过,只有在这宁静的深夜,才能听见她动听的歌声。
  一个女生拿过书本:来,让我引导大家继续欣赏。你要是沿街向前漫步,尽头处便是黑黢黢的山脚。往里拐,陡峭的石壁下开着几个黑乎乎的窑洞。一阵山风掠过,树叶儿飒飒直响,不由得令人毛骨悚然,你正待抬脚离去。且慢,那个窑洞里还闪动着灯光人影。你几乎惊吓得要喊出声来,这倒不必,还是让我们近前去看看动静吧。摸索着走进窑洞,凑上前去,啊,原来是三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头顶头地围坐在煤油灯下抄写笔记......下边才进一步展开故事。看了这个开头,我一直有个疑问:这部作品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几个“你”字和“我们”的称呼?
  一个男生插话说:我认为这正是作者的灵活运用及幽默的表现,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距离。我觉得这个“你”指的是是读者,由作者引导读者一步一步走进特定的环境里,亲切而自然。老师,你说我分析的对不对?
  德仁真诚的:不错,你分析得很好。创作就要自然而然地吸引读者,当读者走进窑洞,看见了三个人的身影,当然就会产生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作者不能生硬地拉扯读者,大家快来看,这里面的故事有意思得很......
  在一片笑声中,同学们发现了德仁的书法集,翻阅之后便是一片赞叹声:原来张老师还是一位书法家。
  德仁冷静地说:书法家谈不上,我只是爱好书法罢了。
  卢华说:张老师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他正在构思一部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的长篇小说。这就说明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有广泛的兴趣,高度的热情,还要接触众多的人物,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经历。经历就是财富,会刺激你不断地产生许许多多的灵感,创作的欲望便源源不断地奔流起来。
  同学们和德仁都为卢华精彩的总结热烈鼓掌......
  同学们走了,德仁正要起身,卢华说:你倒不必着急走,你刚进来,就被热情的同学打搅了,你有什么最高指示,再谈一谈。
  德仁淡淡一笑:这个卢华,真会说话,真会讽刺人,我又不是最高领导,哪来的最高指示?
  卢华十分认真地:好啊,没有最高指示,谈一谈最低指示也行哇。你对同学们谈了一大堆写作经验,到我跟前难道就不谈了?
  德仁一脸严肃的:哎呀,你刚才的总结发言,把我的写作经验说完了,我还有什么可谈的呢?
  卢华说:哪能呢?我短短几句话,怎么会把你几十年的写作经验总结完呢?好了,咱们也不用磨嘴皮子,你就谈一谈你的自传体小说打算怎么写?
  德仁叹了口气:唉,怎么又说起这个难题?......我反复地考虑过,前边的运动和劳教经历很不好写,即就写出来也很难发表。所以我打算从到渭北做上门女婿开始写,写出这十八年的酸甜苦辣。
  卢华惊讶的:哇,十八年的经历要写多少字呢?
  德仁认真地思考着:我想,以一年平均3000字的篇幅,大概要写60万字。
  卢华惊讶的:啊,一部《红楼梦》才99万字,你这一部就要写60万字,到农村以前的经历还要写,你平反以后的经历还要写,那要写多少字哪?
  德仁说:粗略地估计,大概要写200多万字。不过要看我身体健康状况了。再说我的作品哪能和《红楼梦》相提并论,我只想把自己的经历及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叙出来,对自己、对社会也算是一个交代。
  卢华赞叹的:啊呀,张老师真是任重道远,但愿你能够健健康康、圆圆满满地完成这部巨著,我还等着看你的作品呢。
  德仁回到家里,心神不宁地坐在书房里,满脑子装的都是渭北上门女婿的故事,几十年的生活像放电影似地掠过他的脑海:1936年他出生在西安,为什么偏偏是1936年呢?后来舅母把他抱养到渭北农村,从此和渭北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周至求学结识了翠花,汉中求学结识了月明,西安上大学,北京进修,曾经的踌躇满志,心比天高,却化成了运动的冤情,铜川的劳教,后来才有了渭北农村上门女婿的十八年,十八年,十八年,十八年的酸甜苦辣怎么写?怎么写?想着想着,不由得悲从中来,热泪长流,嚎啕大哭,秀兰惊慌地跑了出来,紧紧地抱住了他:仁仁哥,别哭,别伤心,你这是怎么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