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此心光明之圣人——王阳明传记>第六章 走上仕途路(上)

第六章 走上仕途路(上)

作品名称:此心光明之圣人——王阳明传记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18-05-27 13:43:49      字数:3909

  刚步入仕途之路的王守仁,以赤子之心,满怀报国大志,踌躇满志,很想以一己之力,为大明的振兴做出贡献。他的兢兢业业,奋发向上,让他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思想上,得到了质的飞跃,走上了艰辛的倡导圣学之道。
  1、主持威宁伯墓督造
  王守仁考取进士被分在观政工部,负责政府的土木建设工作。朝廷委派他前往河南浚县,让他主持建造威宁伯墓。
  威宁伯王越,字世昌,浚县人,明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曾任兵部尚书,晚年被任命为三边(大同、延绥、甘宁)总制,为防范鞑靼侵扰立下卓越功勋,后被朝廷封为威宁伯。他曾三次出兵与鞑靼作战,收复了河套地区。王越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有十余年的作战经验,兵法出奇制胜,一旦出兵,必凯旋。
  这位王越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曾流传许多有关逸事:
  其一、王越参加殿试那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天本来晴空万里,然而,就在他马上要答完考卷之时,突然刮过来一阵旋风,这阵风也很怪,不往别的地方刮,偏偏就围着他刮,最后竟然将他的考卷刮到天上去了。他没有办法,只好急急忙忙又写了一篇交了上去。半年之后,朝鲜国王派使者前来进贡。除了供品以外,还带来了一份考卷,众人见了,大吃一惊,竟然是那份被风刮走了的王越的考卷。原来,这份考卷居然被风带到了朝鲜,又不偏不倚地落到了朝鲜国王的脚下。朝鲜国王一看,发现是明朝的科举试卷.不敢怠慢,便安排进贡的使者带了回来。
  其二、一日,天降大雪,王越坐在暖炉旁饮酒取暖,身边还有四位美妓为他弹曲斟酒。恰在此时,一名士兵从前线侦察胡虏敌情归来。王越立即将其招入帐中,听他禀报前方敌情。那名士兵的汇报非常详细,王越大悦,于是将手中的金杯递给他,请他饮酒。之后又问了他几个问题,那名士兵回答得也很好,王越更加高兴,于是让美妓们给士兵弹曲斟酒,并且还将那只金杯赏赐给了他。王越和那名士兵聊天,越聊越高兴,最后干脆将美妓中最漂亮的也赏赐给了他。因此,那名士兵誓死效忠王越。
  其三、一天夜里,王越率兵偷袭胡虏阵营,突然狂风大作,三,吹得眼睛都睁不开。士兵们都踌躇不前,希望撤兵回营。这时,一位老兵从队列中走出来,对天空大喊“天助我也”!王越听到后,更加坚定了偷袭胡虏阵营的决心,觉得这种天气正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好时机。于是他立即下马,走到那名老兵面前,向他行礼,对他的提醒表示感谢。
  对于这位传奇人物,王守仁是由衷敬佩,只可惜在他考中进士的前一年,王越就已去世,失去了见面的机会。不过,王守仁与王越还是颇有渊源的。在他没考取进士时,一天夜里,突然梦见威宁伯王越。在梦中,王越解下腰间宝剑,将它送给王阳明。王阳明醒来之后对他人说:“吾当效威宁以斧钺之任,垂功名于竹帛,吾君志遂矣。”后来,王守仁的这个梦想,果然变成了现实。
  对于王守仁而言,督造威宁伯墓不仅仅是朝廷交代的一件差事,还是一个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的好机会。他非常崇拜王越的兵法,所以当他来到浚县后,立即向王越的后人询问王越的兵法。王越的后人们也很乐意将自己所知的兵法告诉他。王阳明很快便将兵法应用到了建造坟墓中。他根据役工的身体情况,用军队的“什伍之法”来管理民工,每十个人或者五个人分为一组,组内人员负有连带责任。这样一来,管理就轻松多了。闲暇之时,他还会推演诸葛亮的八卦阵,以锻炼自己的排兵布阵能力。坟墓竣工之后,王越家人为答谢他,送来一些黃金和布帛,被王阳明拒绝。后来,王越家人又将威宁伯佩剑作为礼物,那把宝剑正是他梦中见过的剑,他自然喜出望外,欣然接受。他接过王越的佩剑,决心继承王越的事业,建立更大的功业。
  2、上陈边务八策
  圆满的完成了王越墓的督造,王守仁回到了京城。当时有彗星从京城上空掠过,引起人心惶惶,一些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恰值鞑靼屡犯大明西北边境,导致朝廷上下忧心忡忡。面对内忧外患,作为刚步入仕途之路的王守仁,不仅十分关注国家大事,而且有着独立的看法和见解。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不顾自己人微言轻,毫无顾忌地上了一篇《陈言边务疏》,直抒己见,并通过古今实例来阐述兵法,强调边境防务要慎重务实。
  他十分大胆地指出了时政的弊端:“为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为左右者内挟交蟠蔽壅之资,而外肆招权纳贿之恶。习以成俗,互相为奸。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刚直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故其衰耗颓塌,将至于不可支持而不自觉。”并希望皇上能“痛革弊源,惩艾而振作。”
  提出了“边务八策”:
  第一、蓄材以备急。指出:“臣愚以为,今之武举仅可以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足以收韬略统驭之才。今公侯之家虽有教读之设,不过虚应故事,而实无所稗益。诚使公侯之子皆聚之一所,择文武兼济之才,如今之提学之职者一人以教育之,习之以书史骑射,授之以韬略谋猷;又于武学生之内,岁升其超异者于此,使之相与磨砻砥砺,日稽月考,别其才否,比年而校试,三年而选举。至于兵部,自尚书以下,其两侍郎使之每岁更迭巡边,于科道部属之内择其通变特达者二三人以从,因使之得以周知道里之远近,边关之要害,虏情之虚实,事势之缓急,无不深谙熟察于平日;则一旦有急,所以遥度而往莅之者,不虑无其人矣。”
  第二、舍短用长。指出“臣惟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而人之常情亦,公有所惩于前,而后有所警于后。吴起杀妻,忍人也,而称名将;陈平受金,贪夫也,而称谋臣;管仲被囚而建霸,孟明三北而成功,顾上之所以驾驭而鼓动者何如耳。故曰:用人之仁,去其贪;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夫求才于仓卒艰难之际,而必欲拘于规矩绳墨之中,吾知其必不克矣。”献出了“使功不如使过”的一大妙策。
  第三、简师以省费。指出:“臣闻之兵法曰:‘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夫古之善用兵者,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犹且‘日费千金’。今以中国而御夷虏,非漕挽则无粟,非征输则无财,是故固不可以言‘因粮于敌’矣。然则今日之师可以轻出乎?……夫兵贵精不贵多,今速诏诸将,密于万人之內取精健足用者三分之一,而余皆归之京师。万人之声既扬矣,今密归京师,边关固不知也,是万人之威犹在也,而其实又可以省无穷之费。岂不为两便哉?况今官军之出,战则退后,功则争先,亦非边将之所喜。彼之请兵,徒以事之不济,则责有所分焉耳。今诚于边塞之卒,以其所以养京军者而养之,以其所以赏京军者而赏之,旬日之间,数万之众可立募于帐下,奚必自京而出哉?”
  第四、屯田以给食。指出:“臣惟兵以食为主,无食,是无兵也。边关转输,水陆千里,踣顿捐弃,十而致一。故兵法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此之谓也。……今之军官既不堪战阵,又使无事坐食以益边困,是与敌为谋也。三边之戍,方以战守,不暇耕农。诚使京军分屯其地,给种授器,待其秋成,使之各食其力。寇至则授甲归屯,遥为声势,以相精角;寇去仍复其业,因以其暇,缮完虏所拆毁边墙、亭堡,以遏冲突。如此,虽未能尽给塞下之食,亦可以少息输馈矣。此诚持久俟时之道,王师出于万全之长策也。”
  第五、行法以振威。指出:“臣闻李光弼之代子仪也,张用济斩于辕门;狄青之至广南也,陈曙戮于戏下;是以皆能振疲散之卒,而摧方强之虏。……臣愿陛下手敕提督等官,发令之日,即以先所丧师者斩于辕门,以正军法。而所谓头目之属,悉皆禁令发回,毋使渎扰侵冒,以挠将权,则士卒奋励,军威振肃。克敌制胜,皆原于此。不然,虽有百万之众,徒以虚国劳民,而亦无所用之也。”
  第六、敷恩以激怒。指出:“臣闻‘杀敌者,怒也’。今师方失利,士气消沮。三边之戍,其死亡者非其父母子弟,则其宗族亲戚也。今诚抚其疮痍,问其疾苦,恤其孤寡,振其空乏,其死者皆无怨尤,则生者自宜感动。然后简其强壮,宣以国恩,喻以虏仇,明以天伦,激以大义。悬赏以鼓其勇,暴恶以深其怒。痛心疾首,日夜淬砺。务与之俱杀父兄之仇,以报朝廷之德。则我之兵势日张,士气日奋,而区区丑虏有不足破者矣。”
  第七、捐小以全大。指出:“臣闻之兵法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又曰:‘佯北勿从,饵兵勿食’,皆捐小全大之谓也。……然今边关守帅,人各有心。虏情虚实,事难卒辩。当其挑诱之时,畜而不应,未免必有剽掠之虞。一以为当救,一以为可邀,从之,则必陷于危亡之地;不从,则又惧于坐视之诛。此王师之所以奔逐疲劳,损失威重,而丑虏之所以得志也。今若恣其操纵,许以便宜其纵之也,不以其坐视。其捐之也,不以为失机。养威为愤,惟欲责以大成。而小小挫失,皆置不问。则我师常逸而兵威无损,此诚胜败存亡之机也。”
  第八、严守以乘弊。指出:“臣闻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盖中国工于自守,而胡虏长于野战。今边卒新破,虏势方剧,若复与之交战,是投其所长而以胜予敌也。为今之计,惟宜婴城固守,远斥候以防奸,勤间谍以谋虏;熟训练以用长,严号令以肃惰;而又频加犒享,使皆畜力养锐。譬之积水,俟其盈满充溢,而后乘怒急决之,则其势并力骤,至于崩山漂石而未已。”
  王守仁最后写道:“右臣所陈,非有奇特出人之见,固皆兵家之常谈,今之为将者之所共见也。但今边关将帅,虽或知之而不能行,类皆视为常谈,漫不加省。势有所轶,则委于无可奈何;事惮烦难,则为因循苟且。是以玩习弛废,一至于此。陛下不忽其微,乞救兵部将臣所奏熟议可否,传行提督等官,即为斟酌施行。毋使视为虚文,务欲责以实效,庶于军机必有少补。臣不胜为国倦倦之至!”
  从边务八策中,可见当时的王守仁,就已具备了大战略的眼光,遗憾的是这种金玉良言,并没有得到皇上及朝廷一干大臣的重视,致使明珠暗投。好在后来他在荡尽南方诸贼、平定宸濠之乱时,所展现的从容对敌,指挥若定的才华,让他的一生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