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孝悌传家远(上)
作品名称:此心光明之圣人——王阳明传记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18-05-18 18:36:40 字数:5752
浙江余姚,传说虞舜就出生在姚江边的诸冯废墟,故此姓姚。这里还有众多姚舜遗迹,有姚丘山、历山、象田、舜井、石床,以及大禹治水收藏秘图的秘图山。也许正是圣贤之地人杰地灵所化的精气所在,故而在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晚上,也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座王姓家的阁楼里,传出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就是这声啼哭,让腐朽沉闷的大明王朝为之颤抖了几下,从而庄严地宣告:一代伟大的圣人就此诞生了。
佛家有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圣人之所以诞生在这个王姓之家,是有其渊源的。
1、孝悌始祖
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孝悌乃德善之本,而这个王姓之家的始祖,正是孝悌的楷模。在元代郭居敬先生编录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中,有一则卧冰求鲤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位王家始祖的事迹。有诗赞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晋朝,琅琊临沂有一个叫王祥的,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有道是没娘的孩子像根草,何况他的老爸又迫不及待的给他带来了一位继母呢。而且这位继母朱氏又是一个喜欢搬弄是非,无中生有的长舌妇。原本朱氏就将看王祥不顺眼,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子,更是将前妻的儿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
毫无疑问,这位王祥小同学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天麻烦不断,辱骂声、叱责声
宛如春天的雨点,不停地滴落在小王祥的头上。更让王祥难以忍受的是,由于继母的刻意挑拨与刁难下,原本对王祥十分了解的父亲老王,也在枕边风不停地吹拂之下,对儿子的信任产生了动摇。
那是一个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的一天。王祥天不亮,就被继母叫去山里打柴。饿着肚子,顶着大风,王祥连滚带爬登上了山,咬着牙使出吃奶的力气,挥舞着手中的柴刀;足足干了整整一个半天,这才打了一捆干柴,十分艰难的背回了家。他感到浑身酸疼头发热,四肢无力腿发软,卸下压在背上沉重的干柴,仿佛身子像散了架一般,蹒跚着脚步,跌跌撞撞的来到柴房;来不及脱衣服,就将整个身子扔在铺满稻草的床铺上。
然而,刚躺下不到一炷香的工夫,柴房门就“嘭”地一声,被野蛮的踢开。继母那尖刻、冷酷的声音,就如冰雹似地朝着王祥劈头盖脸的砸来:“你这个懒猪,这个时候还赖在床上,还不快起来干活,去将你爹的炕烧热。”
朱氏的声音很大,在整个院落里回响,恰好让从外面做完一阵功夫的老爹回来时听到。朱氏又连忙迎上去,向老王进了谗言:“老头子,今儿个祥儿不知怎么了,特别地偷懒,这个时候还在床上睡大觉,连我们的炕也不肯去烧。真是岂有此理!”
朱氏这种诛心之言十分恶毒,完全不顾及王祥天不亮就上山打了一大捆干柴的事实。
老王听了朱氏的话,以为原本勤劳听话的祥儿真的变懒了,立即大发雷霆之怒,对着王祥厉声训斥道:“你这个臭小子,竟然也学会偷懒了,今个儿为何不干活就睡懒觉了,莫非是一身痒痒欠揍了?”
“老爹,今日我……”王祥很想解释一下,今天一大早就上山打了柴才回来,因为不舒服这才想躺下休息一下。可他又一想一旦解释清楚了,老爹就有可能迁怒于继母,就会闹得父母吵嘴;父母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到家里的和谐,览弟他们就会遭罪了,这可是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为了这个家,自己哪怕是受再大的冤屈、再多的委屈,也就认了。于是就将涌出的话语压下了,说:“好的,我现在就去烧炕!”
其实,遭遇被继母无中生有找麻烦的事,早已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有一次,老爹叫王祥去集上买肉,朱氏却给他一个空的钱袋,因为所买了肉没有钱付,只好空手回来。这让老爹对王祥十分生气。王祥还经常无缘无故的遭受继母的毒打和虐待,好在继母生的儿子王览,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十分敬爱,每每一见哥哥遭受了委屈,总是流着眼泪抱着哥哥。有一次朱氏在酒里下毒,想毒死王祥,王览得知消息后,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朱氏一见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了地上,从此也就断了害死王祥的念头。
也许是朱氏做的坏事太多了,老天也要惩罚她。不久,朱氏感到心口忧闷,很不舒服。父亲叫来郎中,给朱氏号了脉。郎中开了药方,声称要治好这种病,只能喝鲤鱼汤才有会见效。可是,到哪去买鲤鱼呢?这个寒冷的季节,市场上根本就没有买鲤鱼的。怎么办?大家为此都在发愁。这时,王祥二话没说,自己便独自一人向村外那条河流走去。
“王祥,你到哪去?”老爹问。
“我去村外的河边看看。”
“大冬天的河里都结了冰,你去那里干什么?”老爹质疑道。
“爹,我就想去看看!”王祥说得十分诚恳。
“他爹,那孩子肯定又是去玩了。你看看,这孩子真没良心,这么多年,我看是白养了。我如今重病在身,他竟然还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朱氏忍着胸口之痛,继续给王祥上着烂药。
就在朱氏说着王祥的坏话时,王祥拿着钓竿迎着刀子一般的冷风和纷纷扬扬飘落的飞雪,来到河边平日里钓鱼的地方,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根本没有水的波动。王祥傻眼了,他知道河里是有鱼的,而且还有不少的鲤鱼,可是现在冰寒地冻的,鱼儿都在冰封下的水里游弋,自己又如何能钓上来了。
王祥小心翼翼地来到冰封河床上,拿着一块石头狠狠地砸着冰床,他想只要砸出一个洞,自己也许就能从水洞里钓出几条鱼来。想法是十分美好的,只是现实却有些残酷,那冰十分坚固,王祥砸了一阵已是满头大汗,而那河床上只是留下几个浅浅的印痕。
擦着头上的汗珠,王祥苦苦地思索着:看来石块砸洞是行不通的只能另想办法,可是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这冰封的河床融化呢?忽然心中一动,想道:不如我卧在冰上,也许我的体温会使冰块融化,那么我就可以抓到鱼了。
于是他脱下厚实的衣服,赤裸着上身,卧在冰上。“啊!好冷,好冷呀!”王祥的牙齿上下打颤,“得得”一直抖个不停。但他紧闭嘴唇,咬紧牙关,下了最大决心,卧在冰上不肯起来。当他的背部冻得麻木时,就转过身,用肚皮卧在冰上。像这样来回转换了多次,忽然他听到冰在他身体下发出进裂的声音。
奇迹真的出现了,王祥躺卧的地方,居然破了一个洞口,从洞口跃出了两尾鲤鱼。王祥看傻了。他不相信他的眼睛,大喊:“鱼,鱼,活着的鲤鱼,居然从水里跳出来了?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做梦吧?”他咬了咬嘴唇,有点疼,站起来,连打了几个喷嚏,慌忙穿上衣服。看着那两条在冰上蹦跳的鲤鱼,说道,“哦!谢谢老天大慈大悲!母亲的病可以治好了!”
王祥欣喜若狂,提着两条鲤鱼,急匆匆地赶回家,叫道:“老爹,我钓到鲤鱼了!”将鲤鱼递到老爹的手里,人就昏倒在地。
老王一见儿子倒地,吓了一大跳;朱氏也翻身下床,一见王祥脸色灰白,肤色转青,整个身体冻得像根冰柱一样,这才良心发现,这王祥是为了给自己弄鲤鱼,才变成这样的。于是生起火来给王祥取暖,又用力搓揉王祥的全身。过了好久,王祥才悠悠醒来。讲述了捉到鲤鱼的经过。
朱氏被王祥的至诚孝心感动得痛哭不止,她说:“阿祥啊,真是一个好孩子呀,我实在羞愧死了!我这么对你,可你为了给我治病,差一点就把自己的小命都送掉了,真令人感动啊!从今后,我要把你当作我的亲儿子看待,再也不会嫌弃你了。”
老王也深有感触地说:“祥儿为人善良,宽厚待人,真令人钦佩!这下,你亲生母亲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王祥从那时开始,得到了一个好妈妈。据说,每年冬天河水结冰时,在王祥卧冰求鲤的地方,还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个躺卧着的人体印痕。
后来王祥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寿终八十四岁,其孝名为历代所传唱。
当时,吕虔有把佩刀,上面刻着这样的字:带了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吕虔把这佩刀送给了王祥。王祥拿来给了弟弟王览。果然王览的后代的子孙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这位王览,正是王阳明的始祖。
2、东晋名臣王导
王导是王览的孙子,系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年幼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14岁时,就有人对他的堂兄王敦说:你这个弟弟容貌不凡,志气高远,将来必是将相之才!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当琅邪王时,就认识了王导,并结成了好朋友。王导看到天下大乱已不可免,在和司马睿交往时,就已有复兴晋王朝的大志,而司马睿对他,也一直相当器重。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出镇下邳,他请王导任安东司马。后来,司马睿又徙镇建康(今南京)。王导一直跟随。
西晋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司马邺被匈奴人刘曜围困了一月之后,在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只好开城投降,西晋灭亡。西晋一灭亡,黄河流域的人口十分之六七都逃往江南。王导便建议司马睿将南迁人士中有本事的人都尽可能召至手下。司马睿见王导处处为自己作想,对他自是十分感激,将朝政完全交其处理。当时,江南一带比之黄河流域,物产丰富,老百姓的生活也较为安定。王导并不因此稍有松懈,相反,他一再劝告司马睿以身作则,处处节俭。
永嘉末年,司马睿加封王导为辅国将军。王导立即上疏,以加官过高,容易引起臣子们的攀比,从而造成朝廷上鱼龙混杂的局面为由请求收回这个封号。这种以朝廷为重而放弃个人利益的品德,也真值得现在那些跑官买官者们好好学习啊。
公元317年,在王导的策划下,司马睿终于在建康称帝,是为晋元帝,年号建武。元帝登基不久,太山太守徐龛谋反,元帝征求能镇抚河南的人。王导便举荐了时任太子左卫率的羊鉴。但羊鉴不敌徐龛,被徐龛打得一塌糊涂。面对如此现实,王导没有设法逃避责任,而是马上主动上疏请求元帝治他荐人不当之罪。王导诚恳地说:“徐龛叛逆,早该诛灭,我建议征讨,并举荐羊鉴。然而,羊鉴闇懦,以致军败,有司按律治他的罪,圣上降天大的恩典全其首领。但是,我肩负重任,总理朝政,却因荐人不当使军队受挫,这是我不能逃避的责任。为此,我请求处分,以彰显朝廷的法制。”奏疏送上去,但元帝不同意处分他。
晋元帝初创东晋时期,因受条件之限而未设置史官。王导认为史不可缺,提议速设史官以书写历史,得到了元帝同意,于是,各种典籍得以整理收藏。在北方战火不断的情况下,王导高瞻远瞩的这一举措,不仅使东晋成了当时全国文化中心,也使得各种宝贵的典籍得以保存而流传下来。
王导虽忠心于司马睿,但帝王之心实非常人所能测,司马睿到底不安心于王氏家族占据半个朝廷的局面,加之王氏族中也有人不遵法度,为非作歹。于是,司马睿一方面作军事上的部署,任命南方的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率北方流民组成的军队以对抗率兵驻在武昌一带的王敦;一方面,削弱了王导在朝中的权力,任用刘隗、刁协。王敦早有不臣之心,乘机借口“清君侧”公然起兵。刘隗、刁协本是两个小人,王敦起兵后,他们便一再劝说司马睿诛杀王导一家,王导一家处境非常危险。
这时的王导,表现得异常冷静,既不逃跑,也不反抗,只是每天清早便率一家二十多口人到御史台前请罪。大约是王导的这种做法让司马睿实在找不到下手的理由,加之朝中多数大臣认为王导无辜,司马睿只得赐还王导朝服,并召见了他。见到司马睿,王导即诚恳地请罪说:逆臣贼子,哪一个朝代都有。但没想到,本朝的逆臣贼子却出在我们王家!听了王导这一番自责的话,司马睿可能是真感动了,竟然打着光脚从龙床上走下来,拉着王导的手叫着他的字说道:“茂弘,我正要将大任托负给你,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王敦攻人建康,在杀了戴渊、刁协等人后,因晋元帝司马睿较有头脑,便想先废去晋元帝,换上一个傀儡,再寻机夺取帝位。”王导清楚王敦的打算,坚决不同意。王敦很生气,说:“你以前不听我的,以致这一次我们王家险被灭族。”但无论王敦怎么生气,王导就是不同意废掉晋元帝。由于王导的坚持,王敦无奈只好作罢。
晋元帝晚年,喜欢琅砑王司马裒,想将太子司马绍废了,换成司马裒来当。他就此征求王导意见,王导不因皇帝的喜好而顺从,相反,他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立太子应立长不立幼,何况现太子司马绍是个贤能的人,不宜改变。”晋元帝还是拿不定主意,太子司马绍随时可能被废,若真废长立幼,无疑会导至朝廷混乱。王导便早晚进谏,陈述擅废太子的种种不利,终于说动了晋元帝司马睿,打消了重立太子的想法。
永昌二年(322)晋元帝过世,司马绍继位,即晋明帝。王导受元帝遗诏辅佐晋明帝。一直想当皇帝的王敦认为时机到了,立即趁机起兵,但这时的王敦已是重病在身了。战祸一起,江南百姓又将遭殃。就在两军未敌之际,王导突然以王敦至亲身份宣称王敦已死,并率领亲族发丧。王敦的军士不明真相,以为王敦真的死了,群龙无首,于是乎全都没有了斗志,王导趁机将王敦平了,避免了一场战祸。平了王敦,王导进封始兴郡公,在原有司徒的官衔上,又进位太保,并被特许可以佩剑上殿,朝见不拜。在王导之前这种佩剑上殿不给皇帝磕头的权臣也有,但都是些心怀不轨之人。对于这种特别的恩宠,王导坚决地谢绝了。
司马绍是个短命的皇帝,当了4年皇帝便驾崩了,其子司马衍当时才4岁,继位当上皇帝,即晋成帝。王导和外戚庚亮等同受遗诏,共同辅佐这个幼小的主人。
苏峻之乱始于晋成帝咸和二年(327),至咸和四年平,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建康城被抢掠一空。平定苏峻之乱后,不少人提议迁都,但迁往何处,意见却不统一。一方面是以安郡公温峤为首,主张迁都毅章,而南方士族则主张迁都会稽,双方争执不下。王导不同意迁都。他说:“建康,是古之金陵,一直都是皇帝的住所,孙权、刘备都认为这里适合帝王居住。古代的帝王不因为丰俭的原因而迁都。”王导特别强调,此时北方群雄虎视眈眈,一旦迁都示弱,就有可能遭受侵犯。因此,这种时候特别要镇之以静。王导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大乱之后,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在这种时候迁都,将给才遭受兵灾的百姓造成新的动乱。王导的正确主张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虽然没有迁都,但建康的经济却不容乐观。当时国库空虚,只有数千端粗丝织成的布。这种布拿到市场上去卖,没人买。朝廷费用没有来源,主持朝政的王导十分着急。面对国库中数千端粗丝织的布,王导终于想出了办法。他与朝中有名声的大臣商定,大家都穿这种布做的衣服。这办法还真立竿见影,王导等人一穿上这种衣服,立即引起了士人们纷纷效仿。王导趁热打铁,马上叫主管国库的官员将积压的粗丝布出售,原本卖不出去的货,此时身价猛涨,竟卖到一端一金之高价。
王导为一代大名士,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大政治家,在中华民族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他确立了别人无法替代的地位。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成帝举哀于朝堂三日,遣使追谥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