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八千里路云与月>第五节: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1)

第五节: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1)

作品名称:八千里路云与月      作者:歌声的翅膀      发布时间:2018-05-08 15:37:44      字数:3431

  川流不息的大沽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培养出了一代代不畏强暴与侵略、彪炳史册的英雄儿郎。
  谈起家乡的民族英雄,父亲每每首推左懋第和沈迅。父亲读过的梁秉锟县长编写的《莱阳县民众学校课本》里,就有《左懋第》和《沈迅》这两篇文章。
  大沽河自北向南穿过莱西,境内的乡镇大多位于大沽河两岸。店埠是莱西毗邻大沽河最南边的一个乡镇,民族英雄左懋第就是店埠左官屯村人。
  明史《左懋第传》中有记载:左懋第,字仲及,号萝石。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其忠厚孝道可见一斑。
  左懋第自幼聪明好学,勤于攻读。明崇祯三年(1630年),左懋第在乡试中成为名列山东第二名的举人,1631年中进士,被委任陕西韩城的县令。但他对祖籍韩诚的当朝宰相韩国观不巴结不逢迎,保持了难得的一种骨鲠之臣的正气。
  在韩城,左懋第打击豪强、均丈地亩、清理赋税、赈济灾民,颇多建树,在老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崇祯十二年(1639年),左懋第调往京城,任户(部级)科(司级)给事中(县级)。
  左懋第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崇祯年间,明王朝已处于穷途末路,危机四伏,内有李自成农民军纵横半边天下,外有清兵屡次入侵,边防破败,天灾频降,吏治腐朽,民不聊生。
  身为朝廷言官的左懋第忧心如焚,为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以便对抗崛起于关外的满族,他屡次上书,针砭时弊,提出救国救民之策,为朝野所瞩目。
  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左懋第出巡长江防务。尚未返京,明朝政权就开始摇摇欲坠。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军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不久,清兵入关,迅即攻占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时称弘光皇帝。
  左懋第到南京晋谒皇帝,升为右金都御史,巡抚江南诸府。而此时,其母陈氏身陷北京,绝食而死,其堂兄弟左懋泰却投降了清朝。
  清兵赶走李自成后,饮马黄河,意图南下。弘光皇帝梦想偏安江南,准备向清廷割地求和,遣使通好。但南明满朝文武官员,谁也不敢前往。
  陕西的韩城有苏武墓,左懋第任韩城县令时常去拜谒。当年,苏武牧羊北海,匈奴对苏武说:你若不投降,只有等到公羊产乳方才可以放你回中原。苏武不为所动,挖野鼠充空腹,捧雪水解饥渴,决心持汉节以终荒野。后来逢汉匈和亲,才返归阔别19年的故国。而出使时正当壮年苏武,归来时却须发皆白。
  左懋第敬佩苏武“没有兵卒却有勇气,没有武艺却有气节”的情操,面对国难家仇,他悲愤填胸,上书弘光皇帝:要求持节北行,阻止清兵南下。但富有民族气节的左懋第坚决反对割地求和,极力主战,并请求皇帝拨给他人马,以收复失地,恢复明王朝江山,但却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迫于君命,身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的左懋第,只得屈就出使北京。
  弱者与强者的议和,如同与虎谋皮。出发前,左懋第就做好以身殉国的准备。他在一封信中说,“懋第此行,是懋第死日也”,立志要“效宋之文天祥”“留正气于千古”。
  清顺治元年(1644年)10月,左懋第到达北京张家湾,清摄政王令左懋第住进四夷馆。四夷馆是北魏时在洛阳城南设置的接待四邻各国来归附者的宾馆,明永乐五年改为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
  左懋第严词拒绝,说:“我是奉朝廷之命来酬谢贵国灭闯之义,若以属国礼相见,我宁死不入。”摄政王只得派官员骑马迎接左懋第住进鸿胪寺(外交礼仪机构)。
  谈判中,面对清王朝的种种威胁和侮辱,左懋第据理力争,并愤怒地予以斥责,始终不辱使命。10月27日,清廷遣左懋第南返。11月5日,当行至河北沧州时,又被清兵追回北京,严密禁锢在太医院。
  摄政王不断派人前去劝降,左懋第手书一联:“生为明臣,死为忠鬼。”还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像,将其挂在墙上。劝降者进门,他便指着对联说:“此为我志,不必多说!”
  1645年5月,清兵打下南京,南明政权灭亡。鉴于左懋第在文人和官吏中的影响,清王朝加紧了对他的劝降活动。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出马,并派左懋第的堂兄、原明朝兵部员外郎左懋泰劝降。
  左懋第曾将母亲托付于堂兄左懋泰,其母亲死后又由左懋泰扶柩归葬。因此,左懋泰对左懋第不仅有兄弟之情,而且有养母葬母之恩。左懋第谢过左懋泰养母治丧之恩后,便怒责他叛明降清的变节行为:“懋第无降敌之兄。”断然断绝了兄弟关系。
  历史上,忧国忧民且慷慨激昂者从来就是外族入侵者的克星。清兵下江南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迫汉族人民剃发易服。清廷遂命左懋第等剃发以降。厅堂上,摄政王令明朝降官逐个劝说。
  有个降官说:“左先生何不知兴替?”
  左懋第鄙夷地瞟了他一眼说:“兴替,国运之盛衰,廉耻,人臣之大节。先生知兴替,知不知廉耻?”
  摄政王说:“尔是明臣,为什么食清粟半载而不死?”
  左懋第说:“是你们夺了我大明之粟,何曰我食尔粟?我国家遭此大难,并不是亡国亡种,你不要高兴得太早。我左懋第今日只有一死,何必多言!”
  清顺治二年(1645年)6月20日,清政府将左懋第押往菜市口杀害。在刑场上,左懋第南向两拜,北向两拜,然后端坐受刑。这一年,左懋第45岁。
  左懋第就义后,人们发现了他在太医院写下的绝命词:“峡岐巢封归路回,片云南下意如何?寸丹冷魄消磨尽,荡作寒烟总不磨!”
  左懋第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坚贞不渝、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受到了后人的敬仰,就连清朝统治者也为之动心。乾隆四十一年,清廷专谥“忠贞”,在莱阳城里建左公祠以示纪念,被人们誉为“明末文天祥”。
  2007年的10月,我到油田在青岛的疗养院开会。会后,单位安排登崂山,在崂山的导游册里,我读到了左懋第明天启年间游览崂山时写下的七绝《崂山道中》:
  匹马西风直路赊,
  几家茅屋趁山斜。
  白云争捧如花女,
  尽日溪头独浣纱。
  凉爽怡人的秋风,僻静悠长的土道,傍山而砌的民房,天上暖阳白云,地上人物丰盈。只是谁在溪头独浣纱?后者乎,来者乎?
  莱西店埠镇位于大沽河与小沽河的交汇地带。自店埠镇沿大沽河东岸北上10多公里就是孙受镇。故乡莱西的另一位抗清民族英雄沈迅,就出生在孙受镇的我乐村。
  1624年,沈迅参加乡试(省级考试)中了举人,1631年(明崇祯四年)参加会试(国家级考试)又中了进士,历任新城县(现属河北高碑店市)和蠡县(现属河北保定市)的知县,后又到京城担任刑部“主事”和兵部“给事中”。
  明朝在中央设置的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是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刑部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兵部相当于当今的国防部,主事和给事中虽是七品(县级)官员,但在六部中最多设四个职位,最少的仅设一个职位,可见竞争的激烈程度。
  后来,沈迅因保荐高斗光(山东嘉祥县嘉祥镇北关人)为凤阳(今属安徽滁州)总督不当,被降为南京国子监(明朝最高学府)博士(分管教学的官员)等职。
  沈迅因此请假回家休养。当时正值清兵入关南侵,沈迅就和弟弟沈迓在孙受筑寨防守。1642年,清兵攻占莱阳后,又分兵攻打孙受,沈迅率众凭寨抵抗,激战三昼夜,杀伤清兵无数。晚间,清兵趁夜色偷袭登寨,被沈迅指挥的守寨民众用刀砍掉攀墙的手指。第二天,清兵败退。
  1644年5月,满清迁都北京,颁布剃发令,强令汉人剃发,而沈迅誓不剃发投降。登州府派人来捉拿沈迅,被拒寨外十多天。
  沈迅本想拿两枚铜钱酬劳捕役,就问寨外的捕役:“来者何事?”
  捕役回答:“奉州官之命前来捉你。”
  沈迅笑道:“州官凭什么捉我?如此说来一个钱也不能给。”
  登州知府闻知后,上报京师(今北京),说沈迅屯兵聚粮,意欲谋反。清廷知道前后清兵攻寨被杀甚多,断定沈迅一定是谋反。于是1647年(清顺治四年)清廷命防抚朱国柱率清兵300人和降清的汉兵3000人围攻孙受寨,沈迅凭寨固守,杀伤清兵30余人。
  三天后,箭弹俱尽,而清兵却围攻不止。沈迅看到大势已去,不禁仰天叹息。
  深明大义的母亲安慰沈迅说:“我全家报国的时候到了,不要因我而分心。”
  沈迅跪在母亲面前说:“以前实在不忍心将困境如实相告,所以为此而忧心。”
  这天深夜,沈迅的母亲带领家中的妇女全部悬梁自尽。沈迅将亲人的尸体一一放在柴禾堆上,点火焚烧。然后,他自己向北朝拜后,也点火自焚。清兵破寨后,杀人千余。
  在全家殉难前,沈迅曾派弟弟沈迓带着儿子趁夜深混乱逃离寨子,本想是留下家族的命根,以图东山再起。不料,沈迓带着侄子突围后,却因迷向走到了清兵的驻地被擒,被解往济南后,双双遇害。至此,沈迅全家的27口人,全部为国殉难。
  沈迅学识渊博,才学出众,生前所著的《考思录》、《沈诗九集》、《因树庐》等书,多毁于战火。如今,在莱西的大沽河畔,沈迅的名字和他舍全家性命抗清报国的壮举仍在流传。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