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湿地听蛙声
作品名称:湿地听蛙声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8-04-22 23:03:43 字数:11569
中元节,瞻望落日,大朵猩红的云在流动,天国的阶梯渐渐消失在云朵之间……
德龙老师发来微信:“小洪老师眼下比预想的好些,内力和疼痛相伴,只是不知能撑多久。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李商隐的诗在眼前升起一层薄雾。
群中发来消息:
我是杨小洪老师女儿,我父亲今天凌晨2:59走了。他离开的时候很平静,心怀感恩。感谢大家对我父亲的祝福和祈祷。他之前说过和大家的相遇很美妙,感谢大家牵挂。
这一天,是2016年9月5日。
01
郑昌军:“天劫”加身
从知道您突然发病的那一天起,我就很不自量力地经常给您出主意。结合您原本就修炼了多年“意拳”,发病后中西医治疗经验,您对灵魂人性认识的通透,我都判断您这绝不是普通人由盛而衰必然的生命历程,而是有它超越普通生命的意义。
我的判定是:您在“渡劫”,而且是渡“天劫”。
在四十多年的人生岁月中,我还从没看到有人有资格渡“天劫”。肉体凡胎的芸芸众生,百年之后便会从这个世界消失,也就是普遍意义的“死去”。之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要沿着这样一条统一的小径走向人生终点,可能的原因是:第一、三界中的“人界”,原本就是遵循普通生命流水更替的规则,不允许一个人存在太长时间。于是,疾病、意外造成的死亡,就是“人界”新陈代谢的主要手段,普通人无法逃离。第二、规则的形成遵循天地至理,违反规则会破坏三界平衡。天地规则不是不可以因人而改变,但前提是有值得改变的人出现。这种人,或称为“天才中的天才”,其超越常人之处甚至可称为“妖孽”,这种人是要改变世界甚至成为世界规则的代言人的。这种人出现的概率之低,虽千万年未必一出。所以不用说我不足50年的人生经历,即便多少代人都未必有人见到过。要成为能让天道改变规则的人,必须能悟透天地至理,思想能在三界自由行走,精神修炼能沟通天地人三界,并且有“替天行道”的意愿和胸怀。
千万年的等待,天道等来了您——杨小洪老师。
但是,您所拥有的“皮囊”毕竟只能承载一世岁月,所以天道在改变规则前,首先要改变您的身体,好让您强大的灵魂有相配的共生之所。那么方法就是:渡劫,而且是“渡天劫”。整个天劫大约分三步(原谅我没有合适的词汇来定义这三步,就大致划分,您能看懂就行)。第一步,突发劫。这一步最简单,凡是规则认定应该离世的凡人,多是在这个阶段就被“劫杀”了。这一步存在时间比较短,最多不过几天时间就会出结果。您的突发劫就是非常严重的,但您渡过来了。于是便进入第二步。第二步,疼痛劫。这一步持续时间会比较长,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在这个过程中,天道会通过各种手段让渡劫之人处于各种程度的疼痛之中,筋骨肌肉脏腑无不要细细经历撕碎碾压之痛。疼痛劫之厉害,仿佛炼狱,会让大多数人放弃抵抗陷入沉沦,从而走向死亡。而您,这一步已近尾声,挺过去,就要面临第三步的考验。第三步,心魔劫。这个阶段考验和淬炼的已经不是躯体,而是道心和灵魂。
能够渡过前两步的,已经可以称为“人中龙凤”,已经是难得的天才。但这还不够。能渡过心魔劫的,才是值得天道改变规则的人。但这一步的难度,却是远超前两步之和的百倍千倍。这一步考验的不是肉体的承受力,而是灵魂和道心是否经受得住诱惑,能否跨过各种陷阱。挺过去,经过磨砺和淬炼的灵魂无比强大,道心无比坚定,便可赋予大任。
您现正处在疼痛劫尾声与心魔劫交界处。您所要做的,就是在心魔展示给您的虚幻世界中不沉沦。这个虚幻世界,会展现尽可能多的痛苦或美好,或者让你受不了痛苦而屈服,或者让你迷恋其中的美好而忘返。总之,只要您道心不够坚定,灵魂经不起心魔冲击,不能跳出虚幻击碎心魔,您就可能道消神灭。天道的选择也会就此结束。
02
赵清风:怀念杨小洪老师
初遇锋芒
只见过两面,却注定今生不能忘记。
他第一次出现,是在2013夏天上海勇气更新的小组叙事上,我们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文峰是组长,大家开始聊了,他匆匆忙忙来了。没人认识他,他也不做自我介绍,他听大家叙事。悄悄想,这人是做什么的呢?不像中小学老师,也不像我们常见的专家,身份难以界定,我没有将他与高校老师划等号——多数人都是带有职业符号的,他不儒雅,有与年龄不符的举止;他也不帅,谢顶消瘦,肤色暗沉,看上去有点像葛优,好在没有“京瘫”状。他急切地讲了自己的三个梦境,一下子令我们陷入沉思,大家可能觉得,这人好诡异,他的人生似乎是一部传奇小说。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每个人的叙事,他都是聆听者,也是滔滔不绝的评点专家,很快就“篡权”了!
庸常繁忙的日子,愿意主动思考的人少,可是那天的小组分享,我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因为在故事中,我的身份变成了两个人,一个是故事中的那个人,一个是正在讲的这人,边叙边思的体验是从未有过的美好,我那个和学生的故事,回来后整理了一下,发表了。难忘那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气场,特定的人员构成。后来痴迷于跨校叙事,不得不感激上海试水活动,不能不感激我们的那个小组,不能不感激杨小洪老师,他助我打开了另一片天空,看见了另一个自己。
燃烧再造
再后来就是勇气群里杨老师的燃烧。对每一个发言者都给予鼓励尊重,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惜,都有极其投入的文字记录。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我们很难体验燃烧的感觉,日常生活,固定模式,日复一日,习以为常。
杨老师对于生命的热,温暖过多少人心,很难统计。凡是与他交往过的人,无一不受他影响。
杨老师对于教育的痴,异乎寻常,他是杭州某高校的英语老师,同时还兼西方哲学,西方思想史等选修课。他一次晚上上课,仅仅七个人,他没有应付,他说,人越少,获得的东西越多。
他的学生说:杨小洪靠喋喋不休激流勇进让我们脱去现代文明人的外衣,直视那个原始的热得像团火的自己。真实碰撞,最好头破血流,这样你才能看到自己的浅陋与鄙薄。
当老师的,很少有人去这样想,更不太可能去做,因为没有勇气直视自我,了解自我的局限,脆弱的外壳经不起敲击,只怕散落一地鸡毛。
又一学生说,在课堂中,我体会到了心灵解脱的自由,和灵魂震撼的疯狂。
所谓“疯狂”是种肉体与灵魂的激烈碰撞,那种不畏生死,超然世事的不羁之情。
再遇疯狂
2014春天的北京80中学,勇气更新活动,第二次遇见杨老师,他看上去比在上海时好多了,穿着讲究,元气充沛,现场表达确乎有点超越常态的疯狂,大家无比震惊。
疯狂是种一闪而过的激情,是年轻的躯壳日日上演的悲伤与快乐,是饱经沧桑之人回归青春,是在思想的田野上驰骋的爽快,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参会的老师,又有几人能获此体验呢?惯于常规,惯于理性,惯于旧俗陈规,什么时候才敢于去打破束缚思维的条条框框?“疯狂”——让思想解脱桎梏,让生命流转光彩,让灵魂徜徉于天地,不要愧对本心,让内心的野兽自由奔跑!
小洪老师那些日子的燃烧,看得见也一直记得,我是旁观者之一。我能理解,内心认同。
疯,即思想异于常人。所谓异,乃变异,那种随心所欲的思想流浪,是常人不可企及的,也是不可轻易参透的。古者竹林七贤恣意随心,纵情山水,日观人间百态,夜听山水琴声,闲来作词谱曲。乐活快哉!
狂,是一种处事之态,须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思想之华,称狂天下,行乐世间,骄傲的活一回,无论名垂千古或遗臭万年,终究嚣张,终究狂妄,终究值得,也许会有另一个轮回将它抹去,可毕竟让自己的心真正的活一回。
杨小洪老师真正参透了生命,向死而生。勇于做真我。任何时候,他都不加掩饰。
他的学生说:我愿做一个无所顾忌的疯子,如古之希腊的流浪诗人,光着脚在湛蓝的海边踏水而立,搜遍天下的记忆碎片,用我毫无逻辑的歌曲吟诵。那是我一个仰望的梦,抬头天,低头地,目之所及乃生命的光亮。这难道不是杨老师的真传?
更多的老师,禁锢了心灵,谈何疯狂。突然遇见杨老师,觉非常类,虽也有灵魂触碰,终归现实的僵硬,无法松绑,难以真正理解杨老师。
病中珍重
杨老师其实是唯美的,尤其对女性,他一直尊重且偏爱。他没有分别心。阅读他的《生日之歌》,发现了这样一点:
“我住院以后,旭迅速地消瘦下去。她一米五几的个头,身材匀称,两腿修长,最重的时候达一百二十斤,也不显胖,与她父亲一样是个衣服架子。我常笑她长了一身贼肉,她自己笑笑,表示认可。消瘦之后,身材看似没有变化,但近两年买的衣服已经大得不能穿了,只好挑了几件前几念穿的衣服”。他重病中不忘赞赏感激妻子之美。
“雨怀孕了,虽然脸上少了一点红润,但还是那样的美丽。她常说美丽不只是一种先天的禀赋,更是后天的努力和修养。只有真正懂得美的人,才会不一味追逐时尚,而是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掩饰自己的短处。她对生命对世界的领悟,总是以美为突破口”。他时刻欣赏自己的女儿,女儿的句子,也是他的审美理念的再现吧。
他也欣赏月嫂:“月嫂阮,一米六几的个头,四十多岁,依然风韵犹存。她带过许多孩子,号称金牌月嫂。她带孩子,总是细心观察,根据孩子的天性,对自己的护理方式不断调整。”
他描述钟点工变成的育儿嫂:“阿姨兰也四十多岁,但比阮年轻一些。个头一米五几,瓜子脸,模样挺俊。她原来在我们家做钟点工,工作挺认真,手脚也麻利,于是我们就动员她来带乐乐。”
他对医院里的护工一样不吝赞美:“护工胡,年纪也不小,一米五出头,身体结实有力。她今年四十好几,儿子已经毕业了,成了家,媳妇怀了孕,七月份的预产期。她在医院里做护工,已经有些年头。她需要赚一笔钱,给她还未降生的孙子,然后就回家帮着看孩子。”他对于普通人劳作的理解,是现实,更是对命运的尊重。
他对医生的描述:“芳是我的经管医生,名校硕士,参加工作有好几年了。她是典型的瓜子脸,水蛇腰,一个美人的胚子,不管穿白大褂还是日常服,都挺吸人眼球。”这些句子透出一股子活力,作为男人,能欣赏女性之美,谁说不是最好的生命滋养呢!愿杨老师身边的所有女性,都能源源不断提供滋养的源泉。
祈祷神灵护佑
杨老师的《生日之歌》昨天看到,瞬间泪奔,我洗葡萄,泪水就淌在水里,切菜,泪水浸到衣襟。没有深交,却难以忘怀,独立特性,勇做真我,思维本该飞翔而非爬行,可我们多数难以振翅;理性与感性古今中外都是交织的矛盾体,《教学勇气》鼓励教育新专业人士勇于揭穿外在的体制拥有控制我们生活的权力这一神话;还建议必须确认学生的情感与智力都很重要;还建议必须教导学生挖掘适合探索知识的情感宝库;建议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培育学习共同体;最后突出走向不分离的生活之旅意味着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杨小洪老师不是一直这样做的吗?他一直都在践行勇气,一直都在不断完整自身生命的途中。
最后送给杨小洪老师几句心里话:
您带着我们
探索了内在景观,
发现之旅才刚刚启程
您大声呼吁,上海北京西安都有了回声
相信中国大地上
更多角落会有生命的回应
您尊重每个生命
珍惜每一次相遇
发现唯美的精致人生
过不分离的生活,
纯真的愿景
给勇气教师渡上神圣的光,一层又一层
祈福!无限的圣灵,愿赐健康给予杨小洪
2016年8月19日夜
03
从晓:读让心安下来的书
当今的世界已变得异常奢侈。能让心安下来,唯有书籍。《湿地蛙声》是岁月的时光反复淘洗熠熠闪光的经典书籍,可以安放灵魂,你的,我的,杨老师的。
与杨老师初识于杨思中学的读书会上,杨老师不疾不徐的沙哑口音引起大家的注意。不过大家都不太熟悉,张文质先生很快贴出百度,原来他是杭州师范大学的一名教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女儿的校友哦!赶紧加杨老师为好友,为刚入学的女儿请教些专业问题。在问到应该读什么书的时候,杨老师意味深长地回答:读一切可以让心安下来的书。这句话我琢磨了很久……
参加了青云和中慧共创的“过程关系哲学读书会”,共读怀特海、雅斯贝尔斯的书籍,每每涉及到哲学问题,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多么希望能有一个精神导师引领我们走向深入。杨老师听闻我们有这样一个读书会,欣然加入。我们用的是“QT”语音系统,只要进入虚拟房间,就可以一起读书、
一起品赏。伊始,杨老师不太会使用,经常是麦克风一直开着,中慧常常要开启“禁用”,但只要杨老师开始讲话,大家都安静下来,因为杨老师总是把深奥的哲学名词讲解得非常浅显,大量丰富的案例通俗易懂。杨老师还要求我们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把自己刹那间的思考敲打出来,这种稍纵即逝的火花是最珍贵的。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读完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渐渐地,与杨老师的交集多了起来,特别是深夜,在读书过程中遇到哲学问题,悄悄给杨老师留言,而每每杨老师也在线,他细心地为我讲解,并发来他的相关日志给我看。聊着聊着,我就会说起工作中的烦恼和恐惧,杨老师像长者一样鼓励我,克服教学中的恐惧,这才是更新勇气!
工作忙起来,晚上读书的时间少了,自然也没有了与杨老师的倾心长谈,但每次只要有哲学问题,在好友中总是能找到亮灯的圣诞老人。他的灯一直亮着,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在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存疑惑的菜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智者。有杨老师的温暖陪伴,在教育之路上探索感到轻松许多,坦然许多。
永远不能忘记您说的话——读让心安下来的书。
(江苏通州高级中学)
04
陈金凯:等下一次
第一次见小洪老师,是在北京的“教师勇气更新”研讨会上。接到研讨会通知的时候,正是我在教学上踯躅徘徊的时候,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带来教学上的进步,反而对于教学的育人功能产生了怀疑,进而怀疑自己教学工作的意义。“勇气更新”这个词燃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细看了一下通知,看到了小洪老师留的QQ号,试着加了,并且把自己对教育的困惑谈了一下,希望他能做一下指导。一个专家,那么忙,怎么会在乎一个普通教师的留言呢?试试看吧!
令人意外的事情出现了:他的回复不但快,而且是长篇论述和鼓励!
我们交流起来,显然,我的固执让他感到网络交流的局限性,于是他说:到北京来吧,我们面谈!
面谈?
和一个专家?
你有时间吗?你有心情吗?连见面的具体时间、地点都没说,怎么见面?
我到了北京的会场上,钱理群、吴国珍、张文质、孙彩文、王丽琴等一大批大家登台演说互动,受益匪浅,但我还是很好奇杨小洪怎么和我见面?
有一场讲座是杨小洪、孙彩文共同做的,那是第一次见到小洪老师,高高瘦瘦的一个长者,言谈坦率而直接。两人的讲座互动很精彩,思维的碰撞、角度的转换、性情的流露,一下子掀起了会议的高潮,但是,我的困惑依然没有解决。
是不是一件事情崇高,我们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教育中的困难这么大,我自身的能力有限,尽力而为也只不过是空耗,什么也改变不了,我继续努力的必要性是什么?越听讲座,我的疑问越多。
他们的讲座完成了,我注视着小洪老师,他走到会场的一角,做了下来,我瞅了个机会,蹭到他身边。我想就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自己的疑惑,正面问一下他。
我不喜欢高调子,我要听一个逻辑的分析,我要一个真实的回答,我要面对面看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在会场的角落里,我把疑问提出来,不信任地看着小洪老师。他的眼神坦然,并且充满了对我的审视,仿佛看透了我真正的疑惑,而后,他一笑: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想?你为什么这么想?
完全出乎意料。见惯了一些专家用教育事业崇高之类的话,用伦理上的道德感,迫使人承认、屈服,回避真正的教育问题,掩盖真正的教育现实,这种情况往往引得一家人开始唱高调,让真心要解决问题的老师们失望至极。但是,小洪老师没有,他是直接问过来,直接问你的观点,你的感受,你的所想,他把焦点对准了问题的最核心部分: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才是首要的,自己的主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妄图把希望或者责任寄托到外部环境中,永远也不可能解决问题,也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面对小洪老师引导,我磕磕巴巴地谈了对问题的分析,发现自己的思考根本不深,很多认知停留在浅层次,我把这个困惑再次提给小洪老师,希望他能画龙点睛、一语点醒梦中人,可是,没有,没有任何启发人心、鼓舞斗志的谆谆教导,他只说了两个词:
“直觉思维,听从内心!”
小洪老师谈了他自己教学的一些经验,但自始至终,没有对我的观点做任何评价,没有做任何具体指导,只是鼓励我采用直觉思维、听从内心。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指导:引导你思考,并用自身的经验吸引你,用自身的气质影响你!
“我就知道会见到你!”小洪老师在讨论中忽然一转话题,笑着对我说。
“为什么?”我有点错愕。
“感觉,直觉思维!”小洪老师有些得意,“我感觉到了你的迫切,感觉你会想办法做成这件事!”
那之后,“勇气更新”专题活动在全国又做了几次,小洪老师也参加了,每次我都想趁机再见他一次,但每次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成行,总想着等下次活动吧,还有机会嘛!
在等下一次!
05
杨明蕊:我在大理等他
拜读杨小洪老师的《湿地蛙声》,于我而言太过特别。那感觉,就像是一个稚嫩的孩童,跟在慈父身后,跟他一起回顾共享的生活体验,细细品味生活的智慧;亦或者,跟他一起去体验和见证生活的美妙、生命的本真。我猜想所有受到杨老师关爱和指导的晚辈可能都会产生类似的感觉吧。每一位知情的读者,仿若都在读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能够在其中读出自己和杨老师相遇、相知、以及杨老师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的一段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其中,正如杨老师在自序中提到的,我们每一位曾经与他相遇的晚辈,都在不同的时空里被他不厌其烦地邀请着做同一件事:“展示真我、激发强我、做真正的教育”。
杨老师坦言自己,“人到五十,突然醒悟,羁绊自己的不是外界的规则,而是自己内心的牢笼,是那些随着社会语言渗入童年心灵的潜规则,是自己内心那些不曾意识到的文化假设,是那些假设带来的阴影、盲区和懦弱。”所以在“天命之年,开始反思、结构和背叛那些控制着生命节奏的语言、感受来自真实生活的启示,在指尖和足尖的生命脉动中炫舞出内心的节奏。”而我,何其幸运,竟是在杨老师俯身拥抱大地、全心全意感受真实生活之际遇到了生命中的这位人生导师。尤其,是我第一次尝试在公共空间战战兢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之际,第一时间受到杨小洪老师的鼓励和邀请。从此,亦师亦友,我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受到了这位恩师的指导和关怀。
初识杨老师,是2007年作为研究生第一次参加香港大学的G老师组织的,教师学习工作坊TATEAL(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in Action Learning )学习讨论会的时候。记得那时候,主持人G老师首先邀请在座的所有的老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教学体验并分享背后的教学故事。当时,我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回想过去的教学,记忆里只能捕捉到那些感动的画面,于是轮到分享的时候,我便说,“我的学生在课上哭了。”“我等下要和你一个小组!”我话音刚落,坐在我的斜对面的一位发角略高、和我爸爸年纪差不多、双目炯炯有神、面带笑容的男老师大声说。当时,这位师长的宣告虽然多少因为让我一下子成了众人的焦点而略显尴尬,但更让我心里有了几分被接纳的温暖。在分享和讨论故事的环节,刚刚认领我的老师自然是我们小组的专家,引导我们年轻人讨论学习。于是,我便认识了他,杨小洪,杭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教授。
我还清楚记得,当时我们分到同一个小组的几位同学,因为有杨老师和我们一个小组,我们很自然地“乖乖地”等着杨老师引导我们分享和讨论。熟料,刚坐下,杨老师就热切地望着我们大家,说,“你们谁来主持分享?”随着他的话音,他用鼓励的眼神逐一向我们每位在座的研究生发出了邀请的信号。然而,大家的反应都是不约而同往后缩了缩身子、或是低下了头,没有人站出来接受邀请。但是杨老师并不放弃,还在等待。接着,我便听到自己说,“让我来吧。”接下来,杨老师开始尽责地扮演着他的小组成员的角色,让我逐一邀请所有组员分享教育故事。然后,再逐一邀请大家讨论分享故事里的教育意义。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们整理了小组的讨论提纲和收获。按照G老师的邀请,每个小组应派一位代表宣读下小组讨论的收获。我们自然都选择沉默不语,又把责任理所当然地推到杨小洪老师的身上。可是,杨老师并不买账。他再次用鼓励的眼神逐一扫视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说话。但是,还是没有人。在气氛尴尬之前,我再次听到了自己的声音,“我来吧,老师。”于是,我在那次学习经历中,虽然被冠上好出“风头”的名头,但我并不以为意。真正让我在意和打动我的,是因为杨小洪老师看我虽然愚钝、但仍然愿意积极参与和承担之后,送我的那句话,“你为何不是我的学生啊!”这句话,我一直把它当做杨老师作为一位师者,对我作为学生的最真诚的鼓励。
从此,虽然我不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虽然杨小洪老师也不是我的学习导师,但是每次学习讨论后书写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每次阅读有所思考写下的文字,我都会第一时间发给他与他分享,认真听取他的意见。而杨老师,每次都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我有些得意忘形的地方,也毫不吝啬地对我的努力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作为学生,我跟杨老师交流不仅成了习惯,甚至产生了依赖。现在,回首往事才发现,因为他对我们这些晚辈的无私的爱,杨小洪老师在我求学的过程中,无论在心理上或是行为上,其实早已实实在在地成了我的导师。
我不仅是他《心灵疗愈》故事中潜在的主角,也是获益最多的读者。只因为自从认识杨老师以来,他一直给予我的便是基于生命的真诚对话和引导。当我学有困顿的时候,他总会第一时间阅读我稍显浅陋的文字,并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当我遭遇生活困苦不得出的时候,他总是我最愿意倾诉的对象,耐心聆听并给我指引。当我情感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也会在恰当的时机邀请我讲故事,让我明白我自己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作用。而同样作为教师,他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不仅为我树立了榜样,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并给予我力量和支持。
当他老人家选择《走在路上》之后,在他刚健的步伐之后,我作为晚辈何尝不是亦步亦趋、一路小跑地远远追随。随着杨老师,我加入了北师大吴国珍老师引导的教师勇气更新活动qq群,加入了他的哲学教学的讨论群,成了他的教育博客的忠实读者。尤其,读到关于我邀请杨老师游元阳梯田的故事,我不禁汗颜。记得当时,我因为自小生活在山野田间,不知安全恐惧为何物。因而,当我决定租一辆车把我们从镇上送到景区的时候,我没有选择相对安全的面包车,而选择了小小的三轮摩托车。它们并没有价格上的差异,只是我当时心里只想着让杨老师体验当地的生活境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杨老师,因为常年久居都市,对摩托车的安全性多少心怀几分疑虑。然而,杨老师不仅对我的安排没有任何评论,也并未制止我鲁莽的举动,任由我让那小小的三轮车载着我们祖孙三代一路颠簸,跑遍了梯田景区的每一个去处。直到我们结束行程,以开放的心态交流我们出行的收获的时候,杨老师才跟我坦言了他内心对交通安全问题的担忧。我问他为何当时不跟我说明,杨老师双目炯炯地说,“你比我更熟悉那里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你的选择自然有你的道理。你带着孩子能自然享受当地的境况,我又为何不能呢!”
而杨老师开始在《云中对话》的时候,由于机缘巧合,我有幸成了杨老师灵性学习体验的读者和倾听者。犹记得那时候,我碰巧前往杭州,有幸跟老师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交谈。言谈中,杨老师一边跟我分享因为走在路上而体验的心灵相遇的幸福,同时告诫我无论身在何方,‘一定要抱有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去遭遇生命中的同路人、共同面对风雨、见证彩虹的美丽’。我一直谨记在心,不敢有片刻健忘,也因此感念恩师,让我一直体验着生命与生命相遇、心灵和心灵碰撞的幸福。
也正是杨老师,以及书中提到的G老师等恩师,通过身体力行的教诲,引导我理解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育……帮助我理解权威,并学会《告别神像》。而这样亦步亦趋的引导和帮助,自然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老师的生活,从而和他一起,有幸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五月的读书讨论学习,从慧能大师那里学习理解和实践“应无所住而生本心”。因为与老师的相遇,每一次有幸在一起的学习机会,我都被引向了一个更广博的世界。杨老师,无论对于我这样萍水相逢的学生,亦或是名副其实的子弟,真可谓随时随地都身体力行着自己为人师者的教育使命和职责。
而我和杨老师因为TATEAL而结缘的十年,也是我们共同受益和见证TATEAL的学习理念不断发展、流动并得到广大传播的十年。我和杨老师的相遇、后来的每一次相处、以及相知,背后都站着TATEAL的身影和支持。这十年,作为师者、作为慈父,在TATEAL的平台上,杨小洪老师不仅见证和陪伴着着我的成长和成熟,而且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生导师。
我总忘不了每次见到他的时候,我总忍不住要宣讲云南的美丽、大理的纯、善,总希望他老人家能够去我的家乡看一看,品一口我的妈妈亲自圈养的奶牛的鲜奶、吃一口我用酥油烤制的粑粑,体查一下我们大理农家的热情好客。我一直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我也坚信,它终将成为现实。因为杨老师是一位探求真善美的智者,而大理,自有大真、大善、大美的山水、人情在等着他。
06
杨德龙:悼小洪老师
小羽让我讲讲她的父亲。亲朋好友都知他是大学教授,具体到做了什么还是不知。
十五年前,我初到杭师,和小洪老师相识,当时正值而立,而今,已近知天命之年,与小洪老师当年的年龄仿佛。此后相知、相契的岁月,常常近距离聆听他五花八门的想法,质疑他,调侃他;他对谈如故,思想更妙更新。
小洪老师一生做的最重要的事,依我看,有两件:一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回应直指人心的教育问题,也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使教育回归根本,使学习者观念与行为发生改变。在未来的10年,甚至更久,这应该是教育者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而小洪老师在这方面做了重要的探索,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应邀做ISATT和AERA做主旨发言。二,以自己的所感、所思、所行回应中小学基础教育,以QQ群和微信群为平台同全国(尤其是河北省的)锐意改革的优秀教师直接对话,主持读书、叙事,一对一点评,用他的思想影响着能影响众多教师思想的人,泽被后世。
小洪老师做出这两件大事的动力来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走在地平线上,心怀启明星。拥抱各种相遇,不论幸与不幸,向各种人,各种事开放。这些邂逅,在他看来,就是奇异的恩典。每一次相遇,都是学习,都是边界的拓展。他能学兼中西,打通古今,我想,也就来自于他开放的态度,善于学习的精神,“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我有时想探知他的底,可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今年春节,我想去给他拜年,想送他四个字“老骥壮心”,不料,他住进了医院;后来跟他谈起,他更愿意我写“老树根深”。
对小洪老师的思想与行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还为时过早。如果现在不得不给出评价,我的想法是,再过10-20年,当人们回顾这个喧嚣的、有些令人失望的年代,会发现有一个光亮,他影响了能影响的人们,给人们以希望,让人成为人,他以自己平静的行动克服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如果可以类比,也许就像文化革命过后,茫茫人海中顾准的发现。
小洪老师的在天之灵,此刻听到我的想法,我猜,他一定露出白牙,说,“德龙,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2016年9月7日)
后记
25位老师的78篇叙事陆续发来,五天五夜未眠,梳理成书,书名初定为《落日钟声》。杨老师说他喜欢落日,还说,那就是他,会在每个晨曦升起。
征求吴国珍老师意见,她发来微信,说:
是彩文在全身心投入整理全书,应是第一或第二主编,杨老师无法把关,全靠你了。书名你自己最后定夺,我的意见仅供参考,主要是考虑杨老师也希望勇气更新不断唤醒教师,这是我们共同的方兴未艾的事业。《落日钟声》和这方兴未艾的事业有距离,暮钟晨曦,雪域钟声,都可以斟酌,但是都是文学性的泛指。要不要加个副标题——纪念杨小洪老师和教师们的心灵对话。如果加这个副标题,就是彩文主编了。彩文主编杨老师的文字就很合适。如果副标题用了心灵对话,又有了纪念含义,又点明了教师以对应读者群。主标题纯净广袤的雪域和心灵对应。建议《雪域钟声——纪念杨小洪老师和教师们的心灵对话》。
香港大学过伟瑜教授发来邮件,她说她曾电话和杨老师沟通,那时杨老师意识清醒的时间不多了,但他心里记着雪域,建议还是出现“雪域”为好,书名最好是《穿越雪域的钟声》。
杨老师最后一次微信只有一个“@”,是发给马妮的。马妮是杨老师的学生,在美国读博。她说:
杨老师弥留之际需要阳光的温暖,一生在发挥光热,落日也依然长鸣,我相信他更喜欢太阳作为他的意象。而雪域是对后辈的希望,对我们的鼓励。我觉得仿佛把他已经冰冷的身体放于冰冷的雪域,他一生在穿越雪域,最后更需要阳光的温暖,这温暖是他在病榻上大家最后用文字与他相拥。但是什么题目都不重要了,我们对他的怀念和继承是重要的。我可以想象,他卧床不起,困在病房里,遥望窗外那有限的光源和生机勃勃的世界,他多么渴望太阳每日都像昨天一样升起,我们也多么希望他每天像太阳一样升起,冲我们微笑。
群峰静默,落日升起在湿地之间。
雪域钟声、空谷回声、云海涛声,这是我们和杨老师心灵对话的成长三部曲,将逐一以教师探究叙事对话的方式献给敬爱的杨小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