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勤俭持家过光景(2)
作品名称:万安母亲 作者:大地琴韵 发布时间:2018-04-01 08:52:04 字数:5033
第四节田埂瘦影种光景
伊川县土地面积广,但大部分的土地都在丘陵上和沟壑间。那个时候,广大的农村农民几乎把时间都用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间农活上。只有部分手艺人,一半时间用在给人做工上,一半时间用在农活上。会木工手艺的陈云竹就是这样。因此,他们家地里的农活一半时间就需要妻子周贤英来完成。
周贤英是一个无怨无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淳朴善良农村妇女。丈夫在外边给人打家具做木工活,忙不过来,腾不开手,家里地里的农活不能荒芜了,她就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来,把丈夫顾不上做的农活做完。
明媚清新的早晨,细小的云片在浅蓝明净的天空里泛起了小小的白浪,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地撒在草茎和树叶上,蜘蛛网上沾了露水,银子似地闪闪发光。
太阳刚刚露出脸儿,周贤英就穿着洗了几水的蓝色粗布衣出了窑洞的门,肩上挑着水桶扛着锄头,手里提着小竹篮里的一撮翡翠绿的小菜苗,沿着村边小河沟里的蚰蜒小路往地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雾气,那么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不住地扑在她的脸上,钻进她的鼻子。小河沟里的水清得一眼望到底;刚抽穗的麦子清清楚楚地倒映在水里。夜里刚下过一场雨,小路上已有浅浅的牛蹄印儿,远处的沟壑里飘来清脆悦耳的牛铃声。
周贤英一边欣赏着早上的景色,一边急匆匆地往前走。她想趁夜里这场雨水带来的墒情,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栽些小菜苗。那个时候,农村的土地已经收归集体所有,生产小队只给每家每户留下很少一点自留地,自家掌握种些换季的蔬菜和早熟的作物。这个季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去年的粮食差不多快要吃完了,新的一年的粮食在地里还没有长成熟。她不能让家里人顿顿挨饿,就利用自家的自留地多种了些蔬菜等作物,用来填充一家人时常“辘辘”饥饿的肚子。
她出了壕沟,上了岭脊,越过路两边青青的抽着穂儿的一望无际的麦田,踏着长满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花草的田埂小路,就来到了自家的自留地。
自留地里的蔬菜大部分都已经长大了,黄瓜顶着黄花,豆角戴着粉色的花串,灯笼似的辣椒结了出来,香菜也变成了绿色的小扇子,红绿相间的西红柿缀满了秧……
这块自留地虽然不大,周贤英却能根据季节的变化,不断种出各色各样的蔬菜来。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格外耀眼。辛勤的蜜蜂背着重重的蜜蜂罐去采蜜,回去孝敬年迈的蜂王。也因为它们,油菜花才能结出菜籽,为陈家储备下一年的生活用油。夏天,红彤彤的辣椒和青色的辣椒,形态各异,有的像灯笼,有的像海马,还有的像过年放的烟火。真是千姿百态!秋天,西红柿已经变红了,像一个个红灯笼。扁豆也结出来了,像一个个小兔子的耳朵。茄子结出来时很好看,因为它反光反得厉害,所以看起来晶莹透亮。葫芦是白绿色的,上小下大,看起来很可爱。南瓜是这里长得最大的,据观察分三种:一种长的像角瓜,一种像大灯笼,一种像大葫芦。周贤英种的最大的南瓜3斤重,抱起来好沉啊!冬天呼啸的北风吹来了,菜园里这才没了蔬菜,变得冷清了好多。
周贤英看着自己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各种蔬菜,充满了生机,她感受到了劳动和收获的快乐。
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像苏东坡在《菜羹赋》里所说的:“汲幽泉以揉濯,持露叶与琼枝。”或者像他在《后杞菊赋》里所说的:“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西河南阳之寿。”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因为那希望是用成熟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莱,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她是从壕沟里路过的时候,就在芳草萋萋的蓄水池边,挑了一担水的。挑着到了地里,把水桶和小篮子放在地边上,拎着锄头走进湿漉漉的地里,在一片不大的剩余处,弯着腰,低着头,先规规整整地刨出一溜子碗口大的坑来;然后把菜苗拿来,蹲在地里,亦步亦趋的将一棵一棵小菜苗,小心翼翼仔仔细细地按在坑里,用碎土面将菜苗的根部护围好,双手用十指将菜苗周围的土按实在;接着提一桶水,用水瓢将水慢慢地浇进坑里,一个坑一瓢水,依次浇完;最后,见坑里的水已经湮进土里,再依次将每个种上小菜苗的土坑用土封平。这畦种好了,按照前面的动作依次种下一畦的菜。菜苗全部种上的时候,瘦弱但很是精神的周贤英,已经累得满脸是汗。但她自己并没有感到多么劳累,也许她的思绪仍然沉浸在劳动后收获希望的喜悦之中吧。
她把锄头放在地边的田埂上,坐在锄把上稍作休息,看见东边山坡上的太阳已经升起三竿,见时间已经不早,还得赶快回家给老婆婆、弟弟和妹妹做早饭;就站起来,到菜地里采摘了一些成熟的黄瓜、豆角、辣椒和西红柿等放进篮子,立马担了水桶,扛了锄头,提了篮子往家回。
路上,周贤英看着因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满篮子蔬菜,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见周围并没有什么人在走动,就情不自禁地唱起自己还是姑娘时唱过的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的一段穆桂英唱词: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
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
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
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镇乾坤
上那上写着浑那浑天候穆氏桂英
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
随着她的歌唱在旷野上飘荡,一群鸟儿从西边的壕沟里飞腾而起,它们在空中旋转着,腾飞着,鸣叫着,像是给周贤英伴舞,又像是伴唱;尾随一阵子之后,又打了个旋儿,奋飞着向东边的太阳奔去。
第五节补丁衣服映持家
一件衣服穿在身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农村农民衣着打扮的真实写照,并且大部分人家穿的就是自家纺织的粗布衣。
在那些年代,尽管周贤英在陈家非常贤惠勤快,还是很难让家人天天穿上她纺织和缝制的新衣服,更何况经济困难是那个时候家家户户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家也不例外。为了能够节俭下一些她纺织的布匹,多多少少用来换些钱,接济些家庭生活急用,这个精明的很会精打细算的农村妇女周贤英,更是要这样做:大人只要有一身比较新的衣服就行了,在逢年过节,出门会客办事情等关键事情上穿穿外;平时的衣服,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只要不露肉就可以。孩子们,除了以上的情况,每年过新年是要添身新衣服的,这也是那个时候,孩子们天天巴望过新年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在那些年代,在他们陈家,在老婆婆陈李氏的耐心调教下,在周贤英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继承。
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也就是说,党政机关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行政措施、工作纪律,都要领导带头去做,起到表率作用。在一个家族里,一个家庭里,全族人、全家人是否能够做到团结向上,和睦相处,努力把家族和家庭的优良家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搞得家族和家庭红红火火、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家族和家庭的主要成员的表率作用,引领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成长,家庭环境是他的第一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环境,无论他的天赋多么好,环境不对路;也就是说家庭的主要成员的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发挥的不正确,这个具有天赋的人,长大成人后,也只能是个蠢才庸才,成为有损家庭和社会的人。反之,家庭的主要成员的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发挥的正确,即使他的天赋不怎么样,他也终将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责任感的人,有脱离低级趣味而敢于担当的人,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人。
在他们陈家就是这样,在继承和发扬他们陈家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过程中,陈李氏老太太率先垂范,周贤英和她的丈夫陈云竹积极响应、以身作则,弟弟陈才三和妹妹陈秋粉;还有孩子们陈遂成、陈遂龙、陈遂亮、陈遂奇、陈灵森、陈转玲、陈转香等等,努力效仿,持续发扬传承给他们的下一代……尤其是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好的穿戴,好的吃食,相互谦让是他们的美德,勤俭持家是他们共同遵循的家风家规。
陈云竹先生常年在外帮人打造木工活,主人常常是把自家仅有的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他,他不舍得吃,往往能从这些人家中带回一些好吃的东西。譬如,一把枣、一捧毛栗、几个核桃、一块糖疙瘩等等。拿回家中,孝敬老人陈李氏;陈李氏不舍得吃,又拿出来给她的子孙们吃;子孙们也很懂事儿,又要坚持让老人吃;他们推来推去,相互谦让着,最后,老人和孩子们只好分了吃。每当此时,那种一家人的其乐融融的样子,那种天伦之乐的谈笑风生的样子,是这个家族家庭里充满了幸福和祥和美好气氛。是这个困难时期的家庭家族,越挫越坚,越挫越勇,越挫越团结,越挫越有力量,越挫越显示出陈家有兴旺发达的新气象。后来,陈氏家族的发展历史,也正好实实在在的印证了这一点。
夏日的晴空是灿烂的,天是那样的蓝,日光是那样的强烈,天上地下处于一片耀眼的光明之中。一年中,数夏天的太阳最勤劳,一大早就起身了,清晨五、六点钟就已晨光熹微,傍晚八点钟了,眼看月亮就要把它排挤掉了,可勤劳的太阳还逗留着,迟迟不愿“下班”。
这天中午,太阳像个大火炉,把大地烤得发烫,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家中饲养的鸡和狗早就躲到了院墙根的樱桃树树阴里,卧在发虚的土地上一动也不动,鸡东张西望地张着嘴透气,狗半闭着眼睛吐着红红的长长的舌头透气;孩子们在堂屋的地上扯一条席,赤皮露胯地胡乱躺着午睡。大人们,女人身上盖着床单,在卧室的床上休息;而男人则到院子中的大核桃树下扔条席,穿着短裤头,盖也不盖任何东西,躺在上面休息。
周贤英细心,怕把孩子们凉着,等待孩子们睡着的时候,从屋里拿出一条床单,给孩子们盖上。这时候,她却不休息,拿着针线筐,坐在窑洞门口,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不是她不困乏,而是家里的人太多,孩子们太淘气,整天跑啊跳啊的疯玩,容易把衣服弄脏弄烂;大人们整天活多,忙起来一不小心就把衣服弄脏弄破了;家里人需要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衣服太多,她得趁着这个时候,太阳光线好,将他们的衣服一件一件地缝补好。她得首先把这些衣服洗干净了,再将衣服上的烂口子一处一处的缝补好。她不求家人衣服豪华光鲜,但求家人衣着清爽整齐。
那时候的人穿衣打扮,不像现在的人。
现在的人,一年四季都要购买换季服装。男的至少三五天要换洗一遍,女的几乎一天中早、中、晚三套装换三遍。男的衣服小了、大了、瘦了、胖了、不合适了,不管衣服烂不烂,就抛弃不穿了。女的更出奇,家中衣服一大堆,但只要上街,只要看到中意的衣服,不管三七二十一,买回去再说。结果,穿上三五天,过个月儿四十,新鲜劲儿过了,就束之高阁,就不再问津。
那时候的人,一是家庭经济困难,根本就没有更多的钱用来添置新衣服;二是那时候科技不先进,物资不丰厚,商业贸易不繁荣,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新花样的衣服。他们穿的衣服就是家人纺织的粗布衣服。但为了细水长流,为了勤俭持家,纺织出来的布匹,并不是完全用来自家人穿,大部分还要拿到街面上去买些小钱,回来贴补家用。
一件衣服,往往是大人穿了小人穿,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末穿。洗洗涮涮,拆拆、剪剪、缝缝、补补,像个传家宝似的,一穿就是十几年。
陈家人多,更是如此。周贤英把大人的衣服拆了,剪成小孩的衣服,先是哥哥穿,再是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家衣服也不讲究,尤其是男孩,只要不露肉就中。他们陈家尽管人多,但周贤英在坚持勤俭持家的方略的同时,还是让大家多多少少穿得讲究一些。男的,白的、黑的、蓝的、灰的、黄的,穿在身上均可,有些补丁也不丢人,只要干净整齐就行;女的,蓝的、红的、绿的、粉的、花的,穿在身上,虽然也有一些补丁,还是尽量要她们穿得干净再干净些,贴切再贴切些,能光鲜还是要光鲜一些。
周贤英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她自己的衣服,除了有一身逢年过节时、出门办事时、关键时刻相会亲戚朋友时寻一件比较像样衣服外,她的其它衣服几乎件件都有补丁。
这不,她正在缝补的这件她的衣服,已经有十多块补丁,可她还是又拿出来,继续缝补着。好像那美好的明天幸福生活,就在她这一针一线中,渐渐缝制出来,那么美好,那么灿烂,那么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