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品名称:大西院 作者:魏海龙 发布时间:2018-03-12 18:55:06 字数:4346
一件事情从发端到结束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自然果园一事也不例外。这件事情发生在去年的秋收之际,一直酝酿到现如今开春之际。之所以要发端于秋收这个特殊的时节,主要是因为秋收是一个看到果实的阶段。一般来说按着农村的时令计算。正如一句俗语说的那样,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到九十月份就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也就是展现一年的收成的时节,这也是众人所瞩目的焦点。本来在村里出现了几个有钱人就很长脸显眼,更何况是利用果园这个公家财产,这还了得,于是就有一些人看不下去了,总感觉心里非常的不平衡。尤其是亲眼看到一些承包人将成筐的劣等苹果倒进附近河套里的时候,这就瞬间激发了这些人的嫉妒之心,真恨不得把这些人按在地上揍一顿方才解恨。因为整个尤杖子一组守着这么一个大家底,绝大部分的村民却吃不到苹果,只有到集上花钱才能买一些解解馋。而且果园的收入都装进了那几个承包人的腰包里,这是他们最难接受的事实。既然村里的土地都分到各家各户的手里,果园怎么还攥在少数的几个人手里呢?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于是就有几个人变得躁动起来,率先挑起了刺头。这几个人当中闹的最厉害的就是尤武的大儿子尤兴德,本来这一支就势单力薄,都是一家子,本来没有什么区别,但这几年两家分得越来越远,尤武更是心里愤懑憋屈。到目前为止两个儿子还是光棍,在农村已经到了婚配的年龄,但尤武自知家资匮乏,根本没有能力为儿子张罗这些事情。相反哥哥尤文一家却过得十分富足,不但几个儿子业已成家,而且还生了儿女,这让尤武更加地不舒服,但也是旱蛤蟆干鼓肚。一开始就是在茶余饭后随便地聊上几句,到最后终于在村民会议上提了一句,这在整个尤杖子村一组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这个挑事的就是尤兴德,他成了整件事情的一个导火索。
当然了对于有这种想法的村民,村里的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安抚。毕竟这可是关乎整个尤杖子村一组的安定团结,尤其在朝阳洞乡里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个问题每个村干部都会考虑的。
尤兴德第一次在村民会议上提出这个话头的时候,村主任侯三冠以一句玩笑话岔开了话题。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尤杖子一组组长。
“大家伙别听尤兴德胡咧咧,谈正事要紧。”村主任侯三故意这样说道。目的就是引开所有人的注意力。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恐怕就连他这个村主任都控制不了。他可不想在任期内出什么乱子。这是为自己的前途着想的。侯三在村主任的位置上已经稳稳坐了有一些年头了。在尤杖子村里还是很有身份的。这样一来还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在村里也是高高在上。所有人都对他点头哈腰的。侯三还是喜欢这种感觉的。
侯三一年四季都穿着一身干部服装,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捣腾来的。或者是从某个亲戚家里死皮赖脸的要来的也未可知。他就是喜欢这样的衣服,穿起来十分带派。而且他穿起来很有特点,总是披着,而不是把胳膊插进去,时不时还会耸动高高的肩膀,这样这身衣服就会来回地挪动。侯三平时很喜欢抽烟,而且是地道的田间地头长出来的旱烟。他这个人总是去别人家里要来孩子用过的作业本,然后卷上收拾好的烟丝,一点一点地卷起来,然后扭个头。这时他便从上衣兜里摸出一盒火柴,噌的一下划着了火柴棍,瞬间烟卷被点着了,一股十分呛人的浓烟弥漫开来,侯三猛吸了几口。顿时觉得浑身神清气爽。在他的上衣兜里始终别着一管钢笔,据说是一次去乡政府参加会议时候发的。侯三平时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十分讲究,留了一个大背头,打远看上去就是干部无疑。一来二去所有人都记住了这个特征。只要他一出现就连孩子都能认出来,因为整个村子里再无第二人。
侯三之所以这个态度很大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承包果园的都是当时的富户。尤其是尤兴国为代表的。尤姓本来在村里就是大户。尤其是尤文这一支更是首屈一指。侯三是村里的小门小户。而且是从外地搬过来的,所以侯三不得不为自己考虑,这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尤家是万万招惹不得的。至于尤武这一支他还是没有太多的畏惧的。说起尤武这一支还不如他侯家家大业大呢?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那就是侯三和尤兴国是一对亲家。这个亲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家。尤兴国大儿子娶得正是侯三的亲侄女,这样一来侯三就左右为难起来,干脆来一个哪边都不得罪,息事宁人为好。
在侯三的眼里谅他尤兴德也翻腾不起来多大的浪来,这是他心里十分清楚的。
侯三这些年当村长还是深有体会的。村民还是很好对付的。只要不涉及个人的利益是不会出什么乱子的。
果然不出所料,事情正如侯三预料的那样。对于尤兴德这番言辞村里的人都没太当一回事。一笑了之。
最后还给尤兴德一个很准确的评价,说他是红眼病。何为红眼病。就是看不得别人过得好的那种人。尤兴德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村人,自然没有什么歪心眼子,他知道仅凭借个人之力是很难办成这个事的,他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到手的肥肉任谁都是不能松口的。更何况是尤兴国等人。这些年他们属实得到了不少的好处。像尤兴德这等人就是痴心妄想痴人说梦。说实在的,尤兴国等人在果园里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用他的话说所有的收入都是他们辛勤劳动换来的。更何况他们还有优势,那就是侍弄果树的本领。村里的果园当真被分到了各家各户手里还不一定是怎么回事呢?到头来好好的果园会彻底地毁在这些人的手里也未可知,村里也会通盘考虑的。至少现在村里还是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因为村里也从中得到了甜头。这是有目共睹的。
说起尤兴国的这个大儿子,长得是人高马大相貌堂堂。可以说完全遗传了尤兴国的优秀基因。按着族谱的要求这辈犯春字。所以尤兴国的这个大儿子叫尤春山。前几年刚成的家。娶得就是侯三的亲侄女。也就是侯三大哥家的大闺女。大名唤作侯小英。侯家总共哥三个。侯家没有那么多规矩。侯家的老太爷一生酷爱水浒传。所以他给三个儿子起了一个特别奇怪的名字。老大侯一,老二侯三,老三候五。听起来跟水浒传里的阮氏三兄弟倒有几分相似之处。
侯三在家里排行第二。说起这个尤春山和侯小英的婚姻完全是自由恋爱的结果。和当时完全占主导的包办婚姻简直是格格不入。说是包办婚姻也不确切。应该是属于半包办的那种。因为和过去的严格的包办婚姻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包办婚姻完全是父母做主。媒人从中斡旋。可现在的这种半包办的婚姻却有了新的变化。起初是由媒人从中牵线搭桥。然后男女双方见面。有的不止一次。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如果双方没有意见,愿意继续交往下去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媒人就紧锣密鼓的往返于这两家中间。可以说是好话说尽。最后促成两家的婚姻。可尤春山和侯小英却不是。因为尤春山和侯小英打小就是一起长大的。一直念到初中就辍学了。上学的时候尤春山和侯小英就经常搭伴。好的跟一个人似的。侯小英也亲热地管尤春山叫春山哥。尤春山也十分喜欢这个白捡来的妹妹。
尤兴国总共有两个儿子,大的尤春山,小的尤春林。就是没有闺女。所以对于尤春山来说突然多了一个这样的妹妹也很惬意满足。
在尤杖子村,尤家和侯家从来不犯掺和的。主要是因为尤家根本瞧不上侯家。认为是小门小户不值一提。侯家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后来尤春山和侯小英的关系被公开之后。两家异口同声地反对。夹在中间的两个孩子却犯了难。虽然两家都不同意,但原因却完全不同。尤兴国仗着家大业大,而且在尤杖子可谓一手遮天。决不能和此等小门小户做亲家。他尤兴国都丢不起那个脸。可侯家和他家正好相反。侯一觉得两家门不当户不对。尤其看不惯尤兴国那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自己的闺女要是嫁到他的家里还不受一辈子窝囊气。说实在的,对于尤春山这个孩子他还是十分满意的。和尤兴国相比尤春山却知书达理。用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说就是仁义。这是对一个孩子的最高的评价。侯家要是有这么一个乘龙快婿也是烧高香了。但冲着尤兴国他打死都不同意这件事。于是这件事情大费周折起来。尤其是对于这种自由恋爱还是不被世俗接受的。尤兴国觉得在全村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而侯家也觉得羞愧难当。
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侣。皇天不负有心人。不管反对声多高。可这两个年轻人就是不放弃。大有非某某人不嫁不娶之势。最后没办法,两家就默认了这段婚姻。
虽然两家成了亲家,但尤兴国和候一向来不和。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关系,村长侯三才不得不考虑进去。侯三这么小门小户的怎么能当上尤杖子的村长呢?主要原因是因为整个村子侯三的学历很高。初中毕业。再加上他的人缘极好。在上下块也是有名的。侯三这个人一向秉公办事。还是一个十足的热心肠。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第一个冲上去,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来二去村里的人都对他评价很高。就这样他当上了尤杖子村的村长。现在跟过去完全不同的了。侯家和尤家有了姻亲关系。这次关于果园一事正好和这个尤兴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能不有所顾虑么?这样事做不好得罪人不说。自己也落一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下场。这要是闹大了,还会惊扰到乡里。对于他的前途还是没好处的。
最后被扣个办事不利的帽子也未可知。
这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都是自己搞对象。但具体的方式不太一样。
朝阳洞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各种民俗应有尽有。远的不说就说这个秧歌就是一大特色。秧歌有很多种。高跷,地蹦子。还有花灯。花灯又分为船灯和挑灯。每逢过年的时候正是举办这些风俗的最佳时间。十里八村都有自己的代表特色。其中尤杖子的高跷是一绝。尤杖子有这个传统,一到年根岁尾就有人操办这些事情。当然是村里的干部带头。这些人被称为会首。他们会到附近村庄撒片子。其实就是相当于拜帖。说起这个片子其实就是一张红纸。写着一些过年的吉利话。类似拜年。落款自然是尤杖子高跷队。
高跷队的成员大多数是村里的年轻人。村里置办了各种戏服。高跷队组建好首先在村里排练几天。然后就到附近村庄演出。这样也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尤兴国就是一个会首。而且是第一位。他是一个很爱热闹的人。尤兴国年轻的时候长得是浓眉大眼体型高大。很适合扮演正公子这个角色。不过随着年龄的变大。他就主动让贤了。让村里的年轻人去接班。他负责指导。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风俗。只要村里锣鼓一响尤兴国就跟浑身打了鸡血一样变得分外精神,说啥也绑上高跷腿子拿着扇子扭上一扭。这才觉得过瘾。其实又何尝就他一个人呢?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都是这样。所以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正在一点一点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朝阳洞乡也不例外。俗话说得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
尤春山和侯小英最终走到了一起。这无疑把两家牢牢地绑在了一起。一来二去尤兴国也就默认了这层关系。俗话说得好,是亲三分向。就拿果园这个事来说,侯三一定站在尤兴国这边。在他看来就凭借尤兴德一人之力是翻腾不起什么大浪的。
不管你愿不愿意,事情总会一点一点发酵发酵再发酵。果园的事情就这样愈演愈烈。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