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秀水明山(记录)>第100章名医名匠

第100章名医名匠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8-01-19 13:54:54      字数:5850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835万,排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第7位。土家族是我国中西地区结合地带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湘、鄂、渝、黔边区毗邻武陵山区。土家族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世代通行汉字。
  实际上土,家族医药是掩埋在民间的,是一种从前鲜为人知的医学体系。湘西自治州龙龙山县洗车河彭大善老药匠,祖传的土家医“二十四惊症”,及土家医“封刀接骨术”都很出名。龙山县洗车区医院医生彭成龙用土家药治疗蛾子症、百虫吃肝症、各种痨病、痧症、流痰等疾病的临床经验相当丰富。永顺县勺哈乡胜利村五组土家族医向家湘土家医“七十二症”,从病名到治法堪称绝品。龙山县他砂乡齐心村六组鲁开生药匠,他治白虎症、霍乱症、各种瘤症、摆红摆白症、小儿走胎症等临床治疗经验,患者有口皆碑。重庆市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官庄乡新庄村三组王忠义老医生,以治骨疾为专长,兼有武功与医术相结合的临床治疗经验,在临床上治疗巴骨流痰、走胎、妇科疾病疗效好。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马乡李治民的封接骨术,主治骨病疗效显著。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郑祖纯医生,是鄂西南清江一带骨科名医,其临床经验丰富。湖北省鄂西自治恩施市土家族名医周柱贤主治小儿疳积处方“胖娃娃”是治疗疳积的特效药。周柱贤创制的周氏太乙神针治疗风湿痹症疗效显著。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李光华对土家族药物识别,临床用药经验及土家医方歌的整理独具特色。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崔照银治疗疑难杂症经验丰富。湘西自治州泸溪县瞿绍双医生对土家医风病诊治及土家医昆虫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都积累丰富的经验。湖南省永顺县祖传18代土家医传人周大成小儿提风疗法治疗小儿走胎技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以上土家族地区老药匠、老医生“口述”医药资料或现场演示的医技医术,只是土家族民间医药中的沧海一粟,有着深入发掘的广阔天地。
  秀山官庄王忠义老医生、百岁老人王忠义的曾祖父活到102岁,祖父和父亲分别在112岁及106岁谢世。现在一家17口人,四世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直到现在,百岁老人王忠义还能协助家人拾柴、担水、料理家务,与孙辈们嬉戏取乐,被人誉为“童颜鹤龄不老松“。
  百岁老人王忠义不仅生活起居有规律,且满百岁后仍坚持锻炼。
  百岁老人王忠义如何锻炼?每日起床后都打几套拳。
  百岁老人王忠义如何锻炼?入睡前坚持打坐,练内气功。
  百岁老人王忠义如何锻炼?他是当地的民间医生,百岁之后他还经常出诊,为人治病。
  百岁老人王忠义自己总结了四句长寿诀:练体质三更起舞,环境美山水宜人;食油腻三分足矣,戒烟酒益寿三分;宰相肚三分仁义,喜事临只乐三成;艰难险阻进三尺,笑口常开三分春!
  其实,百岁老人王忠义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养生“绝招”。100多年来,他每天黎明即起,在床上打坐,练内气功,并将满口的“玉浆”(即口中的唾液)一口一口慢慢地咽下,然后方进早餐。古医书曾云:“唾液充盈,又常含而咽之,能润五脏,悦肌肤,使人长生不老。”年逾百岁后,他仍耳聪目明、头脑敏捷,身体犹如壮年。
  医生评点百岁老人王忠义长寿经: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新陈代谢的迟滞。当我们不断活动时,必使五脏六腑活跃,促进细胞活力,这样体内代谢速率就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旺盛,则可使机体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衰老自然就来得迟
  百岁老人王忠义不但长期坚持锻炼,身为中医的他还把吞咽口水作为自己的养生秘诀坚持不懈。其实,古医书早就记载了咽唾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李时珍说“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他还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常留,颜容形槁,眼明耳灵。相反,经常吐唾液,则损精神,颜枯形槁。
  吞咽口水在古时叫咽津,亦称“赤龙搅海”、“胎食”,是古代人常用的一种强身健体方法。古代养生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这都说明口水对人体益处多多。去看看百岁老人王忠义吞咽口水的好处吧。
  百岁老人王忠义吞咽口水的好处:唾液有灌溉脏腑、利脾、健胃、强肾的作用,以及增强抗病能力和防衰老的作用。
  百岁老人王忠义吞咽口水的好处:近年来发现唾液含有大量生物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维持生命的正常进行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杀灭口腔中的某些细菌,保护牙床防止蛀齿,还可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维持血糖的稳定,促进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眼睛、牙齿的生长。
  秀山名医李治民(公元1909年——1990年),土家族,农村骨科名医,县第二届政协委员,平马乡人。1983年被四川省卫生厅评为“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同年荣获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1988年四川省卫生厅又授予“农村卫生工作三十年”纪念章和荣誉证书。
  李治民少时勤苦,堵得四年私塾,15岁便跟随父李敦文“水师”学习医治骨折技术。学了三年,父亲病逝,就一面在实践中悉心探索,一面买医书刻苦钻研。日复一日,精益求精,练得一手硬功夫,对难治之症确有独到之处。历史上他曾当过国民党的招兵连长,参加过王界元匪部任大队长附,对人民有犯罪行。经四年服刑劳动改造,他转变了立场。1954年回乡后,把全副精力投入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在乡卫生院行医30年中,肩挎药箱,登山采药,下户治病,先后为川湘三省边区1500多名患者,成功地作了接骨手术,使不少骨折瘫痪的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被边区群众誉为“神医华佗”。
  1974年本乡卡措村姑娘玉珍,左脚被400多斤重的石碾砸断,经李治民三个月治疗便完全康复。胡玉珍出院这天,接连为医院挑井水,人们见了惊叹不已。1981年8月初,贵州省松桃县迓驾乡土家族农民杨文洲,因车祸左股骨折断,送松桃县医院诊治,由于肌肉溃烂,院方动员截肢,养坚决要求保留肢体,8月8日转院平马医院,经李治民治疗后,百日康复出院,,到迓驾供销社作临时工,能挑运百斤重担。1983年8月,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苗族姑娘白士英的右大腿和左脚内踝骨,被拖拉机压成粉碎性开放型骨折,在花垣县医院治疗中,也是不愿截肢而转送平马向李治民求治,只用两个多月就完全康复了肢体功能。1985年湖南师大学生杨智勇回花垣县城老家度暑假,乘坐的小车在峨溶翻车,车轮从腹部滚压而过,伤势很严重。送到花垣县医院抢救,只能左边开刀接大便,右边开刀接小便。转长沙住院五个月使大小便恢复了正常,但股骨任然复不了位。1986年夏杨来平马求治,经李治民重新施行接骨手术,两个月痊愈出院,行走正常。后来重新考入湘潭大学,毕业分配在离花垣县城数里的凉水职中任教,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都毫无妨碍。
  秀山名匠黄通典,一床凉席获得十挑谷。
  黄通典(公元1871年——1954年),是继承和改进秀山竹凉席编织技术的能工巧匠,秀山中和街道细更村人。
  秀山的传统名优产品——水竹凉席,由来已久。据传宋代江西省有一个名叫江子扬的篾匠,是编织竹席的名师,传授的徒众甚多。到明末清初,这项技术的传人、江西省临江府会同县黄均义,因躲避改朝换代的兵燹战乱,迁来秀山迎凤定居,便把技术带进秀山,迄今已有十多代人。水竹凉席在两百多年前即成为名扬各地的产品。但早些时候全是编织素席,席面篾纹都是挑二压二,只是锁边时以挑四压四呈“人”字形。到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传到黄通典受艺,才开始编织花席,在挑二压二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挑三压三及挑七压七,席面除展现“人”字形外,还间有各种各样图案、花纹、使水竹凉席的编织技术跨出新的的步伐。
  黄通典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父辈只有四、五挑苞谷土,主要靠祖传编织竹席的手艺维持生计,因而从小便接触竹席生产的全过程,加之生性聪颖,敏而好学,上得两年私塾,就可阅读许多书籍,且博闻强记,能摆谈不少的古今故事。
  迫于家庭经济困难,9岁停学从事编织竹席出售,便显示出心灵手巧。他看到石匠钻字刻画、木匠画栋雕梁和动植物的种种形态,就联想把好看的花纹编到席子上来。在干活间隙,总是凝神细想,纸上画,地上摆,精心琢磨,终于把花席编织成功,并坚持不懈,由简到繁,使花样不断翻新,越做越精。后来竟达到只要你讲得出名堂来,他就能编出你称心的花样。民国时期,官舟傅家财主请他去编一年多时间,共编出30多床不同花样的席子。再经同行的反复实践,定型的花纹有菊花、地花、木花心、水波浪、单万字、双万字、鸡脚万、城墙万、火草万、连环圈、四耳结、五梅花、六耳结、八角连等等。还可按照买主的需要,编织“喜”席、”“寿”席和“礼”席,即在席子的花纹中编上“双喜临门”、“双凤朝阳”、“百年好合”、“寿比南山”、“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节日献礼”,以及山水、花鸟、鱼虫等图案,各种花色、规格、等级曾达80多种。
  在反帝浪潮方兴末艾的1920年代,秀山县政府曾贴出榜文,能把“秀山县提倡国货”字句编上花席者,“以手艺为凭,重奖黄谷拾挑”。黄通典闻此消息,前去揭榜,当面保证及时交货,如有虚妄,愿挨120大板。经过半月精心编织,不仅“秀山县提倡国货”几个大字跃然席上,而且还在周围编上美丽的花边,当中隐现标有“以黄河为界”的象棋盘。县府官员见了这床席子十分高兴,立即派专人送重庆展出。他挑回十挑谷子,全家吃了半年。
  为了保证所编水竹凉席的质量,他紧紧抓住三个环节:一是选好竹子,主要选生长在黄泥地上的水竹,因为这种水竹篾条色泽浸黄、质地好、韧性强。竹子的大小一般以围长10公分为宜,取材于距离地面约30公分以上的最好的一段。二是破好篾条,先破成宽窄适度的墩子,再去厚薄适度的薄篾,即一青一黄,经“匀刀”将篾片两边匀整齐,然后用“刮刀”刮得二面光滑,才用于编织。三是按设想的花纹,通盘安排青黄及挑压的间隔距离,用“打片”打紧打匀,做到紧密适度。织成后,每市寸在9至12匹篾为好,太少或太多都将影响产品的质量,一般以10匹篾为最佳,能达到美观、耐用、凉爽三者皆备。
  由于秀山水竹凉席具有消暑的奇特作用,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年产量都在两万床以上。行销范围,除重庆、成都、贵阳、长沙、北京、上海、苏州、南京、广州外,少量产品还经广交会销往海外。
  与细更隔得不远的官庄望高村,民间制作兰印花布印花纸版也是秀山一绝,周渭贤父子以此名声大噪。
  周渭贤(1901-1983),字合泰,是民间制作兰印花布印花纸版的名技师,官庄乡望高村人。据说,早在清朝乾、嘉时期,渭贤的高祖周永柱即开始制作印花纸版,距今已200多年。每代只传一人。传到渭贤手上,技艺益精,业务大为振兴,开设了“恒记周合泰”号,求购的人群往来不断,川湘黔邻近的客户中曾有“非周合泰印版不用”之说。解放后,新创作的印染纹样,有花布、被面、床单、门帘、帐檐、枕帕、头巾、桌布、围腰等。1970年代由他制作的印版印染的兰印花布,参加广交会展出后,远销南洋。
  “恒记周和泰”号印花纸版的制作工艺,经历长期实践日臻完善。它是用特别的具有足够强度的纸版精心刻制而成。刻制工具总称凿刀,安其横断面的平、扁、方、圆、角以及体积的大小长短分类达百多种。其纹样大部仿照民间刺绣进行创作。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观、鱼虫鸟兽、花果树木、亭桥风物;更多的是用谐音、象征手法来表现,如“吉庆有余”、“吉祥如意”、“双喜临门”、“八宝生辉”;还有民间故事“牛郎织女”、“麒麟送子”、“刘海戏蟾”;也有龙凤和纯粹装饰性的几何纹样,不可计数。总之,根据顾客的需求,喜欢什么纹样就刻制什么纹样。
  在构图和线条的运用上,有的十分大胆,粗犷有力,有的严谨运筹,细微精巧。印染的成品,大都是兰底白花,用许多席和密的小圆点组成花纹;不用长线,而用连接的密点来代替;没有较宽的兰底,而用稀疏的有组织的小点构成片。在效果上,既不感到杂乱,又不感到呆板,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周渭贤得年82岁,其精湛技艺已传给儿子周明疆。眼下川湘黔邻近的客户,为了得到“恒记周泰合”号的印花纸版真品,往往在订货之后,还约请明疆师傅亲自送货。
  在土家族、苗族传统婚嫁习俗中,点花烛是必不可少的风俗。为保护和传承这项独特的传统手艺,早在2007年,秀山“龙凤花烛”就被列为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会制作“龙凤花烛”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多,“龙凤花烛”越发生机勃勃。
  2007年成功申报为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秀山自治县“龙凤花烛”,如今已闻名中外,成为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在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区的土家、苗、汉各族群众新婚仪式上,“龙凤花烛”的使用是不可少的,花烛通常由龙、凤和蜡制花卉等图案组成,它以龙凤呈祥、花好月圆典型美好祝愿呈现在婚礼的桌案上。因此,这种专门为婚礼上使用的“花烛”被称为“龙凤花烛”。
  据介绍,龙凤花烛的起源,与周代嫁女之家三日不息以寄离别之情有关。由于华夏民族自古具有浓厚而虔诚的龙凤崇拜,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婚礼上点燃“龙凤花烛”的习俗由来已久。
  在明清时期,龙凤花烛已经成为婚嫁习俗中拜堂成亲必不可少的联姻信物和见证。旧时,人们认为只有在新婚仪式上燃点过龙凤花烛的男女,才能算作正式夫妻,所以,人们把明媒正娶、在拜堂成亲时点过龙凤花烛的夫妻称为“花烛夫妻”,传统工艺“龙凤花烛”成为秀山土家族、苗族成亲时对“爱情”的见证。
  现在,有许多积淀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很多都进了博物馆,或者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在秀山县有一朵民间手传统工艺奇葩,不但没有走向消亡,反而越开越艳,这门手工艺就是龙凤花烛的制作。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龙凤花烛从未“熄灭”。
  通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秀山龙凤花烛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其它地方的龙凤花烛相比,风格独树一帜。其精道的制作工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美学研究价值,溶多种民间艺术于一体,是当地民间手工技艺的重要代表,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活标本。同时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龙凤花烛”做工精美,在秀山十分畅销。”清溪场镇制作“龙凤花烛”第五代传人喻淑芬告诉记者,由于祭祀和婚俗的需求,专事于蜡烛生产加工的艺人遍布秀山各地,主要有县城、清溪、梅江、溶溪等地,其它地区及村寨也有零星散户,游客只要来到秀山,随便走进一个乡镇就可以看到制作“龙凤花烛”传统工艺。
  1991年,“龙凤花烛”曾由秀山县民宗委送重庆市参展,荣获三等奖,并随重庆市歌剧团赴台湾演出时展出。
  2010年,“龙凤花烛”参加上海世博会展出,成为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