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新秀山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8-01-18 12:53:18 字数:15146
宿成清从1950参加工作后,从未离开秀山。从60年代开始进入县委、政府领导班子,成为成员之一,一直到1990年代,他曾亲自参与秀山的一些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的论证、决策和实施,亲眼目睹秀山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0年秀山大发展,宿成清满目青山夕照明,他欢欣鼓舞,奋笔直书,在他饱含深情的《见证秀山沧桑巨变六十年》书稿中衷心讴歌共产党、衷心讴歌新社会,衷心讴歌新秀山。
宿成清笔下的新秀山灿烂辉煌、历历在目。
秀山建设一日千里。解放初期的1950年,全县社会生产总值才204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87万元,占总产值82.41%;工业产值247万元,占总产值12.18%;建筑业产值51万元,占总产值的2.4%;运输产值22万元,占总产值的1.07%;商业产值40万元,占总产值的1.95%。粮食产量1949年仅为8.6885万吨。财政收入1951年为4.1万元,1952年为201万元。1949年,国民收入只有3356万元,人均收入只有49.14元,村住户人均收入64.5元。全民所有制职工从1949年到1952年3月前是实行供给制,每月发给食物,折合人民币1950年人均收入工资131元。1953年实行工资包干制,1955年人均工资年收入297元。几十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到2008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0364亿元,是1950年的244倍;人均收入达到10099元,是1949年的206倍;粮食总产量增加到33.06万吨,是1949年的4.3倍;财政收入增加到7.12亿元,是1951年的17365倍。
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1954人均收入只有41.47元,人民生活主食全靠红薯玉米等杂粮为主。解放前曾流传“酉秀黔彭山旮旯,红苕、洋芋、包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生娃娃”,形容当时酉秀黔彭的贫困状况。缺医少药相当普遍,年年出现春荒和夏荒,一旦遇到大的疾病流行,势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全县平均寿命不到50岁,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存活率都很低。以我们家庭为例,建国初期,全家共有5口人,遇到春夏荒都要缺粮,全靠父亲从酉阳龚滩挑盐赚力资养家,母亲带着我们上山打蕨苔,挖蕨根维持家庭生活,我母亲和小弟生病因无钱医治,母亲年仅46岁和12岁的小弟相继死去,类似我们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48元,村住户人均收入达到3102元,城乡储蓄余额达到16.88亿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8平方,全县城乡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的主食现以大米为主,红薯、玉米等杂粮成为饲养家畜家禽的主要饲料。行政事业单位、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工资也大幅增加,1950年至1952年三月以前,职工工资是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发大米45斤,每人每天菜金大灶0.06元,中灶,科、区长0.15元,县长0.15元;津贴:一般干事1.44元,科局长2.34元,县长3.64元,妇女干部每人每月发卫生费0.45元,到1952年3月以后改供给制为包干工资制,将伙食、服装、津贴等全部折发人民币,包干制工资标准,县委委员伙食费16.38元,各部局长12.60元,一般干事10.60元;服装费县委委员4.16元,各部局长4.10元;津贴县委委员每人每月20元,各部局长15元,一般干事9.6元,每月合计县委委员每月40.54元,各部局长29.20元,一般干事23.82元。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水平,1950年年末供给制人数为1038人,平均人数841人,工资总额11万元,平均工资为131元,到1978年职工人数年末为12082人,工资总额614万元,平均工资为508元。集体所有制职工,1952年年末为79人,平均为79人,工资总额为1.66万元,平均工资为210元,到1985年末人数达到4334人,平均人数为4224人,工资总额为281万元,平均工资为665元。到2008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为13965人,工资总额3.5067亿元,平均每人月工资收入为2092元,是1950年的190倍,是1978年的50倍。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建立前全县没有水库,仅清溪三合场有一条巨丰古堰。当时我在清溪龙凤工作时,亲眼看到清溪、龙凤、三合场、龙池、吏目等地大片农田,种植的都是旱粮作物。在龙池甘溪漕(现建国村),群众吃水很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为了防止水桶内水荡出,每只水桶内各放一个瓢瓜,当时流传“有女不嫁甘溪漕,一挑水桶两个瓢,见到一个牛滚荡,只见瓢瓜亮”。在吏目场也流传:“有女不嫁吏目场,挑起水桶哭爹娘”等顺口溜。在龙池中坝、甘溪漕一带,只要遇到天降大雨,为了抢水打田,晚上在牛脑壳上挂灯笼,连夜抢打干田。
解放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秀山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06年底,全县新修水利设施达952处,其中,中型水库一座,小(一)小(二)型水库43座,山平塘445口,蓄水能力9644万立方,加上正在修建3500万立方的隘口水库建成后,全县蓄水能力可达到13149万立方。新修渠道341条长1031公里。提灌站122个。有效灌面达21.34万亩,保灌面积20.3万亩,旱涝保收17.7万亩。全县的农田水利灌溉问题,特别是最缺水的龙凤、清溪、三合、涌图、龙池、吏目、官桥、峨溶等主要产粮区的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基本解决,为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电力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1949年的解放初期全县无电力工业,农村照明主要靠桐油蜡烛,县城机关主要靠蜡烛煤油灯。1950年冬,在县城建成第一座大众火电厂,黄正越任厂长,1951年1月1日开始发电,年发电量为1.75万千瓦,从此结束了秀山无电的历史。当时每天晚上,只能晚上7点至10点送电,仅供县委、县政府和公安局监狱照明。1951年电厂经过技术改造,新装机48KW发电机组一台和75马力的柴油机一台,年发电量增加到3万KW/小时。到1960年,又安装了4吨锅炉一台,100马力的柴油机和45KW的发电机一台,年发电量10万KW/小时。至1958开始新建小型水电站,先后在红旗公社(现洪安镇)和梅江公社(现梅江镇)建成装机容量12KW小电站。1963至1964年先后建成杨雀湾、长岗引水式发电站,装机容量520KW,到1968年梅江望龙引水发电站建成,装机容量2×400KW,大众电厂此时才停止发电。随后建成的中小型电站有孝溪水库、坝后、上马墩、中和七星、钟灵水库坝后电站与秦岭坡电站,全县装机容量达到2116KW。1977年8月动工新建三角滩电站,装机为3×2000KW,全县共建成大中小型电站22座,总装机容量达到11330KW,随后又新建了宋农电站,新增电力1.2万KW。为了解决丰水和枯水季节性的矛盾,1988年后又新建火力发电厂一座,装机为2×6000KW。2007年6月31日装机容量12万千瓦石堤北河电站建成,全县总装机容量达到15万多KW,为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电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秀山从一个无电县变成全县户户通电,基本实现了全县电气化。
道路交通建设大为改观。解放初期全县道路交通很不方便,从县到各区通往周边县全是几条羊肠小道。解放前,从秀城北经贵图、芭蕉水至溪口场连接酉阳龙潭,全长37.5公里,这条古道配有铺兵、马匹,是通往酉阳直达州府的驿道,也称官道。是官府传递文报,接送使客,押解人犯,转运军需,呈纳贡品的必经之路。由城北桥经鸳鸯嘴至芭蕉水,全长17.5公里,连接秀溪古道。由秀城北门经贵图、回星哨、高东庙、桐麻岭(县境内长60公里),再延伸至酉阳县,到酉阳小河接连龚滩乌江码头,总长125公里,是秀山古代运输食盐的主要通道。由秀城东门经官庄、龙池、妙泉到硝洞坡,全长42.5公里延伸至酉阳龙潭。由城东门经龙池、宋农到石堤的高桥全长60公里,延伸至湖南里耶,是秀山通往湖南的要道。由城南门经吏目、邑梅(梅江)、天星坡至贵州松桃县,全长37.5公里,是秀山通往黔东北的大道。由县城西经三合场、隘口、坝芒到梨子坳接贵州界,长40公里,再延至贵州的火烧桥、天堂哨至印江县。由城南经官舟、土坪、雅江至湖南花垣县茶洞镇长47.5公里,是秀山通往湖南的主要干道。民国27年1月18日,川湘公路82公里建成通车后,秀山境内才结束了无公路的历史。到民国29年(1940年)从石耶至松桃天星坡22公里省际公路建成后,全县仅有公路104公里。解放初期,我县机动车辆很少。记得儿时在龙池小学读书,看见伪县长李琛到龙池秀东中学考察时,宪兵陪同都是骑马。有时伪乡长下保检查工作时,是坐滑竿。1949年解放初期,县上从资本家接过4辆运货木炭车。刚解放时,县委书记、县长、公安局长各配有一匹马。到1952年,以上3人各配有1辆捷克出产的倒刹自行车一辆。直到20世纪60年代,县上才配有1台美国生产的福特牌小吉普车。到涪陵地区开会时,由于不通汽车,车只能放在武隆县的白马镇。县委书记到涪陵开会,由秀山出发,将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的县委书记一同带到白马镇,然后乘船到涪陵。开完会后,又乘船到白马,将书记们带回各县,车停放在秀山。当时酉阳与涪陵地区未合并,公安处设在酉阳。全县7个区的特派员到酉阳公安处培训时,都是自带行李,步行2天到酉阳。去的头一天住宿在酉阳的腊子水,回来住宿妙泉,公安局长梁延德到酉阳公安处开会都是骑自行车去。酉阳地区与涪陵地区合并后,到涪陵地区开会,头一天乘木炭车到黔江两河口,第二天到彭水,转乌江木船下水要走两天,回来上水要走3天才能到彭水,来回就需要9天。当时秀山隶属四川省管辖,到成都开会要从涪陵乘船,1天到重庆后,再坐两天汽车才到成都。成渝铁路建成后,也要坐一个晚上的火车才能到达成都,来回需要13天。经过几十年对国道319线的改造,渝怀铁路的建成通车,渝湘高速公路也即将建成,现在乘汽车或火车到重庆只需5--6个小时,到成都也只需11--12个小时,俗话说,“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就是当时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几十年来,经过历届县委、政府和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全县的道路交通、通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8年,全县已建成公路497条,通车总里程2501公里,其中国道319、326线全长135公里,县、乡、村公路2366公里。省际间连接公路,岑溪乡至贵州松桃县黄板乡、塘坳乡至贵州松桃县甘龙镇、峨溶镇至湖南保靖县卡棚乡等69.5公里全部贯通。现有的2501公里的公路中达到四级以上的有403.44公里,占总里程的16.1%。通油(含水泥)路率达43.75%。全县32个乡镇通车率达100%,263个行政村(居委会)通车率达91.25%。以国道319、326线和省道304线为骨架,县道为支干,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2006年,渝怀铁路已建成通车,渝湘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随着道路交通的改善,各类型车辆也迅猛发展,据统计,到2006年底,各类运输车辆达到2630台。其中,客车474辆,公家和私人小车达1500多辆。解放初期的县长、书记下乡是骑马,现在各个部门、乡镇都配有一台到几台小汽车。县上四大家班子领导基本上都有专用车辆,50、60年代,我在公安局工作期间自行车都很少。下乡办案,全是步行。现在,公安系统的车辆达到98台,摩托车60辆,已经今非昔比。交通的飞速发展,从此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交通不便”已经成为历史。
邮电邮政通讯事业迅速发展。秀山的邮电事业,从康熙六十年(1722年)秀山开始设置铺递由铺夫、铺兵走递公文。乾隆二年(1737)经清廷邮传部批准,在贵图底塘溪口和石连岸四处置铺司,设邮传铺兵8人,一直沿袭道光年间。宣统二年(1910)秀山开始设邮电局,负责办理往来普通包裹,代购书报,传递公文、书信。县以下设邮政代办处,邮票代售处1处,邮站1处。
民国19年(1920)川黔湘地方军阀和土匪在秀山争域夺地,县以下邮政代办所,仅存石堤、邑梅、清溪3处。民国17年县局设局长1人,拣信生1人和邮差8人,新增石耶司、平凯、雅江、酉酬4处代办所及所辖宋龙、龙谭坝、溶溪等信柜。民国25年,秀山设电报局,为四等局,有职工20余人,主要从事电话、电报业务,设有无线电收音机1部,交换机2部,电话机25部。民国26年在县政府机关内设秀山电话管理所,次年改称乡村电话管理所,隶属四川省电话管理处和县政府双重领导。所长1人,事兼书记(文书)1人,机工1人,话务员2人。有10余门的交换总机1台,专供县府要员和县内主要区乡通话。民国33年奉川康藏电政管理局令,秀山电报局改名电信局。民国36年,县电信局定为第四区3等电信局,同年7月增设无线电台1部。民国38年全县邮电机构有邮政局、电信局和秀山电话管理所。
解放后,1951年3月,撤消秀山电话管理所、邮政局和电信局,设立邮政、电信、电话三者合一的秀山邮电局,隶属川东邮电局和秀山人民政府双重领导。1952年秀山邮电局划为5等局,下设代办所39个、邮政信箱37个。1957年8月邮电部秀山邮电局更名为四川省秀山邮电局,有职工90人。
1969年12月分别设立秀山县邮政局和秀山电信局。1973年7月邮政、电信2局复并为秀山邮电局,1985年下设有龙池、石堤、石耶、洪安、梅江、溶溪、清溪7个邮电支局和官庄、宋龙、平凯、钟灵、龙凤、溪口、峻岭7个邮电所,21个乡政代办所,全县邮电职工达158人。
干线邮路在清末民初,秀山干线邮路2条,1条是涪秀邮路,秀山至酉阳、龚滩,为间日昼夜快班,全长189公里。秀山局负责将邮件运至酉阳丁家湾(丁市)交接,邮程170公里。民国16年(1927年)改发龙潭,经溶溪、溪口,邮程70多公里。另一条是省际邮路,秀山至贵州松桃迓架段为间日昼夜兼程,邮程37公里。在迓架接转湖南保靖和贵州松桃等地邮件。民国25年,秀山至迓架邮路改发湖南茶洞,邮程47公里。民国26年新开辟省际邮路秀山至松桃段,秀山邮局直发县境内吏目场,由松桃邮局遣差接转,路径邑梅至贵州长兴铺到达松桃,每星期日、星期三各开班一次。民国33年,邮差行走邮路有3条:秀山至龙潭,邮程47公里,3差行走;秀山至茶洞,邮程47公里,2差行走;秀山至松桃,邮程44公里,松桃邮局派差行走。民国36年开辟秀山至沿河邮路,邮程89公里,由沿河邮局派差行走至秀山清溪场交接邮件。民国38年由于地方反动势力和土匪的骚扰,中断秀沿省际邮路,行走邮路,只剩下秀龙(潭)秀茶(洞)2条。
解放初期的邮电邮政通讯非常落后,只有县区两级的机关配有通讯员。1950年县人民政府新开辟秀山经平凯—石耶—雅江—洪安至湖南茶洞和秀山经官庄、美翠、龙池、妙泉至酉阳的龙潭11段手车邮政路线,到1956年,乡镇邮路开辟了15条,其中新开辟秀山至龙池自行车邮路21公里。到1958年,县内邮路达到156条,长3891公里。1961年压缩农村邮路,网路总长为472公里,公社以下邮路全部取消,县内邮路再次压缩,当年有汽车邮路77公里,自行车邮路77公里,步班手车邮路205公里。到1985年,全县有乡镇邮路550公里。其中,汽车邮路205公里,自行车邮路343公里,市内邮路1公里。长途线路通讯在解放初期也非常落后,1950年,是用残存线和规格不一的废旧铁线,临时架通秀山至酉阳之间的长话线路。直到1957年,才架通秀山至湖南花垣的铁线并沟通秀山至松桃县的长途电话。解放时农村电话线路均遭破坏,新政府成立后,着手恢复农村电话。1950年末,县境内有农话的有官庄、龙池、宋农、石堤、石耶、雅江、洪安、峨溶,市内电话线1700米,没有电杆,全是借挂在沿街住户屋檐下。1950年恢复秀山至酉阳龙潭、茶洞3处通话电报路,共用有线电话双用,用人工传话方式联络。1950至1956年末,设长话台,仅有市话3部。设置3对长途中转线,配有1名机务员兼顾长话。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邮政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到2008年末,全县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39758户、62672户、4271户,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办公全用上了电脑。广大职工和农村部分居民都拥有了手机,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邮政事业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息不灵”只能是秀山过去一段历史。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已拉近了秀山和世界的时空距离。
城乡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大改观。秀山位于渝东南渝湘黔三省市结合部,是重庆市的东南门户。全县幅员面积2463.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4万。境内无酷暑,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县境内平坝、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县城座落于中和、龙凤大坝中央,景物繁茂、地广人稠。有国道319线84公里贯通县境内,国道326线起于城南花灯广场,渝湘高速公路横穿全县中心地段通往湖南,渝怀铁路过境64公里。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武陵地区交通枢纽,是物流、人流集散地。县城周边地势平坦,风景优美,城东一公里处有七个小塘,塘中有水,互相联通,名曰七星点斗;城的南边有一突起的两峰一凹的山峦,形若传说中的凤凰,山中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每当日出,火红的太阳恰似镶嵌在凤头上的一颗宝珠,金光闪烁,云蒸霞蔚,山峰时隐时现,像一只满身披彩、展翅欲飞的凤凰,故有“凤凰展翅”的美称,是县内首屈一指的风景名胜区。陈广文曾作《望凤凰山》诗:
群山斗鸡耳,一山独凤举。
香山双眼青,于此快先睹。
秀气所发地,竹木茂如许。
朝阳霞采中,五色幻毛羽。
好引雏凤来,梧桐满山树。
山上有元代古刹灵官殿、明代观音阁、清代览胜亭等遗址,有元代杨金砧的炼丹处,还有桃花洞、莲花洞和两米见方的“来仪”摩崖石刻。山腰有新修的传灯寺,山下是渝怀铁路秀山火车站,登山四顾,中和坝子一马平川的风光景物尽收眼底,县城全景一览无余。清代诗人冉瑞岱诗曰:
连山若连鸡,局促不敢从。
一峰独挺出,有若来仪凤。
不飞亦不鸣,凡鸟漫嘲弄。
古寺踞其巅,欹斜类破瓮。
山秀佛亦灵,愚民竞崇奉。
山下北侧的三角岩,3座石峰笔立如笋,蔚为壮观;东侧为元代“九溪十八洞”之一的俊倍洞遗址;山的正西南是建于清乾嘉年间的凤台书院,因与凤凰山遥遥相望,学童读书之声又假鸟鸣,故又名凤鸣学院。这里曾是中共南方局川东特委秀山特支从事地下活动的根据地,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入川第一站的司令部旧址。
前清四川总督孙仕毅在登凤凰山观景后,也情不自禁地吟诵道:“瞥眼良辰忘甲子,惊心征戍入申庚。”清人汪观涛作《重游凤凰山记》:“绝爱南偏一峰,苍碧如新染黛色,未尽眺睹之乐。既归,犹时落其间。”
县城南1公里处的平凯镇曾是秀山商贸、文化发达的集镇,是3省(市)边区最大的耕牛市场。
民国28年(1939年),全镇(中和镇)辖16个保、68个甲、1099户、5593人,到民国37年(1948年)人口才达8000余人。
解放前,城内照明条件非常差,城市居民照明全是用桐油灯,少数人用蜡烛,夜行用灯笼、火把、电石灯、油鞭子。四门及街道夜灯采用桩式玻罩清油灯,由更夫负责点灯。
解放60年来,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和重庆直辖以来,秀山城乡发展更快,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县委、政府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在狠抓工业强县,招商引资的同时,不断加大城乡建设的力度。到2008年底县城面积扩大为10.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为10万8千人,人均住房面积达32.3平方米。
县城已初步形成以东西走向的渝秀大道(全长4.27千米),与南北走向的黄阳大道(4.68千米)与凤翔路、凤栖路、朝阳路等几条主要街道相交,构成新的大十字街,建起面积有32000平方米的宽广花灯广场和正新建的33000平方米的武陵广场、28000平方米中和广场以及河滨公园;高级中学、体育场馆正在建设之中,工业园区建设已完成三通一坪,有几户企业入住园区;跨越梅江河连接高级中学、工业园区渝秀和黄杨两座大桥已动工修建;全城商住楼、城市居民新修的住房栉次鳞地,数栋20层以上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县城街道宽广,几条主要街道路面宽都在20米以上。东大街宽23米,黄阳大道宽44米,渝秀大道宽54米,所有街道路面全部硬化。街道两旁都植树绿化:花灯广场四周都柳树成阴,成为各族人民休闲娱乐、会亲访友、陶冶情操、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每天早晚有成百上千市民休闲、娱乐、唱歌、跳舞;城内各式路灯霓虹灯交相辉映,整个城区的夜晚如白昼;市内交通方便,公交车、小轿车、出租车、摩托车、大小货车川流不息;商贸行业一片繁荣,人们购物非常便捷,城内建有“大华”,“湘客隆”、“越秀”等大型超市,东边有渝东南边贸批发市场,南边有商贸中心,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购物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居民就学就医也非常方便,城内现有公立小学4所、中学2所,民办中学2所;全城有公立医院3所,保健院、传染病医院、结防所各一所;城市环保有了明显改善,城内几条主要大道每天洒水清扫,四万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资6398万元,即将完成。为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强城市管理,县委决定新成立园林局。一个全新山水园林城市正逐步形成。
全县农村农房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解放前夕,全县农村农房建设基本上全是穿木结构小木房,解放初的建房面积仅有599.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7平方米,而且很不平衡。据资料记载,住在边远山区的石堤、洪安、梅江区的乡村住房面积只有8平方米,甚至有少数人家住岩洞。
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30年来农村的民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农村一座座新建的砖木结构的新房举目可见。全县新建成了一批新型小城镇和小康村。目前已建成具有省市级镇有中和、平凯两镇。具有历史文化古镇有洪安、石堤镇,新型农村小集镇有清溪、隘口、梅江、兰桥、石耶、雅江、峨溶、龙池、官庄、溶溪镇。正在试点新建小康村有清溪镇的龙凤村、洪安镇的贵圹村等。到2007年底全县农村建房占地面积1639134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926300平方米,人均住房达27.8平方米,建筑面积比解放前夕增加2.73倍,人均住房面积增加1.63倍。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努力,2004年经过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秀山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底规划人口20万,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秀山城乡建设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建国初期,全县有公立高初中学校3所,简易师范校1所,小学63所,私立初中3所,私塾86所,共计156所,有教职工561人,学生11902人,平均每所学校不到4名教职工。1951年,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所有小学,又新办了一些完小和村小,将原来的女子中学并入县立中学和私立的秀东中学。县办小学由解放初期的47所,增至200所,共791个班,有学生23753人。当时教学设备十分简陋,从1950年以后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到2004年,全县学校已达369所。其中,中学31所;小学333所(全民办251所,民办82所);职教中心1所;进修校1所;电大分校1所;市管幼儿园1所;聋哑学校1所。现在小学有18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917人;有小学附设学前班216个,在校学生7743人;初中教学班548个,在校生27437人;高中教学班63个,在校生4213人;有职业高中班12个,在校生465人;特殊教学班4个,在校生55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4%,在校生学年巩固率达98.1%,毕业生毕业率94%,普及率达95.2%。小学实验室、小学普及合格率达100%,普及学校达91.4%,普及班级达90.3%。
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全县学校占地面积219390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611274平方米。其中,学校辅助用地面积达355987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21797.75万元。
在最近几年的“两基”达标建设中,校舍面貌有了彻底的改观,消除了危房,一幢幢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做到了在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2007年通过上级验收,2008年“国检合格”。
在秀一中和民族中学还不光有新建教学大楼,还有科技实验大楼,学校设有电脑室、语音实验室、微机教学室、科技活动室、多媒体多功能教学厅,校园安装有闭路电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逐步完善。
教师队伍逐渐壮大。2008年底,全县有教职工4690人(工人278人),其中研究生文化程度16人,大学本科613人,大学专科2538人,中师1324人,高中104人,初中95人。秀山的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一个布局较科学,结构较合理,功能较齐全,管理有序,融通学前(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相对完善的教育体制正在全县形成,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解放前,全县人民是选用民间单方,验方,全靠草药治疗疾病。解放初期,县城只有1所私人医院,病床只有2张,从1950年后逐年建起了医疗卫生机构,带动集体、个体医生为防治地方疾病和流行传染病做出了巨大贡献。到1958年,全县已建起了卫生医疗机构87个,病床近700张,其中有36个卫生院,设病床417张,有中心医院8个,病床247张,有乡医院28个,病床170张,设有门诊部44个,有病床20张。随后,相继新建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结核防治所等医疗机构。到1986年,当时全县539个行政村,有310个村设有医疗点337个,其中村和群众集体办的2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14人,其中乡村医生78人,卫生员550人,接生员168人。
2006年,行政村调整成231个,32个居委会,设立村卫生室21个。县上对乡村医生进行了认证注册,共办乡村医生资格证325人,其中考试合格的210人,政策性免考试的115人。2004年7月6日,中和镇“朝阳医院”与“凤翔医院”正式成立开业。内设有放射、检验、B超、脑电图、心电图,开设病床50张。2008年,医务人员1039人,其中技术人员908人,工勤人员122人,职员9人。各类医疗设备如心脑电图、B超等县乡镇医院基本具备,许多疑难疾病可就地治疗。群众治病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秀山文化、体育事业一片繁荣。秀山的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几十年来得到又快又好的继承和发展。
行政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和加强:秀山的文化体育事业历史是与教育溶为一体的,属教育部门管辖。解放后,1951年3月24日,县委、政府决定在县人民政府内设立文教科。1955年6月在科内设文化科员,管理文化工作。1962年文教科与卫生科合并,更名为文教卫生科。1964年10月恢复文教科。1967年9月文教科、卫生科合并为文教卫生办公室。1968年8月撤销文教办公室,设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站,重点管文化工作。1971年4月在城北街文化馆底楼设立文教局,管理文化教育工作。1978年9月,在局里设立秘书、教育、文化、人事四个股,由文化股管理领导文化工作。1981年四月根据四川省委(1980)116号文件规定文化教育单设,此后正式成立秀山县文化局,专管秀山文化工作。内设办公室、社会文化室、放映管理室和文艺创作办公室。
2001年,县体委与文化局合并,成立县文化体育局。2006年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合并成立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
广播事业飞速发展:广播事业早在民国23年(1934)年,秀山县国民政府设无线电收音室,属第三科(收音科)。一名兼职收音员,有一部三灯电子管再生式直流收音机。民国25年(1936)政府派员去省政府开设的无线电收音员学习班学习,省政府配发五灯管直流收音机一部。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着手建立有线广播站,1950年初秀山收音站建成,收听中央、省人民广播电台的时事新闻向群众宣传。1950年正式成立秀山县广播站。1958年设有机务,播音,编辑,采访等下属部门,健全了广播站机构。1962年建起了农村有线广播网,每天早、中、晚3次向全县城乡广播。到70年代后期,全县各乡镇建立广播放大站共47个,广播线路达4660公里,入户喇叭4140多只。为了解决传输信号,还制作了调频台,每天转播中央、省广播电台的新闻,播送全县地方的新闻、文艺节目、文史科技常识等。1968年到1985年间,全县广播信号覆盖率达90%以上的大队(村)生产队组和40%的农户。随着电视的兴起和普及,有线广播已从社会生活中逐步退出。
1978年建立第一个电视差转台,台址设平阳盖中段的岩岭岗,同年12月26日正式转播湖南雪峰山骨干转播台二频道的电视信号之后,全县相继建成了三角滩、溪口、长岗、大溪小型电视差转台,覆盖面积8个区35个乡镇,解决了全县各族人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到1990年底,县电视广播局开始建设城区有线电视网节目七套;1996年增加到12套;1998年增加到17套;2001年增加到24套。2003年初县上启动了有线电视光纤覆盖工程,光纤覆盖全县32个乡镇。到2004年底该工程完成投资1300余万元,到2008年光纤电视覆盖范围信号从县城扩大到所有乡(镇)村组,有线电视频道开通44套,有线电视发展3.6万多户,电视入户10.6万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电影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解放初期无电影发行放映机构,1952年,开始由川东放影队26队负责酉阳、黔江、秀山县3个县的放映。1957年四川省文化厅将2001队下放给秀山,正式建立秀山放影队。1960年发展为三个放影队,以后发展到6个队,1964年建立电影管理站。文化大革命中,电影队被封,几乎停止了放影业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影事业又逐渐兴起,1982年电影管理站更名为秀山县电影发行公司。公司内设办公室、宣传室、发行室、放影、机修、财务等五个股室。1984年新修电影院,接着又在清溪镇、石耶两处修建了集镇电影院,并发展社办电影专业户10余户,每年放影电影7000余场次,观众达几百万人次。20世纪80年代由于电视和文娱活动项目的冲击,电影市场逐渐萧条。进入90年代电影事业又开始活跃,实施了国家广播电视部、文化部等四部委提出的农村电影“21312工程”,认真开展了农村电影放影活动,深入全县32个乡镇,263个行政村(含32个居委会)以及77所中小学开展放影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和学校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地开展了帮乡扶贫,送电影下乡等活动。
秀山的图书发行事业历史悠久:早在民国11年(1922)由绅士王宏实、王梦吉、刘汉生等首倡捐书,成立秀山学社藏书一万余册,为秀山图书馆之始,民国19年2月正式建立秀山图书馆,属教育科,馆内设有阅览室、阅报室、藏书室、办公室,工作人员3人,藏书2万余册。
开展群众性图书借阅的社会服务。在民国时期县图书馆室借阅摆的报纸有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南京新民报》、《上海申报》、《天津大公报》、《重庆新华报》、《汉口扫荡报》、《湖南日报》等。摆放的杂志有:《东方杂志》、《小说月刊》、《良友战化册》、《万有文库》,从书300余册及中华世界文明、广益、正中等书局出版的书刊。
解放后1951年县文化馆借用南街民房6间开设了阅览借书室各一间,库藏图书室除解放前遗留部份,还有自制、自订部份,与川东行署配发部份共有300余册。1952年新建文化馆落成,建立了图书综合阅览和儿童阅览室,订阅报纸10余种,逐年增加到30余种;杂志从20余种逐年增加到150余种,并专购有儿童读物,成人读者每天达50-60人次,节假日阅览人数成倍增加,每年发图书借阅证1000余张。
1954年官庄牙竹农村俱乐部也开展了图书借阅活动。到1956年全县建立农村图书室15个,1975年在峨溶公社鸦东、山溪口、峨溶三个大队,中和区涌图、莲花、官庄,石堤区的海洋、石堤,龙池地区的龙池,梅江区的钟灵等公社所属大队,以共青团支部组织建立图书室,在县召开的龙池文化工作会议上介绍了龙池公社龙冠大队办图书室及管理办法和经验。
1982年,全县各公社(乡镇)共建有图书室30个,藏书量达23408册,妙泉乡大田大队农民刘晨荣从1964年开始不花集体国家一分钱,自办图书室长达20多年,从未间断图书阅览和文化活动,先后获省地多次奖励,藏各种图书2060册,其中小说415册,连环画1500余册,科技图书100余册。1982年县级机关及厂矿有图书资料室20个,共藏书31000多册。
1983年起以儿童图书室为基础,组织少年读者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当年有四名少年被评为活动积极分子。
1983年起县图书馆将省图书馆编印的《农副业参论资料》摘编成农学信息,联系20余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推广稻田养鱼,人工栽蘑菇,人工养黄膳鱼等项目,1958年分别获省质量奖和涪陵地区优质产品奖。
摄影事业发展很快:在抗日战争时期,县城先后开设有精益、友益、留芳、良友等五家照相馆,均为商业性质,座机照相。
解放后1950年,仍有精益、友益、留芳3家照相馆直到59年公私合营并入国营照相馆。
业余手提照相机开始于解放初期,盛行于70年代后期,1979年至1985年业余作品先后参加省边区和涪陵地区展览的有《秀山风光》、《今日秀山城》、《银花姑娘》、《青年数学家》、《汉与水》等15件。摄影事业发展很快,到2006年止,县城开有“金夫人”、“友益”、“佳美”、“巴黎”等以及梅江、清溪等一批比较大的场镇都开有多家私人照相馆,照相设备更加先进,由过去的方匣式、折叠式等黑白照相机发展为数码彩色照相和录像机。影片由原来的黑白片发展为彩色照片。不少人家婚丧嫁聚,以及外出旅游都随身带上数码照相机或录像机。摄像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大丰富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秀山体育事业成效辉煌: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体育列为全面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人人上操场,个个都锻炼”口号的鼓舞下提高了广大群众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多年来培养了1200多名体育骨干,为国家输送了两名专业运动员,为县体育队伍输送了20多名队员,为体育专科学校输送了8名学生,为地区业余体校重点班输送27名优秀运动员,参加过业余体校培训的20多名青年参军后成了部队体育骨干。
1992年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县,五个乡镇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乡镇,在国际、国家级、省市级频频获得大奖。2002年秀山运动员杨素君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女子63公斤柔道冠军;秀山籍运动员龚华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世界杯柔道比赛中获得女子48公斤级冠军。2005年国税门球队参加重庆市首届门球冠军赛,获团体第五名。2006年参加全国体育大会,在苏州门球决赛中获团体亚军,夺得银牌。以花灯《黄杨扁担》为代表的秀山花灯歌舞名扬四海,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几十年来在县委、政府关心支持下,文化、体育事业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秀山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一片繁荣。
党的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共产党员已经成为全县各项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1949年解放初期,负责组建涪陵地区地方政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四支队在向大西南进军途中,在湖南常德市黄岭岗召开会议,组建中国共产党秀山县委委员会时,当时共有共产党员30名,于吉仁任县委书记,汤吉震、李同为委员。同年11月6日,县委成员抵达秀山县城。不久,酉阳地委增补独立营营长许金城与公安局长梁延德为委员。1951年底,全县共产党员人数增加到74人。1952年9月19日,县上一年一度整风学习会议结束时,开始在县属机关和农村发展新党员,当时有我与县邮电局副局长潘瑞锦和官庄区的丁洪航,县公安局的杜智,官庄望高村的高级社社长廖云喜,中和南关村社社长杨胜高等7人被接受为新党员,在县旧大礼堂举行了庄严入党宣誓仪式,大会由县委秘书于洪彬主持,县公安局长梁延德作为党代表讲话,然后新党员举手宣誓,随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党的建设,发展新党员。1956年5月25日,第一次党代会时,全县党员增加到2983名;到2003年3月党的11次党代会党员人数增加到18686人,党员人数不断壮大,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成长,已成为全县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有的逐步成为地县的骨干力量。曾任实职的地厅级领导干部中有敖仁良、田兴泉、洪天云、苏碧群、李宗碧(女)等,成为县级领导干部的有冉海光、曾胜富、赵云奎、杨万和、邹廷华、池兴华等,县乡镇以及县属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基本上都是党员,他们是领导和推动各条战线发展的骨干力量。
回顾60多年来的亲历、亲见、亲闻和目睹秀山的建设和发展,宿成清感到欢欣鼓舞和无比自豪。
他的《见证秀山沧桑巨变六十年》出版了,但是他欲罢不能,不忍放笔,又写起《他们在秀山》来。
他们是谁?他们是领导创造秀山历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