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寻找花园口
作品名称:渭北上门女婿初传(小说) 作者:海上明月生 发布时间:2018-01-06 10:27:17 字数:3098
德仁谢过博物馆的领导和小王,走了出来,他回头望了望开封博物馆,永远记住了热心的开封人。
德仁到铁塔公园去看铁塔,这座建于北宋1049年的开宝寺塔,因塔身为褐色琉璃砖砌成,俗称铁塔。铁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级,灵秀壮丽,直耸云霄,站在围墙外面,看得清清楚楚。星期天,公园不开门,他也不必要麻烦人家了。——他心里怀疑,星期天正是人们休息逛公园的时候,开封公园工作人员却照常休息,这样不是太机械了吗?这时,围墙外面也站着几个游人,有了解情况的本地人说:铁塔真像钢铁铸成的一样,日本鬼子的炮弹打在上面,不过擦破点皮儿。
一个人说:铁塔是打不倒的,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
德仁握紧拳头,久久地凝望着巍然耸立的铁塔......
德仁信步走到大相国寺门前,山门牌匾上“大相国寺”四个大字特别醒目。正殿内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像高约7米,全身贴金,乃清乾隆年间工匠用一棵大银杏树雕成,精美绝伦。殿内还有12尊铜铸罗汉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殿后面的两层藏经阁飞檐高翘,很有气势。说起相国寺名称的由来,熟悉历史的人说:这座庙宇建于北齐,原名建国寺,唐睿宗因纪念他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德仁这才明白,相国寺的“相”代表相王,“国”代表国王。要不的话,他还觉得大相国寺这个名称不伦不类,叫人莫名其妙呢。
走出大相国寺,德仁还有些不够满足。他在寻找汴河,寻找《清明上河图》里所反映的繁华的虹桥两岸的街市,可是询问了许多人,都说不知道汴河。这时,德仁望着长满树木的开封城墙,正一筹莫展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是文化人,他指着城墙说:开封是有名的风沙城市,高大的城墙起着阻挡风沙的作用。由于长期的风沙侵蚀,黄河的泛滥淹没,汴河被埋在泥沙下面,早就看不见了。歌谣说:“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汴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东京乃至全国的漕运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汴河就没有北宋东京城168年的繁盛,没有汴河也就没有流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唉,自从去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以后,开封真的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再也没有过去那么繁华了。
德仁这才恍然大悟,他谢过老者,默默地前行,走出北门,果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漠黄沙。他想起前些天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黄沙逼近开封城》,果然情况十分严重。他心情沉重地沿着土坡走上城墙,土质的城墙上长满树木杂草,还有人在放牧牛羊。德仁在想,难道这就是开封,这就是当年繁华的开封?《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汴河上下的热闹情景要到哪里寻找?抬头远眺,越过漠漠黄沙,远处是一条类似城墙的东西。德仁正在疑惑中,放牛的老者走过来:小伙子,外地人吧?远处黑乎乎的,不是城墙,那是黄河大堤。
德仁惊讶的:好高啊!
老者说:黄河距开封20里,看不清楚,其实大堤比开封要高出20米。
德仁喊出声来:好怕人!
老者叹息道:怕人?真是怕人。黄河经常泛滥,一发洪水泥沙就淹没开封城,民间传说现在的开封城下面压着几座古城。
德仁半信半疑。时间过去60年,经过考古,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这是后话,表过不提。
德仁路过一些民房,在土打的墙上有一层白粉样的东西,越靠近墙根白粉越厚,有人便用铲子铲下白粉,时间长了,墙根被挖成坑。于是主人在墙上写字警告:“禁止挖墙根,挖墙根必究。”德仁发现有的院子里冒烟,他站在矮墙旁看时,原来在锅里熬着什么。内行的人告诉德仁:那是在熬硝。墙上铲的白粉里面含有硝酸盐,加草木灰去熬,可以生产硝酸钾,这是很值钱的。
德仁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人们挖墙根熬硝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开封之行,使德仁长了见识,也记住了热心的开封人。他坐火车,晚上到了郑州,给车票签了字。走出车站,真的是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人群嘈杂。郑州本来就是一个交通枢纽,现在又是新建省会,真是如虎添翼,腾飞猛进,热气腾腾。德仁找个旅馆住了,出来吃了便饭,在街上转了一圈,回去睡了。
德仁早晨起来,吃了早点,在街上走了一圈,看见一街两行都是法桐,虽然只栽了三四年,却已经绿意婆娑,遮点阴凉,成了气候。德仁一打听,原来郑州也是一座风沙城市,流行这么一段顺口溜:
电灯不明,
马路不平,
无风三尺土,
有雨满街泥。
郑州刚解放时的市长、副市长等三人,决心从广栽法桐,绿化郑州,走出治理风沙的第一步,这才有了德仁看到的满街法桐、绿意婆娑的景象。德仁想象着几十年后法桐遮天蔽日的繁荣,要情不自禁地为老百姓称赞的“法桐三杰”唱首颂歌。
郑州是个新兴城市,没有多少有名的文物,德仁当机立断,坐汽车去看花园口。虽然只有30里路程,一路上却是水稻翠绿,荷花粉红,还有点江南风光,德仁兴趣盎然。通往农村的汽车,乘客多系本地农民。车里一位30多岁的男子,看德仁不像本地人,疑惑地:年轻人,你像个外地人,不知道到花园口有什么事情?
德仁礼貌地回答:大叔,花园口很有名气,我来看一看。
男子叹了口气:唉,这是什么名气,这是国民党的一条罪状。1938年日军攻陷徐州,郑州危急,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炸开黄河南岸的花园口大堤,形成了大片的黄泛区。
德仁疑惑地:这能阻挡住日军吗?
男子说:当然,暂时还是阻挡住日本鬼子西进的势头,但是日军南下不久就占领了武汉,后来还是攻占了郑州。可是老百姓被淹死几十万,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咳,面对着疯狂进攻的日本鬼子,决堤放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说话之间,到了花园口,德仁下了车,那男子也下了车。德仁瞅瞅男子,男子说:我家就在花园口村。在那次决堤中,我家八口人死得只剩下我一个。那年我18岁,凭着强壮的身体,我爬上了一棵大树,保住了性命。带着军人发给我家的十块大洋,我逃难到了西安,后来成了家,解放后一家人回到老家。
下车的几个乘客都走散了,大堤上只剩下他俩。男子说:这一站叫花园口,其实离花园口村还有一段路。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个人,冷冷清清的。精光光的上午,我来陪陪你。
德仁礼貌的:谢谢你,大叔!
男子说:我今年35岁,你就叫我王大哥吧。
俩人站在大堤上,只见黄河水浊浪滚滚,浩浩荡荡,奔流而去。德仁静静地望着,觉得很有气势,可是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句合适的话句来形容......后来,实在忍耐不住,还是李白的诗句脱口而出: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王大哥说:我没有多少文化,可是这两句诗我还能听懂,你不就是说黄河水来得远,去得远;来得猛,去得猛吗?这不就是说,人的一生很短暂,就像黄河水一样有去无回,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吗?
德仁兴奋地紧紧握住王大哥的手:王大哥,你的理解很好,李白这诗就有这样的意思。王大哥,李白的诗是远看黄河,我想走下大堤,到黄河边就近看看黄河。
王大哥说:好啊,咱们下去看一看。
于是,他们沿着大堤里面的土坡慢慢地走下去,到了黄河岸边。德仁蹲下去,把双手伸进河水洗着,河水里含着泥沙,他不免笑起来:人常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这样的水怎么能洗干净呢?
王大哥指着弯曲的河岸: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聚集在这儿的河水,沉淀了不少泥沙,清亮得多了。你往远处看,河水比这儿浑得多。
德仁看了看河水:你说得有道理。既然如此,我脱了鞋,把脚在清亮黄河里泡一泡,洗一洗,也算是来到黄河的纪念吧。
德仁说话之间,脱去鞋袜,坐在鞋上,把双脚伸进水里:啊呀,还挺凉爽的。王大哥,我有个疑问,黄河虽然波涛汹涌,但是要挖开大堤,就真的有那么大的破坏力?
王大哥说:当时国民党军队决堤是秘密进行的,后来听说挖了好几天,还把老百姓的水缸抬去装上炸药爆破,才炸出大的缺口,偏又天降大雨,缺口越冲越大,终于成了泛滥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