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川湘公路和它的历史见证人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12-12 13:58:27 字数:6568
川湘公路连接四川、湖南两省,从1998年以后重庆、湖南两省市;同时,川湘公路连接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岁月。肖光炯幸运地成了川湘公路六十年历史的见证人。
从1935年到1949年,从1949年末到1995年,这两个时期公路新建和养护的历史非同小可、备尝艰辛,特别是解放后广大养路职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辛勤绘制的一幅幅瑰丽画卷特别眩人眼目,其中有建国四十多年公路建设与养护的主要成就,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有建桥灭渡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硕果;有探索管理养护工作经验等等。它将给后人以启发和借鉴。
川湘公路,自黔江雷神店起,经南川、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到湖南茶洞、花垣、泸溪的三角坪止。测量路线全长八百八十五公里,其中川境六百九十七公里,湘境一百八十八公里。一九三五年边测量边施工。
肖光炯从一九三五年一月川湘公路测量而新修伊始到后来的养护工作,从未间断。1910年出生的肖光炯,从25岁开始,为川湘公路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一九三四年,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为了巩固西南统治,勒令修筑川、黔、湘、鄂、陕五省联络公路。
一九三五年,四川省政府转奉重庆行营令四川省公路局赶速修筑川湘公路,其测量计划,限十一月地测竣并部分开工,十二月底前全部开工,限期一年完成。四川公路局立即成立川湘公路黔彭测量总队,总队长是李寿松,黔秀段测量总队长是张褶光。各县成立测量队,分段测量,十二月大部告竣。四川公路局派总工程师黎治平负责技术指导,行营派少将督查专员陈克明为全线督修,彭道中、彭运鸿二位工程师任技术指导;令各县成立筑路委员会;令川鄂边区剿匪总司令徐源泉派军队督办。
初修示范公路。肖光炯于一九三五年一月,由四川公路局委派到黔秀总队秀山测量队。队长陈德颐,江西省人,他说:“修筑川湘公路,上级急如星火,秀山县筑路委员会已成立,赵竹君县长兼任委员长,你是本省人,说话易懂,去筑委会联系,持测设图表,准备施工。”
秀山当时尚未成立施工段,秀山筑委会安排肖光炯驻会。当时初修公路,一般人都未见过。肖光炯向赵县长提议,先修一段路示范,再全面开展施工。赵县长完全同意。在中和镇和平凯之间修一公里。肖光炯作好施工放样,根据工程量,计划一个月完成。筑委会调中和镇民工三百人修筑。赵县长亲自上路视事,不到一个月,路基工程完成。筑委会组织全县区乡长到现场参观开会后,全县就开展修筑公路行动。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测量接近完成,四川公路局决定成立两个施工总段,綦彭总段长李寿松,黔秀总段设黔江,总段长张褶光。总段下按县设七个工程段,段下设工区,每个工区管辖八至十公里的施工事宜。工程段负责技术管理、路基石方、桥涵防护等工程,筑路委员会负责征工、路基土方、路面备料和铺压等工作。按照路基路面工程量计算,各县征工名额分配:篡綦江35000名,彭水70000名,黔江20000名,南川30000名,酉阳35000名,秀山2000名,共计265390名。各县筑委会按照规定征工数额,应征服役。民工组织以县区乡保为单位,区为大队,区长为大队长;乡镇为中队,乡长为中队长;保为分队,保长为分队长。
民工自带口粮、被盖、雨具蓑衣、斗笠、锄头、撮箕等工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黑了就地住附近农家、山洞或庙宇。生病无医药费,死亡无抚恤费;伤亡民工,不知其数;民工痛苦,难以言喻。路基石方桥涵所需石工,由工程段招募包商或工头,石工招至渝、万、达专区及湘鄂一带,路费多耗。加之工程艰巨,单价偏低,粮食上涨,包工头一旦赔亏,迫使石工流亡载道,野有饿殍。
开工之初,正值隆冬,各县民工实到人数远不及规定名额,到农忙秋收季节,民工更换,相继往返,工程进度极为低下。特别是一九三六年三月,黔江白蜡园发生“联英会”对义务征工筑路反抗斗争。重庆行营急电川鄂边防剿匪总司令徐源泉派兵进剿,武力镇压。民工、石工星散,黔江县境全部工程停工,各工区长工程技术人员,逃往黔江县城,要求保护,黔江县长张浦被重庆行营以“思想腐败,妨碍筑路征工,办理不善,对联英会剿办不力”为由,又黔江县工程段长盛达酋,行营以“御下无方,不称职守”为由,均被撤职。又如川湘公路161公里处地名豹岩,发生工程重大事故,死亡民工二百多人,惨剧晓于世人。涪陵县长王璋兼筑委会主席难辞其咎,亦被撤职查办。这些事故都阻碍工程进度。川湘公路由于筑路时间紧迫,工程草率结束。
一九三七年一月,行营令沿线各县先后举行通车典礼,行营派工程师彭道中、彭运鸿,省政府派第八区行政公署专员赵鹤;公路局派车务处长杨得任会同主持典礼。
到此,川湘公路经过一年又三个月的勘测修筑,总算草草粗通。川湘公路其修筑时间之短,路线之长,工程之险,在民国公路史上,堪称空前绝后。
川湘公路由于压力大、任务重,强求通车。许多路段未达到施工标准:按规定路基宽九公尺,最窄处只有四公尺五;路面宽五公尺,有的只有三公尺五,最大纵坡有达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十八;弯道半径有的只达六至八公尺。桥梁为临时性石台木面,涵管为黄泥石灰沙三合土竹涵管,大河人力摆渡。当时公路质量,就是这样低劣。
一九三八年,川湘公路由行营拨款进行两次重点改善工程:一次摘要整理工程、一次彻底整理工程之后,路基路面重点加宽,路面无底层或薄底层,再加地面层,使公路通过能力有所提高,确保运输畅通。
四川公路局又于当年成立川湘公路桥梁工程处,处长许行成、副处长张竞成,处下设七个桥工事务所,建成大罗溪、长头河、冯家坝、两河口、苦竹坝、姚家湾和茶洞七座半永久式石台石墩木桁构大桥;改建平凯古桥“万寿桥”人行梁桥为公路桥,改建石耶司古桥、余庆桥人行梁桥为公路桥。到此,川湘全线只留下江口和彭水渡口。川湘公路的建成,在中国近代公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本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事业上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九三八年二月,四川公路局成立川湘公路南川、彭水和酉阳三个养路区,区下设三个段养路。
一九三八年六月,贵阳交通部西南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薛次莘、副局长莫衡,接管川湘公路,成立渝沅段工程处,主任张应熊。工程处设南川,下属养路区未变。同年八月,西南公路运输管理局,运输与管理分家,另成立西南公路运输局、西南公路管理局。川湘公路仍设渝沅段工程处,处下设三个分段。
一九四一年,西南公路管理局改为西南公路工务局,局长肖庆云,工务局改隶交通部公路总局。川湘公路改成雷江段工程处,主任张佑生;江黔段工程处,主任彭树德;黔茶段工程处,主任吴勃。每个处下设三个分段。这段时期着手修建处房、分段房和道班房,从此,职工才有自己的房屋居住。
一九四五年三月,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川湘公路是四川通往华中、华南唯一陆上交通要道。国民政府分组迁回南京,日本战俘的遣返,均取道川湘公路。因此,川湘公路由西南公路工务局划出,另成立川湘公路运输管理局于重庆,局长任显群,下设两个业务处。彭水业务处,处长彭树德,处长徐树勋,副处长彭立中,另设十个工务段进行养护。一段时间内,运输管理忙得不亦乐乎。一九四六年,川湘公路运输管理局奉命撤销。
一九四六年五月,全国以国省道划分为九个区公路局,隶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五区公路管理局设重庆,局长熊哲凡,副局长周延俊、赵祖庾。局下设十一个总段。川湘公路第四总段于南川,总段长汤克家;第五总段设秀山,总段长徐松荣。五总段下设十七个工务段于黔江,十八工务段于酉阳,十九工务段于石耶。一九四九年一月,五总段迁黔江,总段长高宪谈,直至秀山解放。
养路组织机构千变万化,养护工作,养路工人地段未变。道班工人称“道伕”,渡口工人称“渡伕”,每年给道班工人制发一件粗布单褂和棉褂,背上制“道伕”或“渡伕”二字,世人称“道、渡伕子”。道渡工人随时更换,工作无保障。工资每人每月十五元至二十元,法币贬值,物价高涨,一月工资不足半个月口粮,生活困苦,不堪言状。养路使用最原始工具:锄头、撮箕、十字镐、洋铲、木质手推车等。养路操作靠双手劳动,肩挑背磨,进行清沟、排水、铲草、补坑、填槽的养路方法。
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军队全面崩溃前夕,采取破坏路桥的办法来堵截解放军南下。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六日,烧毁茶洞和姚家湾两座大桥,十二日先后烧毁苦竹坝、冯家坝等大桥和破坏各渡口渡船。这些川湘公路国道主要桥梁渡口的大肆破坏,其罪证已经载入史册。
一九四九年秀山解放前夕,黔江总段准备一部工程车摆在秀山养路段,随时准备段上员工用车逃走。
肖光炯想:国民党政府那样腐败,社会那样黑暗,总想有个新的政府来代换。在肖光炯脑海中早有这个希望,他就不打算逃跑。
秀山解放前两天,十一月五日,段长徐忠文不宣而坐工程车逃跑了,正适肖光炯之望。
十一月七日秀山解放,肖光炯参加各界人士欢迎解放军部队入城。秀山人民政府接管政权后,命令各单位留下的人员去人民政府报道。
肖光炯去报到,受到副县长汤吉震亲自接见并简短询问:“你是什么单位的,负责人是谁,你是干什么工作的?”
肖光炯说:“我是秀山公路养护段的技术员肖光炯,段长徐忠文在解放前两天坐工程车逃走了,去向不明。”
汤县长表示:“欢迎你参加革命工作,把你的单位财产保管好,听候接管。工人要好好养路,维持交通。”
肖光炯感觉汤县长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欣然接受这个任务。
一九五零年初,正是解放大军过境之后,秀山土匪猖獗,县境内川湘公路上大小桥涵,被土匪全部破坏。
同年三月,秀山县委书记于吉仁和汤吉震县长领导解放军一个营,向洪安方向进剿,命令肖光炯随军抢修桥渡,使解放军得以顺利过境。
一九五零年三月,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派军事代表石昆山、邱蔚文,接管原五区局川湘公路养护总段。同年五月,川东行署交通厅在南川成立川湘公路四、五两,总段长孙仁洲;各县成立公路养护段。
一九五二年八月,四个行署合并成立四川省政府,省交通厅在南川成立第一总段,各县设养护段。一九五四年一总段扩大养护川鄂公路,总段迁移重庆市区枇杷山。
一九五八年七月,公路养护体制下放专区,第一总段结束。同月,四川省涪陵专区公路养护总段总段长庞建荣、肖志福接收川湘公路各县养路段。同年八月,养护路体制下放到县,各县成立养路区。一九六一年六月,撤销养路区,成立分段。一九六二年七月,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令专区养路总段收归省公路局管理,又更名四川省涪陵公路养护总段。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九六八年成立涪陵养护总段革命委员会,此机构持续到一九七九年,恢复四川省涪陵公路养护总段。
道班是直接从事养路生产最基层组织,其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公路养护质量和公路通过能力。
民国时期,只讲修路,对养护不重视,有的虽已粗通,但组织管理不力,各行其是。
解放后,公路养护工作逐渐得到重视,加强班组管理,制定各种管理方案。一九五二年,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颁发《西南公路养护负责制试行办法》,第一总段开始在重点道班试行养路负责制。其内容是:根据路线定级标准,分配定额员工、定额材料和工具,定出日、周、旬、月生产作业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符合质量标准功效,进而保证养路计划的完成。各道班设“三长五员”,三长即班长、副班长、工会组长;五员即:原始记录员、安全质量检查员、料具保管员、学习辅导员、绿化管理员。三长五员是班组的核心,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另外实行提钟上班的八小时工作制。
一九六二年涪陵公路养护总段,推行以班组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月度超产奖活动。实行五爱(路、桥、渡、树、工具)的办法进行管理。一九七九年总段实行“预算包干,节约分成”的办法,内容是:总段下达生产技术计划指标和经费计划指标到段,段又将各项计划分配包干到班组,年终决算,在保证国家经济技术计划指标完成的前提下,其节约经费,按“四三三”比例分成:即节约经费40%上缴国家;30%作班组奖励;30%留总段及段(总段10%、段20%)。此办法曾引起全国养路部门的重视,各地纷纷派员前来参观学习。一九八二年又改为“任务经费包干,超产节约分成。”一九八三年再改为“统一经营,预算包干,联产计酬,节超自负”的办法进行管理。
养路方法,民国时期,公路少,技术标准低,养路工具原始简单,养路方法对路面坑凼车槽填补而已。
解放后,第一总段推行养路负责制管理局的同时,又制定功效定额,在功效定额里提出每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和要求。如修补坑凼,必须经过八道工序,无粑补路法。在提高养路技术的基础上,对泥结碎石路面有推行级配路面和磨耗层的实施应用。级配路面不仅是操作问题,而是事前必须有一个科学实验配料阶段,及配料铺出的路面,使用寿命比泥结碎石路面提高二至三陪。养路技术方法,在这段时间,可算走上飞跃发展阶段,进而走向科学化的养护道路。
民国时期,养路生产,使用原始工具,完全靠体力劳动,手工操作。
解放后,一九五八年,省交通厅在新津养路召开技术革新和技术革新现场会议。各个养路段派员学习取经。工人大胆设想,勇于创新,提出技术革命合理化建议。一个“半机械化革新运动”在涪陵地区养路部门得以深入开展。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三年养路半机械化,按动力分:有水力、畜力、弹弓三种;按用途分,有路基路面桥涵备料和运输三用车(运输、撒沙,补坑凼)拉毛器,洒水车、撒沙车、回沙车、羊角锄、双齿镐、杠杆夯、弹弓锤石、弹弓筛沙、弹弓上料、畜力自动卸料车、畜力拉石磙、畜力碎石机、水冲碎石机、联合铺路机、平浪机等三十多种。秀山段和黔江段工人将各种革新工具再创造,采用备料运输铺撒一条龙配套工具操作。
一九六四年以后,养路半机械化随着养路工具革新与发展,机械化工具也开始使用。一九六三年开始使用第一台碎石机,匈牙利产400*250型。七十年代国产碎石机全总段普遍使用。一九六四年使用第一台小车,美国产234型中吉普。一九六四年使用第一台国产手扶式拖拉机,一九六五年使用大型拖拉机,东方红28型,又使用解放牌货车。一九七八年使用黄河牌8吨载重货车。以后使用各种养路机械化,如压路机、推土机、卷扬机、洒水车、搅合机等,均在养路工作中使用了。
一九六五年,涪陵公路养护总段,开展自力更生,消灭临时性和半永久性大中小型桥涵运动。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中小型石台木面桥涵,全部改建永久性石拱桥和石箱涵。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一日两河口石台木面桥,改建成一孔石拱桥后,揭开改建大型桥面桥梁的序幕。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底,建成长河石拱桥。
一九六七年二月一日,建成姚家湾石拱桥。
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建成苦竹村石拱桥。
一九六七年五月一日,建成郁山镇石拱桥。
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八日,建成平凯石拱桥。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底,建成石耶石拱桥。
一九六八年一月二十七日,建成茶洞石拱桥。
一九六八年七月,改建双曲拱桥。
一九六八年十月,改建黔江为钢筋混泥土桥。
一九六九年二月,新建白马双曲拱桥。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十五日,新建江口双曲拱桥。
一九七四年五月一日,新建彭水箱型拱桥。
川湘公路自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四年全部建成永久式桥涵,最后消灭了江口和彭水两个渡口。
四川省涪陵公路养护总段,原管十个养护路段,于一九八八年由黔江地区成立黔江地区公路养护总段,划分彭水、黔江、石柱、酉阳、秀山五个养路段,归黔江地区公路养护总段管理。
一九八七年川湘公路划归三一九国道。三一九国道线,自福建省厦门市起,经江西省、湖南省接川湘公路到成都。川湘公路由涪陵、黔江两个总段管理养护。新的黔江地区成立,时值改革开放时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线工程和路面由泥结碎石低级路面,改建成油路、水泥路的高级路面,旧貌变新颜。川湘公路改线工程,择重点路线改善。如江口至白马的改线工程,原路线由江口经万家营白马高山,路长五十四公里的高山曲窄险路,缩短路线三十二公里,路线又直又平。彭水县城沿都江河上游至郁山镇之间改线,去掉李长杨柳巷的弯道险路。黔江县两会坝至栅山之间改线,并开凿梅子关隧道工程,去掉翻梅子关的弯道险路。酉阳两河口至龙潭之间改线并凿两河隧道工程,去掉黑水高坎子杉树坪山坪坡险路和羊子坡十三道回头线道路,大大的缩短路线里程。酉阳苦竹至秀山妙泉、妙泉至洪安之间改线工程,去掉猴子山、桂平坳的山区道路。
解放后,川湘公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养路部门大力地养护。经过改善线路、缩短里程、提高路面等级,运输通过能力加强,行车之速,有一日千里之势。新旧社会相比,相隔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