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七十四章 伤手

第七十四章 伤手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4 10:46:42      字数:4446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
  
  详解: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白话:人都已经不畏惧死亡了,为什么还要以死亡去威慑他、去吓唬他呢?
  阐述:“民不畏死”,太恐怖了。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人。高濂的《遵生八笺》说:“逢擒则奔,虮虱犹知避死;将雨则徙,蝼蚁尚且贪生。”意思是,跳蚤见被捉时,还知道跳起来逃生;蚂蚁在大雨前,会向高处搬迁,蝼蚁尚且贪生。求生是本能,万物皆求生而畏死。“民不畏死”,可想而知,是被逼到何等程度,“水深火热”已不足以形容,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了。“民不畏死”,说明严刑峻法已经失效了,说明滥施淫威已经不灵了。“奈何以死惧之”,“奈何”二字折射出,一是在施政上已经是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二是统治者内心的苍白无力与惶恐不安;三是老子对其无能的鄙视和对其残暴的愤怒。“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控诉,这是声讨,这是谴责。百姓都到了生不如死,到了这个情形,你还拿死亡去威胁,去恫吓,岂不是愚蠢之极,荒唐可笑。象这样子“代天司杀”,象这样子“替天行道”,还是少为、不为为妙。
“民不畏死”这种情形,最易联想到具有极端思想的人,他们因被洗脑而心甘情愿、无所畏惧的“以身殉道”。还有,就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那一大批爱国的志士仁人。所以,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再有,就是“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的那些个逼上梁山的人,或许与老子所说的“民不畏死”相似吧。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成为后世的经典名言而被人经常引用。我一直以为这句话的出处,肯定有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但是,就这么冷不丁地来了,说实话,有些突兀的感觉,有些短暂的跟不上节拍。当然,前后细细捋一捋,还是有些线索的:这句话是紧接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来的。天道恢宏宽广,看似万事不管,却又无一能漏网。加上“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三句话合在一起,答案就呼之欲出,是杀是活,自有天定,你们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而仅是“代天司杀”,却不替天行道,你们撑着“替天行善”的旗帜,却迷信严刑酷法,暴力惩处,而丢弃宽厚仁慈的德政,岂不知“以智治天下者国之贼,不以智治天下者国之福”,还一味埋怨“民之难治”。“奈何”二字,宛如晴天一个霹雳、恰似旱地一声惊雷:别忘了“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们也概莫能外!实在不明白,抬头看看天,“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谋”。想想如何不争、不言、不召,如何为下,如何抚慰百姓之心,如何软化其心中之刚强,化解其心中之戾气,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尚存一丝希望。一阴一阳谓之道。
   2、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白话:假使天下百姓惧怕死亡,惜命而心怀敬畏,思安逸而怕乱,而且已经成为常态,在如此情形下,还有为奇而不为正者,对这样的乱臣贼子,人人可得而诛之。试想,天下皆欲食其肉,寝其皮,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阐述:此句与上一句,一正一反,暗含一柔一刚、一阴一阳之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刚、是阳,你就要柔、要阴;“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是柔、是阴,你就要刚、要阳。“民常畏死”,说明天下百姓生活安逸舒适,懂得惜福,图稳而怕乱,恋生而畏死。人有了敬畏,一旦作恶,就怕遭天打雷劈之天谴;罪孽深重,就会深受良心之谴责,畏惧社会道德与历史的审判。人心柔弱,则可用“刚”、用“阳”。“民不畏死”,天下百姓悍不惧死,说明社会扭曲、极不正常,而徒以死惧之,则是以刚强对刚强,即使杀之,他虽死,而天理依然不明,至死而不知悔改,死了等于白死,等于杀了只糊涂虫,其心至死都没得到救赎。所以只能用柔,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使凶顽者幡然悔悟,明白天道之不可违,知晓其罪孽之深重,此时杀之或赦之,才可以儆效尤,起到使“民常畏死”的作用。而在“若使民常畏死”的情况下,即在人心思归,人心思安,天下求同,天下求稳的大好情形下,还有人惟恐天下不乱,还以“奇”治国,而不思以正治国,以道莅天下,对这种包藏祸心、对这种有狼子野心者,对这样的乱臣贼子,人人可得而诛之。如此,谁敢逆天而动,逆势而为,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3、常有司杀者杀。
  白话:恒常中、冥冥之中,有一个管理生杀大权者,专门杀一切该杀之事。
  阐述:“常有司杀者杀”,既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相近,又是对它作进一步阐释。春生夏长,四季更迭,进入秋冬,开始落叶飘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地一片肃杀之气。所以,古人认为,春夏万物滋育生长,乃生季也;秋冬肃杀蛰藏,乃死季也。这叫天生天杀,这是天道的秩序与法则,故言“常有司杀者杀”。有鉴于此,人顺应天意,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相对应,春夏行庆赏,秋冬行刑罚。所以,才会有“秋后问斩”。秋后,一般指寒月、冬月、腊月这三个最为肃杀时节。“常有司杀者杀”,意思是天地之间,冥冥之中,有一个专门管理生杀大权者,杀一切该杀之事。天子、三公与诸侯人等,你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而“替天行道”,如不能顺应天道,遵从天理,不但是瞎忙乎,还是给司杀者添乱,更有越俎代庖之嫌。孰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顺者天道福之,逆者天道祸之,报应不爽,概莫能外。不畏死者,你虽杀之,终不能使其畏而悔过自新而不为恶,杀之何益?我不杀之,天必诛之。常有司杀者,用杀于冥冥之中,当杀者,岂能逃其杀乎?又何劳你费力又费神!
   4、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白话:所以呀,代替司杀者去管理生杀之大权,这就好比让一个生手代替大匠。
  阐述:此句言外之意,不要滥施淫威,不要越俎代庖,管好自己该管的事就行了。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苍天有眼,这叫天生天杀。如果越俎代庖,总想着要替天行道,要代天司杀,动辄杀人,这就好像让一个生手代替大匠去劈砍树木,去制作精美的家具,雕刻精美的花纹,他必定是方圆不得其理,大小不得其中,这岂不是乱弹琴。何况生杀之事,人命关天,一旦出错,人死不能复生,后果不堪设想。
   5、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
  白话:让一个生手,让一个寻常之人代替大匠去劈砍,很少有不被刀斧伤到手的。
  阐述:大匠,自然是精于斫者。斫有斫之窍,大匠知之,而常人不知,而欲代之,希有不自伤其手。同理,天道,是司杀者。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统治者当以道莅天下,治人事天,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坦然而善谋,达到“民常畏死”。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治理,让百姓走正道,用刑法来整饬,令天下来看齐,百姓一心只求免受惩罚,却无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规范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弃恶从善,生归化之心。所以,齐之以刑,不如齐之以礼,齐之以杀,不如齐之以道。民心比黄金还可贵,万不能“以死惧之”。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天网”,即天道如网。天道如一张无形之网,如一张无网之网,你所作所为,无一能逃脱天道的审判。全文分两部分,前一段说“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即“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与“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世人不知,勇于敢者与勇于不敢者,只是“勇”之两面,如物之阴阳,本身并无利害,无孰是孰非。而天道无情,无好恶,道法自然。世人不明其理,难解利害关系,只能归咎于天道:“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而圣人自然明白其中之奥妙,“是以圣人犹难之”,所以圣人以“勇”为难事,慎之又慎。第二段,老子的意思是,既然不明“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不妨抬头看看天,看看天道之运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是不争、不言、不召、繟然,却善胜、善应、自来、善谋。所以,天子、三公及诸侯人等自当效法之,莫与天下争,莫整天发号施令,莫焚香叩头乞求,坦坦荡荡,顺天应人。你治人事天,是对是错,是好是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无一能逃脱天道的审判。
  本章,老子讲“伤手”,意思是劝说统治者不要总是自以为是,而去替天行道,去班门弄斧,去越俎代庖,最后势必弄巧成拙而自伤其手。全文分两部分,第一段:“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说明治人事天,要遵循大道之理,要秉持大道之德,一阴一阳谓之道,不能以刚强对刚强,一味以暴治暴,要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对那些敢于逆天道而行事的乱臣贼子,人人可得而诛之,谁还敢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第二段:“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一切自有天定,天生天杀。何况生杀之事,人命关天,一旦出错,人死不能复生,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不要自以为是而班门弄斧,更不能越俎代庖去替天行道,而要顺天应人,以道莅天下,否则,稀有不自伤其手的,更有甚者,会玩火自焚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统治者都喜欢自称自己是替天行善,是替天行道,鼓吹自己是奉承上天的旨意来管理人间事物的。可是,自己又能力低下,手段拙劣,始终不得其要领,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以至“民不畏死”。不善治理,只会“以死惧之”,只知一味采取高压手段,迷信严刑峻法,此犹如抱薪救火,愚不可及,荒唐可笑,所以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秦始皇怕百姓造反,怕有人作乱,把全国刀具都收了,可还是有人揭竿而起,把竹子砍了做武器,结果二世而亡。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假使治理得当,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活得有滋有味,大家都恋生而畏死,天下思安,人心求稳,人心向善。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而为奇者”,而想以诡异之道而惑乱世人,“吾得执而杀之”,吾,并非特指老子自己,是指人人,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乱臣贼子,人人可得而诛之。可见,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老子一定注意到,有一些人心怀不轨,总想火中取栗,想趁乱打劫,惟恐天下不乱,所以,对这些“而为奇者”的乱臣贼子,人人可得而诛之。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常有司杀者”,上天冥冥之中有专门管杀者,这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个主宰,你看不见,它无形无象,它不问利害,只讲究合理不合理,有所自而有所然,有所生而有所死。“司杀者”是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生生死死。违背自然之道,“强梁者不得其死”,不得其死,就是横死。“夫代司杀者杀”,你替代天代自然来杀人,这就好比“是谓代大匠斫”,就像笨手笨脚的常人替代能工巧匠挥舞刀斧,是一定会自伤其手的。所以,你替代司杀者杀,这是违背天理违背自然的不自量力,还恬不知耻、洋得意洋洋地说自己真是在替天行道。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