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1 15:24:36      字数:493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详解: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白话:道始生者一;一秉承其理,再化生,乃为二;二秉承一,再化生,乃为三;三再衍生出万物。
  阐述:这里的一、二、三不仅是数字,更是哲学上的概念。道生一,是指“无”生“有”,一、二、三是代指“有”存在的状态,指“有”由少至多、由简至繁、由贱至贵、由下至高地演化过程,其愈多、愈繁、愈高、愈贵,则与道愈加疏远,层次与境界则愈加下坠。
  老子在第一章就讲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虽然道不可言、道不可名,但又要传道,所以称之为“无”和“有”,用“无”来名天地之始,用“有”来名万物之母。所以这里的一、二、三是“有”存在的三种状态。
  先讲“道生一”。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惚惟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物混成”就是这里的道生一的一,一代表是混沌末开之先天状态。这个“一”的作用非常重要,老子在第三十九章提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意思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全都靠这个一。同时,反者道之动。得“一”也可失“一”:其致之,天会裂,地会废,神会歇,谷会竭,万物会灭,侯王会蹶。所以一是一切之始。天地万物得到这个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才能拥有和谐之美、完整之美、自然之美,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尽管“一”为道所生,但“一”毕竟不是道,所以“一”必需时时刻刻守道,惟道是从。
  再说“一生二”。俗话说: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会有大千世界。“一”为道生,故言“一”拥有和谐之美、完整之美、自然之美,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按照龙生龙,凤生凤,故“一”也是道,不过此道已非彼道也。“一”既然是道,自然也可生“一”,不过此一已非彼一也,与道而言,已经是第二代了,离道也远了。此道与彼道之别,为“无”与“有”之分也;此一与彼一之不同,为层次与境界之差也。故曰一生二。“二”是相对“一”的存在,“二”与“一”相比,无论是在和谐之美上、完整之美上、自然之美上,还是在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上,是有差距的。当然,根据“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二”可以通过“反”,通过“损之而益”,守“弱”,弥补差距与不足,重回“一”。
  再说“二生三”。“一”可以生一,但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种一而收万。一为种子,称其为“二”;万为果实,称其为“三”,果实之与种子、“三”之与“二”在层次上、在境界上又是有差距的。同时,“二”可以弥补差距与不足,重回“一”,也可以“损之又损”而归于道。也就是说,“二”之有,可以回归“一”之有,也可以归“无”。如此一来,“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有”中有“有”,故曰二生三。“三”是相对“一”“二”的存在,其层次与境界更低,离道也更远了。当然,“三”也可以“损之又损”而重回“二”、重回“一”,甚至归道。
  最后说说“三生万物”。“三”既代表“有”第三种存在状态,同时三也代表多数。这里的“万物”不是实指万物本身,而是指大千世界之林林种种、之千奇百怪,强调的是数不胜数,是纷繁复杂。“三”本身就为多数,“三生万物”,意思是多数再化生出数不胜数、纷繁复杂的天地间的一切。“三生万物”也代表着“有”之强大生机与活力,意味着繁衍与生生不息,故曰三生万物。
  2、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白话:万物背负阴而怀抱阳,万物之“有”存在于大道之“无”中,虚冲之气则将大道、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使一切达到平和、和谐、统一。
  阐述:大道生化万物之后,万物的存在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老子说是负阴而抱阳。阴与阳,一是指万物之“有”,与大道之“无”,“有”为阳,“无”为阴,万物倚靠着、背负着道“无”之阴,怀抱着自身“有”之阳而存在。言外之意,万物最大的倚靠是大道,而最在意的是自身;二是指就万物自身而言,则相反,万物有形之体属阴,无形之神属阳。就人而言,身躯是阴,精气神是阳。有人诠释说:阴较重,故言负,背负也;阳轻,故言抱,怀抱也。其言甚是荒诞。《礼记•孔子闲居》:“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这里的“负墙”是指后退,背朝墙,而不是背负墙。何况阴阳只是万物之属性,何来轻重之说。阴阳也不存在好与坏、优与劣之分。没有身躯之阴,精气神之阳也将丧失载体,人也活不成;没有精气神之阳,身躯之阴将化为尸首,人也是死人。万物倚靠、仗着道“无”之阴,在意着、怀抱着自身“有”之阳而存在。
  “冲气以为和”。“冲”字很意思,想理解“冲”,先看“冰”字。水旁而缺水者,为冰也。“冲”字,也只有两点水,也缺水,但却“中”。中者,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恰到好处也。联起来,“冲”的意思是,此虚缺之水是达到绝妙之境,其妙不可言也。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气的冲,不作动词,而是形容词。冲气是什么气?就是一种说它有、它又无,说它无、它又有的虚冲之气,此气之用,妙不可言。冲气以为和,意思是就是凭借这种似有而无之气,万物与大道、万物之间互相联系着,而成为一个整体。道与天地万物之间,也是通过这些虚冲之气产生联系。我们不要以为万事万物都是孤立的,它们都是生长在道“无”之中,而大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大道无时无刻不在眷顾着、联系着天地万物,天地万物也无时无刻不躺在大道的怀中,享受着大道之孕育滋养。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白话:人们厌恶的嫌弃的,是成为孤家寡人、胸襟狭窄之人,而王公却以此来自称。
  阐述:这里,老子是由道而言德,从道生化万物之理,讲为人处世之道。老子在第三十九章就已经提到“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这一章再次提到。古代那些王侯公爵如此自称,除了自谦,还是什么作用呢?当然有用,“损之而益”,损之又损则近道,以求长治久安。
  4、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白话:所以说呀,有些事情,你越是谦虚自损,反而会有所增益,有些事情你越是增益,反而愈加损失。
  阐述:这里的“损”,是指自损。古人都喜欢自损,常自称:贱人、小人、奴才等等。当然,也表示谦虚。王公自称孤、寡、不谷,也是自损,自谦,表明自己有见贤思齐之心。“益”,是指增益,收获也。如开卷有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损与益,相反相成。前面老子讲“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为学者日益”。为道日损,就是天天去掉自己的坏习惯,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坏毛病。反之,骄傲自满,自以为了不起,则会“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就是王公自称孤、寡、不谷之缘由,其目的就是损之而益。因为他们已经贵不可言,高不可攀了,担心物极必反。“或益之而损”,意思是表面看好像是增益了不少,收获多多,其实呢,与自己的宗旨或初衷是南辕北辙。当今我们常说的“送礼不如送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就是这个意思。
  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白话:前人是如此教诲众人,我也如此教诲众人。
  阐述:老子告诉我们,自古以来有智慧的人是很多的,比如那些自称孤、寡、不谷的王公,就是很好的榜样,这些我老子也是崇尚的、赞同的。人家在教这些谦虚谨慎,我也是这样教别人的,不要以为我前面说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以为我是想另立山头,另创门派,不是的,我也只是在遵循古人教育之道而已。
  6、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白话:主张强硬、崇尚暴力者,从古到今都是不得寿终正寝,我将以此为施教的宗旨。
  阐述:梁就是房子的房梁。强梁者,就是主张强硬、崇尚暴力者,他们为人处世如强硬的房梁,只会一厢情愿,非常不理智的拼命去顶,他们迷信武力,崇尚暴力,一味地反对而一点都不改变的人。不得其死,就是不能以正常的寿命而死,不能寿终正寝,就是惨死。吾将以为教父。这里的父,是指施教的宗旨。这句话与“弱者道之用”相呼应。老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要老是和大众、大局搞反面,拼命地去顶。同时,老子也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因“反者道之动”而误解他的本意,专做些离经叛道,崇尚暴力之事。
  况且当时社会鼓吹“强梁者”之道,且一般人也认为: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所以教导的风向是你一定要强。“吾将以为教父”,意思是老子赞同古人关于“强梁者不得其死”的观点和看法,且把此当作自己教育的宗旨。“父”字在《说文解字》解释为“矩也”,就是大、规矩的意思。无规矩不成方圆。《三字经》也说:“养不教,父之过。”教父,不是指人,而是指教育的宗旨。
  
  综述:
  上一章,老子首先描绘了士闻道后的三种反应。接着,借古人之口,提出得道的三种境界。然后,谈得德者的五种表现。老子的最终目的是想告诉大家:“道善贷且成”,您如能守道遵德,将会有享受不尽的好处,大道会助您成功,成就大我的。
  这一章,老子从万物生成之理,谈为人处世之道,提出“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再三强调遵道守德。
  “一”代表的是混沌末开的先天状态,一也是道之“有”第一种状态。二代表“有”的第二种状态,三代表“有”的第三种状态。一与道最近,二介于一与三之间,三隔道最远。一、二、三都是“有”,是老子用来描摹“有”的存在状态。老子讲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根本,“有”则有强大的生机。三生万物,三多不胜数,互相结合生下形形色色的万物。总之,大道之“无”,化生大道之“有”,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化生万物。这也再次说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也再次表明,世人喜好的多、繁、贵、高,其实与大道是渐行渐远。按照“反者道之动”,则应该“损之而益”、损之又损,去繁就简,去高就下,去贵就贱。
  这一章,对道教的影响较深。道教的教理概括起来就是“一气化三清”。三清,即神殿上并列的三尊老神仙,居中的那位掐子午诀,捏一混沌球的,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代表“道生一”;居左位抱持个阴阳鱼太极图的,是上清灵宝天尊,象征“一生二”;居右位持芭蕉扇,扇上画幅太极图的,是太清道德天尊,象征“二生三”。“一气化三清”,是道教的创世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递进而不是替代的关系。不仅“三清”是同一尊神在不同阶段的应化,而且天地间的每一个生命,也都是由于秉受了元始天尊的“一点元阳”,才能够以生命的形态出现。故修持、养生、行法术等等,都是从自身找出这“一点元阳”,而养护之、运用之。显而易见,道教的引申发挥,比本章的原意要丰富许多。本章的原意,只是说明万物之生成是自简而繁,告诫世人简易是种根,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故人生在世,不管你多么圣文神武,心态上、态度上都不要“强梁”。前人也告诉我们,强梁者不得其死。吃亏是福,谦受益,满招损。
  对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的注家解释为:道首先化生出混混沌沌的混元一气,由混元一气再化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交感,又化生出不阴不阳的中和三气。这明显是受了道教“一气化三清”的影响。前面解释万物之生成,勉强说得通,而与后面的“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则相矛盾了。万物既然已经秉承阴阳二气而化生,又说万物存在的状态是负阴抱阳,还要冲气以为和,文之义理不通呀。同时,阴阳是描述物之属性,与阴气、阳气是两回事。何况“冲气以为和”的“冲气”也不是阴气与阳气混冲来而的气,而是那种似无而有、似有而无、妙不可言之气,就是它令天地万物与道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冲气”的秉性类似道教的“中”。无中乾坤颠倒,阴阳倒错;无中不平和,无中不生发;无中不返本,无中不得道。是故,修行就是修中和。修有形有质能健身,修无形无量能长生;有无兼修,既健身又长生。要想修行成功,言行举止不离中。
  老子最后强调“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意思是我写《道德经》并不想离经叛道,搞什么标新立异,我也是遵循古人之教导,而且我还将“强梁者不得其死”定为我教导的宗旨。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