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秀水明山(记录)>第33章秀山花灯白粉墙

第33章秀山花灯白粉墙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10-22 17:29:35      字数:9985

  夕阳余晖努力地把金黄的灿烂涂抹在梅江河两岸的山丘上,涂抹在秀山县城的楼房上。西门桥旁边花灯歌舞剧团宿舍楼映在夕阳晚霞之中。站在阳台上的严耀祖正在看习习晚风吹散落叶的景致。远处的稻田,一堆堆稻草依稀可辨,近处的柑桔林,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黄杨扁担》那高亢激越、悠扬悦耳的彩铃响了,严耀祖缓缓拿起手机,聆听对方传来的信息。
  对方传来的是沉稳的声音:“国务院批准了!”
  “(心说:福音终于到了,喜讯终于到了!)这么说来,我们秀山花灯进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了?硬是可歌可贺。”
  “可歌可贺!秀山人民一千多年来,特别是解放后几十年来的努力奋斗,终于结出了灿烂的硕果。”
  “是啊是啊!鲜鲜亮亮,焕发奇异光辉;红红火火,荣登大雅之堂。”
  “严老兄啊,出口成章呵。”
  “班门弄斧,惭愧,惭愧。闵局长,今晚我请客,如果有空的话,立马杀向渝东南。”
  “可以。”
  县文化局副局长、巴蜀新星作家闵文光是个干净利落之人,从来不爱拖泥带水。
  渝东南民俗风味酒楼在秀山火车站的站前大道上,在2002年还只是一个小食店,四年后成了秀山城有名的大酒楼。
  在酒楼菜谱画廊,严耀祖看了那些民俗菜、地方菜、新派菜、流行江湖菜、挖掘武陵菜,一共点了二十道:
  青椒米豆腐,苕干回锅肉,拼盘野菜粑,核桃嵌香肉,筒骨白叶菜,豆豉蒸腊肉,什锦青菜饺,方笋烧牛肉,石堤豆腐鱼,湘西大碗肉,山珍爆牛肉,铁板嫩牛肉;蕨粑腊肉藤椒鸡,干锅毛肚蛋包饭,土家荞粑毛血旺,酸菜汤圆鹌鹑蛋。
  一道道美味,一份份喜悦;一副副笑容,一缕缕心声。
  生活如诗,岁月如歌。
  严辉祖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和心血,在六六大顺之年迎来了秀山花灯千年焕彩的福音和喜讯。
  秀山县是全国著名的花灯歌舞之乡,名扬中外的四川民歌《黄杨扁担》就产生在这里,它原本是地地道道的秀山花灯调,秀山花灯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花。
  秀山花灯,是与贵州、云南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他演唱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音乐轻快,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反映了秀山地方独特的乡风民俗。一旦一丑,称为花妹子与赖花子的一对情人,来到接灯的主人家中,纵情高歌曼舞,相互挑逗嬉戏,恭贺新春佳节。表现了古代秀山劳动人民在春节期间,对传统节日的共同欢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展,现在的演唱艺术已成为独特而又比较完美的歌舞艺术了。
  秀山的春节,是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共同节日。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炕腊肉、打粑粑、做米酒、买糖果、贴楹联、放鞭炮。张灯结彩,普庆太平。每年全县近一百个花灯队伍,一到晚上,便打起灯笼、敲锣打鼓、走街串寨、登门贺年,进行演唱活动。花灯龙灯交替登门,远远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灯。清光绪《秀山县志》载:“上元灯火华丽,鱼龙曼衍,平快号最盛。”花灯班子的锣鼓声、主人家接灯的鞭炮声联成一片,响彻夜空,整个秀山的城镇和乡村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气氛。
  秀山花灯,根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变现的历史特点看,大致起于宋元之间,风行于明代水乐年间。清代,秀山城附近的平凯最盛行,可见秀山花灯的产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但花灯《起灯》一节的唱词却说:
  灯是灯,灯由何处起?灯由何处生?
  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许下三千六百盏,常留两盏到如今。
  
  自誉起源于宋宗仁(1023年),这实际是跳花灯由的神话传说。
  在秀山,把跳花灯中的称为“金华小姐”、“银华二娘”的两盏六角灯看成是宋宗仁留下来作为他母亲两只眼睛的两盏灯。
  秀山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民间,普遍认为秀山花灯是土生土长的,因为它从表演形式到舞蹈音乐,以及服装道具,均与云南花灯和贵州花灯不同,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跳花灯的启灯仪式上,花灯客(民间花灯艺人)首先要设灯堂,敬花灯祖先,然后方能走村串寨去跳灯,秀山花灯的流派较多,风格各异。
  有很多人认为秀山花灯是外面传入的,其根据是:在秀山花灯的启灯唱词中有“灯是灯,灯由何处起?灯由何时生?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留传两盏到如今”。关于宋仁宗赵祯的生母李宸妃被刘皇帝迫害,双目失明,野史和正史均有记载。仁宗为祈求生母重见光明,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也在情理之中。当时秀山地区有五姓番:龙、石、张、罗、方。北宋皇帝允许五姓番三年一贡。最大的龙姓,仁宗年间,进贡队伍每次多达四百余人,他们看见皇帝“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为生母祈求证明,便带回几盏象征吉祥、驱灾除祸的红灯,然后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逐渐演变。便成了今天的花灯艺术。如今的龙姓、石姓均有花灯世家,有的灯的形状与宫灯相似,这便是花灯是北宋时开封传入之说。
  还有的人认为,清朝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秀山经过“改土归流”,大批江西、湖广的汉族人移居秀山,开田垄,建家园,同时也传入了汉族民间文化艺术。两百多年来,移民和当地苗族、土家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互相通婚,风俗习惯逐渐融为一体,民间艺术互相取长补短,因而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秀山花灯。如今,花灯音乐中有的曲调像安徽花鼓灯,这便是花灯是清代中叶由江西、湖广传入的一个说法。
  从哪里传入,严耀祖不去管他,他只是打心眼里喜爱秀山花灯,愿意为秀山花灯付出一生。
  清代中叶,秀山花灯逐渐传入黔北、湘西和川东各县。五十年代,以《欢迎劳模上北京》为题,在成都演出,引起音乐、舞蹈家的注目。接着,以《黄杨扁担》一唱段作为名额风行全国。六十年代,传入日本。七十年代末,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送了《秀山花灯歌舞》节日。八十年代,秀山花灯歌舞剧团先后在北京正式演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后来,四川歌舞剧团又将秀山花灯带到美洲各国,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舞种。从此,秀山花灯被国内外认定是为以秀山为中心、并流传于湘黔边区(即古代五溪地)古老的民族歌舞。在秀山境内,尚有峻岭、龙凤、溶溪、梅江、永兴,后来又有海洋等六个花灯流派,它们分布在秀山各地,各有特色,自成体系,代代相传。秀山因此而被誉为“花灯歌舞之乡”。
  秀山花灯戏,是由秀山土著人古老的祭祀歌舞“跳团团”逐步演变而成的一种独特、古朴、诙谐、抒情,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单边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秀山花灯戏形式的时间可追朔到民国初年,秀山边沿地区的梅江、洪安、溶溪、石堤等地,相继传入了京剧、川剧、辰河戏、阳戏、灯儿戏等。这些戏曲的出现,直接推动了花灯的发展。一些艺人不满足于原始花灯的纯歌舞表现形式,于是就借鉴其他剧种,并自编一些时间不长(10-20分钟)、角色不多(生、旦、丑)、情节单一的小戏,称为单边戏。其表现形式,道白、舞蹈、动作,打击乐及服饰、装扮均与跳花灯相似,只是多了故事情节。这些单边戏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爱情、疾苦,具有活泼、轻快、凤趣、大众化、乡土化的特点。
  传统花灯戏继承了跳花灯刷白(栓谈子)的特点,多以刷白逗趣为主。它的唱腔用花灯小调,并多是一戏一个曲调唱到底。并以花灯打击乐贯通说、唱、表演。这是借鉴其他剧种最明显的地方。
  传统花灯小戏,主要分布在我县兰桥、溶溪、石堤一带,多为艺人口传心记,很少出现传世剧本。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秀山花灯的继承和发展工作。1964年成立了秀山花灯歌舞剧团。经过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三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在挖掘、整理、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共移植大、小花灯戏20出,创作演出大、小花灯戏14曲。
  值得特书的是:一、花灯小戏《洞房花烛夜》,孙因、曹风编剧。1983年获四川省计划生育调演创作、演出双一等;1992年应文化部特邀,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演出奖。二、花灯小戏《银河会》,杨瀛编剧,获四川省少数民族戏剧表演纪念奖,省著名戏剧专家还专为该剧开了研讨会,受到高度评价。《洞房花烛夜》、《银河会》两剧均同时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题材团结奖。
  新编和移植的花灯戏,在编、导、演、服装、道具、音乐、置景、乐器编制、打击乐设置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改进工作。做到了既珍重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使它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种,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和知名度。
  花灯歌舞,分“单花灯”、“双花灯”和花灯戏三种。在一般的情况下只跳单花灯,就是“一旦一丑”两个人跳二人转,其他人和声。旦角叫幺妹子,也叫花妹子,多是男的扮女装,或扎假辫,或包头巾;扎花裙,或穿短围衣;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叫赖花子,也叫花子。反穿皮袄、扎腰带,头戴瓜皮帽或扎头巾;右手执大蒲扇,两人在一张方桌上,花子围着妹子转,相互旋转唱跳。花子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幽默可笑。表演时,往往是花子上台,借故以道白(秀山叫“刷白”)的方式请妹子上台,妹子应声上台就开始了舞蹈。“两旦两丑”为“双花灯”。它是一种接近集体性的舞蹈。在唱《开门红》时在院坝中跳。有时是“两旦四丑”一齐跳,在有戏剧情节的内容时使用灯戏(阳戏)调。
  秀山花灯的音乐分正调和杂调以及灯戏和阳戏。正调直接反映了秀山人民用花灯拜年、望人吉利这一风俗。如《红灯调》、《开门财》、《送寿月》、《谢主》、祝贺等五种就是。
  秀山花灯的特点就是:
  一、它是春节期间的一种文娱演唱形式,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期间进行的。
  二、花灯表演基本上是二人转(民间叫做跳团团舞),一旦一丑,旦角又叫幺妹子,过去都是男扮女装(解放后才由姑娘来扮演),扎假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拆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又叫赖花子,后穿皮袄,扎腰带,观看的了,就重起两张桌子来跳。二人转中一旦一丑的关系,绝大多数是情侣关系,但也有少数兄妹关系的。花灯的表演形式较多,一旦一丑叫“单花灯”,两旦两丑叫“双花灯”,还有花灯小戏,内容多是歌颂劳动人民真挚的爱情,歌颂生产劳动,祝贺新春之喜等等。花灯班子出灯都是夜间,通宵在外走村串寨,巡回演出,到谁家跳灯,要事先“下贴子”通知主人家,接灯人家要放鞭炮高高兴兴接灯,跳灯时间是大年正月初三夜间出灯(又叫启灯),现在也有初一出灯的,十五元宵送灯(又叫辞灯)。花灯是吉祥,花灯是喜庆,哪里花灯跳得热闹,就预兆那里来年丰收、太平,哪家花灯接得多,就预兆那家发达昌盛。
  演出的形式,一般由十二个人组成一个花灯队,叫“花灯班子”。在《起灯》一节里他们唱道:
  
  又有两个三花脸,
  又有四个穿裙襟;
  又有四个打锣钹;
  又有两个拉丝铉;
  将将逗拢十二个,
  一行十二人。
  
  也就是说:有两个丑角,四个旦角,四个锣鼓的,两个拉胡琴,这时演出人员,实际上还有两个掌灯(即“金花小姐”“银华二娘”两盏灯),一个掌调,一个下帖子,还有些人跟着提照明灯的,也叫“牌等”,这就有十六个人,若不需用牌灯,恰恰又是十二个人了,表演时都是使用扇子、手帕作道具,一旦一丑在方桌上跳二人转。
  三、在内容形式上,大多数唱四季、唱十二月和以十的数组织唱段,使每个唱段有数字概念的逻辑性。
  四、是既能唱又能跳的歌舞,旋律和节奏结合很紧密。它的曲式一般都是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的单句段(也有多乐句的)。歌词的句式有五字、七字、十字以及混合字句也占一定数量。
  五、花灯音乐。唱打并重,唱段、锣鼓间影映。历来讲究字正腔圆,放眼突出,俚语成篇。听起来清新醒目,悦耳动听。
  六、衬词轻快、、活泼、表现了花灯欢乐、快的节日气氛。体现它演出的特定实践性。
  七、舞汇丰富,表现内容细腻、生活气息浓烈。而且在一张方桌上的微型台上演唱,动作准确而生动。表演环境极为典型。
  八、已具备一旦一丑两种角色,而且在演唱时夹有必要的道白,并有少量故事情景,表明秀山花灯已开始向曲艺型的戏曲发展。能表现秀山农村生活题材的复杂情节。
  秀山花灯在音乐、舞蹈方面都是极其优秀的民间艺术。已有许多经过加工整理的声乐和舞蹈以及花灯锣鼓之类的器乐节目在国内外受到好评。在唱词上也是很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秀山迎风乡花灯艺人蒋山唱的《十望》,极其深刻的描绘了夫妻感情极为深厚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她在丈夫面前是多么得意:
  
  一望奴的头,头发黑黝黝;三根丝线绕绣球,样儿风摆柳。
  二望奴的眉,眉毛一样齐;脸上犹如鸡蛋皮子,胭脂粉打的。
  四望奴的手,手似白玉藕;金圈银圈戴满手,世上都少有。
  五望奴的衣,衣是四角旗;红绫缎子十二匹,杭州买来的。
  六望奴的裙,裙是绫罗裙;八月十五闹沉沉,群上戴的铃。
  七望奴的裤,裙是绫罗布;新年穿起走人户,众人都佩服。
  八望奴的鞋,鞋是轻便鞋;杭州买得丝绒来,绣出情意来。
  九望奴的脚,金莲三寸脚;走路犹如风摆柳,神仙从天落。
  十望奴的相,笔都画不像;知人待客多爽朗,说话又衷肠。
  
  花灯班子,人称“花灯客”,信奉花灯神。在每年正月初三出灯时,都要现在灯堂里举行祭祀活动,敬花灯神。他们把花灯队里用竹竿高举的两盏六棱型的灯神。《起灯》一节里唱道:
  
  迎请灯来叩请灯,
  迎请花灯降来临;
  来有三杯下马酒,
  请来堂前跳花灯。
  一张桌子四角方,
  金杯玉盏摆中央,
  七元供果来摆起,
  出灯老少保安康。
  
  花灯进村,往往前有狮子灯开场,后又花灯来凑热闹。狮子灯、花灯、龙灯一齐欢腾,三种锣鼓杂相照应,场面热闹、极为壮观,为跳花灯不常见的高潮。但花灯龙灯只是先后进户,一般不同堂,一旦同堂,龙穿六合门(即散门)后就要缠住花灯,要花灯客唱《会灯》、(也叫“龙缠灯”)后才解开。
  花灯队伍每到一家,观众人山人海,要用狮子灯开路才得进屋。这时要唱《看戏》(即《观灯》)一节,向人们祝愿来年吉祥如意;
  
  老年之人来看灯,转回家中头发白了要转青,牙齿落了要生根;
  姑姑之人来看灯,转回家中挑花秀朵要用心,挑的龙来现龙爪,绣得虎来虎现身;
  教书先生来看灯,转回家中教学生;读得树来高中举,入学中举点翰林。
  庄稼老二来看灯,转回家中办阳春;办得稻谷顺田倒,办得黄豆遍地金。
  看牛娃儿来看灯,转回家中看样牲;看得牛来牛成对,看得马来马成群。
  
  花灯队每到一家就唱《祝贺词》,向主人家恭贺新喜、拜年。唱《开门财》:祝贺主人家发财。唱《送寿月》。祝愿主人家的老人长寿。当花灯队离开主人家要到别处的时候,主人家就要给贺年钱。于是又唱《谢主》一节。
  花灯跳到正月十五就要烧灯。结束一年一度的春节活动,到第二年再扎新灯跳花灯。烧灯一般在河岸坝上想、进行。“烧灯”又叫“辞神”。因此也要祭花灯神,唱《送灯》一节;
  
  送花送在堂屋中,姊妹双双拜祖宗。
  送灯送在屋檐边,抬头一看谢苍天。
  金花小姐听我讲,银花二娘听端详;
  来有三杯下马酒,去有上马酒三巡。
  麻瘟带在麻州去,痘瘟带在豆州城。
  老少一齐来送你,送你姊妹转回程。
  
  祭祀完毕就烧灯,一年一度的跳花灯就到此结束。
  其实花灯的精华不在正调,而是杂调。花灯曲牌四百多个,包括灯调《阳戏》,达八百余个,主要是杂调。在内容上都是唱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青年男女的爱情、历史典故、生产知识之类的。生活气息浓厚,舞蹈动作、各种唱腔都很优美,是秀山花灯流传几百年的生命力所在。其中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有《五更调》、《绣花调》、《望朗调》、《送郎调》、《绣荷包》、《十望》、《十爱》、《十打》、《十送》等。如《绣荷包》唱出了一个少女对情郎的深厚恋情:
  
  正月荷包绣起头,荷包绣起滚绣球;
  情哥莫嫌荷包小,荷包装妹几种愁。
  二月荷包绣桃花,桃花开在情妹家;
  摘支桃花红艳艳,情哥你要珍惜它。
  三月荷包绣清明,阳雀飞过青竹林;
  但愿风调雨又顺,今年要个好收成。
  四月荷包绣插秧,荷包绣在朗胸膛;
  风吹丝线根根动,根根动在朗心头。
  五月荷包绣端阳;龙船下水闹长江;
  河中动着花桡片,两岸结彩闹洋洋。
  六月荷包绣太阳,柳荫树下好歇凉;
  端把椅子阴凉做,手拿荷包绣鸳鸯。
  七月荷包绣妹忧,荷包绣起向条龙;
  郞把荷包快捡去,别人捡走妹忧愁。
  八月荷包绣八方,上绣明月下绣霜;
  上绣明月梭罗树,下绣情妹盼晴郞。
  九月荷包绣菊红,荷包绣起向条龙;
  我郞骑龙江边过,跃武扬威真英雄。
  十月荷包绣得齐,荷包绣上马一匹;
  别人出银三十两,一行要给郞哥骑。
  冬月荷包绣一个,荷包绣起送情哥;
  我郞莫嫌花线粗,瞒着爹娘打黑摸。
  腊月荷包绣一年,情妹越绣心越甜;
  天上月儿缺还满,十五来和哥团聚。
  
  唱劳动生活的有《采茶调》、《油茶调》、《一把菜籽》、《黄杨扁担》等。如《黄杨扁担》:
  
  黄杨扁担闪悠悠,挑担白米下柳州,
  人人都说柳州的姑娘好,个个姑娘会梳头。
  大姐梳个盘龙卷,二姐梳个滚绣球。
  只有三妹梳得巧,梳个狮子滚绣球。
  
  上海音乐工作者将这段唱词缩写成“黄杨扁担闪悠悠,挑担白米下柳州,人人都说柳州的姑娘好,个个姑娘会梳头,个个姑娘会梳头”,流行全国,成为中外驰名的秀山民歌。后来,蒋大维在成都举行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上演出了《黄杨扁担》原词,备受观众欢迎。
  反映社会生活的有《黄花草》《十二月望郞》。唱历史典故、生产知识的有《盘花调》《栽花调》《开花调》《唱花调》《十把扇子》《十字》《十绣》《十画》等。
  秀山花灯舞汇二百多个,尽取于自然风光,动物生态,社会生活以命名。语汇优美,动作形象,别有风味。虽属“下里巴人”却尽是些“阳春白雪”。如“雪花盖顶”、“犀牛望月”、“膝上栽花”、蛤蟆晒肚”、“蛤蟆戏水”、“水现石堤”、“鲤水上摊”、“蜻蜓点水”、“黄莺展翅”、“双龙抱柱”、“花子回头”、“风扫地”等等生活气息浓厚,动作优美感人,花灯舞蹈是秀山花灯中的精华。
  秀山花灯,是秀山民间艺术的一朵鲜花,不管从花灯文学(唱词)、花灯音乐、花灯舞蹈、花灯锣鼓诸方面以及花灯表演形式和它的群众性的哪几方面来看,它都是秀山民间艺术的代表。是古代五溪文化流传至今,并逐渐向高级发展且极为旺盛的一朵奇花异葩。
  秀山花灯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但在“歌”与“舞”之间各有侧重,跳舞时只由锣钹和胡琴伴奏,一般不唱,唱花灯调时着重唱,只配合极少的轻微的舞姿,旁边还有“掌灯师傅”和掌灯人伴奏,观灯人就是庞大合唱队,会者都各帮腔,观灯和演员融为一体,都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
  秀山花灯音乐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据传有二十四大曲牌。多数曲调都很欢快。喜庆、抒情、生活表现力很强。由于花灯曲调繁多,风格突出,各在有各地的特色,因而有花灯不过寨、过坡、不过界的说法。为了突出自己的地方风格,老艺人们大量吸收了当地的山歌和民歌的精华,丰富了花灯音乐。花灯的歌词内容相当丰富,由于是春节期间跳、因此祝贺过年的内容很多。另外还有唱生产劳动和青年爱情的。
  秀山花灯舞蹈,生活气息浓厚,形式活泼多样,舞蹈语汇丰富,舞蹈健康优美,它不源于生活,并把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的动作艺术化了。每个舞姿都有固定的动作,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如《金盆打水》、《风点头》、《风摆柳》、《水旋莲花》等。幺妹子的舞姿秀丽、端庄、乖巧,赖花子的动作多半蹲体态,下矮桩,因而诙谐风趣。俗话说:“二人转,二人转,男的围着女的转。”这是花灯舞蹈表演的一个基本特点。目前,已收到的传统花灯舞动作素材的三百多个,这为花灯歌舞和继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跳团团,匍匐爬行了一千多年,在历代统治者的白眼下,在自生自灭的景况中,靠秀山人民给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以致逐渐脱胎换骨而成为秀山花灯。新社会给它提供了沃土粪肥,使它茁壮成长,长成了渝鄂湘黔四省市毗连地秀山的一枝艺苑奇葩,并于小康盛世正式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秀山花灯,属于秀山,属于渝东南,属于重庆,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秀山花灯千年焕彩的福音来了,大大的喜讯来了。它来之不易啊,它是秀山人民一千年来特别是解放后几十年来努力奋斗、精心浇灌的成果。
  严耀祖清楚地感到,作为秀山人民的一分子,他与同事们、同行们曾为这一天挥洒尽心血、热汗,一花一灯,一招一式,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过,奋斗过,失败过,成功过,一切都历历在目,毫厘不爽。
  灯在心内,人在灯中。福音、喜讯,使严耀祖心潮澎湃。他与领导、同事、亲朋们眉开眼笑,欢乐开怀,热烈庆祝,一再欢歌。他与好同事、老搭档石再仁、杨光辉抚今追昔,灯下长谈,以至通宵达旦。
  最令严耀祖、石再仁、杨光辉这三位老搭档兴奋和欣慰的是,他们为这个千年焕彩尽了一份心力;这份心力,占据了他们各自的大半生。而且,他们的弟子、传人,又在继续使秀山花灯大发展大繁荣。
  福音的激荡,喜讯的感召,使这一对老搭档退休不退台,余热再放彩。
  三位老搭档殊途同归,又为秀山花灯再献心力。
  严耀祖喜爱谱曲撰文,以著书为乐,主练坐功,不时也到各处走走看看。这一年,他们三位老搭档的《秀山花灯总揽》一举成书,填补了秀山花灯无文艺理论专著的空白。他们是没有冠冕、没有头衔的秀山花灯专家。
  石再仁则因为是个“低龄老同志”,更因为他是“花脚猫”,主练走功,以编导为乐,走得多,走得远,把秀山花灯向周围省市县区到处推开,是个卓越的花灯天使。他的朋友遍武陵,他的事业如烈火。
  火爆爆的《黄杨扁担》,唱之不息的《黄杨扁担》,从白粉墙走向全世界的《黄杨扁担》,融入了一代代花灯传人的血液细胞、灵魂深处。
  《黄杨扁担》是重庆市渝东南民歌,起源于重庆酉阳县和秀山县。是土家族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杨扁担》是重庆三千万人民的骄傲。1958年歌唱家朱宝勇首次演唱《黄杨扁担》,从此,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黄杨扁担》被冠以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
  “黄杨扁担闪悠悠,挑担白米下柳州,人说柳州的姑娘好,柳州的姑娘会梳头……”这首蜚声海内外的重庆民歌,先后被李双江、蒋大为等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过,几乎每一本关于中国民歌的书,都会将其收入。《黄杨扁担》起源于秀山玉屏乡白粉墙村;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杨扁担》是重庆名歌的代表作品。
  争不争,看起源;唤不唤,看发展。
  音乐舞蹈从生产劳动与祭祀活动中产生,文学艺术从现实生活与作家创作中诞生,但是它们的根都在生产劳动与现实生活之中。
  黄杨木硬扎柔韧,最适宜做成扁担挑载重物。在渝东南乡间的田埂或山道上,时常能够碰见一些用黄杨扁担挑着两担稻秧、白米或几只猪崽的山民,沉重的担子经由黄杨扁担挑起来,一上一下地在肩上匀称地闪悠,很有一些音乐或者舞蹈的韵律。
  千百年来,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在渝东南这块土地上聚族而居,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由此而生民歌《黄杨扁担》,该曲经朱宝国、李双江、蒋大为等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传播,名声大振,被收入《世界曲集》,现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
  一位地方文化研究人士建议:可称渝东南民歌。
  正当秀山、酉阳争当《黄杨扁担》故乡的时候,一种新的观点浮出:干脆把《黄杨扁担》既不叫秀山民歌,也不称酉阳民歌,叫渝东南民歌。
  一位曾在渝东南工作多年,对该地文化颇有研究的人士评价两县之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人士认为,秀山、酉阳皆处渝东南,皆属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俗、文化相近,取名“渝东南民歌”首先免除了纷争;其次有利于把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甚至黔江土家摆手舞、彭水苗家踩山舞组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品牌。
  该人士分析,酉、秀、黔、彭发展旅游业各自为政难以做大,“民族文化”的联合之路为旅游业的联合正好开辟道路。
  酉阳、秀山两个县为了争《黄杨扁担》出自哪里争了两年。据悉,其间政府和民间人士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投入许多精力。
  撇开《黄杨扁担》故乡在哪里不论,为何他们那么在乎一首歌是否出在本县?
  重庆工商大学一教师认为,这事其实反映出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品牌的塑造,以及这些品牌的塑造成功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纵观直辖5年发展,铜梁大力发掘龙文化;合川四处宣传钓鱼城与文化;黔江不断强化土家族民族文化。道理都一样,以此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以黔江为例,其城市建设、招商引资、旅游规划等都重视了文化的渗透,黔江旅游业取得长足进步,在市内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秀山专门成立“抢救振兴花灯领导小组”,发掘整理县内花灯文化,又斥资2000万元打造花灯广场,原宣传部副部长和正元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酉阳以民族文化塑品牌的意图更明显。先是努力争取到了“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的“金字招牌”,接着举办“国际攀岩节”让更多的人接触土家文化;他们的旅游为此尝到甜头,2010“五•一”黄金周期间游客总人数,相当于往年一年的人数,而他们2005年就想让旅游业成为其支柱产业。
  《黄杨扁担》是秀山花灯音乐中的杂调,它与另一首秀山民歌《一把菜籽》几乎可以说是秀山花灯的灵魂,秀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旋,土地丰饶,是民间艺术的沃土。更为难得的是今天唱遍神州的《黄杨扁担》仍是原汁原味,一个音符也没改。
  2008年2月21日,农历戊子年元宵之夜。
  在花灯广场举行的元宵晚会结束之后,三位老搭档在华灯初上时特意来到花灯二人转雕塑之下,交流思想,交换心声,三人一致决定:一方面,继续为秀山花灯的大发展大繁荣尽心竭力;另一方面,协助有志者把秀山花灯的灯魂与传人的故事来个汇总,以期与《秀山花灯总揽》各从一途讲说秀山花灯,把秀山花灯进一步推开。
  灯魂在心中,灯魂在传人,灯魂在群众。
  身在花灯二人转雕塑之下的严耀祖,心早就飞到苦涩而又甜蜜的花灯童年去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